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鄂西秭归盆地及外缘主要断裂特征及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西秭归盆地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盆地东侧水田坝断裂与其南部龙王冲断裂,北部新华断裂不属同一基底断裂;西侧地表也不存在穿过长江的牛口断裂,但物探深部深测及地震活动特点表明仍存在“牛口基底断裂”。西缘高桥断裂带规模巨大,切割深度大,现代仍有一定的活动性,属弱的工程活动断裂,具一定孕震性。龙会观中强地震是高桥断裂与牛口基底断裂联合作用的结果。其余断裂都不属工程活动断裂,但不能排除它们发生中  相似文献   

2.
商州盆地第四纪新构造活动特征及对盆地形成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垩纪和第三纪构造盘地基础上形成的商州第四纪盆地内,新构造断裂活动可分为早更新世末期平缓褶皱及与之相伴的压性断裂和中更新世末期张性断裂。该盆地属一北浅南深的掀斜断块,除北界外,南、西和东界均具断裂特点,其形成经历了挤压和引张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试论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晓光 《河南地质》1998,16(4):281-285
参考了美国、日本研究机构对活动断裂的划分原则,以及中国对活动断裂的划分,提出了活动断裂的两种类型,即:突发性活动断裂和蠕动性活动断裂及其差异。作者对活动断裂在地震活动中的诱发作用和缓解作用,以具体数字作了分析比较,剖析了洋壳与陆壳的地震发震率的差异性。提出了蠕动性断裂可以缓解地震活动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大同二电厂扩建厂址工程区活动构造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盆地西侧北北东-北东向鹅毛口-口泉断裂,属正平移性质,晚第四纪以来断裂继续活动,但北东、南西两段活动有明显差异。盆地东侧北东-北东东向六棱山北麓断裂,亦属正断层性质,至今仍在活动。距大同二电厂扩建厂址最近的水峪断裂,晚更新世末3~1.5万年以来已停止活动,对厂址稳定性不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同盆地西侧北北东-北东向鹅毛口-口泉断裂, 属正平移性质, 晚第四纪以来断裂继续活动, 但北东、南西两段活动有明显差异。盆地东侧北东-北东东向六棱山北麓断裂, 亦属正断层性质, 至今仍在活动。距大同二电厂扩建厂址最近的水峪断裂, 晚更新世末3~1.5万年以来已停止活动, 对厂址稳定性不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成矿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矿体分布特征及稀土元素的分配模式,扎瓦拉金矿主要赋存于岩体外接触带二叠系~三叠系大理岩中,近南北向压扭性断裂破碎蚀变带是金的主要赋矿构造,金矿形成于印支期岩浆活动后期的断裂活动阶段,与矽卡岩化成矿作用没有直接的成因及时空联系,首次认为扎瓦拉金矿属中低温构造热液蚀变岩型,在岩体边缘近南北向断裂构造蚀变带中有形成中大型矿床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7.
地质构造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岩溶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平  李稳哲 《西北地质》2010,43(3):106-112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干旱缺水,多年来一直制约着该区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调查测绘、钻探验证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岩溶地下水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岩溶及岩溶水的发育均受断裂构造控制。北东向断裂具有较强的富水性,属控水断裂。北西向压扭或张扭性断裂相对北东向断裂岩溶发育较差,属导水断裂。近东西向压性断裂,富水性较差,属阻水断裂。三大构造带相互作用形成网格状和似层状地下水管道系统,对岩溶地下水的交替、运移和富集及岩溶水的径流、排泄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西部麦盖提斜坡和巴楚断隆两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的西段,原称色力布亚断裂带,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展布,长约120km。本文基于系统的地震剖面解释,认为该断裂带内包括了切割深度、倾向和活动时代等均有不同的两条断裂,西部仍称色力布亚断裂,东部由本文新命名为康西断裂。前者是基底卷入型冲断层,由不同级别的背冲构造与主干断裂构成复杂的断裂带,向南东变窄;主干断裂向北东倾,中新世活动,背冲断层在上新世仍有活动。康西断裂是盖层滑脱型冲断层,向南西倾,加里东期活动,之后长期稳定,更新世复活。区域上,色力布亚断裂属巴楚北北西向断裂系,康西断裂属塔中北西向断裂系。这些新认识可能成为麦盖提斜坡区油气勘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丁宝林 《矿产与地质》2006,20(2):138-141,159
双旗山金矿床的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按控矿断裂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力学性质,将控矿断裂分为四类,即NW向压扭性断裂、NE向扭性断裂、近SN向或NNE向剪切带和NWW向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受NW向断裂控制的金矿化属片岩+石英脉型金矿化;受近SN向或NNE向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化属蚀变岩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10.
以上上河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剖面测量和开采坑道观察,初步对矿区控矿断裂特征及其与矿化关系进行了总结,确定了控矿构造的主次关系,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和矿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控矿构造属右行走滑体系中R型张扭性断裂,且具有多期活动特点,成矿前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金矿体产出、规模严格受断裂控制,同时金矿化强度与断裂宽度呈正相关关系,且一定程度上决定其金矿类型。  相似文献   

11.
断裂在纯净砂岩中的变形机制及断裂带内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纯净砂岩为对象,考虑了影响断裂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岩阶段、孔隙度、温度和围压,系统剖析了不同性质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微构造特征及形成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对研究砂岩内断裂封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纯净的砂岩在未固结-半固结成岩阶段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和滚动,即为颗粒流,形成的微构造为解聚带,孔渗性同母岩比没有明显降低,断裂带尽管具有断层核和破碎带二分结构,但渗透率比母岩高,为流体垂向运移的通道;在固结成岩阶段(孔隙度大于15%)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碎裂作用,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即为碎裂流,形成的微构造为碎裂带,渗透率同母岩比一般降低1~3个数量级,形成侧向有一定封闭能力、垂向渗透的断裂带;固结阶段(孔隙度小于15%)发生断裂,开始由于破裂作用,形成断层角砾岩,伴随着碎裂流发生,形成碎裂岩,因此早期形成高渗透断裂带,后期断层逐渐封闭。固结成岩的砂岩在抬升过程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形成无内聚力的角砾岩,为高渗透断裂带。在不同成岩阶段发生变形,形成多类型变形构造的叠加,对于一条晚期形成的断层而言,由于不同深度变形机制及微构造类型不同,导致油气选择性充注,碎裂带和压溶胶结碎裂带阻止油气向高孔隙度砂岩中充注,解聚带会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裂缝有利于油气优先充注。因此,高孔隙性砂岩中孔隙度较低的储集层由于碎裂带不发育常常含油气性最好,而低孔隙性砂岩由于裂缝产生含油气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沙湾断裂带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条重要的断裂带,在广州范围内主要为隐伏断裂,由一组近平行的NW向断裂组成,总体倾向SW,断裂自中生代晚期以来至少经历了3次较强烈活动,早期为正断层,中期为逆断层,晚期又转为正断层,并且第四纪仍有活动。  相似文献   

13.
兴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晓猛  王璞珺  刘鹏举  郝福江 《新疆地质》2006,24(4):348-352,I0008
兴地断裂是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十分重要的大型控盆断裂,该断裂对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地层发育、构造古地理、库鲁克塔格断隆-满加尔坳陷的构造演化等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断裂带中糜棱岩、构造角砾岩、构造透镜体、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等不同构造形迹的性质,结合断裂对区域地层发育和构造古地理的控制作用,对断裂的变形期次和性质进行了划分,并讨论了断裂的演化历史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断裂经历了元古代—新生代漫长的构造演化历史,发生了多期次不同性质构造活动.其构造演化主要包括形成期(Pt2);伸展期(Pt3—O);挤压反转期(O2末期和O3末期);左旋压扭期(Pz2末期)、逆冲推覆期(E末期—Q3)和右旋张扭期(Q4)6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酒西盆地,出露有完整的晚始新世地层,真实地记录了周缘构造的运动,使其成为研究高原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最佳场所之一.基于酒西盆地11条沉积剖面的沉积相、重矿物和古水流研究,建立了火烧沟组-白杨河组高精度的沉积格架,识别出盆地在晚始新世主要为走滑盆地,沉积形态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作用控制.阿尔金断裂强烈的走滑作用受到北部阿拉善地体的阻挡,在酒西盆地北部形成一个前锋带.随后,高原内部强烈的南-北向挤压作用沿酒西盆地的刚性基底向南传递到北祁连断裂,形成了新近纪早期酒西前陆盆地的雏形.  相似文献   

15.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断裂带的活动性关系到深圳发展的前景,从构造地质学、遥感图像、地震学、地貌学和地球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深圳及其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阐述了深圳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通过对断裂带地层剖面和断层物质研究发现,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活动迹象;地震活动方面,断裂带所在区域地震活动以微震为主,且震源分布与断裂带产状一致,反映断裂具有一定的活动性;根据地应力监测资料,最大主应力量值小且应力方向北西向,与断裂近乎垂直,不利于断裂活动。综合各方面因素,认为深圳断裂带晚更新世至今活动已经明显减弱;现代微震活动是其构造能量缓慢释放的表现,现今深圳断裂带构造稳定,不会发生较大规模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油藏输导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近系沙湾组是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重要的油气富集层位。在对沙湾组油藏分布、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 人研究成果,将沙湾组油气的成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古油藏阶段和次生调整阶段,并分别论述各阶段的输导体系及其时 空组合关系。古油藏阶段主要发育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和红车断裂带同生逆断层组成的输导体系,研究区北部的白垩系底 面不整合有效输导厚度大,向西逐渐减薄为0;同生逆断裂是控制红车断裂带发育演化的主干断裂,形成时间早,断距 大。次生调整阶段则发育有沙湾组一段底部砂体、红车断裂带后生正断层、艾卡断裂带、凸起之上新近系张性断裂组成的 输导体系,沙一段砂体在凸起之上分布广泛,沉积连续而稳定,呈“毯状”自南向北逐渐减薄,做为最底部的砂体层,是 该阶段主要的横向输导体系;新近纪末期红车断裂带发育了一期正断裂,断裂活动强度大且规模较大,凸起之上则发育一 期与红车断裂带后生正断层同期形成的新近系正断层,凸起南部四棵树凹陷的艾卡断裂活动期长、断距大、延伸远,这些 断层构成了次生调整阶段的纵向输导体系。利用运移通道指数(MPI) 及颗粒荧光定量分析(QGF) 分别预测了白垩系底 不整合面及沙一段毯状砂体的优势运移区。平面上将运移通道指数在0.3以上的区域作为不整合输导层的优势运移区,将 QGF指数值大于3.8的区域作为沙一段毯状砂体的优势运移区。通过分析多套输导体系在油气成藏的不同阶段的空间组合以 及油气分布与输导体系的关系,明确了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预测609井区具备油气输导的有利条件,可作为 下步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7.
A fault was traced along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Shatsky Rise. It extends to land where it crosses the Mountainous Crimea.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marine seismic and magnetic survey data, as well as geological data on land, allow stating that the fault originated during the rift evolution stage of the East Black Sea Basin. Currently, the fault is in the sea and is a channel for migrating hydrocarbon fluids. Another fault was traced from the West Caucasus into the sea, where it separates the Shatsky Rise into two structural units.  相似文献   

18.
Relay ramps are a common feature formed during the growth of normal fault systems. We performed analogue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relay ramps. An extending rubber sheet induces extension at the base of a sand pack (brittle crust analogue). Silicone bars between the rubber and the sand control the location of fault nucleation. We tested the role of fault spacing, fault length, overlap length and fault strike in the evolution of relay ramps. The modelled relay ramps evolved in three stages, characterized by the growth of the normal faults, their interaction and linkage. Interaction and linkage occurred only when the combined length of the two interacting faults was larger than eight times their spacing. The length to width ratio of the relay ramps during the interaction stage showed preferred geometries, clustering around three. The propagation of the fault tips was observed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linkage stage. Overlap length and spacing relations of the modelled relay ramps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nature, at different scales, and can be explained using existing mechanical models. Nevertheless, the further propagation of the fault tips after linkage has not been described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19.
刘书锋 《江苏地质》2019,43(4):532-541
山东淄河断裂带由近于平行的3~5条断裂构成,具多期活动性,经历了早期左行压扭为主—中期张性为主—晚期右行压扭为主的发展阶段:早期平推扭动所产生的层间裂隙和层间空隙为成矿热液交代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铁矿化及矿体形态受断裂构造和层间构造的严格控制;中期的张性构造活动引发了地壳深部岩浆热液活动,提供了矿质来源;淄河式铁矿形成后,晚期右行压扭构造活动使矿体遭受破坏,断裂带南端被EW向断裂切截,该断裂带是淄河地区的控岩控矿构造,不仅提供了含矿热液上升运移的通道,而且造就了矿液沉淀储集的空间。淄河式铁矿主要赋矿层位为寒武—奥陶系九龙群炒米店组中下部及马家沟群北庵庄组和五阳山组,岩层钙质含量高、硅质含量低、性脆、裂隙发育,易于交代成矿,形成品位高、规模大的矿体(床)。淄河断裂带转弯并有分支断裂复合或次生断裂及与其交叉切割的NW向断裂交会处,不仅控制着燕山晚期闪长岩体的分布,而且是形成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淄河式)铁矿大矿、富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20.
以渤东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文中将剖面特征分析与水平相干切片特征分析相结合,在对断 裂体系精细刻画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类型断裂的结构模式,分析了断裂的展布特征,并就断裂体系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 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东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吻合于郯庐断裂新生代右旋应力场,表现为以NNE 向走滑断 裂为主枝、以NE向拉张断裂为侧枝、近EW 向断裂为细脉的特点,可以划分为走滑断裂、拉张- 走滑断裂、走滑- 拉张断 裂和拉张断裂四种基本类型,受断裂性质和活动强度的影响,不同类型断裂的空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受郯庐断裂左旋到 右旋的转变、拉张作用与走滑作用强弱的转变、地幔上涌水平拉张到热沉降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断裂体系存 在明显差异,依据断裂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可将新生代盆地发育划分为左旋- 右旋转换、走滑- 拉张断陷、拉张- 走滑 断陷和走滑- 拗陷4 个不同的演化阶段。明确断裂的时空差异性对于渤东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