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甘肃省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开发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肃省地热资源分布可分为隆起断裂型和沉降盆地型两类,隆起断裂型分布在北山、祁连山、西秦岭3条造山带。沉降盆地型分布在安西—敦煌盆地、河西走廊盆地群、陇中盆地群(祁连东段)和陇东盆地,祁连东段是甘肃省地热资源目前有利开发地段。  相似文献   

2.
从地温场特征探讨兰州断陷盆地地热资源前景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李百祥 《甘肃地质》2001,10(1):83-89,74
根据祁连造山带东段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场、温泉和地热异常孔空间分布 ,以华家岭—武山近SN向隐伏深断裂为界 ,东边地温场高、温泉多 ,为隆起断裂型中低温地热田 ,其西地温场低于东部 ,地热异常孔为沉降盆地型地热异常指示 ,可为地热田开发提供信息特征。并对兰州断陷盆地的地热资源前景和开发前期工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谢娜  喻生波  丁宏伟  张明泉 《中国地质》2020,47(6):1804-1812
甘肃省地热资源丰富,其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介绍了甘肃省地热资源分布概况,结合地区构造、地热水化学特征、地热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甘肃隆起山地对流型与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并对两种类型地热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分布于河西、陇西及陇东盆地等,热储类型为裂隙型和孔隙型,热储层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发育,岩性以砂岩为主;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和西秦岭造山带,热储类型为断裂破碎带,岩性以花岗岩为主;通过潜力计算得知,全省热量开采系数≥0.4的仅占29.17%,表明目前甘肃地热资源开采程度较低,开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4.
车自成  罗金海  刘良 《地球学报》1998,19(3):225-232
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的多数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都表现为山前(指造山带或活动隆起带前缘)地带先行沉降,然后逐步向外扩展;早—中侏罗世沉降幅度最大,普遍形成未补偿的深湖—半深湖沉积,沉积范围遍及造山带,构成一准平原化的泛盆地沉积时期。盆地早期的构造样式均为半地堑式箕状凹陷,晚期均发生方式不同的的构造反转,形成全反转的逆冲推覆和半反转的正或逆反转构造。这些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共同说明,这一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初始沉降不是起因于板块俯冲引发的挠曲作用,而是因造山带或活动隆起带前缘地带克拉通地块的重力陷落所引起,这样形成的盆地可称为陷落型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5.
苏北盆地中低温地热资源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北盆地为中新生代"裂谷型"拉张盆地,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地层,其特殊成因,决定了其具有相对较高的大地热流和相对较大的地温梯度,同时也造就了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及地热资源。苏北盆地地热主要有传导型地热系统(孔隙型地热及构造裂隙型地热)及对流型地热系统,各种类型地热资源的形成及分布皆呈特殊规律。孔隙型地热资源主要呈层状分布,广泛发育于盐城组底部砂、砂砾层中,40℃以上的地热水主要赋存于底界大于800 m的盐城组;构造裂隙型地热资源主要发育于盆地北缘的嘉山—响水断裂、盆地南缘的控盆断裂(如扬州—如皋断裂及金坛—如皋断裂)及建湖隆起两侧弧形断裂构造带等;苏北盆地隆起带边缘浅部松散层存在多个地温异常带,这些异常带与深部隐伏对流型地热资源相关,是深部地热资源的找矿标志,通过对小洋口地热田成因分析,推断盐城市地热异常带之下隐伏着中温地热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藏东缘昌都大型复合盆地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藏东缘大型复合盆地喜山期陆内造山与成矿作用的目的,在于建立横断山型陆内碰撞造山构造模式、成岩成矿模式。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构造变形特征、矿床分布规律的研究,证实盖层褶皱推覆运动发生在早喜马拉雅期;盆地内的推覆(滑覆)构造圈闭、走滑断裂构造圈闭、走滑推覆脆-韧性剪切带圈闭、与造山带走向近直交的横向构造圈闭是主要的成岩、成矿空间。通过横断山型陆内造山动力学和喜山期成矿作用研究,分别建立了“横断山型”陆内碰撞造山模式和藏东缘大型复合盆地的成岩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滇东北富锗铅锌矿床成矿构造背景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矿集区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滇东北坳陷盆地中,展布于SN向小江深断裂带、NW向紫云-垭都深断裂带及NE向弥勒-师宗深断裂所围成的三角区内,毗邻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南盘江-右江增生弧型冲褶带及哀牢山墨江绿春造山带(马力等,2004),多期次构造复合强烈、地质环境多变、成矿动力学机制复杂,形成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构造格架和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崔军文  唐哲民 《岩石学报》2011,27(1):231-242
以区域构造背景为基础,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构造格架是本文的主要宗旨。塔里木盆地中部存在一规模较大的近于E-W向的构造带,谓中塔里木构造带或中塔里木断裂带,平面上它大致和塔里木中央隆起带相对应,东延,和阿尔金造山复合体的一组规模较大的、近于直立的E-W向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相连,西延,插入西昆仑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在剖面上具有背冲式(断背状)断裂组合,其形成始于早古生代,强烈活动期在三叠纪后。断裂带具有逆冲、走滑和垂向挤出性质,是目前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带。中塔里木断裂带和塔中隆起带属于同一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阶段的产物,在空间上是互为一体的,在早古生代为一强烈坳陷带,晚古生代以后逐渐转化为隆起带。大致位于北纬39°30'~40°的E-W向高正磁异常带,为一以基性麻粒岩为代表的结晶基底、基性岩墙和花岗质类岩石,并叠加晚元古-早古生代活动陆缘岩浆弧的大型东西向构造杂岩带。中塔里木断裂带(塔中隆起带)以南至塔南前陆盆地的塔南地区,以E-W向构造岩浆岩带上叠NEE向断裂构造(断隆和断凹)为基本特征,其断裂组合完全可以与南阿尔金断裂以南的南阿尔金地体的断裂组合相类比。中塔里木断裂带以北至塔北前陆盆地的塔北地区以长期坳陷为特征。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表现为西昆仑山体的北向逆冲推覆和山前带的强烈挤压及塔南前陆盆地的急剧沉降,而西天山-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则表现为由于塔里木地块向天山复合造山体的强烈北向俯冲导致的南天山的南向逆冲推覆和塔北(前陆盆地后的)隆起。塔里木盆地处于南北两侧向盆地挤压、东侧左旋走滑和西侧右旋走滑的复杂构造应力状态,塔里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基本上是上述4类不同性质的构造应力场对先存的E-W向构造经多次强烈改造、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的分布与基本特征   总被引:56,自引:16,他引:40  
何登发  翟光明  况军  张义杰  石昕 《地质科学》2005,40(2):248-261,304
准噶尔盆地外侧三大边界动力体系的作用及基底结构的差异性导致准噶尔盆地在不同地质时期发育不同性质的隆起构造。石炭纪晚期东北侧的造山作用形成了盆地北部隆起,晚二叠世北部隆起分异为陆梁隆起与乌伦古坳陷;早二叠世西北侧的造山作用形成了车排子隆起,随后的冲断作用形成了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燕山期的压扭作用形成了沉积盖层中的车排子--莫索湾隆起。新生代北天山向北的冲断作用导致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急剧挠曲沉降,盆地向南掀斜,隆起向北迁移。据基底的性质、形成时间、活动方式、地质结构与保存状态等特点将准噶尔盆地的隆起划分为继承型、间断型、掀斜型与冲断带型等4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7,(2)
大别山河南段大地构造上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程度较高,地热地质工作刚刚起步。近年来,在地质调查及居民建井过程中,多地发现地热资源。根据相关资料和多年调查成果,确认大别山河南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复杂,有五条区域性北西西向断褶带,八条以上北东向断裂带,沿淮河分布有三个小型盆地,具备储存于层状岩石中的盆地型地热资源的条件;特别是商城汤泉池温泉的展现,预示大别山河南段具有形成断裂构造控制型带状分布的地热资源地质条件。据此,应对与信阳地区地热资源有关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该区的地质条件,开展详细的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初步判断河南省信阳地区具备赋存地热资源的地质背景,具有盆地型和断裂型两种类型地热资源,可为该地区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酒东盆地是典型挤压造山型盆地,在以往石油勘探和水文地质普查中已发现有地下热水存在。肃州城区一带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探测和石油普查直流电测深资料重新解释,结合以往石油勘探成果,认为酒泉凹陷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储、盖、通、源条件,属中低温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具有经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祖浙江 《新疆地质》2007,25(3):320-322
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温泉域地层构造背景、低温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模式方面,论述水磨沟地热类型为隆起断裂型脉状地热资源,提出了对该地热水的勘查思路.  相似文献   

13.
酒东盆地是典型挤压造山型盆地,在以往石油勘探和水文地质普查中已发现有地下热水存在。肃州城区一带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探测和石油普查直流电测深资料重新解释,结合以往石油勘探成果,认为酒泉凹陷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储、盖、通、源条件,属中低温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具有经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下热水的基本类型和成因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循环型地下热水的δD和δ18O具有类似于现代大气降水的线性关系和环境效应,其δD低于当地大气降水,据80年代末检测其氛比值一般小于1,14C年龄逾20000aB.P.(华北),这说明循环型地下热水起源于区域古大气降水,且补给期为冷湿的雨期。封存型地下热水中贫氘富钙的Cl-Ca型烃矿床卤水,其δD和δ18O接近初生水值域,40Ar/36Ar值接近海岭型值域,反映水的一级起源──上地幔的脱水排气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汪集Yang 《地学前缘》1996,3(3):96-100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在自然界和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这类地热系统在阐明地区构造活动性、地热资源形成、分布以及水-岩相互作用和有用元素富集成矿等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重点介绍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特点及其形成模式、在我国的分布,并以漳州地区为例作出实例剖析。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咸阳地区地质和地热背景条件基础上,探讨了地热水的主要化学成分特征和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热水属深循环高温高氟高矿化热水;水化学类型以Cl-Na、Cl·HCO3-Na、HCO3-Na、HCO3·SO4-Na、SO4·HCO3-Na、HCO3·Cl·SO4-Na等类型为主,地热水与渭河北岸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地热资源是一种新型无污染能源,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内部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且具有易开采、利用的特点.但目前地热资源勘探的手段和研究方法单一,制约着地热资源的开采与开发.而盆地地热场模拟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并在油气成藏模拟中广泛应用.我们可以在已有的技术手段下结合盆地地热模拟技术来提高勘探的精度.本文还探讨了以地温控制方程与地下热水水流方程相结合来建立模型,模拟盆地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18.
应用重、磁面积性测量成果推测地质构造位置、性质和基本特征,确定主控地质构造;并依据重力异常圈定盆地总体轮廓,利用局部变化特征划分次级凹陷和凸起,确定次级凸起部位和其边缘断裂带为寻找地热资源的有利部位.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剖面测量成果,根据断裂带上的垂向地电断面上的视电阻率变化特征,推断断裂性质和深部的岩石破碎程度以及含水情况.根据二维地震测量,进一步确定断裂性质,推断出最佳含水部位,最终确定地热井井位.经钻探验证,成井结果与推断基本一致,打出了较理想的地热井.说明所采用的技术思路正确,应用综合物探勘查方法寻找隐伏的地热资源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新生界盖层地温梯度图及其简要说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墨香  邓孝 《地质科学》1990,(3):269-277
本文报道新编比例尺为1:1500000的华北平原新生界盖层地温梯度图。该图以近4000口钻井的温度资料和对地温场控制因素的分析为基础,并结合地温场数学模拟计算结果编制而成。圈定全区地温梯度G>4℃/100m及大地热流q>62mw/m2的局部地热异常区44片,总面积为25000km2,为地热能勘探、开发远景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