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埕岛油田海域海底沉积特征与工程地质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详细阐述了埕岛油田海域海底沉积和冲淤特征,介绍了沉积物的成分、类型和分布特征,并综合描述了埕岛海域海底地貌形态和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力学特性,上述研究对埕岛油田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埕岛海域水深及地形特征,简述了埕岛海域经历的快速冲刷、缓慢冲刷及冲淤调整的3个阶段,探讨了位于局部高部位、平坦海底及过渡地带3种井场的冲淤规律.  相似文献   

3.
埕岛海域水深地形特征及冲淤规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埕岛海域水深及地形特征,简述了埕岛海域经历的快速冲刷、缓慢冲刷及冲淤调整的3个阶段,探讨了位于局部高部位、平坦海底及过渡地带3种井场的冲淤规律。  相似文献   

4.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输运及海底冲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水下三角洲的特点,建立了一个垂直平均二维沉积物输运数学模型,结合潮流和沉积物资料,模拟研究了沉积物输运机制和海底冲淤演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垂直河口射流的潮流决定了本区沉积物净输运的总体格局,风应力对悬浮泥沙和推移质泥沙运动也起到重要作用。潮流底应力和活动层厚度分布表明,黄河口门和埕岛油田附近海域是潮流底应力和活动层厚度高值区,为沉积物活跃区,海底稳定性弱,易于侵蚀再搬运。冲淤计算表明,埕岛油田附近海域为冲刷中心区;现在河口水下三角洲在断流时为冲刷区,正常行河时则转为淤积区。  相似文献   

5.
风暴浪对埕岛油田海域海底冲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76、1993年埕岛油田海域测深资料,采用浅水海浪数值计算模式,风暴浪对该海域海底冲刷和岸滩侵蚀的影响,分析了海底冲刷机理,提出了采用数值模式预测海底冲刷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海底输油管道分布广泛,文章重点从渤海湾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海底冲淤变化等自然环境因素的角度,半定量化计算研究区海底输油管道溢油风险评估指标,划分不同区域海底管道的溢油风险等级。并以埕岛油田一条海底输油管道为例,根据实际调查资料核实该海底输油管道状况,分析其溢油风险。  相似文献   

7.
连接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间的连岛大坝阻隔了海水交换,导致长岛周边海域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南、北长岛跨海大桥的建设,使得大坝拆除成为可能。运用ECOMSED三维模型模拟了大坝拆除前后长岛海域潮流场和海底冲淤规律,研究了长岛海域的水动力和沉积动力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坝对庙岛塘海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坝拆除后其附近海域水动力条件增强,冲淤环境变为侵蚀环境。  相似文献   

8.
近岸海域潮流、波浪动力条件复杂,单纯考虑潮流输沙对底床冲淤演变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基于局地较长时期海浪场统计特征,将随机波浪因子引入底床冲淤演化模拟研究中,采用ECOMSED模式进行了不同波浪动力条件影响下黑泥湾海域冲淤演化的数值模拟,并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结果表明,黑泥湾及附近海域存在较稳定的N-S向潮余流,这在整体上是本区泥沙输运的重要影响因素;湾内海域基本处于冲淤动态平衡,冲淤格局与其地形、海流流速和波浪场分布有关,楮岛周围与镆铘岛东面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镆铘岛南部近岸以淤积为主;随机波浪要素的引入对冲淤演变模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引入波浪要素后的模拟的结果与海图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1系统介绍胜利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南部现代黄河三角洲北部浅海区,1964~1976年黄河在该区入海。在Mapinfo平台上开发的胜利埕岛油田海洋工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简称埕岛GIS)集成了埕岛地区1964年以来以海岸带变迁及海底冲淤变化为主的海洋工程环...  相似文献   

10.
通过黄河三角洲埕岛海域2个典型平台桩柱周围实测水深及海流、波浪资料,研究了淤泥质粉砂海底桩柱周围局部冲刷坑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化情况,并结合水动力条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岸海床冲淤变化直接反映海区地貌稳定状态,由此影响海区物质迁移及水运资源可持续利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选择苍南海域不同时期的海图资料,基于ArcGIS平台探讨该海域多尺度海床冲淤过程,为研究区海岸港工建筑规划与评估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包括:苍南海域海床冲淤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1931—1970年大幅淤积,海床净淤积量达到169.47×106m3,淤积强度为5.18 cm/a;1971—2005年海床淤积幅度减弱,海床净淤积量为12.24×106m3,淤积强度为0.41 cm/a;2006—2009年海床由淤转冲,海床净冲刷量为14.70×106m3,冲刷强度为3.60 cm/a;2010—2017年海床持续冲刷,海床净冲刷量为10.17×106m3,冲刷强度为1.33 cm/a。除1931—1970年10 m等深线向海大幅扩张以及1971—2005年10 m等深线有部分向海扩张外,1971—2017年5 m与10 m等深线普遍向陆后退。2006—2017年,位于北关港内的2 m等深线也向陆后退。冲淤结果显示,苍南海域海床未来可能呈现弱侵蚀态势。其中,风暴潮频发导致海床经常性失稳加之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导致该区域泥沙补给不足,二者共同作用可能是该区域海床由淤积逐渐转为侵蚀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ves, tidal currents, sediment and seabed evolution in the Caofeidian sea area in the Bohai Bay, a 2D sediment mathematical model of waves and tidal currents is employ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schemes of the harbor. Verification of spring and neap tidal currents and sediment in the winter and summer of 2006 shows that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tidal stages as well as flow velocities, flow direction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f 15 synchronous vertical lin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Also, deposition and erosion of the sea area in front of Caofeidian ore terminal induced by suspended load under tidal currents and waves are verified; it shows that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depth of deposition and erosion as well as their distribution are close to the measured data. Furthermore, effects of reclamation scheme of island in front of the land behind Caofeidian harbor on th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are studied, including changes of flow velocities in the deep channels at the south side of Caofeidian foreland and Laolonggou and in various harbor basins, as well as changes of deposition and erosion of seabed induced by the project.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年代的水深图和物质来源测量资料,研究了青岛港外航道开挖区的海床演变情况。分别利用等深线、区域地形及海底地形剖面来对比水深地形变化,研究开挖区的地形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拟开挖航道区近70 a来,其海床演变主趋势为轻微侵蚀,而其南北两侧的邻近海域海底地形变化则既有局部侵蚀又有局部淤积;通过外航道开挖区域11个观测点测量的有关水流、底沙粒径等数据计算分析,得到其开挖后淤积厚度在0.453~4.149 cm/a之间。青岛港外航道开挖区年平均回淤速率不大,适合扩建。  相似文献   

14.
以杭州湾北岸金山咀—龙泉港岸段边滩及海床为研究区域,利用1989—2014年实测及海图资料分析岸滩断面地形变化和岸段冲淤变化。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时段,岸段存在长期稳定的冲刷深槽;近岸海床的冲淤表现出“波动性”,5 m等深线(2014年)以浅区以淤积为主,5 m等深线以深冲淤更迭,1989年以来总体呈现冲刷态势。长江入海泥沙量变化为该岸段发生侵蚀/淤积的影响因子之一,台风大浪及海床侵蚀/淤积波的移动导致海床冲淤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济州岛南部海域海底声呐图像分析与声学底质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海北部外陆架靠近济州岛南部海域,是黄海槽向冲绳海槽延伸的部分,属于黑潮分支黄海暖流的通道入口,分布着脊槽相间的海底底形,对其海底声呐图像的处理分析及声学底质分类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该通道海底底形表层纹理特征及沉积物分布规律。基于在济州岛南部海域获取的多波束声呐数据,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海底声呐影像图,并对其表层纹理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同时,基于多波束反向散射强度数据,结合19组海底地质取样数据,建立研究区海底反向散射强度与沉积物粒度特征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并以改进的学习向量量化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对海底粉砂质砂、黏土质砂以及砂-粉砂-黏土3种底质类型的快速自动分类识别。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沙黄河河口潮波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典型时刻近海海区潮汐、河口口门河道、河海流场、含沙量、河床变形和海底等值线等图形对入海河口海域潮汐和潮流海洋动力特性、入海泥沙运动扩散输移规律、河口拦门沙形状、形成过程、泥沙冲淤和海底地形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些都与实测资料和遥感图像的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湛江湾填海工程对海床冲淤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湛江湾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湛江湾海床冲淤演变,模拟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床较为稳定,年冲淤强度小,模拟冲淤分布与历史海图资料得出的长期演变趋势符合。模型用于湛江湾围填工程对海床冲淤变化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工程后海床冲淤强度没有明显的改变。另外,优选了围填方案,估计了港池的淤积强度。  相似文献   

18.
七姊八妹列岛海域位于杭州湾南部的灰鳖洋内,除了岛礁周围局部存有深沟外,其余地区海床平缓.为了探究该海域海床演变情况,在了解杭州湾来水来沙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七姊八妹列岛海域的水动力、悬沙和底质分布特征.不同时期海图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海域近岸水深较小,人类活动频繁,围涂筑堤工程较多,一直处于淤积状态,属淤涨型岸滩,而离岸较远的海域,泥沙难于落淤而随潮反复搬运,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1962~2008年这46 a间,七姊八妹列岛海域总体呈现与岸线走向一致的淤积、冲刷间隔分布的冲淤带.平均淤积厚度约2.2 m,淤积幅度约5.0 cm/a,大多数地方平均冲刷厚度约2.4 m,冲刷幅度约5.0 cm/a.这些特点与当地的水动力条件和泥沙沉积特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研究浅海表层底质沉积物的天然含水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海底沉积物贯入阻力的影响.对某浅海海域的72份表层底质沉积物样品的天然含水量测试和贯入阻力测定值进行了分析对比.天然含水量是影响海底表层沉积物贯入阻力的重要因素,沉积物天然含水量与贯入阻力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沉积物天然含水量越大,贯入阻力越小.  相似文献   

20.
海洋动力作用下,河口海岸地区海床通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作为地质环境的控制因素,海床沉积物侵蚀再悬浮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阐明胶州湾海域水动力条件对海床侵蚀再悬浮的作用,本文利用海底原位观测三脚架进行了现场观测。观测结果显示:通常条件下,潮流导致的最大海床剪应力可达0.35 N/m2,高于波浪引起的剪应力。涨潮期间,海床发生侵蚀;退潮期间,海床发生淤积。风速达到5 m/s时,波浪引起的剪应力近似等于流致剪应力。风速达到7 m/s时,有效波高为26 cm,波浪对海床侵蚀再悬浮过程起主要作用;此时也会导致海水浊度显著上升,高于通常条件下的2-8倍。分析表明:通常条件下,周期性海流影响海床侵蚀再悬浮过程;而大幅度沉积物再悬浮过程由偶发的波浪事件控制。针对胶州湾沉积物动力学机制的深入研究仍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