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人民政府主持的全省泥石流防治及学术交流现场会于10月14—19日在四川南坪县召开。会议内容有:1.验收南坪县后山泥石流治理工程;2.总结泥石流防治经验,进行学术交流;3.成立四川省地理学会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全省16个地州市及18个泥石流重点县的代表,有关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省级机关、出版部门、有关部队及兄弟省的代表共12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参加学术交流的论文或报告计20多篇。 会议由以省人大常委冀文广同志为首的领导小组主持,刘纯夫副省长会前曾到南坪参观过后山泥石流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2.
1979年11月2日深夜,雅安城西北园光山下的陆王沟、干溪沟和五云沟,在大暴雨激发下,几乎同时暴发了灾害性泥石流。泥石流发生在人密厂多、交通要道、专署所在地的雅安城附近(附图),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灾害发生后,四川省、雅安地市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有关领导,随即奔赴现场、亲自查灾救灾和慰问;省计委、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立刻行文。专门安排研究治理工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对雅安泥石流治理试点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到竣工鉴定验收,始终予以正确的统筹、协调和管理。 雅安处于四川盆地西缘的盆周山地,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素有“雨城”之称,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782毫米。中亚热带温湿多雨的雅安,竟于11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全省泥石流防治及学术交流现场会议上,四川省地理学会秘书长李辑光宣布成立了四川省地理学会泥石流专业委员会(简称四川省泥石流专业委员会),聘请丁锡祉教授、华国祥教授为专业委员会顾问,唐邦兴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孟宪和、陈光曦、沈寿长和杜榕桓为副主任委员,吴积善等17人为委员,徐俊名(委员)、张生仪为秘书,并向大家颁发了聘书。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成昆铁路沿线泥石流防治工程基本情况及此次调研工点简况.对调研工点所建工程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对各类工程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工程防灾效能的若干对策.这对今后泥石流防治有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南坪县属泥石流频繁暴发地区。历史上曾因关庙沟和轩福沟的泥石流暴发而迫使县城两次搬迁。建国以来,南坪县城后山泥石流曾多次袭击县城,造成严重灾害。每逢雨季人心惶惶,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再次搬迁县城。若要搬迁,约需搬迁费5000万元。为了保障县城城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拨款165万元,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对后山泥石流进行综合治理。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具体部署下,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对区内泥石流进行了调查,并会同南坪县有关部门制定了后山泥石  相似文献   

6.
开展山区风景名胜区内泥石流防治工程对景区自然环境和景区旅游品牌的影响研究,对促进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天山天池上游三工河流域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为例,剖析以该工程为核心的高山湿地公园产生的附加旅游品牌特色与优势,并对该工程产生的品牌效益进行定量评估。分析表明:(1)以拦沙坝为主体的天池高山湿地公园,可作为天池风景区的附加景点和附加品牌,该附加品牌具有品牌依附和叠加效应等优势,可以丰富天山天池的旅游资源。(2)应用基于泥石流灾害的旅游风景区品牌价值评估公式,估算因泥石流综合防治工程修建而挽回的品牌价值损失,得出实现的品牌效益为24 930万元,而泥石流工程治理投入9841万元,即旅游品牌的效益产出与工程投入比为2.5∶1。研究表明风景区的泥石流综合防治工程有利于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多赢,对促进风景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G213线都(江堰)汶(川)公路豆芽坪坡面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查明了泥石流的灾害史及灾情;通过航片解译及现场勘查,对"5·12"汶川地震造成的松散物源进行了估算;在分析泥石流防治现状与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泥石流防治的思路及土工工程设计方案。豆芽坪流域存在大量松散固体物质,通过估算,松散物源总储量184.8×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26.5×104m3。今后在强降雨作用下仍会暴发泥石流,对其进行工程治理是非常必要的。泥石流的治理思路为"固床稳坡,截水归流,导流保通",工程治理措施可概括为"稳+固+导+截水+排",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土木工程方案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境内的九寨沟是我国近年来新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和著名的风景区。它以114个高山湖泊(海子)、多个梯级瀑布和跌水为特征而被旅游界誉为“童话世界”和“中国水景之王”;同时又以高山冰雪地貌、高山喀斯特地貌、山地灾害地貌以及成片的原始森林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科学研究者。由于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地貌对九寨沟的旅游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984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现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人员在唐邦兴研究员的带领  相似文献   

9.
我国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质及气候条件造成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并限制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泥石流防治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但还需要研究如何合理搭配治理措施以满足泥石流防治的需求。本文简要介绍我国泥石流防治技术,主要内容有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植物工程措施、岩土工程措施、以及植物工程措施与岩土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探讨了以主河输沙能力为控制条件,以地理条件和微地形因子为植物种类选择依据,坡面治理与沟道拦蓄配合,形成"坡面——沟道——小流域"的多级径流和固体物质调控体系。为了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今后应该加强植物措施治理泥石流的机理研究,评价植物措施的功能并编制设计技术规范,完善植物工程措施与岩土工程措施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堆积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包括内擦角φ和凝聚力C。φ、C值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影响着防治工程建筑物的投资费用和运行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对泥石流堆积体抗剪强度试验的文献尚不多见。因此在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多沿引水工等有关资料或凭经验采用。为了进一步探讨泥石流堆积物的抗剪强度指标,1985年夏,在泥石流暴发频率较高的云南东川蒋家沟,进行了泥石流堆积体的抗剪强度试验。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1月22—27日在兰州举行了甘肃泥石流学术讨论会。会议由甘肃泥石流研究会(即原甘肃泥石流研究联络组)主持。出席会议的代表105人,来自全国13个省区市,代表57个单位。会议共收到论文60篇,内容含泥石流基本性质、泥石流沉积环境,泥石流防治经验,泥石流基本理论和泥石流模型试验等。在会上放映了三部泥石流资料影片(其中之一是1982年刚摄制的《宝成铁路北段泥石流及其治理》样片)和一些泥石流考察和研究的幻灯片。  相似文献   

12.
首届全国泥石流、滑坡防治学术会议,于1993年9月14日至17日在昆明召开。会议由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云南省科委、云南省计委组织,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云南省计委国土办、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主办。出席会议的84名代表分别来自国家有关部门及11个省、市(北京、云南、四川、陕西、青海、河北、辽宁、山西、甘肃、江西、台湾等)的53个单位,其中有我国老一辈的泥石流、滑坡专家、水土保持专家、水利工程专家和管理专家,也有一大批年轻泥石流、滑坡专业学者和来自滑坡、泥石流防治实践第一线的技术骨干与管理干部;日本的滑坡工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可能引发更多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的问题,基于2018年6月25日四川九寨沟县西番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和物源特征分析获得泥石流的性质及其发育成因,并提出防治对策。研究发现2018年6月25日西番沟泥石流为50年一遇的中等规模低频稀性泥石流,其流量为80 m~3/s,一次泥石流总量约1. 5万~2万m~3,流速约5. 5~6 m/s;其发育的成因之一是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 0级地震引发高山区松散固体物质增加所致。调查显示地震引发可能参与泥石流运动的物源数量和动储量分别为78. 81×10~4m~3、23. 64×10~4m~3。由于流域内还存在大量的松散物源,泥石流还可能在进一步的降水作用下发生,今后的防灾减灾宜采用工程措施和群测群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10年7月河南省栾川县连续降雨达半月之久,24日又突降大暴雨,导致县境内暴发区域性泥石流(简称“7·24”暴雨泥石流),全县14个乡镇普遍受灾,死亡68人、失踪2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9.8亿元.为给当地政府提供合理的泥石流防治建议,对栾川县“7·24”暴雨泥石流中31个灾害点进行了野外调查并进行了工程地质分析.调查发现,此次栾川县暴雨泥石流类型丰富,泥流、泥石流及水石流均有发育;地貌上看,泥石流多属于坡面型,水石流基本上为沟谷型.同时,因栾川县采矿业发达,矿渣型泥石流发育十分典型,且大多为尾矿坝溃决所致.鉴于栾川“7·24”暴雨泥石流范围大、类型多的特点,若按规范分类则很难提供针对性的泥石流防治建议,而若按启动模式分类则能在防治建议中对症下药.因此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此次调查分析结论,按启动模式将栾川县泥石流划分为7种类型,分别为:沟道拖拽-溃决型、沟道冲切-崩滑型、冲击液化型、坡面崩滑型、坡面冲刷-沟道启动型、尾矿溃决型及其复合型.同时,对7种类型中典型泥石流点的启动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太平乡政府驻地近10年来的3次大规模的泥石流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结合当地的地质状况及灾害现状采用生物工程和工程治理以及资源管理的方法来防治泥石流的危害,通过2种方法的对比分析,找出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和不利性,找出更为有效的治理方法:以资源管理手段为保障,2种方法相结合,分阶段、分重点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如何确定人类历史活动稀少、植被覆盖率较高的高寒山区泥石流历史活动次数及时间较为困难。树木年代学分析方法可通过树木年轮生长变化对泥石流活动的响应特征,重建过去一定时间内的泥石流历史活动事件。通过对我国四川省境内贡嘎山东坡磨西河流域内倒灶沟泥石流堆积扇上140个桤木的树木年轮样本取样及树木年代学分析,重建了该沟在过去20 a间的2次较大规模泥石流活动事件(分别为1996年和2005年)和5次小规模洪水(或泥石流)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20 a间,倒灶沟大规模泥石流每隔约10 a便会发生一次,而小规模的泥石流或洪水则每隔2~3 a便会发生一次。同时,研究还发现,磨西河流域内泥石流堆积扇上有利于类似桤木生长特征的树种生长(最大树木年轮可达1.4 cm),为该地区泥石流生物防治工程中优势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军  陈宁生  詹文安 《山地学报》2000,18(3):207-211
通过实地考察 ,分析了金源泥石流形成背景 ,对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必需的水文参数进行了讨论 ,介绍了治理方案的选择和确定 ,重点讨论了 1 0 0 0m长排导糟工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本文以南海区庆云洞风景区泥石流防治为例,分析了南海区庆云洞风景区泥石流的形成环境、沟谷形态、物源和变形破坏特征,探讨了西岸庆云洞风景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危害、易发性,提出了"拦截、排堵、排导"的泥石流治理工程方案,对泥石流的防治取得良好效果,为今后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学的角度,把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作为生态(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组分——“灾害环境”来看待,由此对泥石流灾害防治的认识和措施体系也不是片面的、机械的“就灾论灾,就灾治灾”,而是认为:只有通过恢复和重建泥石流流域生态(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方能实现泥石流灾害防治的长期目标,这较以往对泥石流的认识,赋予了更多的生态学内涵。将生态、经济功能分区方法用于泥石流流域的研究和治理中,并对划分的各生态、经济区提出了关键的生态调控措施和产业配置。  相似文献   

20.
蒋家沟是小江流域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条泥石流沟。自1919年以来,蒋家沟泥石流曾7次培断小江造成大灾。1964年东川矿务局开始对蒋家沟进行治理。1968年“文革”高潮期间,导流堤工程无人维修、管理,8月10日泥石流越堤而过堵塞小江,顿时江水断流形成堰塞湖。沿江667余公顷高产良田颗粒无收,两岸交通中断3个月之久,造成了空前的灾害。1968年工程治理以后,避免了泥石流堵江,本文在对下游治理工程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改进措施。该沟流域概况可见本专辑第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