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分析烟台北部芝罘群主要变质岩类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系及构造岩等特征的基础上 ,对该群变形、变质作用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芝罘群曾经历 1期韧性变形作用和 4期变质作用 (古元古代高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早期低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晚期高绿片岩相及新元古代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烟台北部芝罘群主要变质岩类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系及构造岩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群变形、变质作用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芝罘群曾经历1期韧性变形作用和4期变质作用(古元古代高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早期低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晚期高绿片岩相及新元古代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3.
威海地区榴辉岩位于秦岭大别苏北胶南巨型榴辉岩带的北东段。榴辉岩体大小悬殊,呈透镜状、不规则状、脉状及似层状等赋存在早元古代荆山岩群变质层状岩系、尖晶石橄榄透闪片岩及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并与围岩一起经受了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榴辉岩退变分带的核部为榴辉岩,次外边为榴闪岩,最外边为斜长角闪岩或石榴斜长角闪岩。三个变质作用阶段的特征是:前榴辉相阶段为中压相系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阶段为高压相系;榴辉岩退变质阶段相当于中压相系的角闪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榴辉岩形成于900Ma左右。  相似文献   

4.
河南临汝安沟地区前嵩山群变质矿物、变质矿物组合以及变质温压条件研究表明,前嵩山群分属不同的变质建造,其中安沟群属中压相系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登封群头道河组为中压相系角闪岩相。同时,两套地层变质作用之间缺少钠长—绿帘角闪岩相,这一变质作用的间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层的间断。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描述了胶东—鲁南双变质带,从荣成、文登、威海经青岛、胶南、诸城、日照到莒南赋存于太古代至早元古代胶东群和/或胶南群变质杂岩中的C类榴辉岩带,代表了高压低温变质带;从胶东到鲁南的桃科期(早元古代)Ⅰ型花岗岩带及胶东莱西—安丘早元古代麻粒岩相岩石则代表了高温低压变质带。我们推测,这一双变质带,形成于早元古代华南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期。在这次碰撞事件之后,胶东—鲁南地区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这次变质事件使得高压低温变质带发生了进变质作用,使C类榴辉岩平衡温度升高,同时使蓝闪石片岩消失;高温低压变质带则发生了退变质作用,Ⅰ型花岗岩发生混合岩化作用,麻粒岩相岩石遭受退化变质。胶东—鲁南双变质带,表明了华北—华南陆块的东部边界是从合肥、嘉山、响水、连云港经鲁南、青岛到胶东(荣成、威海)后而没入北黄海的。  相似文献   

6.
在丹凤群中,部分斜长角闪岩含有由阳起石内核和镁普通角闪石外环组成的环带角闪石。外环形成于主变质期,而内核是早期变质矿物的残余。早期变质作用属低压相系的斜长石-阳起石相环境,发生在丹凤群形成之初;而主期变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的中压相系的角闪岩相。大约在海西—印支期后又出现了伴随韧性剪切作用的退变质现象。早期变质和主期变质作用可能分别与秦岭造山带的裂谷作用和裂谷闭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胶北隆起新建荆山群,处于胶东群之上,暂置于粉子山群之下;为一套不稳定至半稳定型浅海相陆源碎屑(底部有少量火山碎屑)夹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经过多期变质作用达到角闪麻粒岩相的变质沉积岩系。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和各世代矿物的相互关系显示该套岩系经历了四期变质作用。单矿物化学成分及地质温压计等定量估算出各期变质作用的P—T条件: 第一期变质作用相当于角闪麻粒岩相条件,t=780~817℃,p=0.5GPa±,fo_2=10~(-15.5) 第二期变质作用相当于高角闪岩相条件,t=630~690℃,p=0.4GPa±。第三期变质大致为低角闪岩相,t=525℃±。第四期变质相当于绿片岩相条件,t<400℃。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浙江陈蔡群孔兹岩系的变质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和变质作用,认为浙江陈蔡群孔兹岩系的原岩建造属火山—沉积型,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其原岩建造包含了两个大的火山—沉积旋回,即从基性火山岩开始到泥砂质碎屑至碳酸盐岩沉积。指出孔兹岩系的原岩建造形成于古岛弧环境,经受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其早期变质发生于晋宁期,加里东期出现迭加变质,包括从低角闪岩相到高角闪岩相阶段的两期变质,均属中压相系区域动力热流变质。  相似文献   

9.
胶南造山带曾经历过五期变质作用:早中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出现紫苏辉石为标志,其变质条件为P=1.35GPa、T=787.7℃,属中高压相系、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晋宁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以发育榴辉岩为标志,其变质条件P≥2.8GPa、T=601~1375℃,属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围岩的变质条件为P=1.1~1.6GPa、T=560~650℃;晋宁一震旦期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是胶南造山带最重要的一次热动力事件,其形成条件早期为P=0.311~0.314GPa、T=564.5~603.3℃,中期为P=0.25~0.644GPa、T≤700℃,晚期为P=0.545~0.644GPa、T=600.7~670.8℃,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P—T演化趋势线呈顺时针方向的半环状,这种P—T趋势与该区的岩浆活动有关;加里东期的中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以广泛分布的3T型多硅白云母为标志,其形成条件为P=0.70~0.85GPa、T=450~510℃,属高温低压变质作用;印支期的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是区内最晚期的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呈带状产出,与韧性或脆韧性剪切带相伴分布,其形成温度为350~447℃。  相似文献   

10.
一、新开岭岩群的分布与岩石组成 新开岭岩群沿NNE向呈带状分布在嫩江-黑河一线,为一套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的片岩、变粒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组成的中深变质岩系,构成了小兴安岭西北部前寒武系古老的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辽河群岩石中主要变质矿物的观察和研究,以岩石的变形历史作为变质结晶作用的相对时标,确定了矿物生长的时序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发现变质与变形既是有密切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地质作用,辽河期的变形作用存在明显的3个变形幕,而辽河期的变质作用是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无明显的热波动。变质作用高峰和变形作用高峰存在时间差。  相似文献   

12.
下二台岩群 ,系下二台地区的奥陶纪变质岩系,遭受强烈的韧-脆性变形的改造,并在后期叠加了热接触变质及动力变质作用。经原岩恢复可将下二台岩群分为三个岩组:盘岭岩组,黄顶子岩组及烧锅屯岩组,其原岩建造分别为火山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及碎屑岩建造。下二台岩群具有三种不同变形相的递进演化规律,相应形成三种构造群落:顺层固态流变构造群落、弹塑性弯曲构造群落、断裂构造群落。下二台岩群地层层序从构造层次角度推断自下而上应为盘岭岩组、黄顶子岩组、烧锅屯岩组。  相似文献   

13.
青海滩间山金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滩间山金矿床位于柴达木地块北缘,产于中元古界蓟县系万洞沟群碳质糜棱片岩和华力西晚期侵入岩中。矿床形成与柴北缘区域地壳多阶段演化和多次成矿作用有关,属多因复成矿床。矿床是在热水沉积、区域变质、热变质等预富集的基础上,与区域绿片岩相韧性剪切带的退化演化同步,经历了脆韧性、韧脆性和脆性剪切变形成矿阶段的演化并遭受华力西晚期侵入岩浆活动的叠加改造形成的。成矿物质来自容矿黑色岩系和华力西晚期侵入岩。  相似文献   

14.
辽南韧性剪切带为一大型韧性滑脱剪切带。糜棱岩呈大面积席状展布。在糜棱岩化过程中,既有进变质作用,又有退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上的盖层岩石产生进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宙片麻岩(变质核杂岩)则产生退变质作用。进变质作用和退变质作用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带活动时期的高峰温度相当于低绿片岩相,但是,同构造基性岩床只退变至角闪岩相的矿物组合。这是因为这一件矿物组台是以准稳态保留下来。变质核杂岩的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它是逐渐抬升的。在变质核杂岩的抬升过程中,又有新的一轮退变质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15.
芝罘群分布于烟台市区北部芝罘岛、崆峒岛、担子岛等岛屿上,自下而上划分为老爷山组、兵营组及东口组.东口组为新建岩石地层单位.该群岩石组合为白云母钾长片麻岩、含电气石钾长石英岩、钾长石英岩、镜铁矿钾长石英岩、石英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夹黑云片岩、透辉变粒岩及大理岩等.其原岩为富钾、铁、硼的长英质碎屑岩夹粘土岩及富镁碳酸盐岩.兵营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171Ma,其成岩时代属古元古代早期.芝罘群区域上可与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榆树砬子群对比.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铅石山榴辉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元素、变质岩相及变质作用等特征,该类岩石形成时代可能为中元古代后期,并经历了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三次快速折返及相应的退变质作用叠加,进一步证实了柴北缘地区高压变质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大别造山带西段的新县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 ,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榴辉岩。研究发现 ,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峰变质条件 ,但都经历了相同的绿帘角闪岩相前进变质 ,具有相近的峰变质年龄和相似的退变质轨迹。其形成和折返可能与华北、扬子两大古陆在早奥陶世末的陆—陆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8.
辽北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及层状变质岩系的研究表明,它们均形成于太古代的大陆边缘环境。早太古代以前(大于3000Ma),本区已发育了成分不均匀的原始地壳,后期表壳岩系沉积在这种地壳的裂谷当中并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大约在2800—2500Ma,发生大规模花岗质岩石侵位,形成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趋势;太古代晚期,由于地壳的增生迥返,先存岩石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钾长花岗岩的定位,并形成钙碱性的演化趋势。在整个太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中变形作用一直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