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从现存和未来发展需要考虑,提出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启动"节流-治污-开源"系统性治水战略、人工调整水资源时空分布、引入市场机制适当开展水贸易、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等对策,用科学方法来优化配置我国水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
美国信息共享模式对我国地理信息共享机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为现代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是分3个阶段完成的:先有立法,而后是建立国家级信息中心,最后是国家级信息共享网络的建成.此项机制的形成对美国科学研究、经济增长乃至社会效益提升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美国模式的成功运行,对解决我国地理信息共享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这种"完全与开放"的模式启发我们在地理信息共享战略、运行机制、管理务例、政府投入、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人才的资源化开发及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人才是第一资源概念出发,较详细的论述了人才资源属性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加快人才资源化开发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强化人才资源化过程中的机制创新则是实现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大区和经济大区走向人才资源强区和经济强区的必须过程.最后对区域人才资源化的机制和体制创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郑州是以轻纺、机械、电力等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随着市政建设和生产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用水量越来越大,对水质的要求也高了。近年出现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水位急剧下降、大面积区域降落漏斗、水量不足及水质污染等严重现象,造成用水供不应求的状况。为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采取开源和节流。开源方面,因城市供水工程建设“欠帐”较多,缺口较大,虽已安排了开源工程项目,但投资较大,建设周期比较长,远水不解近渴。实行节约用水,既能缓解供需矛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又可得到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区域开发模式,对于地理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地理学参与社会实践的重大突破.其次,它孕育着重大的理论内涵,是地理学整体性、差异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思维的重大发展.从"功能区"的理论视角入手,从区域功能的角度来辨识和构建区域是地理学传统区域观的重大发展,对于学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主体功能区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概念的层面,必须与具体的机制和配套政策相结合才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而生态补偿机制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学科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区域外部性、自然格局、区域结构、区域本底性质等地学基础要素是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影响因素和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乡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陈佑启  武伟 《地理科学》1998,18(5):418-424
城乡交错带位于城市与乡村交互作用的地带,是我国21世纪人地关系最为紧张的地区。从区域的角度,揭示城乡交错带人地关系地域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动态演变机制,对该地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地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之立法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盟于2005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跨国排放权交易机制,经过3年的发展时间,业已成为当今全球最大的碳市场.2008年年初欧洲委员会提交了修改排放权交易机制指令的提案,目的是进一步改善和扩大现行的排放权交易机制,此举势必影响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力图从法律的角度对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进行剖析,解析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立法背景与主要的立法内容,希冀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法律的制定以及碳市场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速度成倍增长,从而出现了自然资源短缺、对经济增长约束增强的趋势。哪种资源对我国经济的限制性更强,哪些地区对资源具有更强的依赖性,这是我国现阶段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该文选择水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分别代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其使用效率和供给产出弹性等特点,分析经济对其依赖性及其对我国经济的约束程度,以重新认识不同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探寻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对资源选择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尤其是自然资源约束的变化威胁着未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制度基础及经济条件,本文提出了资源规制的概念。资源规制是政府规制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其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区域发展,是政府对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经营和保护等行为的约束。资源规制包括了两层涵义:一是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二是以自然资源为工具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我国资源规制的基本框架主要由法律规制、规划规制、标准规制和具体的指标规制四个层次构成,而其他的社会参与、监督、监测、评价和奖惩对于资源规制框架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资源类型来看,我国的资源规制主要集中在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环境资源的规制上,而对于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规制力度则较弱。总体来说,我国的资源法律规制、规划规制和标准规制的基本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具体的指标规制则较为分散和破碎,建立完善的资源规制体系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中原城市群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中原城市群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为重点,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从整体经济效益和地区发展公平角度出发,提出河南省"适度差别化"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结合对河南省中心城市协调发展、产业关联发展以及与相邻省份地区合作发展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中原城市群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途径,即建立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整体价值链条.同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思路、空间组织、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为推动河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山新疆为例论述了我国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开发中所面临的环境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水土综合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的瓶颈作用越来越强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资源环境现状面临严峻挑战。中国虽然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资源量少、结构失衡,多年来以资源环境的大量投入不仅严重破坏了资源基础,更加重了环境恶化的趋势。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在资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主要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过关、生产集约程度不足、生产和消费失衡以及生产与资源分布不吻合、资源管理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要维持未来中国资源的有效供给,需要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从宏观到微观的统一管理机制,强化机制的综合协调功能,因此我国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基本模式应是:((消费节省+生产集约)×(政府干预+市场调节))×科技教育。为此,中国资源节约战略可以考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国家资源加工深度化进程、加强资源管理和提高环保意识等措施进行。  相似文献   

13.
该文阐述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优势 ,在西部可开发资源中 ,国土资源又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应注意处理好若干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及其要素关系进行解析;分析其耦合作用机制、主要研究视角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向。①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不仅体现了地表系统四大圈层的作用,更以水循环、土地利用、能量流通、碳循环的形式构成了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的核心内容,该系统不仅反映了区域不同资源类型的匹配关系和开发利用效率,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② 该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水系统、土地系统和能源系统。它们之间通过不同途径相互联系、互为资源,共同构成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而区域碳排放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水、土、能等要素之间相互需求的类型、产业活动方式和能源类型与结构等;③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机制可以从微观角度、产业活动、土地利用等不同视角来分析;④ 区域“水—土—能—碳”耦合作用系统主要受自然、经济、社会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是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率的决定性要素;⑤ 未来应重点从区域“水—土—能—碳”耦合系统模拟、其与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资源耦合开发的碳排放效率及其综合评估与调控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5.
边境旅游是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依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类型和质量,并结合陆地边境地级行政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从空间差异性和空间自相关两个方面刻画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格局,探讨中国陆地边境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范围共涉及3 341个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约占34.36%,建筑与设施是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类型。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是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地区。在2006—2015年间,边境旅游经济发展最快的是新疆西北部和黑龙江东部边境地区;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边境地区,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东部、西南部以及西藏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形条件、文化多样性、区位条件、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以及旅游设施水平是影响边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边境旅游发展政策,加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开发和区域旅游合作,完善旅游设施,积极探索开发与保护兼顾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艾比湖流域水土开发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近年来随着水土开发活动的加剧,艾比湖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地区之一。水土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是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直接关系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艾比湖流域水土开发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平均达到75.99%;但水土资源有效利用率偏低.有效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分值只有0.316;水土资源开发处于低级及过渡阶段,工农业及经济属于耗水型.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低,但同时也说明水资源开发具有很大潜力。以评价结论为依据,给出了流域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资源环境对城镇化问题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重大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 的根本问题;也涉及到我国的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长远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多地少、资源十分有限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达13 亿人,城镇总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世界 最大的国家。因此,资源环境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非常深刻的。本论文从我国的城市化概念出发,深 入论述资源环境基础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与制约因素,并对我国的国情条件作了辩证的分析研究。按照科学发展 观的思想,对我国今后城镇化发展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健康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爱民  高翔 《热带地理》2006,26(2):139-144
基于深圳社会经济与国土资源互动关系,对深圳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特征、国土资源的动态特性与优劣势转换、"深圳发展模式"与国土资源利用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从乡村区域到城市化地域,国土资源的价值与功能、结构与内涵、激励与约束机制处于不断变动中;与农区型国土类型区比较,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国土资源结构体系、开发利用、发展战略有其迥然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8):1395-1405
以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评价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等三个不同尺度,全面评估近1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及其时空耦合规律,定量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程度及其空间格局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趋于增强;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由42.87下降到34.50,土地资源限制度在降低。② 分省的人粮关系趋于好转,大多省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分省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呈降低趋势。③ 2000-2010年分县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 2010年和2000年相比,基本不受土地资源限制的分县单元由60.27%增至70.63%,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较低,且近10年呈降低趋势;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上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泛黄河流域强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己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土地覆盖同样在中国得到诸多学者追究,但由于跨学科的综合型研究,研究成果丰富而繁杂,很有必要系统梳理。贯穿土地覆盖的全程研究,从数据资料、驱动机制、演变机制、效应分析4个方面进行综述。研究表明,未来研究发展趋势是统一规范体系下的多维综合研究,加强数据处理研究及数据建库、规范模型构建研究与推广应用、注重人地关系协调及效应研究是未来重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