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重要微体化石的牙形刺,最近20—30年来得到特别的重视和研究。其中奥陶纪、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三叠世,由于分异度(diversity)高,属种繁多而成为重要的分层分带化石。泥盆纪的牙形刺经齐格勒(Ziegler,W.)、克拉佩(Klapper,G.)等人的研究对其属种分类、时空分布、生态环境、生物分区已有很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了解。 我国最近几年来也开展了泥盆纪牙形刺的研究工作(王成源、王志浩1975,1978;白顺良等1979;熊剑飞1980)。但目前研究程度与我国泥盆纪地层的发育情况相比是很不相称的,与泥盆纪其他化石门类相比,研究程度也较低。  相似文献   

2.
湖北长阳上泥盆统黄家磴组叶肢介和孢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淑文  高联达 《地球学报》1985,7(1):113-127
鄂西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剖面完好,化石丰富,是我国晚泥盆世早期黄家磴阶建阶地区。 泥盆纪叶肢介化石在国外有少数报道,在我国除晚泥盆世晚期有报导外,晚泥盆世早期至今没有发现和报导。因此,鄂西地区上泥盆统下部黄家磴组叶肢介化石的首次发现,不仅对于研究叶肢介的演化。地层时代和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丰富黄家磴组生物内容也是重要的。 黄家磴组化石孢子十分丰富,计30余属,70余种、由于篇幅所限,仅部分予以报道,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叶肢介化石同一标本所发现的孢子,对于沉积环境、动植物群之间的关系等研究提供了线索,并且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3.
青海玉树地区首次发现中泥盆世植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玉树西部地区原下石炭统杂多群发现保存完好的Psilophyton dapsile等植物化石,据此,含化石地层厘定为中泥盆统。这一发现对研究青海南部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以及我国泥盆纪植物分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西秦岭舒家坝组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以RetusotrilitescommunisHaun ,Convolutisisporaimplicata (Kodo)GaoetZhong ,PunctatisporitesrugosusGaoetHou ,CalamosporaplanaGaoetHou ,Punc tatosporitessp .等为代表的古孢子化石共 77个属种 ,该组面貌可与我国峡东地区秭归、长阳及贵州独山、都匀等地的泥盆纪古孢子化石组合对比 ,并根据其化石论证了该组地层时代应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地处我国北部边疆,过去这一地区地质研究程度较差,少而零星,且不系统。通过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对该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发现该区泥盆系出露比较齐全,层位连续,含有极其丰富的化石,是我国北方研究泥盆纪地层、古生物的有利地区之一。笔者参加了该区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亲自参加测制了地层剖面。经分队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华北和东北地质研究所有关同志提供了化石鉴定资料,我们对该区泥盆系重新进行了划分,分为三个统(上统、中统和下统),并新建立了六个组。现由老至新  相似文献   

6.
现就本刊1992年第4期刊出的“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编图——以中国南方泥盆纪地层为例”一文与原作者商讨以下几个问题: 1.泥盆系的顶界据最近几年对南方浅水型泥盆纪地层的研究表明:无论从微体化石(牙形石、有孔虫、孢子)还是大化石的演化来看,泥盆系顶界应从孟公坳组上部(或顶部)以  相似文献   

7.
甘肃永靖县盐锅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大庆  杜远生 《地球科学》2000,25(5):498-525
恐龙活动的遗迹 (足迹等 )和遗物 (恐龙蛋和粪化石等 )与恐龙骨骼一样是恐龙活动的直接证据 ,被认为是恐龙化石系列的珍品 .由于我国陆相中生界发育 ,保存的恐龙骨骼、遗迹、遗物化石丰富 ,因此恐龙骨骼及其遗迹化石的研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国恐龙足迹化石研究始于 1 92 9年 ,T .De .Chardin等[1 ] 首次报道了陕西神木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 .之后 ,杨钟健(Young) [2~5] 先后对四川广元、陕西铜川、河北滦平、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恐龙足迹进行了研究 ;赵资奎[6] 研究了河南内乡的恐龙蛋和恐龙足…  相似文献   

8.
西和县位于秦岭山脉西段和甘肃省东南部。该区的泥盆纪地层最初由叶连俊、关士聪(1944)命名为西汉水系(1959年全国第一次地层会议更改为西汉水群),根据所含化石,时代大致定为中泥盆世。近年来,甘肃有色冶金勘探公司在进行矿产普查的同时,将洞山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命名为洞山组,并分为四个岩性段,第一、二段主要岩性为绿色板岩、钙质板岩、中厚层砂岩、砂质板岩夹泥质条带灰岩,第三段为灰色中至巨厚层祜结灰岩及泥粒灰岩,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泥盆纪珊瑚化石的分布和组合层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泥盆纪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溯源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古生物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也有近五十年的历史。前人的有关著述颇多,但都着重于地区性的珊瑚群的描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辽阔的中国南方,采集和积累了丰富的化石材料。尤其近年来,在泥盆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面更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就  相似文献   

10.
在详细描述西藏北部拉竹龙地区泥盆纪地层剖面的基础上,根据在前人所划的奥陶系兽形湖组中采集到的大量属于泥盆纪的腕足类化石,修订了兽形湖组的定义,从而将区内泥盆纪地层划分为兽形湖组、拉竹龙组,并根据生物化石资料讨论了各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有关甘肃红柳园地区“南型”海相泥盆系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卫华 《地层学杂志》2001,25(2):121-122
据称“在甘肃省红柳园地区的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过一块保存不完整的腕足类 ?Stringocephalus标本”,因此有人主张将该区的泥盆系归属于所谓的“南型”海相泥盆系。但不论是从该区泥盆纪地层的发育特征、岩相建造、火山活动、沉积厚度 ,还是从古生物的组合面貌来看 ,红柳园地区的泥盆系与所谓的“北型”海相泥盆系却十分相似 ,而与“南型”海相泥盆系则差别甚大。最近该化石的原鉴定者面告 ,当初对那块化石的鉴定有误 ,可能是一种腹足类 ,红柳园地区不存在 Stringocephalus。因此 ,将甘肃省红柳园地区的泥盆系归属于“南型”海相泥盆系的主张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系统描述了发育于广西六景、贵州独山、贵阳乌当泥盆纪3个浅海沉积区Cruziana遗迹相Chondrites的产出特征,结合华南泥盆纪其他5个浅海沉积区Cruziana遗迹相的Chondrites资料,对Chondtites的寄主岩系颜色分级、遗迹组构、潜穴直径、遗迹属种的综合研究表明,只有寄主岩系为深灰色-黑色,岩性为灰岩、泥灰岩,潜穴直径小于1 mm,无其他遗迹化石共生时,Chondrites才是贫氧环境标志性遗迹化石的新认识,而个体粗大的Chondrites常发育在常氧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广西不同相区下、中泥盆统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西的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化石丰富,岩相复杂;我国泥盆系的几种沉积类型,在此区均有出露,是研究我国泥盆系的重点地区之一。华南多数泥盆纪层型剖面均建立于此区。建国三十年来,对广西泥盆纪的地层序列,进行了分组建带工作,描述了大量的化石群,划分了不同的沉积类型。但是关于广西泥盆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特别是与洲际间的对比,以及广西境内不同相区的对比,长期以来未得解决。本文试从牙形刺和竹节石的组  相似文献   

14.
张仁杰 《地球学报》1990,11(1):17-19
<正> 我国泥盆纪双壳类化石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最新研究表明,这类化石在地层划分、对比和生态地层、沉积环境等研究方面,都可以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闽北地区分布有一套巨厚变质岩层,自1960年区测队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创立建瓯群,将其时代定为前震旦纪,但因缺少化石,对建瓯群时代一直发生争议,有的认为时代可能偏新。近两年来在对前泥盆纪微古化石研究时,于建瓯群大岭组的样品中,分析有几丁虫化石,这对于建瓯群时代的讨论提供了一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五通组过去称“五通群”,主要分布在苏、浙、皖一带。其时代争论已久,丁文江(1917)、李四光、朱森(1932)、李毓尧(1935),均认为应属泥盆纪,但缺少化石根据。斯行健(1936)在研究下石炭统植物化石时,将该组划归下石炭统最底部。潘江(1953)在南京龙潭擂鼓台附近的五通组上部,发现具中泥盆世色彩的胴甲鱼类(Antiarchi)化石,从而确认该组属泥盆纪。罗兴、潘鹏(1959)在上述含鱼化石层位中,又找到了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to-  相似文献   

17.
武汉地质学院王良忱于1983年8月,在湖南省桂阳县莲塘公社南约五公里处的晚泥盆世地层中,采得一块保存相当好的肺鱼脑颅化石。中国过去发现的肺鱼化石只用于分离的齿板(刘宪亭、叶祥奎1957,1960;王俊卿,1981)。新近在云南省发现的泥盆纪早期的希望奇异鱼(Diabolichthys speratus Chang et Yu,1984)又和过去已知的肺鱼有较大差别。莲塘的肺鱼化石表现了典型的泥盆纪肺鱼特征,可归入双翼鱼科(Dipteridae)的掌双翼鱼属(Chirodipterus)。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世界上开始发现了有栉动物(栉水母类)化石(G·D·stanley,Jr,和W·sturmer,1983)据发现,化石在西德产出于早期泥盆纪的粘板岩中.在这种岩石中迄今已发现了将近370种无脊椎动物化石,这个栉水母也和那些化石一样.它的有机硫黄成分为黄铁矿所置换,因此软体部分形态被保存下来,这已通过X射线法查出.此栉水母化石现已命名为Paleoctenopborarasseli,呈放射对称的卵形,体长13mm,直径  相似文献   

19.
胴甲类(Antiarchi)鱼化石为中国泥盆纪的重要脊椎动物化石之一,其地理和地层分布均甚广,不仅分布于中、上泥盆统,而且广泛发现在下泥盆统,如广西的莲花山组、云南的面店村组和翠峰山组、贵州的乌当组、四川的平驿铺组。最近,在云南的晚志留世关底组底部亦有所发现,说明这类化石在我国比在世界其它各地的出现要早得多。 中国泥盆纪的胴甲类种属相当丰富,迄今为止,已描述了17个属(表1),但其中只有  相似文献   

20.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 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 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 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 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 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 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 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 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 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 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 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 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 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