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地球》2016,(5)
正5月3日,几尊体型巨大、栩栩如生的"史前生物"出现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中,吸引了众多来往的师生,很多人好奇地走上前细看、抚摸,并纷纷掏出手机拍摄,惊叹不已。原来,它们是恐龙、猛犸象和其他古生物的化石模型,是北京大学首届"化石  相似文献   

2.
《地球》2021,(5)
正1822年,几颗不经意间暴露的牙齿化石,划破远古恐龙时代沉重的天幕。从此,恐龙成为这个地球上最为神秘、最令人遐想的远古生命。当我们在博物馆里再次目睹这些史前霸主的昔日雄姿时,既惊叹生物进化的成就,也不禁心生疑问,眼前的这些地球霸主是怎样被发现、发掘的,又是如何"站立"起来,最终走进博物馆的呢?这其中既有科研人员的不懈探究,又有调查人员的跋山涉水,还有技术人员的精湛技艺,它是在众多具有探求精神的人们共同努力下的结果。让我们以犍为乐山龙为例,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相似文献   

3.
徐燕 《地球》2023,(3):46-49
<正>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南侧,是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在近万平方米的馆中收藏着各类地质标本40000余件。其中以化石幕墙、满洲龙等为代表的古生物标本是最吸引青少年观众的,它们不仅展现了谜一般的史前地球,还讲述着一件件传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前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新方法与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主要中心之一,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和水稻(Oryza sativa)等是在中国最早被驯化的农作物.目前对史前粟类旱作和稻作农业起源与演化的时间、地点、种类、过程以及与气候变化和人类适应关系的认识,仍然是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本文总结了近十多年来中国科学家针对这些问题在史前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早期农作物遗存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部分植物大化石(炭化种子、小穗轴)、微体化石(植硅体、植钙体、淀粉粒、花粉)、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组学、类脂物分子)等方面研究的新成果;早期农业起源、发展和传播的部分新证据,以及气候环境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机遇,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农业起源、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隐生宙     
《地球》2012,(8):85-85
在前古生代时期,也就是从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的这段时间,被叫做地球历史上的隐生宙。尽管早在30多亿年前生物就已经出现,但其进化却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类植物,它们留下的化石说明的情况不多,而且保存这些化石的岩层又大多经过不同程度的变质,更使得地球的早期历史不易被了解。这段时间延续了40多亿年,一般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当地球上的古生物从以低等植物为主,演变为以有  相似文献   

6.
晚前寒武纪末至早寒武世生物骨骼微细结构的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陕南和滇东旱期骨骼化石研究表明,晚前寒武纪末至早寒武世是地球生物矿化作用急剧变化时期.以Cloudina为代表的晚前寒武纪末骨骼化石,表现出叠锥套合结构,有机质成分高,壳变异大,具明显塑性变形等特征.早寒武世骨骼化石大量涌现,分布广泛,磷质、钙质和硅质骨骼生物群形成.以软体动物为例,早寒武世骨骼化石微细结构出现分异,现生软体动物壳质结构的主要类型柱状结构、交错结构和规则叶片结构已经发育;纤型结构发生了进一步分异,出现了为软体动物所特征的层状交错纤体结构和为软舌螺所特征的分叉与合并的纤束结构;开始出现二层结构的壳.早寒武世生物控制矿化作用开始起主导作用,为真正生物壳的形成和“寒武纪大爆发”的出现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6,(2)
正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一片神奇的地方,它是地球演化的缩影、地学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光辉起点。当你走进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时,宛若走进一座天然博大的地质历史博物馆,使你无法辨别这个公园的走向。公园内蜿蜒前行的河流、气势磅礴的峰丛、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神奇梦幻的溶洞、见证生命的化石、灿烂厚重的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庙……大自然造就的各种神奇和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这里汇  相似文献   

8.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整个地球生物圈演化进程的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为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速度和原因,需要在统一的时间框架中进行综合分析.精准的生物地层是划分地质年代和进行洲际和地区间对比的首选标准.中国地层类型多种多样,化石丰富,传统的以化石门类系统古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地层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已经建立的72个全球界线层型(GSSP)中有11个位于中国,是目前建立GSSP最多的国家,在国际地层表中占有一席之地.高精度定年、化学地层学、天文旋回地层学等也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并取得一定进展.本专辑由中国的地层古生物学专家对中国近十多年以来从埃迪卡拉纪到第四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方面的进展以及各大区之间的地层划分与对比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独一元二的占生物化石宝库,美国科学家曾说:“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这些沉积和这些化石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群和凯里动物群、关岭动物群、热河动物群等重大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段雯娟 《地球》2013,(4):44-47
正提到"湿地"这个名词,可能大家对它都不会感到陌生,它常常与"绿色的世界"、"鸟的天堂"联系在一起。湿地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为无数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很多珍稀物种在这儿生活和繁殖;同时它也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赋予湿地"地球之肾"或"自然之肾"这一美称,并不是因为以上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6,(6)
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辽宁西部的朝阳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化石展示地,公园占地面积70公顷,主要地质遗迹面积207平方公里,是依托朝阳出土的具有时代最久、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层位最多、科研价值最高五个"世界之最",系统完整的"热河生物群"珍奇古生物化石资源,建设的集科研、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质遗址性主题公园。公园由上河首古生物化石园区、四合屯古生物化石园区、凌源大杖子园区、AAA级的凤凰山园区及槐树洞风景区组成。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 1 2月 2日南非宣布 ,南非和德国将在南部城市萨特兰特建造地球动力学观测站 ,这标志着南非和德国在地球动力学领域开始全面合作。据悉 ,即将建造的这个地球动力学观测站是南非大陆唯一的观测站 ,类似的观测站南半球仅有 4个 ,全球也才有 1 7个。据了解 ,在南非建造地球物理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地球内部动力学变化 ,从而有助于人类了解地震、潮汐、大陆漂移、海洋和大气变化所导致的重力变化及地球内部发生的各种变化。这个地球动力学观测站将由德国提供全套监测设备 ,南非负责设备运行和维护。该观测站将装备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超…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5,(5)
<正>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常常采取乱砍滥伐、竭泽而渔等不良发展方式,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9,(10)
正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源以及承载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几乎人人都熟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些地球的化石能源,然而地球内部蕴藏的地热能远比化石能源还要丰富。地热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可再生能源中最现实和最具竞争力的能源之一。地热是研究地球内热的一门学科,地热资源又是地球本土的一种宝  相似文献   

15.
生物集群灭绝后, 大多数地区变成一个没有或缺乏生态系统的“生态裸地”. 研究率先进入这一“生态裸地”的先驱生物和在这一“生态裸区”上早期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对于阐明生物集群灭绝后生物演化非常重要. 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法门期(Famennian)(F-F)之交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后, 在贵州独山地区遗迹化石的出现和繁盛明显早于其他生物实体化石. 一些构造相对简单、在沉积物表面活动并以食沉积物为主的造迹生物往往率先进入这一集群灭绝后的“生态裸地”, 其习性构造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从由二维层面到三度空间的开拓和发展, 遗迹化石的结构显示出这类造迹生物改造沉积物的能力逐渐增强、分异度逐渐增大的觅食效率提高, 逐步建立起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 这个过程与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的遗迹化石所显示的演化特征颇为相近. 弗拉期-法门期生物灭绝事件之后, 独山地区法门期的实体化石因泥盆纪-石炭纪界线之交的又一次灭绝事件只存在复苏阶段, 而缺少辐射阶段, 但遗迹化石结构和多样化演化的特征显示其经历了复苏期和辐射期两个发展阶段. 遗迹化石的演化为其他生物的复苏发挥了必要的生态链铺垫作用. 在生物集群灭绝后的“生态裸地”上, 随着导致灭绝事件的环境因素逐渐消失, 新生态系统的重建经历了“雏形生态系统”和“基础生态系统”两个形成生态链的铺垫阶段后, 逐步形成了一个“发达生态系统”. 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为生物群复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物大灭绝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次生物大灭绝除具有若干共同特征外,各自更存在许多特点,重视和阐释产生各大灭绝的环境差异与不同板块、相区、剖面中不同门类、类群和属种应对大灭绝的适应差异,是深化理解大灭绝的重要内容.化石采集、系统分类和精时地层研究是探索生物大灭绝的根基和关键;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的变革这两方面来揭示大灭绝后的生物世界;从地球系统学的视角来探索大灭绝发生的复杂机制,重视多种外因(包括古气候,如古温度)的剧变对生命演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既可导致生物大灭绝,也可能有利于生物大辐射,笼统地说"由全球变暖或变冷引发大灭绝"是不合适的.就古温度而言,聚焦研究大灾变前的温度,温度剧变的幅度、历程和频率等四方面尤为重要.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探索同期环境背景和生物演变的综合途径.大灭绝带给物种的选择压力是通过其自身适应和应对策略体现的,所以,在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的同时,也要探讨生物门类之间和物种本身对环境剧变的适应演化.  相似文献   

17.
张泓 《地球》2010,(3):50-53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中华龙鸟”,为何被世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1.25亿年前盛开在辽西大地世界上最旱的第一朵花——“辽宁吉果”,是如何呈现星火燎原之势、绚丽绽放的?由国土资源部、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地质博物馆、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世博办共同承办的以“中华龙鸟飞进世博会”为主题内容的中国古生物化石精品展,向世人揭开了这个谜底。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1,(4):172-175
1973年,在朝阳大地上,发现了第一块恐龙化石;1987年,这里发现了鸟类化石。从此,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开启大门。到目前为止,朝阳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距今约1.5-1.2亿年)的所有生物门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朝阳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优势。尤其是朝阳的文物古迹,不但以源流长、分布广、类型多、价值大而成为本地悠久历史的标志,而且为中华民族源流及其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地地震发生后,更多的余震持续摇晃着这个国家。这次Mw7.0级地震来得如此迅速、如此猛烈,让人束手无策。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目前,一种新的激光成像技术正在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资讯     
《地球》2009,(2):111-112
第一届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YES)大会;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山西黎城发现大量中元古代生物遗迹;安徽地矿局332地质队发现大型白钨矿;《21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报告》;登黄山 探讨花岗岩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