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而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当地的地质、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条件是控制因素。研究区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北缘,是地质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在地质构造上,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属于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个构造单元。区内构造的形成经历了3个时期7个阶段。川藏公路然乌-鲁朗段的地层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中的拉萨-波密分区,第四纪冰碛发育。由于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区内断层、褶皱等构造发育,许多断裂仍在活动,尤其是嘉黎断裂。由于地质灾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并受地质条件控制,因此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2.
查孜地热田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断块隆起区之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区,区内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活动性断裂较为发育,拥有形成地热的良好地质条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地热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查孜地热田地热资源的形成背景、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地热田的热储层为古近纪古-始新统火山岩。大气降水及融雪水的入渗补给为地热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活动性断裂构成了地热水深循环的通道,广泛分布的岩浆岩体为地热水提供热能来源,本区地下热水的成因类型可划归为岩浆岩-构造断裂型。  相似文献   

3.
<正>朱诺地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冈底斯—拉萨陆块,冈底斯晚燕山—喜马拉雅岩浆弧带二级构造单元内。区内发育石炭系、上侏罗统—白垩系、古近系及第四系地层;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大量中酸性复式岩体、岩株及岩脉。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区内铜、金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吴姗姗  姚维军  李琳  康涛  朱鹏 《地质论评》2022,68(4):1501-1510
为了探索苏北盆地赣榆—和安湖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在了解该区地质、物探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地热地质调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氡气测量、地温测量方法进行探测,对研究区2500 m左右深度内断裂位置和展布特征进行地质物探综合解析研究。研究成果表明:调查区地热资源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并具备形成地热的“热源、流体源、通道、热储、盖层”等基本热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查前景,区内北北西向断裂为地热资源勘查有利部位。本研究为苏北地区地热成因与地质结构增添了新的地质及地球物理依据,对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姗姗  姚维军  李琳  康涛  朱鹏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22-2022030022
为了探索苏北盆地赣榆—和安湖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在了解该区地质、物探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地热地质调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氡气测量、地温测量方法进行探测,对研究区2500 m左右深度内断裂位置和展布特征进行地质物探综合解析研究。研究成果表明:调查区地热资源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并具备形成地热的“热源、流体源、通道、热储、盖层”等基本热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查前景,区内北北西向断裂为地热资源勘查有利部位。本研究为苏北地区地热成因与地质结构增添了新的地质及地球物理依据,对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棚地区处于依兰-伊通深大断裂和敦化-密山深大断裂(吉中地区为辉发河断裂)之间的NW向裂陷槽之间。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共有23条断裂及5条航磁及航卫片解译断裂。这些断裂带在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均有发育,走向以NW向和NE向为主;它们构成了研究区内的基本构造骨架,控制了区内的构造格局,并严格控制着区内金属矿产的形成。研究区内断裂构造与岩浆活动和矿产形成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是较有规律的综合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区域地质特征 1.岩体产出的地质条件: 岩体位于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北山地区的旱山—凤尾山—小尘包山字型构造前弧东侧。在这里,近东西向展布的向西倾伏的背斜及切断背斜南翼的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与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交汇构成复杂的构造带。构造带内岩浆岩发育,含铷花岗岩位于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北侧,即北东东向弧形大断裂与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交汇处。区内发育有北西向压扭性和北东向张扭性两组小断裂,以及一组近南北向追踪断裂。前两组小断裂构成棋盘格子构造。小断裂中均充填有萤石矿脉和髓石—萤石矿脉,形成萤  相似文献   

8.
天井湖铅金矿是中型铅金共生矿床,处于近EW向蚌埠隆起和NNE向郯庐断裂带交叉复合部位,区内构造及岩浆岩发育,成矿地质条件良好。为了分析天井湖铅金矿床的控矿因素并建立成矿模式,在调研近期勘查成果并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天井湖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了天井湖铅金矿区及五河地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控矿因素。天井湖铅金矿床主要控矿因素是NNE—NE向、SN向断裂;西堌堆岩组沉积-变质岩系是该矿床的赋矿地层;中酸性脉岩和规模较大的岩体对含矿热液的形成、成矿物质的活化和运移具有重要意义;西堌堆岩组及五河岩群为断裂活动提供了空间,并为金矿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该成果完善了五河地区金矿成矿模式,为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冈底斯朱诺地区中新世板内热隆伸展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冈底斯构造成矿带中段西侧的朱诺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已发现有朱诺大型斑岩铜矿床和铁雅铁铜矿点。野外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调查、构造分析和岩石化学的研究表明,朱诺斑岩铜矿床在构造上受近EW向和近SN向伸展断裂控制,时间上属于中新世青藏高原南部板内构造过程,含矿斑岩具有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特征。朱诺及其所在的冈底斯构造成矿带在中新世处于板内构造环境,板内伸展构造—埃达克质岩—斑岩铜矿系统叠加在早期的俯冲—碰撞构造岩石组合之上。与埃达克质岩形成直接相关的下地壳流动导致冈底斯上地壳及下地壳显著加厚,发生部分熔融作用,下地壳物质可能源于地壳减薄的锡瓦利克盆地,流经喜马拉雅,穿过并改造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挤入地壳的洋壳地幔岩石,造成被混入洋壳地幔成分的冈底斯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上升并顶托冈底斯上地壳,致使冈底斯上地壳先后发生近EW向和近SN向的伸展,在上地壳伸展扩容空间中含矿埃达克质岩浆沿伸展断裂上升、侵位,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
罗正传 《河南地质》2000,18(1):10-14
淅川-西峡地区的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多期次岩浆活动强裂,为金矿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条件。通过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与金矿化关系的探讨及地球化学测量成果的总结,认为陡岭群是本区的矿源层,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区内石英脉型金矿主要受北东向次级断裂控制,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受北西西向次级断裂控制,斑岩-爆破砾岩型金矿与燕山期浅成-超浅成侵入(爆破)花岗斑岩关系密切。据此,提出三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论层滑、倾滑和走滑断裂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下扬子区广为发育的前缘逆向倾滑,后缘正向倾滑和两侧为走滑断裂所限的薄皮层块构造,系挤压和拉张作用处于同一运动系统中,是由岩石的物质分层、能量分层和构造分层作用及层滑运动所致。地壳表、浅层分布的层块构造与深层的块片构造、地体构造和板块构造的倾滑、走滑机制是一致的,并与断裂力学中的滑开型、撕开型和位错构造中的刃型位错、螺型位错的力学机理和运动本质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四川锦屏地区新生代冲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锦屏造山带主要由锦屏山陆内逆冲-推覆带、前陆逆冲-推覆带和前陆隆起带组成。本文通过分析其构造单元的特征,认为:茶铺子—巴折复活断裂带为分区性边界断层;扬子准地台西缘实为经前震旦纪基底形成之后,继而转化为震旦纪—三叠纪大陆被动边缘,相继卷入中生代碰撞造山,最终在新生代发生陆内造山而成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13.
安徽淮南煤田南北缘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为民  黄文辉 《现代地质》2002,16(3):251-256
对安徽淮南煤田南北缘 3条主要断裂 (舜耕山断裂、阜凤断裂、尚塘集断裂 )分带性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化学成分测定结果表明 :由断裂带外围原岩至断裂带中心的化学组分如SiO2 、Al2 O3 、CaO、MgO、TiO2 的含量、灼失量等表现为渐次递增或递减的趋势 ;而Na2 O、K2 O、Fe2 O3 的含量等则呈现单峰或双峰、多峰的变化。这些特点不仅与构造岩本身的组分有关 ,而且也与断裂的力学性质、风化程度等因素有关 ,反映了 3条断裂均是在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压性断裂 ,且 3条断裂都处于晚期的演化阶段。淮南煤田南缘断裂带中应力矿物的形成以及南北缘断裂带中Fe2 O3 含量的变化特点 ,说明淮南煤田南缘的断裂较之北缘断裂的生成深度大 ,且滑脱距离远  相似文献   

14.
早白垩世晚期江西贵溪盆地的控盆断裂活动加强,在盆地边缘的不同地带及盆地中心发育有不同的沉积体系,野外露头岩相特征和剖面的研究表明,贵溪盆地罗塘群主要发育有冲积扇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及辫状河沉积体系,沉积体系特征主要受控于盆缘断裂活动,不同的沉积体系出现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并由不同的岩相组成.沉积体系的特征、分布及组合型式反映了陆相断陷红盆沉积相带窄、横向及纵向上相变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白龙江复背斜北翼的逆冲推覆断裂体系中的F3韧脆性复成因断裂为主要研究点,重点讨论了与该断裂相配套的、有利于形成矿床构造部位,岩浆岩特点和矿化及热液蚀变的特征。提出逆冲体系中的韧脆性复成断裂带在带内的相对"上隆"和"下陷"的边缘地区以及其过渡带是金矿成矿的有利地区。结合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和其它特点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区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阿尔金断裂与周缘新生代盆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填图工作,在阿尔金断裂附近填绘出一系列的新生代地层,对这些地层目前的展布与阿尔金活动断裂的关系分析认为,始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对沉积盆地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明显的左行走滑,并兼具向北西方向掀斜的逆冲活动。乌尊硝尔盆地(索尔库里盆地西部)中的主体沉积是第四系。盆地的东南边界是阿尔金南缘主断裂;盆地西南缘,第四系沉积受东西向北倾正断层控制;盆地北缘为近东西向北倾右行逆冲脆性断裂。盆地的西部边缘超覆在基岩之上,不受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17.
李艳友  漆家福 《地质科学》2013,48(4):1177-1186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大量与膏盐相关的收缩构造,其深、浅构造变形不协调具有明显差异性。构造建模表明:克拉苏构造带属于库车坳陷北部强变形带,自西向东具有不同的变形样式。西部大北区段受前缘拜城断裂控制,发育断层规模小的基底卷入冲断叠瓦扇,东部克深区段则受后缘克拉苏断裂控制,发育大位移断层控制的盖层滑脱冲断叠瓦扇。克拉苏构造带基底断裂位移分布具有差异平衡的特点,基底断裂活动对膏盐层厚度及分布具有再调整作用。砂箱物理模拟结果显示,构造变形强度、膏盐层厚度及其分布差异是克拉苏构造带东、西段结构和垂向变形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e Gorgon Platform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Exmouth Plateau in the North Carnarvon Basin, North West Shelf, Australia. A structural analysis using three-dimensional (3D) seismic data has revealed four major sets of extensional faults, namely, (1) the Exmouth Plateau extensional fault system, (2) the basin bounding fault system (Exmouth Plateau–Gorgon Platform Boundary Fault), (3) an intra-rift fault system in the graben between the Exmouth Plateau and the Gorgon Platform and (4) an intra-rift fault system within the graben between the Exmouth Plateau and the Exmouth Sub-basin. Fault throw-length analyses imply that the initial fault segments, which formed the Exmouth Plateau–Gorgon Platform Boundary Fault (EG Boundary Fault), were subsequently connected vertically and laterally by both soft- and hard-linked structures. These major extensional fault systems were controlled by three different extensional events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Jurassic,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and illustrate the strong role of structural inheritance in determining fault orientation and linkage. The Lower and Middle Jurassic and Upper Jurassic to Lower Cretaceous syn-kinematic sequences are separated by unconformities.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铁法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的成因,在应用沉积相分析方法揭示该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盆缘断裂活动引起可容空间的变化,进而控制沉积物体积分配、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的原理,对其含煤沉积旋回的构造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在盆缘断裂活动导致可容空间减小和沉积充填速率较高的条件下,形成了盆缘断裂内侧冲积扇相及扇前河流相,并由后者构成含煤沉积旋回单元的主体;在盆缘断裂活动使得盆缘地带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体积相匹配的条件下,形成盆缘断裂内侧冲积扇后,很少有较粗碎屑向更远处进积,扇前大面积泥炭沼泽化形成了含煤沉积旋回单元的顶部煤层。上述两种情况周期性交替形成了铁法盆地的含煤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20.
Fault‐bend folding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kinematic mechanism to interpret the archite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rust‐related anticlines in thrust wedges. However, its basic requirement of an instantaneous propagation of the entire fault before hangingwall deformation, limits its kinematic effectiveness.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we used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fold shape and fault slip vs. propagation rate (S/P ratio) implemented in double‐edge fault‐propagation folding. We show that very small S/P values produce fault‐propagation anticlines that, when transported forelandward along an upper décollement layer, closely resemble fault‐bend anticlines. Accordingly, if small geometric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two solutions are accepted, transported double‐edge fault‐propagation provides an effective kinematic alternative to fault‐bend folding. Even at very low S/P values, it in fact predicts a fast but finite propagation rate of the fault. We thus propose that double‐edge fault‐propagation folding provides a broadly applicable model of fault‐related folding that includes fault‐bend folding as an end‐member kinematic solution. Terra Nova, 18, 270–275, 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