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西南地区夏半年月降水资料,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方法,将西南地区划分为川西北、川渝区、云川区和贵州区4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项式拟合趋势线、小波变换等方法,对各区域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各区域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川西北没有显著的趋势变化,川渝区表现为缓慢上升的趋势,而云川区和贵州区则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西南地区各区域降水的周期特征也不尽相同,较短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西南地区各区域普遍存在;而较长时间尺度的周期,各个区域则有较大的差别,不仅表现在长时间尺度周期的显著性上,还表现在具有相同时间尺度周期,不同区域的干湿期配置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1~2017年我国西南地区26个台站的降水观测资料,本文研究了该地区春季及其各月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结果表明:5月是春季我国西南地区降水最多的月份,其占春季总降水的55.3%,此外,5月降水年际变化强度最大;西南地区春季及其各月降水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5月降水在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年代际突变特征方面,西南地区春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特征,其在1970年代后期发生了减少突变,而在19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增加突变;在变化趋势方面,春季西南区域平均降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从空间上看,西南地区东部表现出显著增多的趋势,而西部则表现出显著减少的趋势;在周期方面,西南地区春季及其4~5月降水均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周期,需要说明的是,3月降水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总体上看,5月降水在春季降水周期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49a夏季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各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场可以分为5个区域,该5区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50a来它们的旱涝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川西、川东和贵州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四川盆地和云南显著变干。  相似文献   

4.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   总被引:67,自引:11,他引:56  
马振锋  彭骏  高文良  田宏 《高原气象》2006,25(4):633-642
利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1961—2000年13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年平均值,对西南地区近40年来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在20世纪后40年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湿度增大趋势显著,而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气温则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西南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存在非同步性。通过对各气候要素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序列的分离,得出了西南地区不同气候要素基本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振荡周期,对这些气候要素存在的突变现象进行了检验,发现气温首先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始突变,然后是云贵高原区,最后是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丘陵区。其他气候要素的突变时间多数也是先从青藏高原开始。由此可见,西南地区气候要素在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突变时间为早,全球气温突变要比西南地区的气温突变要早。  相似文献   

5.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应用1959—2000年江淮地区76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梅雨期月降水量进行REOF分解。将江淮区分为4个具有不同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区域,进而分别分析这4个区域梅雨期暴雨以上极端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周期振荡和突变性质。结果表明:4个区暴雨以上极端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日数最大值均发生在梅雨期,梅雨期极端降水呈上升趋势,且具有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江淮西南区梅雨期暴雨总量和暴雨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还存在明显上升突变现象;4个区梅雨期极端降水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6.
周惜荫  李谢辉 《干旱气象》2021,39(3):357-365
利用1978—2017年91个气象站点1、3、6和12个月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采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M-K突变检验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对西南地区的干湿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过去40 a里,西南地区呈干旱化趋势;ESMD分解的模态分量有年际振荡(2 a)和年代际振荡(10 a)特征,趋势分量呈波动性下降,2010年后未出现回升,表明干旱化程度在逐步加深。(2)综合ESMD和M-K突变检验得到2000年代初为干湿的突变时间。(3)西南地区干旱强度与湿润强度呈现负相关,大部分区域主要以干旱为主,其中四川西北部和贵州中东部干旱最严重,而四川南部湿润强度级别较高。(4)春季有极端干湿出现,夏季大部分地区以湿润为主,局部发生了极端干旱,秋冬两季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局部出现湿润。  相似文献   

7.
近50年环渤海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环渤海地区1961-2008年夏季6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序列,使用EOF和REOF方法将环渤海地区划分为4个区域,分析了近50年来环渤海不同区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一致性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夏季降水都存在2~3年的年际周期,辽东半岛和环渤海北部区域存在10~11年、环渤海西部和山东半岛存在14~15年的年代际周期;辽东半岛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山东半岛在70年代初期都发生了降水由多到少的显著突变,而环渤海北部和西部地区在90年代后期降水出现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8.
淮海地区降水周期及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淮海地区1955—2004年2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淮海地区降水的主要周期振荡以及突变点,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均有多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降水周期变化显著,干湿交替现象明显;降水的年代际以及年际尺度的主要周期:年降水为12a、9a、5a,春季降水为14a、6a、3a,夏季为10a、4a,秋季为21a、10a、7a,冬季为18a、5a。年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在1967年发生了突变,由相对多雨期转入相对少雨期;春季、夏季、秋季降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冬季降水则表现为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53a中国东部雨季降水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1951-2003年中国东部114个站雨季(4-9月)降水量资料作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根据前5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载荷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5个降水气候区,即东北南部、河套地区、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南地区。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除了7~8a的周期外,各区还存在不同的振荡周期。长期变化趋势显示各区在53a中基本上呈两波型,东北南部、河套地区和江淮地区降水发生突变的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降水下降趋势显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降水突变时间为90年代初,降水有弱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45a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展开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4年78站夏季(6—8月)降水场,并将降水场分为5个主要区域,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长江中下游5个区域夏季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5个区域夏季降水序列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各区代表站中只有衢州和南通发生了突变,且突变时间不同;5个区域夏季降水长期变化呈现增加趋势,Ⅰ区和Ⅴ区表现出较强的增加趋势,Ⅲ区次之,Ⅱ区和Ⅳ区较弱;5个区域夏季降水的周期振荡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