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二节“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涉及到”搞好国土整治工作”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除了讲清“国土”、“国土整治工作”、“国土规划”等概念以外,着重围绕“国土立法工作”“依法治理环境”等问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展开讨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与爱护国土与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是高中地理课本最后一章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揭示了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生存及其发展的现象,反映了人同环境相对立的一面,阐述了协调入地关系的必要性,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性,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我提出以下构思。  相似文献   

3.
陈炳飞 《地理教学》2006,(11):21-22
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地理2”特别强调人地理要素和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以人教版为例,在全书六章中,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标题中都直接含有“发展”或“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标题中的“城市化”也隐含着发展变化之意,正部分更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人口过程、城市化过程、农业和工业地域形成过程、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等人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4.
秦伟  道理 《地理教学》1994,(3):26-26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二册第十九章“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是该册课本的最后一章,内容有:时区、时差和日界线,以及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这一章所述内容是对初中一年级地理教学的一个总结,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各章所述的世界地理知识后,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地球关系的观点,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合理利用保护。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要研究人地关系.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于阐明人地关系。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正确处理、协调人地关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全书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理论这一条主线逐章逐节展开.最后一章“人类和环境”更是以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作为总结。  相似文献   

6.
在地球发展演变过程中,会持续不断地发生一系列小的变化.即自然变异。它们是地球演化进程中为适应内外部环境而进行的“微调”。但这种“微调”,却可能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当这种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7.
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专题13“人类活动与气候”一章以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与雨岛为例,介绍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本章节的内容难度不大,而且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之前,对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的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此,笔者认为“人类活动与气候”的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夏林益 《地理教学》2008,(11):44-44
人教社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大气”,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其中大气圈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圈层,对人类的生存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这章的地理课程资源应从身边的地理,生活中地理人手,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实践、合作探究是最有效的方式更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本节教材围绕着宇宙环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宇宙的过程以及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了人类对宇宙环境的作用,体现了人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围绕“新”字组织教学,通过补充“神舟”五号上天,美国“勇气者”号登陆火星等内容,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对经济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rson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被认为人类自觉关心环境的开始;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形成;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制订世界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一次被真正地论述。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是现行高中地理第十章中最为重要的一节,它介绍了城市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加深对有关问题盼理解,我设计选用投影、幻灯、录像等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地理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虽然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和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大大地增强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但是,在我国,关于地理环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仍然很不够,这是由于在本世纪中期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反省。关于地理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如下诸方面。在理论上,许多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彼此差异甚大,某些研究者甚至发表自相矛质的和混乱的见解,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究竟是起决定作用,还是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或者是起影响作用,直到目前仍未得到一致认识。而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仍然很普遍。因此,地理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无论在理论上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都有必要进一步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很多,臭氧层空洞是其中之一,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世界保护臭氧层日”,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4.
西方超越人类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薇  尹铎  朱竑 《地理学报》2019,74(10):2178-2191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人类与非人类的边界日益模糊,这使得以往研究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非人类生命与物质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21世纪以来,在西方地理学界兴起的“回归唯物主义”思潮中,超越人类的地理学(MTHG)应运而生,并成为探索人类与非人类共同构成的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298篇相关期刊论文及著作的分析发现,超越人类的地理学主张“关系本体论”,其产生受到行动者网络理论、生物哲学与非表征理论的深刻影响,现有研究议题聚焦于新动物地理学与自然保护、城市社会文化与生态政治、物质性与商品经济、身体与生命健康、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等方面。本文通过梳理超越人类的地理学的理论源起并剖析各议题的经典研究案例,以期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5.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的位置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对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3”,  相似文献   

16.
探讨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支点"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规律和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人类社会演化的不同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人地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轨迹和机制可为有效衔接古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过去人地关系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提出“支点”概念模型尝试解释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当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达到平衡状态,随后的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变化都有可能打破其平衡状态。人类社会系统在面对生存环境变化压力时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方式的响应:① 通过人口数量的调节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其特点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支点”位置)不变;② 通过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技术革新方式使社会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韧性”增强,体现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韧性呈增强趋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导因素也整体呈现由自然因素向人为因素的偏移。最后,以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至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的人地关系研究为例,运用“支点”概念模型分析了其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九年义务制地理教材“南极洲”一章.从人地关系的观点出发.比较准确地抓住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内容,重点突出了南极洲的地理特征。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南极洲是一个神秘诱人的地方。它是教育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的良好素材。  相似文献   

18.
章玲 《地理教学》2004,(8):33-34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学科本身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充满生活味。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众所周知,近200年来,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加大,而且这种影响仍在与日俱增。如果人类社会活动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它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将是危害性的。因此,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有鉴于此,作者利用国内近年的资料,从采掘冶炼业影响自然环境、现代化生活导致环境恶化和人口剧增及其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3个方面,初步分析了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防治对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理论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自然灾害的增加,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面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人类社会必须建设得足够强大,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风险。在提出“构筑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韧弹性的确切涵义,通过综合灾害防御、损害恢复和应急管控,诠释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内涵、组分和结构;建立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定量表征方法,评估案例区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状况;进而针对城乡差异设计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的途径。依此,系统性地构建了包括概念—结构—指标—途径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理论范式。建设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一致。研究旨在推动综合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探索建设“更强、更安全、更持续”的自然灾害韧弹性社会途径,支撑国家防灾减灾战略转变、实施“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九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