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震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网络舆情伴随网络媒体平台发展已经成为地震舆情监测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强化地震网络舆情监测,科学应对地震网络舆情,有效传播地震信息,从地震网络舆情内容、地震舆情特点、舆情监测和地震舆情应对机制进行分析,如何评估地震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为地震网络舆情处置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总结四川省地震局在新媒体时代的涉震舆情引导处置经验,给相关部门提供借鉴案例,本文以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2019年长宁MS6.0地震后虚假信息、燕子群飞、2020年绵阳老井升温、2018年“古天文学家王笑冬”预报地震4个典型涉震舆情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并提出5点新媒体时代涉震舆情处置的建议:把“化危为机”作为舆情应对的“战略考量”,把团队培养作为舆情处置的“储备考量”,把实时监控作为舆情操作的“决策考量”,把科普宣传作为舆情优化的“手段考量”,把“战时思维”作为舆情引导的“意识考量”。  相似文献   

3.
对常见的地震预报预测、浮夸灾情、“乌龙”类涉震舆情举例说明,给出相应识别方法,并指出,在涉震舆情应对中存在缺乏监控平台、完整应对方案、联防联控合作等问题,可以采取追查谣传源头、加强普法宣传、公布灾情查询方式、及时删除并解释原因等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并有效处置涉震舆情。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交流平台被广泛运用的新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地震相关信息倍受公众关注,震情和灾情有时会成为网民在各类平台热议的话题。该文以网络交流平台上涉震舆论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涉震舆情的演化机理,并就新媒体传播下涉震舆情工作如何开展提出几点思考,为涉震舆论的引导和管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以涉震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群体的规模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在整个舆情事件发展演化的过程当中,网民群体角色的演变及每个角色群体的规模波动规律。本研究将这种变化过程予以量化并构筑适当的数学模型,定量地探讨在涉震网络舆情事件中随着时间的发展,整个网民群体中各个组成子群角色及其规模的变化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涉震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的处置经验,探讨并得出  相似文献   

6.
列举2018年云南通海2次M_S 5.0、2020年云南巧家M_S 5.0地震中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实例,总结思考地震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的有效做法,从迅速抢占第一阵地回应公众关切、完善地震网络舆情监控手段、加强震前震后科普宣传、强化横向纵向信息沟通渠道4个方面,提出地震舆情引导与应对中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涉震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详细分析了全年涉震网络舆情的走势,并就舆情信息来源作具体阐述,从媒体活跃度、舆情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剖析,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可行性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述涉震舆情的范畴和类型,探讨涉震舆情与防震减灾宣传的关系。认为涉震舆情可以从侧面反映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成效与薄弱点,而持续、深入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对于减少负面舆情事件的发生,控制舆情发展态势,引导社会舆论向正面、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往往突然爆发让人措手不及。因地震灾害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直接相关,地震突发事件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其中不乏各类谣言,若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必将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以“三亚地震”话题为例,分析了“三亚地震”话题的构建主体类型,并对其舆情产生的主要内容、公众情感及传播区域进行了解析,探讨了地震突发事件舆情的应急管理及舆论引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往往突然爆发让人措手不及。因地震灾害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直接相关,地震突发事件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其中不乏各类谣言,若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必将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以"三亚地震"话题为例,分析了"三亚地震"话题的构建主体类型,并对其舆情产生的主要内容、公众情感及传播区域进行了解析,探讨了地震突发事件舆情的应急管理及舆论引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震前地声的历史记载以及震前地声的产生机制和特征.还有如何利用震前地声观测结果对地震发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并针对震前地声监测所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地震临震预测的地声监测系统,该系统可详尽、完整地记录震前地声的强度、频度、频谱,并可通过在地震易发区域的大规模密集布点,组成这一区域的震前地声监测网络,以监测大地震孕育过程,以及对大地震的三要素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
采矿、水库蓄水等人类活动可能伴随地震的发生,其突发性和破坏性会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威胁。本文围绕国内外矿震、水库地震等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公共服务需求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措施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公共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归纳得到以下针对地震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应急处置对策建议:震前,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提升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等级,规范相关企业行为;震时,判别地震类型并核准地震信息,多部门联动开展应急响应,完善灾情收集渠道;震后,注重科普宣传和舆论疏导。平震结合,多方协调,可有效应对非天然地震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张颖  林洋 《四川地震》2014,(3):30-33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灾情信息在不同的抗震救灾阶段会呈现不同的需求特点。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快速准确地获取网络舆情信息、掌握舆情热点,对于震后信息发布、舆论正确引导和应急指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舆情监控系统的框架体系、功能构成以及在"4.20"芦山地震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发生M_S5.2地震,造成广西玉林市及广东化州市5个乡镇的建筑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505万元。地震发生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迅即启动Ⅳ级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全面部署各项地震应急响应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从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地震序列、预测预警、震害调查、烈度评定、应急辅助决策、舆情监控与科普宣传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综上所述,简要介绍广西北流M_S5.2地震应急处置的成效和相关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展望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于水库诱发地震机理的认识仍存在很多盲区,水库地震事件不断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议。我国西部水能资源的大力开发面临一定水库诱发地震风险,需要对此有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判断。本文介绍了利用现代监测手段,结合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的最新成果。认为深入开展水库地震监测和监测资料分析,以科学地探索水库诱震机理,提炼水库诱震因素,揭示水库地震规律以及预测和识别水库诱发地震,为指导水库正确运行和灾后救援提供决策依据,是水电工程建设中急需开展的攻关课题。  相似文献   

16.
精确获取震相到时是地震定位和地震走时成像等研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地震台站的不断加密,地震台网监测到的地震数量成倍增长,发展快速、准确、适用性强的震相到时自动拾取算法是地震行业的迫切需求.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发展了Pg、Sg震相自动识别与到时拾取的U网络算法(Unet_cea),使用汶川余震和首都圈地震台网记录的89344个不同震级、不同信噪比的样本进行训练和测试.研究表明,U网络能够较好地识别Pg、Sg震相类型和拾取到时,Pg、Sg震相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81%和79.1%,与人工标注到时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1 s和0.54 s.U网络在命中率、均方根误差等性能指标上均明显优于STA/LTA和峰度分析自动拾取方法.研究获得的最优模型可以为区域地震台网的自动处理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17.
何萍 《华南地震》2020,40(2):60-66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快速发展给震后科普宣传、应急救援等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正面引导震后的网络舆情,成为地震应急期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拟通过对2019年广西北流5.2级地震震后的各类舆情信息分析研究,总结当时的舆情引导处置工作,以期给今后的工作一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定义了“P轴分布集中度”用以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利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布设的中法微震数字监测台网多年的监测资料和甘肃数字监测台网的资料,使用P波和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反演了两次中等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应力场;利用“P轴分布集中度”这一参数分析研究了这两次中等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和发震应力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震前1~2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开始集中,在震前集中到大约与主震震源机制的发震应力场一致。  相似文献   

19.
微小地震事件的研究工作应用领域广泛,在诱发地震监测、地颤动低频地震监测、地震预警等研究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微震事件的自动识别以及震相的自动拾取的研究则是后期微震数据处理工作的基础,包括地震定位、地震成像、震源机制反演等工作.本文就目前各类地震事件自动识别及震相拾取方法的原理起源与大致分类应用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三大类方法:第一类是基于振幅(能量)判据的长短时窗比、震源扫描叠加等事件识别以及震相拾取系列方法;第二类是基于波形互相关技术的事件识别方法;第三类是基于波形自相关的盲搜索技术.最后还列举了几类较为前沿的综合性方法及其应用分析,并与传统搜索和拾取方法进行了比对,认为各类单一传统方法各有利弊,不具有普适性,应就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20.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掌握救灾动态、稳定民众情绪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6.1级地震震后24小时及震后一周的相关微博及评论;利用Python中文分词组件“jieba”和ROST CM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去重、分词等处理,得到结构化的分级、分类数据,并制成震后微博时间序列图、地理分布图、舆情热词词频表、情绪极性统计图等,实现微博舆情数据的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事件的微博舆情整体呈现积极情绪,微博活跃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本次地震舆情传播中,政府部门的舆情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舆情传播中的防灾视频传播具有明确的正向引导作用。本研究对于中国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地震舆情分析及引导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