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古生物组合、湖水面变化及构造变动,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下第三系进行层序划分,分析了地震相类型,总结出主要的沉积体系特征及其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西部地震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在台湾海峡西部采集的近万公里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及地震资料,对晋江凹陷和九龙江凹陷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分析,以及地震层序和地震相划分,对各地震层序及地震相分别进行了地质年代与沉积相探讨,并首次把九龙江凹陷T_3~0—T_g超层序解释为中生代地层的不同见解,这对研究该区海域沉积史、生油气史、油气储层和盖层,以及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SYNTRAK-480型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对东海陆架盆地地层进行了探测研究。通过全区地震资料的解释,根据地震反射波及反射界面特征,共识别出T02、T03、T04、T05、T06和Tg等6个反射界面。重点对T02、T04、T05、T06和Tg反射层进行追踪对比解释,建立了统一的地震层序和地层格架。依据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和方法,自上而下将基底反射界面以上的地震反射层划分为5个地震层序,即:Ⅰ(海底面—T02)、Ⅱ(T02—T05)、Ⅲ(T05—T06)、Ⅳ(T06—Tg)、Ⅴ(Tg以下)层序;其中第二地震层序可以进一部划分为两个亚地震层序Ⅱ1、Ⅱ2,经与研究区相邻海陆已知地质资料的对比分析,确定了该区5个不同地震层序的地质年代分别为Q+N、E3+E2+E1、K、J、前中生界。中生界沉积为有利勘探目的层,尤其是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潜力大,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  相似文献   

4.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地震资料和ODP 184航次获得的岩心及测井资料,开展第四纪层序地层学研究,根据上超、下超、削蚀、顶超等地震反射终止标志进行层位追踪,识别出了6个区域地震层序界面,并在层序内部追踪和识别了8个不连续的或局部分布的反射界面。以区域连续反射面为界划分出6套地震层序,分析各层序的反射特征、顶底年龄、地层厚度以及沉积速率等,建立了第四纪以来南海北部分辨率高达数万年的地震层序框架。对比过钻孔ODP1144站和近1146站的相邻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两者呈现出很好的层序一致性,借以说明地震剖面研究能够在没有钻孔及准确定年的前提下,体现某个区域的大尺度地层特征,得出比传统岩性描述和地层分段更为直观、可靠的多维空间分布的认识。将地震剖面与深海沉积记录比对,发现地震反射界面多与氧同位素高值期(即冰期或者间冰期内部偏冷的冰阶)相对应,尤其6个全区连续反射界面均对应着冰期旋回中的特大冰期,而地震层序与深海沉积记录不同指标如氧同位素、碳屑沉积、水体结构等所记载的气候变化信号之间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特别讨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MPT)在地震剖面、深海沉积物、冰盖以及黄土、地磁中的记录。本次工作探讨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所得结果的关联和不同之处,提出借助彼此的研究优势相互补充和综合,可以更好的还原区域沉积演化史。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是主要探目的层段,也是盆地周边地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依据地震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钻井与测井资料,将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划分成7个地震层序边界,分别为SB1-SB7,与之对应6个最大湖泛面,分别为MFS1-MFS6,并对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总结.利用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反射波终止类型,在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与四段内共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前积、丘状、透镜状及发散状地震反射特征等5种地震相,并对18条二维地震测线进行了剖面地震相的综合解释,编制了须二段与四段的地震相平面分布图.通过地震相与沉积相的转换,分别划分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湖泊等沉积体系,编制了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与四段沉积相平面图,对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构造格局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震反射特征及层序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终止形式和不连续类型 ,对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层进行层序的划分 ,并对不同体系域内部及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 ,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发育有六个层序 ,每个层序的顶、底界面分别对应于区内七个地震反射界面。不同成因及不同沉积环境的层序内部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相。并讨论体系域与油气赋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中生界的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以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9个三级层序。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再辅以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在研究区的中生界地震反射剖面上可见多种地震相类型,其中亚平行波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发散充填相、前积地震相等最为发育。地震相的分布和演化受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在测井和钻井资料约束下的地震相解释能够重现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沉积体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5年采集的3 500km浅地层剖面资料,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震地层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学原理的相关理论,对福建北部近岸海域典型浅地层地震剖面声学反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根据本次获得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和以往的相关解释结果,将研究区浅部地震剖面划分为6个主要的地震反射界面(从上至下定名为QT1、QT2、QT_2~1、QT3、QT_3~1、QT4),这些界面将剖面划分为5个地震单元(从上至下定名为SU1、SU2、SU3、SU4、SU5)。详细描述了每个地震单元的反射界面特征及其层序内部特征,合理推测了每个地震单元的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为研究福建北部近岸海域的沉积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系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盆地经历了多年油气勘探,无论是在中生界还是新生界,至今未获得油气突破。新生界储层具有优越的储集条件,故重点分析了古近系阜宁组和三朵—戴南组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演化特征。以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将阜宁组和三朵—戴南组划分为4种沉积相类型,即河流相、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和湖相,其中河流相在研究区可划分为辫状河流相和曲流河流相;并且分析了各沉积相、沉积亚相和沉积微型的岩电性特征。仔细解剖地震反射特征,进行阜宁组和三朵—戴南组地震相分析,以单井相分析为基础,解析各地震相沉积意义。根据瓦尔特定律,将单井沉积相分析与地震相分析充分结合,分析各层段沉积相分布特征。阜宁组主要发育曲流河流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三朵—戴南组主要发育辫状河流相、扇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根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结合沉积相分析,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古近系阜宁组至三朵—戴南组的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南海西北部晚第四纪典型地震相—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西北部地形变化大,水深由近岸几十米变化至深海盆区的3 500m,跨越了陆架、陆坡、深海盆、岛礁等地貌单元。南海西北部也是深水油气的重要勘探地区。利用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采用地震相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晚第四纪典型地震相—沉积相分布特征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区内的主要地震相包括:①席状、亚平行、强振幅、低连续、中频地震相;②披盖状、波状、中振幅、中—低连续、中低频地震相;③披盖状、平行—亚平行、中—弱振幅、中连续、中—低频地震相;④披盖状、平行、强振幅、高连续、中—高频地震相;⑤席状、平行、中—弱振幅、高连续、中—低频地震相;⑥披盖状、波状、弱振幅、低连续、低频地震相;⑦前积相;⑧下切充填地震相;⑨杂乱地震相;⑩条带状、波状、中—弱振幅、中—低连续、低频地震相;瑏瑡披盖状、平行、强振幅、高频、高连续地震相共11种。对地震相—沉积相及其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认为,区内晚第四纪主要发育有三角洲相、河道相、滨浅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滑塌相、斜坡相、浊流相、生物礁相等沉积相,其分布主要受海底地形地貌、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南黄海盆地沉积相分析主要根据地震剖面的振幅、相位和频率进行地震相划分,再结合测井资料得到沉积相分布,而地震属性除了以上3种属性外,还包含着多种与沉积相有关的属性,以往对沉积相的分析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地震属性信息.目前,南黄海盆地钻井资料较少,充分利用地震多属性信息对南黄海盆地三叠系下统青龙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大隆...  相似文献   

14.
在对南中国海西沙海域地震资料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描述了西沙海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并依据地震地层学原理,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参数特征,将该区域地层自上而上划分为A.B.C.D四个地震层序:层序A代表从海底到T^11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B代表从T^11反射界面到T2反界面的地层;层序C代表从T2反界面到53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D代表从T3反射层界面到Tg反射界  相似文献   

15.
花东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年来在台湾东部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和多波速测深资料,对该海域花东海盆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对花东海盆区域地形特征描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地震剖面的解译,在本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充填中刻画出6种典型地震相类型,并分析其对应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浊积扇、浊积水道充填、块体流、沉积物波、海底峡谷-伴生沉积物滑塌变形-充填、深水扇沉积。结合地震相平面分布及垂向沉积相叠置关系,将晚中新世-第四纪沉积充填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晚中新世晚期开始受到块体流冲蚀阶段,到海底峡谷冲刷-沉积物失稳-峡谷充填-再侵蚀阶段,到峡谷输送的大量沉积物在上新世以来主要堆积发育了沉积物波、浊积扇、深水扇等沉积体系阶段。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在珠江口白云凹陷三维工区中发现形态以及发育特征相似的7个海底峡谷.通过对其现今地貌特征研究,将其分为上、中、下段.综合地震反射振幅、连续性及外部结构形态等信息,识别出了峡谷侵蚀基底、谷底沉积、谷壁滑塌等峡谷地震相单元.结合峡谷不同位置处的各类地震相的发育情况,可知峡谷的这3个地貌单元具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近系明化镇组的油田地层较浅、地层反射结构相对简单的地质特点,如何充分挖掘地震资料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并加以综合分析和利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对于储层预测及含油气性预测的需求。通过一个储层预测实例表明,利用地震属性综合分析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沉积相划分、储层预测、含油气判别等方面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8.
辽东湾南部下第三系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地震地层学原理,结合层速度和砂岩百分比的研究,描述了辽东湾南部下第三系地震相和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确定出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和深湖—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指出这些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具有不对称性,垂向演化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的特点。最后预测了有利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9.
Differing seismic facies are observed from within the Westphalian sequences of the southern North Sea. A review of published synthetic seismograms and seismic data from known coal-bearing basins establishes seismic facies typ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Similar reflection character is recognized from Westphalian sequences in the southern North Sea and lithologies confirmed by borehole information. Probable sand/silt or clastic-prone Upper Coal Measures (Westphalian C/D) stages and coal-prone Lower and Middle Coal Measures (Westphalian A, B and part C) stages can be defined and mapped,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ource and reservoir rocks and stratigraphic plays. It is suggested that sand-prone channel complexes or clastic dominated areas within the mainly A/B stages can be recognized and mapped,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migration pathways and stratigraphic plays.  相似文献   

20.
从岩心相,测井相,沉积展布几个方面对文安斜坡东营组的总体沉积特征进行了论述,并将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定义为河流相。通过对研究区岩心相的详细分析,认为东营组主要发育有边滩微相、天然堤微相和泛滥平原微相。在岩心相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对沉积相响应较好的三类测井曲线,得出了研究区的测井相模式。根据对该区东营组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以河流沉积和泛滥平原沉积为主,河道类型主要为曲流河至网状河,总体上呈由东向西方向展布,由早期的河道向下侵蚀作用为主到中晚期的河道侧向侵蚀作用为主,向湖盆方向河道变宽变浅直至消失,呈泛滥平原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了泛滥平原化河流相的相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