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地震前地温突升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温观测,特别是80 cm以下浅层和深井地温观测已基本上摆脱了外界等自然因素的干扰,是获取地热信息的一种比较直观、简便的度量.临震前出现的地温突升现象被认为是探测地震活动的有效手段,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中对地震前浅层地温突升变化特征、浅层地温突升一些观测事实研究、深井地温突升的一些观测事实的研究以及地温突升现象的成因,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浅层地温观测影响因素与恒温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泉州地区的地温资料通过富氏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归纳了气温等因素影响浅层地温观测的部分规律,探讨了泉州地区恒温带的深度。结果表明,泉州地区适合于地震前兆观测的地温孔宜深于20米。深部地温观测主要受地球内部热源强度与分布的控制,可以获得比较单一的物理量,能提供比较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而浅层地温观测必须排除气象等多因素干扰,才能提取相对微弱的震前地热异常,但它可作为其它地震前兆观测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地热前兆观测的目的是要解决短临地震预报问题,1990年4月我们在张掖地震危险区选井架设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石英钻孔测温仪,开始了地震前兆观测研究。从现已取得的资料分析,在1990年10月20日景泰—天祝—古浪6.2级地震发生前(8月16日——8月17日),地温值在长趋势连续缓慢下降背景值基础上显示了最大变幅为  相似文献   

4.
井水温度动态的复杂性及其机制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建立由上百口观测井组成的地热动态观测网,其中绝大多数井中观测的是水温动态,少数井中观测地温动态.水温动态观测,已取得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其中被确认为有用的是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地震时的同震信息及地球固体潮信息.  相似文献   

5.
叶保均 《华南地震》1998,18(2):63-68
介绍了广东省开展钻井高精度地温观测试验的基本情况.对1993年至今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无震背景下.单井日平均温度值维持在千分之一度左右变化,其中个别测站在100km范围内的4级地震前数日,日平均温度出现上升至百分之几度的现象,震后回复正常.表明地温观测是地震短临预报和无震判别研究的有希望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了 1 998年 1月 5日陕西泾阳MS4.8地震前高陵测点 1 0m地温的变化特征 .1 997年高陵地温呈下降变化 ,1 2月 1 5日地温突升 .该次地震前 1 5天地温升高现象非常明显 ,震后恢复正常 .西安市高压开关厂测点 1 0m地温也从 1 997年 1 2月中旬开始出现上升异常 ,1 998年 1月 1日地温上升速率突然加大 .可以认为 ,高陵测点观测到的 1 0m地温异常是可信的 .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专用于地震前兆观测的TDT—25型地温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及其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文章还给出了该地温传感器的测试结果和应用图例,证明该传感器完全满足地震前兆观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我区经过几年的实践,觉得地温观测比较于其他观测手段干扰较少,数据较稳定,有清晰的正常年变化规律,较易掌握其平时的正常状态。 现选择我区的六个骨干群测点的地温观测资料,以1980年至现在的地温旬均值数据,摸索气温,降雨对地温观测的影响及其剔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较为系统的分析了青海地区"十五"期间架设的12个数字化水温(地温)井的观测现状,及年、月、日不同层次上的动态特征,对其在相关的地震前兆观测中发挥效能的可能性作了宏观的评估。结果表明,有10个井孔可在地震中期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有7个井孔可在地震短期的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有7个井孔可在地震短临前兆监测中发挥效能。文中还介绍了主要影响数字化水温(地温)资料的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纤光栅对温度和应变同时敏感的特性,我们设计制作了一款满足地震前兆观测中地温观测精度要求的双金属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并首次对温度增敏后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样品进行了精度分析,得到该传感器的精度达到士0.05℃,获得了现今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最高的分辨率0.0014℃/pm.该传感器的成功研制从实验上证明了光纤光栅用于地震前兆观测的可行性,为地震前兆观测的光学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喀什-乌恰交汇区属中强震多发区,通过地温观测近1年的观测资料,发现乌帕尔地温观测点在阿克陶M_S6.7地震前,地温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通过定性的描述观测资料的变化过程及变化特征,认为地温在震前半年内出现高频变化及温度的阶升变化,可能与本次阿克陶地震有关,结合该区域小震活动性,其与地温的异常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同一个观测点不同深度测项温度变化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本次工作对该变化进行总结,希望对今后资料的变化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断裂带H2浓度变化与断裂活动、地震发生的短临阶段有密切关系。在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选取典型构造位置,建设断层逸出氢气连续观测固定点5个,定点流动观测点12个,组成实验观测台网。在连续观测固定点开展高精度氢气浓度、气温、气压同机观测,同时观测同深度地温,进行高精度氢地震观测示范研究。本文主要以5个连续观测固定点2017年的观测数据为样本,结合流动观测数据,分析总结实验台网观测数据变化的日动态、月动态和年动态特征,浅析氢气浓度数据变化与地温、气温、气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怀来地震台CO2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怀来后郝窑测点断层气CO2 1991~2006年的观测数据,研究其与地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O2与地温呈正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傅立叶去年周期方法消除观测中的干扰,提取震前异常信息,在2002年8月3日怀来4.4、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均提取到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再结合2002年以前的震例,分析与探讨怀来后郝窑测点断层气CO2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倾斜观测中,气候异常意味着观测背景与正常观测出现背离,其本质为引起倾斜变化的传递关系出现了变化。通过对常熟地震台、湖州地震台的倾斜观测资料分析表明,2013年初以来出现的年变转折主要是因为冬季降雨较往常偏多,雨水渗透引起地温异常,从而引起仪器的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15.
李滔  宋秀青  王秋宁 《中国地震》2017,33(1):101-111
通过对2013年6月1日以来全球M_S≥7.0、国内M_S≥5.0地震时都兰台深井地温观测数据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8次中强以上地震时有明显的同震变化反应。其中,地温同震变化的幅度与地震波的最大振幅,特别是与水平向合成最大振幅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地温同震变化的形态与地震发生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当地震与井孔所处位置有直接的构造联系且震级较大时,同震变化形态为下降—转平,其他地区的地震则为下降—回升形态。同时,对地温的同震变化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地温的同震变化可能是由地震波携带的能量引起井孔周边热力场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6.
基于GNSS观测资料研究云南地壳形变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内GNSS连续观测资料为基础,进行扣除区域内稳定基准点、滑动均值等数据处理绘制云南省内区域形变场运动速率时序图,分析在此期间发生的地震事件与地壳形变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当部分点位运动方向背离长趋势运动背景时,云南省内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较大,为GNSS连续观测资料用于地震预测预报方面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昌平地震台地温前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昌平地震台地温测点的基本情况及地温正常变化特征。分析了该测点记到的一些地震前的地地温异常变化特征。自1995年以来该测点观测到11次异常,其中有9次与发生在该台附近(300km范围内)的地震相对应,有2次异常没有对应地震。距离该测点较近的地震的异常形态为趋势下降-回升型;距离该测点较远的地震的异常形态为跳型,震前异常幅度越大,平静时间越长,未来地震的震级越大,反之则小,以分为间隔的测值的异常  相似文献   

18.
唐山地震和海城地震前地温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使用了河北北部和辽宁东部26个气象台站近17年的浅层地温观测资料,其中以唐山、营口、丹东和北京等8个台作为重点,对不同深度的地温资料,进行了较详细的处理和分析。利用数字滤波和频谱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台不同深度的地温旬距平曲线,由热传导方程计算了重点台不同深度上的地温旬距平的理论曲线。通过与实测值的对比,讨论了唐山和海城地震前,大范围内地温的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前,以唐山为中心,自1973年起至1976年4月,80厘米和40厘米地温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80厘米增温幅度大于40厘米,且相位超前。2.海城地震前,1972年初至1975年2月,营口台40和80厘米旬地温距平值出现异常增高;震前2—3个月,丹东台80厘米亦出现增温。文中还计算了唐山地震前七年内地下断层大规模蠕动产生的热能,若取剪切力为1千巴,断层面内升温为0.02℃,数级很小不足以造成浅层地温的明显变化。因此,浅层地温的异常增高,很可能是地下热液通过裂隙上涌,将热能带到近地表所致。  相似文献   

19.
引发1966年邢台地震的地热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大范围地温场为背景,结合中小尺度地温场的演变,讨论了1966年邢台地震的发生过程.指出:对邢台地震的4个地热涡的合并及合并后的加强是引发此次地震的基本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对有些地震前兆(如地温),并非距震中愈近愈清楚.强调对时空连续变化要素的长期监测和综合分析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引发1966年邢台地震的地热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懋苍  高晓清 《地震学报》1997,19(3):303-308
以大范围地温场为背景,结合中小尺度地温场的演变,讨论了1966年邢台地震的发生过程.指出:对邢台地震的4个地热涡的合并及合并后的加强是引发此次地震的基本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对有些地震前兆(如地温),并非距震中愈近愈清楚.强调对时空连续变化要素的长期监测和综合分析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