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水生 《福建地质》2012,31(4):297-308
漳平赤水调查区构造复杂,推覆断裂在中部和北部发育,推覆体之下煤系保存较好,是深部找煤的一个突破口。区内层间滑脱断裂发育,在新地层之下有望找到较好的煤炭资源。但花岗岩体对煤系破坏极大,甚至使其完全失去经济价值。通过研究调查区地质特征,利用推覆构造理论,并结合深部钻探验证,提出该区深部找煤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江西煤田地质局对赣中地区进行了滑脱构造和找煤研究。赣中滑脱构造十分发育,形式多样,按其成因可分为推覆和滑覆两类,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九岭推覆构造系统、武功山滑覆构造系统和武夷山推覆构造系统。在滑脱构造理论指导下,再认识已有的煤田地质构造,发现许多煤系的分布和煤层赋存规律受滑脱构造控制。如有的地方煤系构造  相似文献   

3.
由第一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广东煤田地质公司、湖南煤田地质公司和安徽煤田地质公司分别承担,中国矿业大学协作的《安徽省淮南煤田颖凤推覆构造与找煤研究》、《广东省兴梅煤田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湖南省涟邵煤田北段测水煤系滑脱构造的研究与找煤预测》以及《安徽两淮煤田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4.
兴梅煤田滑脱构造包括滑覆构造、推覆构造两大类。属脆—韧性变形。前者为多层次顺层滑覆,其中以龙潭组与文笔山组间滑脱面(F_3)为主滑面,后者由震旦系浅变质岩系为主体组成四个大型推覆体,推覆在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之上。区内各种滑脱构造可分为南北向构造、弧形构造及拉铺构造三种组合型式,皆属薄皮构造,该区今后找煤的重点应在推覆体下。  相似文献   

5.
论述福建省煤田复杂主要控煤构造——滑覆构造,该构造主要包括推覆、滑覆、叠加型3大类。其中推覆型滑覆构造分为基底推覆型和盖层推覆型2个亚类;滑脱型滑覆构造分滑片型和滑褶型2个亚类。各亚类滑覆构造又存在多种多样的构造样式。通过对推覆型滑覆构造的分析认为,福建省找煤方向主要有三:一是在含煤盆地两侧的推覆体下;二是在滑覆构造普遍发育的含煤盆地内,上覆翠屏山地层、溪口组等地层之下,以及中生代地层、火山岩及"红层"下;三是滑推叠加型滑覆构造使煤系地层多褶的特性寻找矿区煤炭资源量。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含煤地层主要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煤类相对单一,98%为无烟煤;煤层厚度小,绝大部分为薄煤层;童子岩组煤系被多期次构造运动破坏,构造复杂,尤其是含煤地层内及上覆、下伏地层之间广泛发育多层次的缓倾角断裂,成为福建含煤地层的主要控煤构造。在长期的勘查实践中,福建煤田地质工作者基于对控煤构造的研究,首次提出福建煤炭勘查理论——滑脱构造理论,该理论在找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勘查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该理论在指导隐伏区找煤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滑脱构造理论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原定义的滑脱构造分解为滑脱构造、滑覆构造、推覆构造三类。  相似文献   

7.
推覆、滑脱构造为福建省主要控煤构造,但在其南、北两段含煤区的表现迥然不同。北段滑脱强度大,为大规模由隆起向坳陷(由西向东)逆冲的推覆构造型式,而南段滑脱强度相对较小,为两侧向向斜中部对冲的推覆构造型式。究其原因,除公认的软硬岩层相间、隆起坳陷的位能差异原因外,还认为北段的宽缓波状带、南段的向背斜序列带以及北西走滑性断裂的分割作用是造成该推覆、滑脱活动迥异的基本因素。研究这些规律,对福建省新一轮找煤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赣中煤田滑脱构造分布在九岭、武功山及武夷山的前缘。九岭北缘为重力伸展滑覆构造,南缘为双冲推覆构造,它们形成于燕山运动。武功山两侧发有滑脱构造,印支期先向两侧下滑,尔后褶皱,燕山期北侧向坳陷带推覆,最后又产生滑覆构造。武夷山在印支期南侧先滑后褶,燕山期两侧均向坳陷带推覆。由此,赣中煤田地质构造更为复杂,滑脱构造与找煤方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根据煤矿区勘查资料和广平推覆构造研究成果,论述吉口煤矿区地质特征与控煤作用。认为矿区上部煤系为受推覆构造影响从将乐—将溪一带推覆而来的"外来岩系",二者煤系特征相近,而另一部分则表现为"原地岩系"。通过对吉口煤矿区推覆构造研究,总结近年来以推覆构造为主导思想在深部找煤取得突破,为新一轮深部找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煤田地质局主持的《中国东部滑脱构造及找煤研究》课题协调会,于1989年7月25~27日在昆明召开。从事课题研究的福建、江西、湖南、安徽等公司(队)及中国矿业大学共8个单位参加了会议。《中国东部滑脱构造及找煤研究》是国家一类科研项目,从1986年起陆续展开。经过几年研究,发现许多地方老地层被缓断裂活动推覆或滑覆到煤系之上。过去找煤遇到老地层就避开,现在则认识到在形成推覆体的老地层下面,常掩埋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田第一地质勘探公司147队曾在淮南某推覆体下,找到11亿多吨煤炭储量。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含煤区广泛发育各种型式的滑脱构造,可分为伸展机制的滑覆构造与收缩机制的推覆构造两类。煤系基底与盖层以及盖层内部的强度差异是滑脱构造发育的基础;基底隆起与盖层坳陷的构造格局为其发育的另一条件。滑脱构造表现出多层次、多成因、多期次.具有侏罗山式脱顶.拆离,不协调变形多种特点.滑脱构造对找煤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福建大田广平推覆构造与隐伏煤、多金属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仁生 《福建地质》2007,26(3):142-150
广平推覆构造是与广平—龙凤场平卧向斜相伴产出的褶皱推覆构造,是由一组大致沿石炭—二叠纪不同地层岩性界面发育的滑脱断层和沿外来岩系底界分布的逆冲推覆断层构成。推覆构造是内生铁硫铅锌多金属矿的重要控矿构造,同时,对二叠纪含煤地层的保存和破坏有重要作用。研究和分析推覆构造特性,对于我省寻找隐伏矿产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福建省天湖山煤矿区二叠纪煤系所处的聚煤环境和煤矿区经过后期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改造的区域构造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构造特征及其含煤性,并结合近年来在隐伏区下找煤(火山岩与岩体下找煤、推(滑)覆体下找煤)的成功实例分析,圈定了曾坂、西坑、尾厝和天湖山深部等四个隐伏找煤远景区,指出该区域下一步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永安小磉调查区大面积出露外来推覆体即寒武系中一下统林田组、上统东坑口组,泥盆系上统天瓦崃组、桃子坑组,石炭系下统林地组、中统黄龙组、上统船山组,利用推覆构造理论,并结合深部钻探验证,推覆体下保存较厚煤系(童子岩组)和可采煤层,找煤潜力大,推覆构造理论对指导深部找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福建地质》2012,31(1)
永安小磉调查区大面积出露外来推覆体即寒武系中一下统林田组、上统东坑口组,泥盆系上统天瓦崃组、桃子坑组,石炭系下统林地组、中统黄龙组、上统船山组,利用推覆构造理论,并结合深部钻探验证,推覆体下保存较厚煤系(童子岩组)和可采煤层,找煤潜力大,推覆构造理论对指导深部找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国内外研究逆冲推覆构造热潮的推动下,笔者对我国煤田中的逆冲推覆构造进行了初步总结。这种构造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不同构造环境、不同地质年代广泛发育,并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七十年代以来,未曾勘探过的凝露式煤田大幅度减少,在掩盖区找煤日趋重要。掩盖区新发现的煤炭资源,不少是从逆冲推覆构造下找到的,其中不乏规模巨大者。但回顾其发现过程,多具偶然性。如淮南矿区内的舜耕山道断层,过去一直认为其倾角为70-80°,直至七十年代后期生产勘探时,由于偶然的机会发现该断层倾角在深部只有3-5°,具有“型式”断层的特点,尔后证实其下掩盖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说明应该重视对煤田中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提高,对指导找煤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西彰武—黑山地区是阜新盆地外围重要的找煤远景区。通过对本区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识别出纬向EW构造带、NEE向华夏系构造带和NNE向新华夏系构造带;划分了近EW向、NE与NNE向褶皱-逆冲构造系,以及NW向、NE和NNE向张扭性断裂系;发现了一系列NE-NEE向的逆冲推覆断层、褶皱和被它们分割的岩体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在该逆冲推覆构造体下,发现了早侏罗北票组的煤系露头并圈出了赋煤预测区;指出NNE向新华夏系构造带中的凹陷是本区的找煤重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龙岩煤田深部地质特征及煤系地层之上的各类盖层特征分析,从沉积环境、同沉积构造及后期构造等方面,研究其对童子岩组煤系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其深部煤炭赋存条件及规律,通过勘查案例,提出隐伏区下找煤思路,即推覆体、滑覆体、红层、火山岩下找煤(简称"四下"找煤)。通过分析龙岩煤田隐伏区深部煤炭资源潜力,指出找煤方向,为该区煤田深部勘查和资源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北部,区内普遍赋存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地层后期改造强烈,存在逆冲推覆控煤构造、向斜控煤构造、复合控煤构造等多种控煤构造类型。根据控煤构造在空间上的展布规律,对本区自北而南划分为四个控煤构造类型区,并指出在不同的控煤构造类型区内进行找煤工作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白沙地区位于龙永煤田的北部,区内地质条件复杂,东部大面积出露白垩系上统沙县组,西部出露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北部出露奥陶系中上统罗峰溪组及泥盆系上统天瓦栋组。童子岩组含煤岩系含可采煤层5层,局部可采煤层3层,大部分隐伏于深部。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推覆构造发育,主要有印支期的滑脱断层,燕山期的逆冲推覆断层,推覆构造控制煤系的赋存厚度与形态。应用"红层下"与"老地层推覆体下"找煤理论,认为东部"红层"下、北部"老地层"下具有找煤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