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当地时间12月26日发生40年来最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5万人,另有上百万人流离失所。灾难波及七个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分别是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与马尔代夫。海啸灾区有: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印度南部泰米尔邦、奥里萨邦、安达曼邦和尼科巴群岛;马来西亚北部巴图、马尔维斯塔、柏恩维拉和迈阿密滨海地区;斯里兰卡东北部沿海城镇;泰国南部泰南普吉、甲比、攀牙、董里等七个省。这次地震和海啸灾难对东南亚几国的渔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各国水产品的贸易与出口。上述七个国家,渔业生产在本国经济中占有重要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东为许多重要沉积盆地的地层资料,介绍东南亚第三纪构造与地层演化的一个新模式,这一模式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第Ⅰ阶段(50-43.5Ma);在这个阶段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开始并延续,同时在欧亚板块的南缘发生洋壳俯冲。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使印度洋大洋扩张速度放慢,从而使沿着巽它孤俯冲带的会聚速度降低,且使毗连的弧前和弧后处于拉伸期。弧前和东爪哇地区孤立裂谷盆地下面充填了海浸沉积物,上覆为开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及其海域,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接触带。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因而影响和控制着上述地区构造的形成和发展。构成我国东部地区构造格架的北北东向隆起带和沉降带,是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的结果。中、新生代以来我国东部及其海域,岩浆活动具水平分带性及水平迁移性;在时间上具多旋回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今后几十年中,全球的某些“热点地区”将面临着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干旱、洪水和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而东南非洲以及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风险尤其高。 根据专家的观测分析,容易遭受洪灾的地区包括:非洲萨赫勒地区、非洲之角、大湖区、中非和东南非: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中美洲和南美洲西部。容易遭受旱灾的地区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文章分析东南亚9个沿海国家海洋保护区的发展状况,提出其发展特点和困境,并针对我国开展相关合作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菲律宾、缅甸、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海洋保护区的法律框架、管理方式和发展现状各有不同;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家政治局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东南亚海洋保护区的发展;我国可在已有框架基础上,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相似文献   

6.
南海海盆形成演化模式初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解南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的基础地质环境,我们于1991-1995年编制了《南海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基础环境图集》。编图过程中,针对南海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在研究了南海周围地区地质构造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海海盆地受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的双重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南海地区地幔单向流动及流动方向的改变,造成地壳拉张陷形成南海海盆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南海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域和战略基点,同时也作为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与欧洲的桥梁,在这一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立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并结合南海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开发利用现状,分别从地理位置、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经济繁荣与发展、地区安全稳定和国家海洋战略5个方面,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1强化南海地区"桥梁与枢纽作用";2促进南海地区海洋"资源宝库"保护与开发;3推动南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繁荣;4维护南海地区周边地区安全与稳定;5提升南海地区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地位。南海地区必将在新时期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潮流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毕鸟夫带滑动向量的研究表明,印度一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板块之间发生着接近N-S向的汇聚运动。因此,沿着苏门答腊的俯冲运动是斜向的,而在爪哇岛西南部则几乎是垂向的俯冲运动(图1)。苏门答腊下方的斜向俯冲运动导致了汇聚运动的分离,走滑分量沿着苏门答腊主走滑断裂和明打威断裂被吸收。基于地震证据和对俯冲运动有关的深层地震的研究表明,在苏门答腊南部和巽他海峡下面,俯冲板块内部呈不连续状态。有研究者认为两个俯冲带之间的转换带发生在爪哇西南部。  相似文献   

9.
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协作系统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1世纪亚太地区经济协作中,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该区域由于地缘、历史等因素,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构建该区域的产业协作系统可以达到搁置争端、共同开发、共同繁荣的最佳目标。 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协作系统,指的是包括中国大陆之广西、广东(主要是湛江──雷州半岛地区)、海南和邻近之香港、澳门、台湾、西南诸省区,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共同的经济区域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的一种符合经济、科技全球化要求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判断,西太平洋板块除了沿日本海沟斜向向黑龙江板块大陆下俯冲外,别的地区大洋板块均近垂直向下回流,未向大陆斜向俯冲。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的地幔内所存在的大范围柔性低速岩石圈阻挡了大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中国东部岩石圈的剧变不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大陆岩石圈所引起的效应,它的构造动力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台湾及其附近地区是地球上地表构造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尽管对该区域的地表地质学、大地测量学、电势场、海上地震勘探以及天然地震活动等做过广泛的研究,但是,对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这两个岩石圈板块在该区域的复杂碰撞过程的认识仍然不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先前的研究缺少深部地震构造数据。为了填补这个空白,美国中国台湾深海地震成像试验合作项目在1995年的夏天开始实施,沿恒春半岛东部和南部布置了几条地震测线,莫里斯·尤因号(MauriceEwing)测量船上的大容量空气枪震源沿这些测线发射地震信号。通过长排列地震拖缆,海底地震仪和陆上测站来记录这些地震反射信号。  相似文献   

12.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R.VanderVoo、W.Sparkman和H.Bijwaard与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合作 ,采用地震层析X射线照相法研究了亚洲大陆底下的地质构造。就像其它某些地区那样 ,这里的地幔也具有地震波速高的地段 ;它们从位于千岛群岛和日本之下的西太平洋俯冲带向南 ,向古特提斯海的边缘延伸。也许 ,这些地区是沉降至地下的古老岩石圈板块的残留物。发现了这个侏罗纪板块的残余 ,后者还是在古老的蒙古 -鄂霍茨克和库拉 -涅尔斯克海被“挤压”在西伯利亚和蒙古板块(华北和奥莫隆板块)之间时就已沉降…  相似文献   

13.
根据板块构造作用强度的差异,特提斯带自东向西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以及比较特殊的东南亚段。从地形地貌、板块运动速率及板块碰撞缩短量等方面阐述了各段板块构造作用强度的差异:东段最强,西段最弱,中段适中。板块构造作用强度对油气聚集和富集程度的影响控制主要通过3个方面:对含油气盆地后期保存改造的影响、对背斜构造圈闭的控制和对油气运移条件的影响。对特提斯东、中、西3段进行了分析论述,探讨了板块构造作用造成特提斯中段油气富集,东段匮乏,西段相对富集的原因。板块构造作用的强度(尤其碰撞强度)是控制油气聚集和富集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分析和预测国内外油气聚集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行摄菲律宾     
进入11月,中国北方的气温陡然降低,瑟瑟的秋风将变黄的树叶吹落在街道上的每个角落,最终化泥作尘。最北的漠河地区已然冰天雪地,一片肃然。而此时却正是东南亚国家旅游旺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海新生代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其形成演化受三大板块复杂动力学过程和相互间作用所制约,尤其是中始新世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硬”碰撞及随后的楔入的影响.利用FLAC软件对该次碰撞对南海形成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模型东-东南边界为自由边界和考虑太平洋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的支持应力边界条件两种情形下,均能引起构造物质或地幔流向南东、南逃逸,在南海地区产生足够的侧向挤出和南北向的剪切,从而在该地区导致广泛的南北向拉张,这些极有利于南海的打开.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05,(2):1-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国家受灾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印度尼西亚 印尼从亚齐、棉兰到巴东的广大地区都有震感,但最严重的灾区是亚齐省的比勒文县,地震造成当地断电、大批房屋损毁和人员伤  相似文献   

17.
南亚地区含油气盆地类型及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亚地区经历冈瓦纳陆内裂谷、冈瓦纳裂解与板块漂移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复杂的构造演化,最终形成了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为主的,包括克拉通盆地和俯冲-碰撞带盆地在内的3类沉积盆地,其中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分布广泛,形成了南亚地区的一个主要盆地群。本文通过对南亚盆地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研究不同盆地类型的油气成藏特征。根据盆地的剩余可采储量和远景资源量对南亚地区的资源潜力进行分析,认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最大,并优选出奎师那-哥达瓦里盆地、孟买盆地和科弗里盆地3个有利盆地。  相似文献   

18.
印度是当今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印度海军是印度洋地区最强大的海军,其海军力量位居世界海军前列。最近一个时期,印度加快了海军建设的步伐,将势力范围向南中国海扩展,妄想在21世纪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英国并驾齐驱的海军强国,称霸亚洲。一、抛出新海军战咯构想,“霸心”毕露印度是印度洋地区最大的国家,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体,既是东南亚与西南亚的陆上交通要冲,又是中亚抵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具有得  相似文献   

19.
郑和于1405~1433年的28年间七下"西洋",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航行29.6万千米,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地理大发现"要早将近一个世纪。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评价郑  相似文献   

20.
板块重建是全球构造研究的核心和前沿,而且该研究自Wegener开始就以多学科集成综合为特征,随着21世纪进入大数据时代,其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特色更为鲜明。但当前板块重建各派依然发挥各自特长,在板块重建领域,显示出其某方面的积累和特色,总体可分成14大派别:(1)最早利用计算机从事板块重建的Scotese群体;(2)仅依据古地磁极移为依据进行重建的Piper群体;(3)以Golonka为首的群体侧重岩相古地理、古环境相结合的板块重建;(4)重点对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中生代-新生代进行板块重建的Robert Hall群体;(5)发展了板块和地质重建程序的Lawrence Lawver群体;(6)以古生物地理和古气候为特色的陈旭群体;(7)以海底磁条带和古水深重建为特色的Müller群体;(8)以古地貌、动力地形和沉积岩相重建为特色的Blakey群体;(9)以古地磁条带和蛇绿岩对比为特色的Stampfli群体;(10)以古地磁极移和地质综合对比为特色的LI Zhengxiang群体;(11)以与深部地球物理(层析成像)相结合为特色的Torsvik群体;(12)以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为特色的Cawood群体;(13)以变质动力学和碰撞造山带事件对比为特色的Zhao Guochun群体;(14)打破刚性板块理念,开启可变形板块和动力地形重建的Michael Gurnis群体。各家在重建板块的时代上也有所侧重,从20世纪初Wegener提出2.5亿年左右的Pangea重建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初10亿年左右的Rodinia超大陆重建,再到20世纪90年代末Zhao Guochun和Rogers古元古代18亿年的Columbia超大陆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