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 1 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测定的台湾地区ML≥ 5 .0级地震 (9.2 1地震序列取ML≥ 5 .5级地震 )测定了Ms震级 ,并将福建台网测定的ML、Ms震级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测定的大震速报Ms震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根据广东省地震目录,选用6种对粤西地区有较好预报能力的测震学指标进行时间扫描分析和空间扫描分析,并对该区域地震分布与断裂位置、磁异常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算法复杂性AC值、地震调制比Rm值存在异常,空间扫描结果显示异常多数集中在阳江和北部湾地区,并根据ML≥5.0地震M-T关系和能量蠕变曲线,推测粤西地区2015年有发生ML5.0级地震的可能;地壳磁异常的展布方向与断裂方向一致,ML2.0级以上的地震多集中在弱磁及正负磁异常分界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2005年度闽台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均较上一年度有所减弱,而台湾海峡南部的地震活动水平与上一年度相比则有较明显的增强。一、福建及其近海地区地震活动据福建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1月至12月福建及其近海地区共发生ML2.0级以上地震49次(图1),其中2.0-2.9级44次,3.0-3.9级5次,最大地震为8月9日晋江海域ML3.6级。3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沿海一带(表1)。与上一年度该区域ML2.0级以上地震89次、最大震级ML4.5级相比较,2005年度福建及其近海地区的地震频次和强度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减弱。图12005年度闽台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ML≥2.0)表12005年度福建…  相似文献   

4.
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1年 1月 1日至 1 2月 3 1日福建及其近海地区共发生ML≥ 2 0级地震 82次 ,其中 2 0~ 2 9级地震 71次 ,3 0~ 3 9级地震 1 0次 ,最大地震为 8月 6日漳浦海外 4 2级 ;台湾海峡地区发生ML≥ 3 0级地震 4次 ,最大地震为 1 0月 1 3日海峡南部 4 2级 ;台湾地区共发生MS≥ 5 0级地震 1 3次 ,最大地震为 6月 1 4日苏澳以东海中的 6 1级。对比 1 991年以来闽台地区年度地震活动水平 ,今年各区地震活动在去年较为平静的基础上 ,继续呈现减弱态势。 1 999年 9月 2 1日台湾南投 7 6级强震群活动前后 ,福…  相似文献   

5.
基于EMR方法的内蒙古测震台网监测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内蒙古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为该地区的地球科学研究和测震台网的进一步优化布局提供科学参考,根据内蒙古测震台网发展的各历史阶段,分析了地震定位台站数据和台站张角的时空分布,并采用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研究了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站张角和台站数的时空演化能够定性、客观地反映内蒙古测震台网台站数量由少到多,地震监测能力由弱到强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EMR方法给出的Mc时空分布,可定量描述内蒙古测震台网各历史时期Mc时空的监测能力变化.结果显示,1990—2001年的模拟记录期间,呼和浩特地区Mc值约为ML2.0,与蒙古交界地区可达ML3.0以上.2002—2007年的模拟和数字化并行期间,内蒙古中西部以及与外省交界地区监测能力有所提升.2008—2012年的"十五"数字台网运行期间,测震台网的建设有效克服了行政区划狭长、台站布局不合理的现状,绝大多数地区ML2.2以上地震基本完整.相关研究将为内蒙古地区地震观测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布局、地震观测产品用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的发展目标,着重研究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解决的实时数据流接收、震相自动识别、震相可靠性处理、实时地震定位、震相到时等值线实时绘制、地震震级的实时计算、地震动强度分布图的实时绘制等问题。我们编制了一套实时地震速报软件,实现了上述功能,并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0至2004年网内ML≥2.5共69个地震事件进行软件功能检测,结果表明网内地震三要素的速报能力,由目前的8分钟左右缩短至30至50秒;与月报目录相比,99%的地震震级误差小于0.2级,1%的地震震级误差在0.3至0.4级;97%的震中误差小于5公里,3%的误差在5至10公里,完全满足地震速报的要求。此外,通过实时仿真技术,系统还可给出实际观测到的PGA、PGV、PGD等值线图,这可为应急救灾确定重灾区和有感范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贵州地震活动图像及烈度区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覃子建  罗远模 《贵州地质》1994,11(4):334-347
笔者对贵州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测量地震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公元1308~1948年有地震记载近两百条,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3次,其中最高震级为级的强震,最高地震烈度Ⅷ为度.1955~1993年省境内能记录的3.0~5.4级地震235余次,解放后最大地震为5.4级。贵州与四省(区)接壤县份发生破坏性地震23次。因此,贵州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均属于全国中等水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贵州地震活动的主要图像,概略地把贵州地区划分为黔东、黔中和黔西三个不同形态的断块,显示了贵州地震活动似中国南北地震带中南端兴衰而兴衰,且由东向西逐渐增强,这是符合地理空间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的。因此,贵州省地震活动是"以地质构造地震为主体,以诱发地震和岩溶类地震为两翼的独特的活动格局。"又据最新"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简介贵州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提出了烈度区划的基本特点,贵州有一半的县市处在地震烈度Ⅵ-Ⅶ度区内,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应依次指导与加强贵州省的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8.
2004年度华南地区地震活动引人关注,共发生ML4.0级以上地震7次,显著地震有所增强,其中2004年1月16日广东澄海ML4.2级、2004年5月30日厦门海域ML4.5级、2004年7月30日海南陵水海域ML4.3级和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Ms4.9级等地震发生时当地均有感,广东阳江Ms4.9级地震还造成了当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福建地区及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Ml6.0*级(Ms5.7**)地震系列以及台湾海峡等相关区域划分出9个结点区。通过对结点区地震活动与周边(包括台湾等)4次有影响的≥6级强震对比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强震能量和距离结点远近是影响异常幅度的两项主要因素。7级大震前后,在该区多个结点地震活动出现同步变化。6级地震则不明显。2)大震发生前大面积异常,半径约达200公里。小震活动增强首先从外围开始,大震源区及其附近则经历1段相对平静期,直到震前半年左右小震活动才开始增强,形成平静——密集——发震的特点。3)福建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于九江地区6级地震前,较台湾海峡6级地震前显著,前者对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较后者稍大。4)部分较敏感的结点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有异常表现,可作为本结点区域内的预报参考。以上研究结果,可供福建地区4——5.9级中强地震,周围地区6——6.9级强震以及台海地区≥7级大震中长期监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3年 1月至 2 0 0 3年 1 2月 ,福建及其邻近地区共发生 2 0级以上地震 72次 ,其中 2 0~ 2 9级 65次 ,3 0~ 3 9级 7次 ,最大地震为 3月 1 8日漳平 3 6级 ;台湾海峡地区共发生 2 0级以上地震 2 6次 ,其中 2 0~ 2 9级 1 7次 ,3 0  相似文献   

11.
1875年6月8日贵州罗旬地震再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对历史地震资料记载、前人研究成果、地质构造背景、现今地震活动等的调查研究,得出1875年6月8日发生的波及黔桂湘滇地区的6.5级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在贵州罗甸县北西,参考经纬度为北纬25°35′,东经106°28′。地震名称建议采用“1875年6月8日贵州罗句地震”。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震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树良  安培浚 《地球学报》2012,33(3):371-378
以ISI 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开发的专业数据分析工具TDA(Thomson Data Analyzer)对1900年至2010年(数据入库时间至2010年)国际地震研究发展特点及其现状予以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地震研究持续增长,特别是近20年,增速显著;美国在该领域居于引领优势;政府科研机构、国立科研机构和公共研究机构是该领域研究的主导力量;国际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地震机理及成因、地震监测、地震影响及效应等方向;中国虽然已经步入地震研究的主要国家行列,但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了监测地震的发展趋势,探讨大范围的构造应力场作用,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及时布设临时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台网由11个数字地震台组成,遍布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缘和南西端。为了分析WFSD数字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其动态范围,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台站观测数据,通过傅立叶变换和功率谱密度分析,获得台基地动噪声均值,进而分析观测系统的动态范围和台网监测能力。根据计算结果与记录的大量微震对比研究,表明在龙门山断裂带上,WFSD数字地震台网具有监测ML 1.5级微地震的能力,且与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发布的地震结果基本吻合。因此,WFSD数字地震台网可为龙门山断裂带变形机制研究提供基础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CSN)地震目录整理了1983年以来发生在新疆及邻区ML≥3.0的浅源地震,并在MapGIS平台下,运用数字地图技术,制作了分震级、分年份、分月份系列地震图谱,分析地震发生的时空特征,表明:新疆及邻区地震呈带状分布,自北往南可分为阿尔泰地震带、天山地震带、西昆仑地震带和阿尔金地震带;各地震带活动水平不同,前3条地震带在2003年出现地震次数最高值,具有近10年的活动周期,阿尔金地震带地震次数最高值出现在1993年,有约5年的活动周期;各地震带带内活动水平也有一定差异,帕米尔地区地震最为频繁;年内地震主要集中在2、5、8、10月4个月份。  相似文献   

15.
空间信息技术即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以及数字地球在内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随着计算机和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已逐渐应用于防震减灾领域。本文通过实际震例分别对目前基于GIS、RS技术的地震灾害监测评估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其优越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数字地球平台可视化展示了综合多源数据空间信息技术方法进行的震害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16.
The August 17 (18), 2006, Gornozavodsk earthquake (Mw = 5.6)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Sakhalin was preceded by a number of anomalous seism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phenomena. The extensive data recorded by a network of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make it possible to track the aftershock dynamics of the process within 24 hours after the main event. The paper describes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7.
ANALYSIS ON SHORT-TERM PRECURSORY ANOMALIES AND SEQUENCE CHARACTERISTIC OF NINGLANG EARTHQUAKE 1998  相似文献   

18.
城市应急管理模型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各类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事故灾害时有发生 ,尽管各有关部门的抢救队伍在实施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各抢险救援力量专业单一、分散行动 ,形成不了合力 ,难以及时有效处置重大或特大突发性、综合性、大面积的城市事故灾害 ,特别是像地震以及的美国的 9 1 1那样突发性事故。我们目前开展的震害预测与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只是针对地震的 ,而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因此要应对城市各种重大突发事件 ,城市有必要建立一种应急机制或综合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数字城市”的思想 ,通过一个通信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的平台 ,统一协调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民防、地震等政府部门 ,为市民提供快速、及时的各种救助和相应的服务。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 ,从而有效地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9.
The goal of the paper is to reveal the hierarchical block structure in the Tuan Giao area (Northwest Vietnam) and, on that base, to identify areas prone to earthquakes with M ≥ 5. Four large geoblocks of the second rank have been deline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joint analysis of geological, geophysical, geomorphic,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second rank geoblock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smaller sub-blocks of the third rank. The recent geodynamics of the geoblock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using geomorphic, seismological, gravity, and GPS data.The system of the delineated geoblocks is viewed as the Geodynamic Blocks model. The areas prone to earthquakes with M ≥ 5 have been identified using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algorithm CORA-3. The objects of the recognition were defined as circular areas, where boundaries of the geoblocks intersect each other. The recognition results confirm high seismic potential of the study region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on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s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a number of boundary intersec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areas prone to earthquakes with M ≥ 5, where events of such magnitude have not been recorded up to date. Mordern geothermal activity and anomalies of dissolved methane (up to 10000 nL/L), helium and hydrogen in the hot mineral water springs prove high permeability of the study area and its active seismo-tectonic state.  相似文献   

20.
滩海区人工岛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辽河口滩海区人工岛场地为例, 从区域地震地质、近场区地震地质、区域地震活动等方面, 讨论了滩海区人工岛基本地震地质环境特点, 在此基础上, 完成场地地震烈度、地震设防参数、场地地震地质灾害等影响人工岛场地安全性的因素评价。结果说明, 从场地地震安全性角度, 本文所评价的场地, 对人工岛兴建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