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赵瑞华教授以虚为本辨治产后病的经验。赵教授在产后病“多虚多瘀”病机的基础上,提出其病机为多虚兼瘀,认为虚是产后病的核心因素,瘀是继发于虚的衍生因素,治则治法以扶正培元、顾护脾胃为主,佐以治瘀,兼以祛邪,注重调畅情志,临床多以当归补血汤为基础方,临证灵活化裁,病证结合,合方应用,用药稳中求变,平中求奇,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导致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脾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脾病可致他脏病,他脏病亦可导致脾病。其调理脾胃虚弱,常根据症状、季节、脉象的异同灵活用药。心脾同病须用泻心火之药,肺脾同病须用泻肺之品和益气扶正之药,肝脾同病须用风药泻之,肾脾同病须用泻肾水及泻阴火伏炽之药。并强调治疗肝、心、肺、肾,或补或泻,都不可忽略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治疗产后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的中药处方,对其药物组成进行整理,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 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整理出中药复方416首,涉及中药364味。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共24味,包括当归、甘草、肉桂、人参、酒等;四气以温性为主,寒、平次之;五味以甘味为主,苦、辛次之;归经以脾经为主,心、肝经次之;功效以补虚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为主;频次≥30次的药物组合有24组,共形成5个核心类方。结论:《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中治疗产后病的处方具有独特的药物使用规律,健脾养血、温经化瘀是其主要治疗法则,对当今产后病的防治仍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介绍何嘉琳教授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经验。何教授认为本病以肾精亏虚、天癸不足为本,兼心肝脾多脏失调,其于临床中运用中医既病防变理论指导辨证用药,辨“症”论治,按需调理,重视膏方的温养作用,喜用膏方调和气血阴阳,攻补兼施,动静结合,同时注重顺应自然,强调饮食与起居有常,使气血旺盛,精气调畅,方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附验案1则,以佐证其临床辨证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5.
介绍方水林教授从脾论治夜间低血糖的经验。方教授认为夜间低血糖的病机多属于脾气亏虚、中气下陷,临床上应从补气健脾入手,常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综合调理,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危害。  相似文献   

6.
介绍邱明义教授运用仙鹤草治疗脾胃病的经验。邱教授认为脾胃病多虚实夹杂,其每于临证,衷中参西,重视结合电子胃镜检查,善用仙鹤草,以其味苦能泄痞,涩能敛肌,兼能补虚,于实证虚证皆宜。对于消化性溃疡、各种慢性胃肠炎及食管炎,提倡重用仙鹤草,一则收敛止血,促进溃疡面愈合;二则取其益气健脾之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或参辛开苦降之剂,或合甘温缓急之方,以散痞消满,解毒杀虫,标本同治。在肿瘤方面多用仙鹤草配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冬凌草、猫爪草,补虚扶正,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介绍柏正平教授分期论治哮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生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其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关系密切,而病机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病理因素责之于风、痰、虚三端,故柏教授辨证论治哮病多从“风、痰、虚”三端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将临床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责之于风痰,治宜祛风解痉、化痰平喘,常以舒喘汤加减治之;缓解期责之于肺、脾、肾虚,治宜健脾化痰、补益肺肾,常以补肺益肾膏化裁治之;且将活血化痰之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基于“杂病调脾、和调五脏”理论辨治肝癌的经验。首先全面探讨杂病治脾调中的中医学术思想,深刻剖析肝病传脾、先实脾土的传变防治理论渊源。其次阐明了肝癌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及肝病传脾由实转虚、虚实夹杂的证候演变规律。最后详细分析总结了刘老治脾调中治肝癌的辨治特色,临证常分早、中、晚三期论治,早期当疏肝行气、健脾扶正;中期当健脾解毒,佐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晚期则当扶正安邪,重在顾护脾胃。三期虽攻补偏重不同,但活血化瘀应贯穿其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9.
介绍柏正平教授基于痰瘀理论治疗顽固性咳嗽经验。本病初起多因外感六淫致肺失宣肃,或因肺虚、他脏之病累及于肺,病久则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塞肺络,正虚与痰瘀邪实相互为病而呈顽固性发作。柏教授诊治顽固性咳嗽提倡将辨病、辨症与辨证相结合,从表里脏腑辨病辨症,从痰瘀论治,补虚扶正、理气宣肺,着重化痰祛瘀,多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0.
介绍高智颖教授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高教授认为该病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弱、脾阳湿困、肝肾亏虚、肾虚痰阻,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针灸治疗该病多取手足阳明经穴、夹脊穴、俞穴、募穴为主,并重视灸法、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配合中药汤剂治疗,疗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古今文献,探讨虚、痰、瘀、毒在帕金森病发病及病机演变中的作用。“虚”是帕金林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与“瘀”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毒”是决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四者病机联系包括痰瘀互结、互生;痰瘀致毒,毒致痰瘀;因虚致痰、致瘀;邪气久居,正气愈虚;邪凑虚处。  相似文献   

12.
介绍王净净教授从风、痰、瘀、虚论治中风的经验。王教授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痰、瘀、虚夹杂,相互作用为病,内风为致病关键,痰瘀贯穿疾病始终,久病气血必虚,治疗以祛风通络、化痰祛瘀、补虚固本为主,临床创立“中风方”治疗中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介绍胡国华教授辨治产后身痛的经验。胡师认为,产后身痛总的病机为产后气血耗伤,营卫不充,复感寒湿,属本虚标实;治在补寓温通,当益气养血,兼温经通络祛风;其应用朱氏妇科“从合守变”四法调治产后身痛,制定经验方产后身痛方,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从胸痹心痛与五脏的关系及“五经配伍”阐述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治疗胸痹心痛的临证思路。胸痹心痛的病位在心,涉及肾、肺、脾、肝,其主要病机在于心脉痹阻,病因不外乎不通则痛之实证和不荣则痛之虚证。根据“五经配伍”学术思想,以补虚泻实、抑强扶弱为基本治疗原则:针对虚证,应“虚则补其母”,并抑制“克我之经”及“我克之经”,扶助表里之经;针对实证,则需“实则泻其子”,并扶助“我克之经”及“克我之经”,泻表里经。选穴多以五输穴及原穴为主,取穴原则根据穴位五行性质而定。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林珮琴《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及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构建《类证治裁》治疗脾胃病的方剂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高频组合与核心组合的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23首,涉及药物142味。用药频次≥20次的共8味,其中甘草应用频次最多。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胃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高频组合16组,通过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组。结论:林珮琴治疗脾胃病始终秉持“以补益脾胃为本”的理念,补行并重,补清兼顾,为现代中医学诊治脾胃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介绍赵利华教授治疗产后脱发的经验。赵教授认为,产后脱发与肝肾亏虚、冲任受损有关,擅用针灸调理肝肾、梅花针局部叩刺、二至丸加滋阴养血药内服等法治疗,针对不同体质患者辨证施治,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总结王诚喜教授基于“扶阳”理论治疗慢性肺系病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多以邪气入侵为先,继而邪干脏腑,气机宣降失衡,生痰生湿,结瘀化火。邪气久稽,则伤正气,致肺脾肾三脏亏虚,终成正虚邪恋之候。王教授善于运用“扶阳”理论治疗慢性肺系病证属虚寒者,并创立了扶阳三法(运脾阳、温肺阳、助肾阳),自制了补肺固元膏、补肺利气丸、冬病夏治丸等以温补为法的方药。这些方药应用于慢性肺系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总结袁秀丽教授采用透刺法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袁教授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病位在筋,病机在于肝肾亏虚,气血失调;治疗以补虚为主,调畅气血,佐以祛邪。其以局部取穴和阳明经取穴为总的选穴原则,采用一针多穴的穴位透刺操作手法,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补法,利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调气活血,疏通经络,让患者配合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胃癌前病变(PLGC)是指有癌变倾向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是一个多步骤的、具有可逆性的病变过程。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中医通过辨证与辨病结合,对逆转、减缓病情进展具有一定优势。PLGC符合中医学“既病”范畴,积极采取措施实现病变的逆转、阻止疾病的进展与恶化当属中医学“防变”范畴,故可将中医治未病中的“既病防变”思想应用于PLGC的防治。根据PLGC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从既病防变的“早期诊断”“截断病邪”和“先安未受邪之地”三方面对PLGC的防治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介绍沈宗国教授运用扶正养脑方治疗老年眩晕的经验。沈教授认为眩晕发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变化多端,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常以肾精亏虚、肝血不足为本,外感风火寒湿、内生痰饮瘀血为标;临床诸多老年眩晕患者年老久病,耗伤气血,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为眩晕,即因虚致眩。沈教授谨守老年患者眩晕多虚证的病机特点,治疗从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入手,创制扶正养脑方益肾填髓、补虚止眩,临床中据证加减,每获良效。并附验案1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