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泥盆纪“川鄂浅海”与外界海域的通道,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先后提出有四条,本文就其可靠性一一作了评述,并进一步以较丰富的地层、岩相、古生物和构造等方面的资料为依据,新提出了一条穿越“江南古陆”与“湘中南浅海”相通的“桃临海峡”。  相似文献   

2.
从战略目标、主业定位、理顺事企关系的思路和途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等方面简述了“江南模式”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江南模式”的特点,即具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适性,既有现实性又有动态性,指出“江南模式”的推行对于广东煤炭地质局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地勘单位加强战略研究和主业定位,理顺事企关系,提升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81,自引:1,他引:81  
1994年 5月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曾向国务院呈送《关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的报告》 ,提出了“要处理好粮食、生态、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科技投入”、“对贫困地区采取符合社会公平目标的政策”三条建议 ,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推进黔、滇、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重大咨询项目统一安排下 ,2 0 0 2年 3月 4~ 1 0日 ,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了近 40位院士与专家在广西平果、马山、桂林地区考察了石漠化、水文生态以及山区人畜饮水等问题。 2 0 0 2年 4月 2 4~ 3 0日 ,又组织 1 2位院士和专家对贵州普定、独山、广西河池、都安等县岩溶区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 ,完成了“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的咨询报告。全文刊出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松散岩层钻探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及其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散岩层钻探技术应用研究”是核工业地质局“十五”铀矿地质科研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并从沉积岩基础理论研究、钻孔涌漏水综合治理技术、冬季施工技术、松散岩层取心技术研究、卵砾石层取心钻进技术研究、专门水文地质孔与地浸工艺钻孔施工技术研究、无岩心全面钻进技术研究7个方面介绍了课题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1980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根据法国贝尚松市弟朗什-孔泰大学水文地质教授P·肖夫的倡议,成立了一个大学水文地质工作者的横向联合组织——“水文地质协调调查研究联合组织”.成立该组织的目的有四:1)联合并沟通地处分散、彼此交流不多的各大学水文地质研究小组;  相似文献   

6.
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和中国科学院于三月廿八日至四月五日在西安召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地质、地理、土壤、水土保持、水利、农、林、牧等方面的科学家和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县、站的实践家共一百七十余人。会议宣  相似文献   

7.
20 0 0年 1 1月 2 5~ 2 6日 ,四川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地质分会应什邡市、彭州市的邀请组织省内地矿、石油、冶金、煤炭等部门及大学、科研所老年的学者、专家共计 2 7人到野外实地考察 ,先后考察了什邡市大垭口、彭州市丁家湾、葛仙山三条地质剖面。考察后 ,与会者以科学的态度畅所欲言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研究 ,对讨论的认识简要归纳如下 :四川龙门山“飞来峰”自 1 92 9年赵亚曾首次描述以来 ,研究工作从未间断 ,认识不断加深 ,目前对“飞来峰”的形成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是在长期推覆构造作用与多期构造叠加 ,形成巨大断块 (包括石灰…  相似文献   

8.
“拟合”一词常见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定量评价中。在多年前我们有一种含糊的认识,感到“拟合”个中可能会有不少“学问”,值得学术界探索。很多年来我们在办刊过程中,也一直想寻找一种契机,以期全面带动一种真实意义的学术讨论;“拟合”似乎为我们提供一种模糊的前景。为此,我们发起和组织这次关于拟合问题的学术讨论。为着讨论的方便,这儿我们借用一个观点:“拟合意味着把…观测结果‘加工’、抽象成理论性的描述,并可以用数字方式将表达”作为讨论的出发点。抓住“拟合”这个主题进行深人的讨论,有可能做出很多好文章来,使整个学术界受益;我们主观认定,关于“拟合”的讨论会有普遍效应的。  相似文献   

9.
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天”“合”构造格局及加里东运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综述了近年在古生物对比、古地磁对比、火山岩岩石建造、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早古生代秦岭造山带的历史是岩石圈 经历小“开”小“合”的历史。“开”阶段的古地理格局是多岛小海盆,“合”的最终表现是出现加里东运动。  相似文献   

10.
全面回顾了山东省地矿局“十二五”期间探矿工程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在技术与成果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以及典型工程项目完成情况。从探矿工程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及加强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展望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付强 《探矿工程》2016,43(4):30-33
全面总结了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十二五”期间探矿工程领域在产业经济、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所面临的市场挑战,从新技术及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和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对“十三五”期间的探矿工程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景才瑞 《地质论评》1960,20(5):226-226
众所周知,黄土在我国占有巨大的面积,我国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典型的区域,所以研究黄土问题就具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过去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解放几年来大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也展开了一  相似文献   

13.
“福建-岭南地块”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洲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渤海、东海、黄海和日本海等海域,是新生代逐渐形成的。这样,就有理由认为,今天的我国东部大陆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前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发展,是一脉相连的。关于它们之间的连接图式,日本地质学家小林贞一,在三十年代初曾提出“秦岭-汉城地轴”,五十年代初又提出“福建-岭南地块”之说。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原,占全国总面积的5.5%,人口约3500万。由于黄土高原长期被侵蚀和水土流失,逐步变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上游的肥沃土壤渐渐被冲走,生态环境恶化,农、林、牧、水得不到迅速治理,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黄河下游河床则每年淤积4亿多吨泥沙。河床年年上升,成为悬河,威胁着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我国政府十分关注黄河的综合治理和开发,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首先要对小流域的地质环境、地形,植被、人为工程和气象等因子关系进行调查,找出水土流失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出科学依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反“S”型构造是青海省柴达木地区的一种主要构造形式。五十年代孙殿卿等曾研究过柴达木盆地雁行排列和反“S”型构造。七十年代后期吴向农等,根据柴达木盆地构造与边缘山区构造的成生联系建立了柴达木反“S”型构造体系。1980年青海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地质力学编图组在《青海省构造体系说明书》中提及柴达木反“S”型构造是在“古北西向构造型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新的构造体系”。笔者对柴达木盆地及其周围山区的卫星象片进行了地质解译,对柴达木反“S”型构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柴达木盆地反“S”型构造的基本特征简述如下,供同志们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近期,玉林市在全市开展打击“两违”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整治“两违”乱象,坚决遏止“两违”的无序扩张,还原玉林城乡的美丽面貌,随着一座座违章违法建筑倒下和多起违法占地行为被查处,该市的“两通”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7.
《地球学报》2016,37(5):580-580
正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获批,并进入合同修改和签订阶段。断陷盆地区是石漠化综合治理重要类型区之一,其集中分布在我国的滇东和攀西一带,位于珠江、长江中上游,隶属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区。目前,断陷盆地石漠化面积约1.51万km2,占喀斯特面积的32%。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进一步为西部开发做贡献 ,中国科学院学部于 2 0 0 1年组织开展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重大咨询项目 ,根据西部地区的不同特点 ,划分为喀斯特地区、黄土高原、干旱区、青藏高原 4个关键生态区开展专题研究。作为该项目研究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 2 0余位院士、专家开展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 (草 )执行情况的评估研究 ,并于2 0 0 2年 6月 13日至 2 7日对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省富县子午岭、延安市、吴旗县、米脂县、绥德县、靖边县、横山县、榆林市、府谷县以及内蒙准葛尔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在此基础上 ,完成了“关于进一步在黄土高原地区贯彻中央退耕还林 (草 )方针的若干建议”的咨询报告。现将“关于进一步在黄土高原地区贯彻中央退耕还林 (草 )方针的若干建议”报告全文转发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21,(5)
陇东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文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了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之间关系,并对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区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思路和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认为:陇东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崩塌、滑坡、泥流是一种互为因果、互为促进、互相转化的关系,陇东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严重区也是区域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有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治理效果较为明显。同时,针对治理中存在的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治理监管缺失、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设计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治理工程缺少生态化理念等问题,提出应统筹规划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因地制宜,继续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并充分利用生态化治理新技术,做到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综合治理,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助力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以期对治理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院是五十年代初期成立的综合性建筑设计单位。近几年来,在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紧紧抓住机遇,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竞争意识,积极推行以“工效挂钩”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