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峡区震旦系剖面是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建立的,自下而上划分为南沱组(包括南沱砂岩及南沱冰碛层)、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三个岩组,以南沱砂岩与其下变质地层的不整合面为其底界。1924年以来,此种意见广为沿用。1963年刘鸿允先生将南沱组两个段上升为组,分别称莲沱组(原砂岩段)和南沱组(原冰碛层),上下统的界线移至冰碛层底部,仍以莲沱组底面为震旦系下界。然而,自1965年江西省区测队提出莲沱组之下,尚存在一个地层单位——落可(山东)组并归属震旦  相似文献   

2.
长江峡东区震旦系新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鸿允  沙庆安 《地质科学》1963,4(4):177-187
为李四光教授所建立的长江峡东区的震旦系剖面,被看作南方各地同时期地层比较的标准。黄陵背斜东翼是所分各单位--“南沱砂岩”、“南沱冰碛层”、“陡山沱统”、“灯影灰岩”的典型地区,地层工作者来到峡区经常先察勘这里的剖面。考察过东翼剖面,可上溯一程去西翼或南翼探索其侧向变化。本文就笔者1961年冬,于西翼庙河-冀家湾区、东翼莲沱的沿江地带和南翼的秋千坪地区(见图1)所进行的一些观察及点滴认识,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扬子区震旦纪地层序列和南、北方震旦系对比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198 2年“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决议“震旦系是青白口系之上的晚元古代最上部的一个年代地层单位 ,以三峡地区的剖面为代表 ,暂以莲沱组底界为底界”。但从区域性对比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学分析 ,莲沱组底至黄陵花岗岩的侵蚀面之间有约 10 0 Ma的沉积缺失 ,莲沱组和南沱组也不能代表 75 0~ 6 6 0 Ma间的沉积历史。峡东地区震旦系下部地层不完整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赞同修订震旦系的含义 ,以下冰碛层 (古城组或铁丝坳组 )之底为震旦系的底界 ,年龄为 70 0 Ma。朝鲜飞浪洞组可与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对比 ,祥原系及辽南、徐淮地区的相当地层属“南华冰期”前的沉积地层。建议震旦系之下至青白口系顶 (85 0 Ma)之间建立辽南系 ,从而完善我国晚元古代年代地层框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甘肃省文县关家沟组剖面的系统采样,获得大量微古植物化石,鉴定出16个属28个种。依据中国南方及其他地区南华系、震旦系资料,将本区关家沟组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特征与峡东、川西北等地区的晚南华世南沱期的微古植物化石组合进行对比,确认关家沟组地层时代为晚南华世南沱期。这一结果对研究关家沟组地层对比、时代划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新元古界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陆松年 《地质论评》2002,48(3):242-248
2001年4月正式出版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中将新元古;界从二分三分,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本文首先介绍了震旦系重新定义的背景和必要性。由于近些年国际末元古界分会酝酿在新元古代末期新建一个系,而多数学者的意见是该系的下界应置于冰碛层之上,即大致相当于我国陡山沱阶的底部。鉴于此,在1999年12月初断代工作组会议期间,晚前寒武系工作组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对震旦系重新定义,并决定将原震旦系解体,原上统代表重新定义的震旦系,原下 统独立新建一个系,命名为“南华系”。由于震旦系的再分,新元古界也从二分变为的三分,重新界定的震旦系包括原上震旦统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南华系包含了原下震旦统南沱组和莲沱组。笔者认为南华系标准剖面的候选剖面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上覆有震旦系下部陡山沱组及其相当层位的地层,该地层与南华系顶层之间沉积记录的缺失应是最少的。②剖面中应包括寒冷性气候的冰川沉积记录,虽然在全国性南华系地层对比中,冰成岩层不是绝对的对比标志,但为有利于全球化对比,我国南华系候选标准剖面应将冰成岩层包括其内;③剖面中应出露莲沱组(约750Ma)或与其时代相近层位(休宁组、志棠组等)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与莲沱组之间不应存在长期的沉积间断,且底部年龄不小于800Ma,也不大于850Ma;④剖面中有良好的区域的、全国的,甚至洲际间的地层学对比标志,有较高的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其它方面的研究水平;⑤剖面的连续性好、露头清晰、交通方便,且周围的自然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6.
<正> 开阳磷矿围绕着洋水复式背斜产出。洋水背斜属于新华夏系第Ⅲ隆起带南西端的第二级构造单元。马路坪矿段位于洋水背斜的东翼中部。出露地层自下而上有前震旦系板溪群清水江组;震旦系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明心寺组和金顶山组。下磷矿层产于陡山沱组上部,上磷矿层产于牛蹄塘组底部。  相似文献   

7.
胡军  孙思远  谷昊东  安志辉  叶琴  王霈 《地球科学》2021,46(7):2515-2528
峡东地区是我国原震旦系标准剖面所在地,该地区南沱组直接覆盖莲沱组之上,中间缺失下冰期和间冰期地层,究其原因尚不清楚.通过聚焦南沱组与莲沱组接触层位,利用现代冰川沉积物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湾周缘南沱组和莲沱组之间存在一层紫红色混合杂砾岩层,其内部砾石定向性、形态、磨圆、岩性以及显微构造与之上南沱组典型灰绿色杂砾岩区别明显,青林口剖面南沱组底部发育微观尺度上的变形沉积构造.表明南沱组底部与莲沱组接触层位为冰川底碛成因,而南沱组主体为冰海沉积成因.证明峡东地区南沱组与莲沱组之间地层缺失是由盛冰期的冰川剥蚀所致,南沱组可能仅代表了盛冰期之后冰消期的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   

8.
皖南震旦系冰期地层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启锐  刘鸿允 《地层学杂志》1993,17(3):186-193,T001
<正> 近年来我国关于震旦系冰期地层的研究,除已公认的峡东的南沱冰期地层外,在华南各地陆续在“南沱组”之下,发现了间冰期大塘坡组和下冰期长安组。这些新成果使扬子板块及其周边晚元古代冰期地层和国际上许多经典的层序具备了共同的三段式结构,即上、下两个冰期,中间夹一段间冰期。已知三段式结构广布于湖北、湖南、贵州、江西和浙江西部(陆松年等1985)。  相似文献   

9.
峡东陡山沱组丝状蓝藻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东部震旦系广泛分布于黄陵背斜两翼,发育良好,是研究我国震旦系的典型地区。本区震旦系自下而上分为下统莲沱组和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和灯影组。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南部震旦系八道江组叠层石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吉林省南部三统河、浑江、鸭绿江等盆地,广泛发育的八道江组叠层石组合特征。并根据微古植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区域地层对比资料,认为八道江组所含第六叠层石组合,它与我国南方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大致相当,其时代属晚震旦世。  相似文献   

11.
峡东地区震旦系层型剖面的界定与层序划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震旦系研究历史的回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综合地层研究的成果,试图建立可供全球对比的中国末元古系层型剖面。我国震旦系研究历史悠久,典型剖面经历南北之争,数十年来存在多种界定意见。通过近十年的研究,笔者依然认为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沉积最为连续,出露完整,具有生物演化特征明显和形态多样的特点,可与世界各地的末元古纪地层进行广泛对比。目前,其上界定位于峡东地区灯影组天柱山段小壳化石带之下(即相当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震旦—寒武系界线小壳化石带B点,年龄为539±34Ma),而底界的厘定在国内一直存在多种意见。本文通过对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的综合地层研究,结合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层序地层学、C/O同位素研究以及沉积相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震旦系底界应划定在南沱冰期之后的陡山沱期沉积的下界,重申应选定峡东地区剖面为震旦系的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2.
王传尚  李旭兵  白云山  刘安 《地质通报》2011,30(10):1538-1546
以湖南张家界田坪和大坪震旦系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湘西北地区斜坡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根据斜坡相区三级层序的发育特点,将陡山沱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ZSQ1~5),灯影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ZSQ6~9)。其中,陡山沱组下部的4个三级层序(ZSQ1~4)构成震旦系下部的二级层序,陡山沱组顶部的三级层序ZSQ5和灯影组的4个三级层序(ZSQ6~9)构成震旦系上部的二级层序。斜坡相区与台地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基本一致,可实现相互对比;斜坡相区与盆地相区震旦系只能实现二级层序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湘、鄂西部晚震旦世地层与古生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一、前言 我国震旦纪地层广泛分布,发育齐全,沉积巨厚,矿产丰富,分为南方型与北方型两种类型。鄂西长江三峡剖面是南方型震旦系的典型代表。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李四光教授建立该剖面以来,南方各地同期地层都依此对比。过去,由于习惯上认为前寒武纪地层不大可能有动物化石,野外调查及室内研究往往被忽略。这是长期以来,主要限于岩石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原因。解放后,随着我国地质普查、勘探和开发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地层学  相似文献   

14.
湘西北石门地区上震旦统微古植物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湘西北石门地区震旦纪地层发育完整。1980年,笔者参加测制了该区杨家坪震旦系剖面,系统采集了微古植物样品,经陈德柔同志分析,发现微古植物组合,包括20余属,50余种。 杨家坪震旦系剖面自下而上包括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莲沱组为紫红、暗紫红色砂岩、石英砂岩、含砾砂岩与块状砾岩,厚400余米,与下伏冷家溪群为不整合接触。南沱组为冰碛砾岩,厚98m。陡山沱组下部主要为灰黑色炭质、泥质灰岩,上部为白云岩夹磷矿层,共厚481m。灯影组下部为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含礈石条带白云岩,  相似文献   

15.
三峡地区震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三峡地区秭归庙河陡山沱组第一段至第三段,宜昌棺材崖陡山沱组第三段上部至灯影组底部以及四溪灯影组石板滩段和白马沱段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震旦系碳同位素组成与全球新元古代广布的后Martinoan冰期地层δ^13C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本文还讨论了地层中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物演化和地层层序发展的关系,指出陡山沱组一段白云岩中δ^13C的负异常可以作为震旦系底界划分的标志,最晚Varanger冰期在三峡地区由陡山沱组三段上部出现的三级层序界面所替代,震旦系内部陡山沱组一段和三段可能形成于Marinoan冰期之后,伊迪卡拉生物分异发展之前,而陡山沱组四段及上覆灯影峡组则大致与国外伊迪卡拉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6.
陡山沱组为气候变暧后的第一套沉积组合,其内化石稀少,同位素年龄数据有限,地理分布不平衡,极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尝试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来探讨明月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层序地层特征,继而为研究陡山沱组黑色岩系成矿性打下基础。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研究,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大巴山地区明月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层序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sequence)、9个三级层序(cycle),对层序Ⅲ又进一步划分为9个四级副层序,最后得出明月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层序与Hoffman等1998年提出的“雪球地球”假说所描述的基本类似,为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赣西北震旦系皮园村组发现大量水母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保  余忠珍 《江西地质》1994,8(4):320-322
赣西北震旦系皮园村组发现大量水母化石黄修保,余忠珍,叶少贞(江西地矿局赣西北大队)赣西北震旦系比较发育,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硐门砂岩、南沱组、陡山沱组、皮园村组。笔者在填图中于皮园村组中上部首次发现大量原始类水母化石,并可见虫管遗迹化石与之共生。1地层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十余条露头剖面和覆盖区数十口油气探井的研究,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埃迪卡拉)系划分为雅安—南江、峨边—仪陇、威远—开县、宜宾—石柱、雷波、龙门山、城口—巫溪、桐梓—恩施和沿河—大庸等9个地层小区,对其中在油气勘探中较重要的4个小区的地层基本特征作了阐述。将震旦系划分为下部的陡山沱组/喇叭岗组和上部的灯影组,后者进一步分为4个岩性段。把灯影组中上部的一套碎屑岩视为一个标志性的岩性段;并将原归于灯影组顶部,以麦地坪段为代表,含早寒武世小壳类化石的地层从该组中分出,作为寒武系底部的一个组一级岩石地层单位。依据最新的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标准,将震旦系底界置于陡山沱组盖帽白云岩之底,顶以麦地坪组底平行不整合为界;陡山沱组相当于震旦系下统到上统下部,即包括下统九龙湾阶、陈家园子阶和上统下部吊崖坡阶,而喇叭岗组只相当于吊崖坡阶,灯影组则仅相当于上统上部灯影峡阶。以岩性、古生物、稳定碳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以及测井曲线等为依据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系的对比关系,并与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标准剖面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正> 西南诸省是我国碳酸盐岩最发育的地区。震旦系碳酸盐岩沉积巨厚,出露广泛,分布稳定,矿产丰富,别具特色。其地层记录具有地史发生重要转折阶段的特征。因而探讨其沉积环境对于解决或认识我国南方晚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岩石成因、地质发展史以及寻找矿产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为此,自1966年以来,笔者先后对川、黔、滇、湘、鄂西、陕南等省震旦系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具代表性的地层剖面,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本文仅将碳酸盐岩和磷块岩的简要特征及沉积环境方面的资料予以整理,供今后深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序言细河群(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浑江群(万隆组、八道江组、青沟子组)具备衔接北方青白口系与南方震旦系的层序。而青白口系、震旦系又是国际上在晚前寒武系建立系一级地层单元的范畴。弄清细河群、浑江群的层位、时代以及在青白口系、震旦系中所处的位置,对我国南、北方晚前寒武纪地层的衔接,争取在国际通用的地质年代表使用震旦系一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细河群、浑江群的划分,顶底界线及对比方案在省内外还存在着不同意见:省内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