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区绿洲发展与环境协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1,他引:14  
傅小锋 《中国沙漠》2000,20(2):197-206
在分析绿洲形成演变规律和制约绿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因素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将绿洲与荒漠生态及水源区生态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形成大系统观,才能确保绿洲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在形成绿洲在系统观的基础上建立一咱与绿洲所处的干旱区环境特征相适应、以不断提高资源组合利用效益、促进绿洲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促使生态良性化发展为目标的高效、和谐的绿洲生态经济体系是干旱区绿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干旱区绿洲城市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内部人类活动最为集中、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绿洲城市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回顾绿洲城市研究历程和不同时期研究重点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我国干旱区绿洲城市研究中的代表性论题及其主要结论,对绿洲城市不同空间尺度的组织结构特色、绿洲城市化影响因素和机制、绿洲城市发展扩张的区域环境响应以及在水资源约束下绿洲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概括评述。今后绿洲城市研究面临良好机遇,通过研究内容扩展、学科交叉综合、新技术方法应用等途径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3.
 绿洲是干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载体。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是关系到干旱区绿洲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选取干旱区典型绿洲——于田县1949\_2004年的自然与人文统计资料,首先分析了五十余年来该县耕地变化的情况。然后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往往构成一定区域绿洲发展的基本限制,人为因素在短时期内,对耕地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如果顺应自然因素的限制,则对绿洲发展有利,绿洲稳定性增强;反之,绿洲稳定性减弱,由于新疆绿洲外围多为戈壁及沙漠,因此,对绿洲的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护绿洲为前提,合理利用水等自然资源,否则绿洲的面积随时都有可能缩小。  相似文献   

4.
马彦琳 《干旱区地理》2000,23(3):252-258
构建五套可以反映和评价干旱区绿洲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反映、适时监测及预测干旱区绿洲SARD态势,为区域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是干旱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以新疆吐鲁番绿洲为例,构建干旱区绿洲SARD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是吐鲁番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均为弱可持续状态,并指出其制约因素和潜力。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干旱区研究学者申元村、汪久文、伍光和、韩德麟等教授合著的《中国绿洲》一书 ,近日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 ,这是我国从事干旱区研究的读者早已盼望的一本专著 ,将对我国干旱区研究和绿洲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起到深刻影响 ,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绿洲体系的研究并为建立起我国完整的绿洲学研究体系作出贡献。如果说 2 0世纪是我国研究荒漠化 (砂质荒漠化、沙漠化 )的世纪 ,则 2 1世纪将是我国研究绿洲化的新纪元 ,这本书的出版 ,无疑具有历史性的作用。此本专著在下述方面具有突出特点。首先该书是至目前我国绿洲研究上最系统最完…  相似文献   

6.
绿洲城市环境地质利弊分析——以奎屯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型城市是干旱区最重要的城市类型。作为人文和自然的复合系统,绿洲城市的形成发展得益于独特的绿洲环境地质条件,但也受制于绿洲所特有的某些不利因素。我国绿洲城市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尤以新疆为典型。新疆绿洲城镇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地位重要。对其作深入研究,选择优化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区划(纲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涛  刘树林 《中国沙漠》2013,33(4):959-966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荒漠化的威胁。为了维持绿洲化的稳定,控制荒漠化的蔓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考察、观测和调研,基于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基础分析、成因与过程研究、绿洲与荒漠化土地时空演变的动态评估等,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统筹协调发展”的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主导思想。综合整个干旱区主要自然要素、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基于大地理单元功能主导性原则、地理单元相对完整性与地域特征差异性原则、区域开发保护方向相对一致性原则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图层叠加综合分析的方法,在GIS软件分析平台上,将中国干旱区分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三大功能类型区、18个区、60个亚区,有望为中国干旱区有针对性地实施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涛  刘树林 《中国沙漠》2013,(4):959-966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荒漠化的威胁。为了维持绿洲化的稳定,控制荒漠化的蔓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考察、观测和调研,基于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基础分析、成因与过程研究、绿洲与荒漠化土地时空演变的动态评估等,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统筹协调发展"的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主导思想。综合整个干旱区主要自然要素、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基于大地理单元功能主导性原则、地理单元相对完整性与地域特征差异性原则、区域开发保护方向相对一致性原则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图层叠加综合分析的方法,在GIS软件分析平台上,将中国干旱区分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三大功能类型区、18个区、60个亚区,有望为中国干旱区有针对性地实施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值分析的新疆阜康市绿洲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其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对绿洲系统经济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估与分析是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天山北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为例,深入探讨了绿洲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年际变化;并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建立了基于能值分析的阜康市绿洲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方案。研究发现,阜康绿洲系统的发展受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等限制,属于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模式。1996-2006年间,绿洲系统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另外,通过生态经济学的绿洲作物结构比较优势分析发现:不同的生态经济目标,其种植业结构也随之变化。当追求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时,种植业结构由能值密度决定;当追求水资源限制下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时,种植业结构由单位灌溉水量的能值产出决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绿洲化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王涛 《中国沙漠》2010,30(5):995-998
绿洲化是干旱区由于人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由荒漠向绿洲转变的过程。我国干旱区绿洲化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5万km2扩大到10.4万km2,绿洲化主要是改变了水循环,也就可以改善局部或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提高生产力。可以说,绿洲化是一个将自然生态系统通过人类活动提升至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但绿洲低水平、无序的开发也可以使绿洲稳定性下降和绿洲退化,在降低或丧失绿洲土地生产力的同时,还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植被退化、土壤侵蚀等。因此,需要开展系统的研究,在全面认知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作用下水、土、气、生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绿洲化特征及其时空格局演化、过程、驱动机制,为建立绿洲化的调控与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动力学(SD)方法,剖析了干旱区绿洲经济-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基本反馈结构;探讨了绿洲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及其与主要政策变量间的关系。应用模型的仿真结果,就玛纳斯绿洲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及人口承载力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短缺,威胁干旱区绿洲安全。回顾并综述了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干旱区山地仍需要评估优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趋势,从多尺度、多界面、多学科、多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的综合研究,以促进干旱区山地生态学的发展,为干旱区管理部门提供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制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干旱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工河流域新老绿洲发育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是干旱区最重要的景观单元之一。人工绿洲是在干旱条件下经长期人类活动改造而形成的特殊景观。随着人类对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强,绿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天然绿洲到人工绿洲,是人类适应和改造干旱区自然环境的历程。在这一人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绿洲显示出明显的发育演化特征。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提出绿洲发育度的概念,并从灌溉体系的建设状况、水资源的利用水平、植被与生态建设、农业发展程度、社会经济水平和绿洲景观结构等7个方面提出了绿洲发育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天山北坡2个人工绿洲为例,从空间上定量比较2个绿洲的发育程度,其中阜康市绿洲发育度高于222团绿洲(阜北农场)。  相似文献   

14.
奎屯市位于奎屯河绿洲中上部,人口61063人,本文根据1989年实地考察,对干旱区绿洲人口发展与环境地质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建立绿洲型城市环境地质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荒漠区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8,自引:14,他引:28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系统,尤其是通过灌溉发展起来的人工绿洲,成为干旱区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地,它是由山地、绿洲和荒漠构成的干旱区三大生态系统的核心,发展绿洲是遏制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措施。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受到人类轻微干扰的自然水系时期,很多古代绿洲多分布在河流下游;受到人类较强干扰的半人工水系时期,在山前地带形成旧绿洲,下游古代绿洲衰亡;受到人类强烈干扰的人工水系时期,新扩大的绿洲多在旧绿洲边缘和外围。由于绿洲发展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和消耗方式,使得人工绿洲与沙漠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自然水域、林地、草地面积和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形成沙漠危逼绿洲的态势。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是水资源利用效益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得到发挥,人工绿洲小气候条件改善,人口承载能力增加;不利方面是水土、水盐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与绿洲间过渡带缩小。为了适应西北地区人口和经济增长,预测未来绿洲发展,将以提高现有绿洲生产潜力为主,重点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通过节水及水资源合理调配,适度扩大新绿洲。以保护自然生态来维护人工绿洲生态的稳定性,以发展人工绿洲生态来减轻自然生态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秀梅  白涛 《中国沙漠》2014,34(3):919-926
冷凉型绿洲是干旱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之一,其景观结构的变化机制是理解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补充。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冷凉绿洲(张掖市民乐县)是干旱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在黑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据此,本文以1987、1995、2000、2005年的TM数据为信息源,采用景观结构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该绿洲1987—2005年间的景观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区的冷凉型绿洲中,农田是景观优势斑块类型,斑块面积占研究区的比例为28.6%~34.6%。景观斑块类型的转化主要发生在农田和草地之间,1987—2005年间农田转换为草地的比例为43.6%,而草地转换为农田高达72.9%。与同期平原型绿洲景观变化特点相比较,冷凉型绿洲的农田面积扩增速度大于平原型绿洲。分布面积最小的水域和居工地斑块有最高的景观变化速率,说明该干旱区河流水文过程季节性变化和持续的城镇化过程对该类景观类型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绿洲研究之进展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韩德林 《地理科学》1999,19(4):313-319
绿洲是干旱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近10多年来,中国绿洲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绿洲与绿洲系统、绿洲形成演变,绿洲的建设,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要明确其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紧紧围绕主要研究内容,进一步推动我 洲研究向更层次发展,愉占居国际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8.
绿洲生态系统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绿洲是干旱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其环境特点、结构和运行机制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态系统类型有着显著的差别。本文对绿洲生态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讨论了与绿洲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重要环境要素的特点 ,以及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荷生 《中国沙漠》1990,10(3):1-12
水是极端干旱区重要的环境资源。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克里雅河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过程表现为水文网系缩短,天然绿洲沦为沙漠;现代环境变化主要由人类经济活动引起,一方面于田绿洲面积扩大,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不得当的干涉,造成了环境的不利变化,特别是对下游天然绿洲。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确保生态环境稳定的基础。大河沿天然绿洲在探索干旱区环境变化和植物演替中,有特殊意义的自然景观地域,拟建为自然保护区,每年确保1.0-1.5亿m3水量是必需的和可行的。于田绿洲发展与保护区建立是相辅相成的,共寓于统一的流域生态系统之中,搞好土地生态规划,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生态结构和布局,搞好流域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管理,以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5,60(2):349-349
横亘于亚洲中部的天山山系是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我国境内的天山东西绵延1700公里,贯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境。庞大的山系及其周围广阔的绿洲、沙漠、戈壁区域,构成为一个处于干旱区的巨大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干旱区的精华在绿洲,但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