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台风暴潮及风暴海流是危害海洋工程的主要灾害现象之一。本文以马迹山25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工程为例,对台风暴潮及风暴海流进行了统计分析,数值计算,得出了码头区风暴潮和风暴海流的定量结果。同时通过假想台风的设计,计算了码头区域的最大可能风暴增水和风暴海流,可为大型码头工程的设计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2.
卢美  王晶  朱业 《海洋预报》2011,28(5):14-20
台州湾地区是浙江省风暴潮灾害重灾区之一,海门站位于浙江台州湾口门处.本文分析1950-2004年间对浙江造成重大影响的台风风暴潮过程,了解海门站台风风暴增水特征,并结合实际预报工作初步探讨海门站风暴潮预报方法和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温带风暴潮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依据莱州湾羊角沟、夏营两站建国以来的风暴增水资料,对莱州湾建国后发生的风暴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讨了温带风暴潮产生的物理机制,此外还对莱州湾温带风暴增水以及诱发增水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莱州湾温带风暴潮统计预报方法,并在作业预报中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地区台风风暴潮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3个珠江口对造成严重风暴潮灾害的南海西北向路径的台风作为个例,利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建立的业务化的台风风暴潮模式进行风暴潮后报检验.将结果与珠江口地区三个验潮站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模式的后报效果比较理想,对业务预报中最为关心的最大风暴增水值模拟较好,说明该模式对模拟这类型路径台风引起的风暴增水有较好的预报适用性.并且进一步发现:强度越大的台风,增水峰值模拟效果越好;该地区各验潮站的最大增水通常发生在台风中心距离验潮站最短的几个小时内.  相似文献   

5.
浙江沿海超强台风作用下的风暴潮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河口海岸水动力模型,利用浙江沿海包括 2 场超强台风在内的 5 场台风作用下发生的风暴潮位过程验证了该数值模式的适用性.将 1949 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作为典型的超强台风,计算了超强台风在浙北至浙南 3 个不同地点登陆时产生的风暴潮流,结果显示风暴潮流一般小于天文潮潮流与基于海平面风暴海流的线性叠加值,风暴潮流场更多地呈现风暴海流的流场特点,在开敞海岸基本顺岸流动,这对于分析航道骤淤和海岸带物质输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鳌江站台风增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业  王晶  卢美 《海洋预报》2007,24(3):99-104
温州地区是浙江省受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鳌江站位于温州南部,是该地区的主要验潮站之一。本文统计了1949年~2006年登陆浙江的台风,通过对鳌江站的风暴增水特征的分析,探讨该站台风增水的预报方法和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1980—2017年实测潮位等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海口市风暴潮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口市受风暴潮影响较频繁,年均2.79次,通常发生在7—10月,且风暴潮引发的潮灾概率较大;风暴增水平面分布表现为:东寨港风暴增水强度位居第一,其次是秀英港,第三是海甸岛,南港增水相对较弱。影响因子体现为:地形的权重通常比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更大;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对海口市风暴增水有明显影响,移动速度为14~19 km/h时,风暴增水往往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风场再分析资料,遴选出1979—2019年影响上海的241场历史台风事件。采用ADCIRC风暴潮模型对241场历史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上海沿海历史风暴增水数据集,由此对上海沿海代表站点的历史风暴增水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崇西闸、堡镇、吴淞口、高桥、芦潮港、金山嘴、洋山港站和绿华山等8个代表站历史最大增水在1.38~2.58 m之间,各站最大增水小于1 m的累积频率均超过0.9。尽管各站最大增水时间序列未通过Mann Kendall趋势性检验,但吴淞口站的年最高水位却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这可能与上游径流、天文潮、风暴潮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
0814号强台风"黑格比"风暴潮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是12年来袭击粤西最强的台风,由于它移动速度快、登陆强度强,给粤西沿海带来了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珠江口至阳江一带有多个潮位站的高潮位超过历史极值。本文根据珠江口、粤西、雷州半岛等几个潮位站资料探讨了“黑格比”台风的风暴增水特征;利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业务化的风暴潮集合预报模式对本次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统计1950-1997年影响湛江港的热带气旋的基础上,利用1953-1982年30年间湛江港发生的风暴增水的资料,对湛江港风暴增水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湛江港风暴增水的特征在于季节分布的不均匀、大的正增水和高实测水位出现频繁、造成的风暴潮灾比较严重;通过两类典型风暴潮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湛江港的风暴增水与影响湛江的热带气旋密切相关,大的风暴增水主要由台风引起,湛江港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风暴增水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半封闭狭长海湾,铁山湾受风暴潮灾害的影响较为严重。根据多年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型对铁山湾内的风暴潮水位特征进行了研究。观测资料表明海湾内风暴潮峰值水位受天文潮相位影响较为显著,然后基于ADCIRC风暴潮模型和1409号“威马逊”台风参数,定量评估了天文潮对风暴潮水位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考虑天文潮作用时,会显著提高模拟结果精度,然后通过数值实验研究了风暴潮与不同相位天文潮相互作用时的水位变化特征。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天文潮-风暴潮相互作用引起的非线性水位在涨潮阶段不明显,在高潮位时非线性水位达到负值最大;在落潮时达到正值最大。风暴潮增水峰值由于受到这种非线性效应的影响,在高潮位时数值最小。海湾内非线性作用要远大于外部,非线性效应越强,总水位峰值相对于天文潮高潮位的延迟时间也就越长。  相似文献   

12.
风暴增水随机分析的过阈法及其统计计算模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青岛大港观测站 32年增水过程为例 ,探讨风暴增水工程设计参数的频率分析法 ,进行了不同阈值序列及各种理论线型的分布拟合。首次提出 Poisson- Pearson- III型分布模式 ,并将其用于工程计算 :对比分析 POT法与年极值法的计算结果 ;给出青岛大港站风暴增水多年一遇设计值 ,为进一步科学地确定海岸防潮工程设计水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影响我国沿海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台风风暴潮的产生和影响机制与防灾减灾息息相关。双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因台风强度、路径等相对关系复杂多变,目前双台风相互作用下的风暴潮研究还不充分。采用参数化台风模型对2012年典型双台风"苏拉"和"达维"的风场、气压场过程进行了模拟与融合,并采用ELCIRC模型对双台风作用下的风暴潮过程进行了模拟。引入单台风单独作用的假设算例,探讨了双台风之间对增水、流场的相互影响和影响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两个台风登陆强度相当,但台风"达维"在海州湾海域引起的增水要远大于"苏拉"在台湾、福建海域引起的增水。风暴潮引起的增水及流速变化与台风在海表的风应力密切相关,较大变化幅值分布在台风行进路径的右侧。与台风单独作用时相比,台风"苏拉"与"达维"引起的风暴潮增水与流速变化在两者相互作用下均有所削弱,其中"苏拉"引起的风暴潮受到的影响更大。双台风风暴潮之间的非线性效应在不同区域的强度存在差异,在台风"苏拉"主要影响区域内非线性效应较强,其他区域则相对较弱。以上结果表明产生风暴潮较弱的台风一方对气象环境敏感性更高,风暴潮的响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沿海防潮减灾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经广 《海洋预报》2003,20(2):34-40
广东濒临南海,海岸线长,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历史风暴潮灾害严重。例如1969年7月28日的6903号风暴潮在粤东造成严重的灾害;1980年7月22日的8007号台风造成粤西的南渡站最高风暴潮达594cm,是我国有验潮记录以来的最大值(也是西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最大值),居世界第5位。针对广东沿海风暴潮灾的主要特点,本文就其防潮减灾提出以下3个观点:(1)深入了解和研究广东省沿海潮灾史,对做好防潮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防潮减灾规划的制定与沿海防潮工程的设计也具有不可代估的参考价值:(2)做好广东省沿海防潮减灾的工程措施有着同样重要性,一般的防潮工程,甚至高标准防潮堤,在灾难性风暴潮袭击下也会产生一定的风暴潮灾害;(3)加强广东省的非工程防潮措施方面工作和研究,准确及时的风暴潮预报是预防和减轻灾害的主要非工程措施:要求作业人员对经验预报能熟练运用及掌握;普遍推广风暴潮数值预报;开展业务化高分辨率风暴潮漫滩数值预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浙江沿海超强台风作用下风暴潮增水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河口海岸水动力二维数值模型,建立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作用的数值模式,通过三次强台风和二次超强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增水模拟和分析,证实该模式可用于浙江沿海增水预测.以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作为典型的超强台风,利用本模式计算分析了超强台风在浙北至浙南5个不同地点登陆遭遇大潮时可能出现的风暴潮增水过程和最大增水,该结果对于海岸工程的防护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由2020年12月29日至31日强冷锋引起的影响洋山港海域的温带风暴潮过程。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其天气过程, 并利用FVCOM-SWAVE波浪-风暴潮耦合模式对该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 同时结合潮位站及浮标站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 分析模拟了波浪、潮流、风暴增减水特征。结果发现, 该次冷锋型温带风暴潮过程主要表现为先短时风暴增水后出现长时间风暴减水的特征, 最大风暴减水可达65~70cm, 其主要诱因包括研究海域气压的快速升高并维持、长时间持续的偏北大风及波流相互作用。相关敏感试验研究了3种因子对风暴增减水位的贡献大小, 发现风暴增水峰值期间风场贡献占比约为90%, 海平面气压场约为5%; 风暴减水峰值期间, 海平面气压场的贡献度约占55%, 风场约占40%, 而波浪的贡献均不足10%。洋山港航道内风暴期间潮流流速最大可达到2.6~2.8m•s-1, 落潮时为东南向离岸潮流, 涨潮时为西至西北方向的外海潮波传入潮流; 洋山港航道潮流始终是东南或西北向, 此处流速辐合, 是洋山海域流速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0312号台风(科罗旺)风暴潮预报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0312号台风(科罗旺)在西太平洋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于8月25日凌晨4点在海南省文昌登陆,给海南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文利用海洋站实测的潮位资料,对0312号台风的风暴潮预报过程进行了较深入分析,旨在进一步掌握风暴潮预报规律。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广东风暴潮分析和预报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登陆广东的3个台风(0307号伊布都、0312号科罗旺、0313号杜鹃),中心气压及风力都十分强,分别造成全省沿海较高的风暴潮位,甚至部分沿海破了或平了历史记录。3个强台风同一年登陆广东且分别造成珠江口、粤西、粤东较严重风暴潮的情况十分罕见。本文从台风特性、台风增水、台风风暴高潮位、重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中分别总结出我省沿海各岸段台风风暴潮的主要特点及作业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