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性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桂清 《地震学报》1998,20(4):427-431
分析研究了太阳活动,包括太阳黑子相对数、太阳10.7 cm射电流量、以及太阳质子事件与M6的地震之间的关系.发现:① 在太阳活动的极小年附近,地震活动频繁;而多数在太阳黑子极大的后一年,也就是说在太阳极区磁极性反转时期,地震活动相对少些;② 在太阳活动极小年,地震发生频数与上个太阳黑子相对数极大年均值、10.7 cm射电流量极大年均值和整个活动周的太阳质子事件数有非常好的正相关关系,与太阳质子事件的关系尤为密切;③ 按上述相关性,曾预测1995~1997年是地震活动非常频繁的时段.文中还对上述几点作了简要的物理探讨.   相似文献   

2.
使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华北北部地区1970~2006年地震与太阳黑子、耀斑的相关性,得到的结论是,太阳活动与以中小地震为主的地震样本不存在统计关系。这个结论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对此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地震》1993,(1)
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太阳活动强弱与地震活动性有密切的关系。不过,二者的相关性往往随地区而有所不同,这在作地震的预测中必须给予注意。目前正处在太阳活动第22周(偶数周)的峰年之后。按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平均值来看,1989年(峰年)为157.6,1990年为142.1,1991年为145.3。1992年5月开始,月均值已下降在100以下。太阳活动强度逐渐在减小。预计1993年,太阳活动将继续减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南天山带强震迁移的11年周期,发现两者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处低潮时,地震易在乌恰地区发生;而太阳黑子处高潮时,地震则迁移到乌什附近。1985年8月23日乌恰M=7.6级地震,正处于太阳活动第21周的谷值,其震中纬度与强震迁移曲线所预示的纬度值仅差0.14°。  相似文献   

5.
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华北北部地区1970~2006年和云南省及周边地区1965~2006年的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耀斑活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两处的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均不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不同,本文同时对产生不同结论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依据长春地震台记录的磁暴资料,系统总结了第19、20、21三个太阳活动周磁暴特征,并对全球M_s≥7.8级地震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磁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杜品仁 《地震地质》1990,12(1):1-11
分析中国大陆大地震与月球运动和太阳活动周期的相关性,发现:青藏断块区的M≥7.5地震活动与18.6年月球交点运动周期相关;新疆断块区的M≥7.1地震活动与8.85年月球近地点运动周期相关,整个中国大陆的M≥7.0地震有在太阳黑子周谷期附近以及在太阳周双周内多发的趋势;M≥8的中国大地震还有集中发生在太阳活动世纪周峰、谷值年代附近的趋势。依据这些相关性作出了地震活动趋势预测: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地区,这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延续至本世纪末,下一个活跃期估计是2006—2015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750年到1981年期间太阳活动与四川省强震(主要是七级以上地震)及降水异常关系的研究,发现四川省七级以上地震与太阳活动及干旱现象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太阳活动与强震的关系从1750年到1981年,四川省共发生7.0—7.9级地震12次(表一)。对这12次地震与太阳  相似文献   

9.
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强周期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1749年以来每个太阳活动周太阳黑子相对数的最强周期以及第1~22太阳活动周的最强周期. 分析结果表明,在第5和第6个太阳活动周,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强的周期分别为64.67年和69.31年;在第13~15太阳活动周,太阳黑子相对数的最强周期分别为98.02年,105.06年和105.06年. 在第1~22太阳活动周中,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强的周期是128个月,约10.67年,其他太阳活动周的最强周期介于9.29~11.43年之间. 本文最后给出了128个月周期的幅度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整理了近40年菲律宾MS≥7级地震公开的灾害数据,采用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可公度结构系等方法分析判断未来地震的时间;利用相邻地震震源经、纬度差变化分析震中的空间迁移;并利用震中经向、纬向迁移进行佐证,实现对其时空结构的未来趋势判断。通过判断发现菲律宾MS≥7级地震在2014年、2015年发生的信号较强;未来地震震中可能会在2013年10月15日菲律宾地震震中的东北方向,空间位置大致在9.8°N以北,126.704°E以东。菲律宾MS≥7级地震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减速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且速率转换的时间越长越易发生地震;同时发现太阳活动处于活跃强烈期内时,太阳黑子峰值、次峰值前后发生地震的概率很大。目前地球自转正处于减速期、太阳活动处于太阳黑子第24周期极大年附近,所以2014—2015年菲律宾发生MS≥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1.
将1996—2015年太阳黑子数、强磁暴和M_S≥7.0亚洲浅源地震,按Dst指数大小对磁暴进行分类和统计,按震级大小对地震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在1996—2015年太阳活动周下降年易发生大磁暴,且M_S≥7.0地震年发生率明显高于太阳活动周上升年、极大年和极小年。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我国深源地震以及大陆地区,台湾地区、全国范围的浅源和中源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分析了2000多年来我国不同地区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位的关系,认为太阳活动影响我国地震的效应具有地区性。  相似文献   

13.
过去很多研究人员试图寻找地球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然而并没有得到任何可以信赖的结论,因为他们得到的结果相互矛盾。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尝试的有(1989),他的工作证明了地球总体地震活动与11年周期的太阳活动相位相关。如果确切一些,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陕、甘、宁、青四省(区)地震活动性指数A_(N-W)(b)、兰州地磁台记录的磁暴活动性指数K(b)和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均值R(N)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太阳活动和地震以及磁暴活动均存在约21年、11年、5年、3年和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它们的互相关幅度和交互谐幅度也表明,在上述显著周期内三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理想低通滤波后的SC型磁暴K(b)和A_(N-W)(b)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86。根据分析本文指出,陕、甘、宁、青四省(区)地震活动在以后五年内还会继续增强。最后就太阳活动和磁暴与地震的发生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林美  魏柏林 《华南地震》1994,14(3):8-15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58.3%的M≥6.0级地震都发生在太阳活动峰年后的1~4年;应用周期图分析方法外推得出,1997年为下一个太阳活动峰年。根据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在太阳活动周期的位相分布规律,指出1998~2001年该带有发生M≥6.0级地震的可能。研究表明,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较为密切,规律亦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一)依据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规律来看,目前正处在太阳活动第22周(偶数周)峰年之后。按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平均值来看,1989年(峰年)为157.6,1990年为142.1,1991年为145.3,1992年为94.3,1993年后越来越小。预计1995年,太阳活动将继续减小,但不会是极小,即本周期尚未结束。据已有的研究,太阳活动双周中,地震的频度与强度都比单周中的高得多,且越趋向谷年期,新疆附近,北京以东和川滇省的大部分地区越可能发生大地震。这些历史情况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李语强  胡辉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6):1980-1984
系统地分析了青海玉树地震发生时的天体位置、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等天文因素的影响.从大的长期天文背景来看,玉树地震发生于中国大震频发的月亮白赤交角由极大变到极小时期,并且是太阳活动的偶数周;从短临看,玉树地震正好发生在地球自转与太阳黑子数发生突跳的时期,且此时震中所受的天体引潮力加速度又处于其变化速率最大的极值附近.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天文因素对玉树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种资料研究了太阳活动11年周期对全球气温、风场、海表温度(SST)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第21、22太阳活动周,中低纬对流层顶以上大气温度变化具有类似太阳黑子变化的11年左右周期,相对于太阳黑子数,气温变化具有1~2年的延迟性;相对于太阳活动低年,200~10 hPa大气在太阳活动高年整层增温,以赤道低纬地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调和分析以及小波分解与重构等信息挖掘方法,对1749年来的太阳黑子月统计数据,1920年来全球地震目录MS6.0以上地震年统计数据,1950年来华北地区ML4.7级以上地震目录,地球自转速率1832—1997年的年统计数据及1962年来的月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在太阳活动处于强烈期时,地球大震处于高发期且略滞后2~5年,而此时地球自转速率处于减速期,其时间跨度约22年。(2)对于太阳黑子数11年的周期变化,在正常变化下如果处于低值期,期间地球地震活动也将增加,但地震发震时间滞后1~2年。考虑太阳黑子与日冕活动有继承性及延迟性的特点,我们认为引起11年左右的地震群活动可能不是直接受太阳黑子的影响,而是受太阳日冕活动影响。因为日冕抛射物在太阳黑子磁场弱化1年左右时爆发,使得太阳外层扁率增加并经常抛射一次性质量高达1013 kg的物质,从而导致地球自转速率因摄动效应而发生同步性减慢,以及地球地震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20.
《地震》1994,(2)
已有的研究表明,太阳活动强弱与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不过,两者的相关性往往随地区而有所不同。比如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就不一样。因此,在作地震预测时必须给予注意。目前正处在太阳活动第22周(偶数周)的峰年之后。按黑子相对数的年平均值来看,1989年(峰年)为157.6,以后逐年减少,1992年约为94,1993年活动更弱,有时出现连续几天无黑子的状况。由此估计,1994年太阳活动将进一步降低,但不会是太阳活动的谷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