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江是长江三峡出口后的第一条较大支流,杨家槽滑坡位于清江左岸,距隔河岩大坝约23km,它是水库库岸重要滑坡体之一,湖北省长阳县鸭子口乡政府所在地,居住人口千余人。滑坡由上下两个滑坡体组成。上滑坡体高程360~570m,面积约0.13km2,体积约300×104m3。形态为:滑坡外围东、西部为山脊地形,北部为斜坡山体,岩层倾向北,倾角30~45°,后缘及两侧弧圈地形明显,平面呈喇叭形。下滑体剪切出口高程130m,面积约0.17km2,体积约410×104m3,滑坡平面呈喇叭形,后部较宽,前部较窄,垂直清江河流。滑体下部坡角30°,中部坡角15°,呈平缓台阶面,上部坡角28…  相似文献   

2.
方德平 《探矿工程》1992,(5):60-61,27
一、地质情况引青济秦西吴庄隧洞荆子峪大沟段围岩大部分属于安山质凝灰岩,岩石坚固性系数f=1.2左右,按水电部分级为Ⅱ类围岩。其中,岩石极其破碎段长240m,是整个隧洞的控制性地段。岩层构造发育,岩石遇水泥化,被粘泥包裹,爆破后隧洞自稳时间是2—3h,地下水较发育,埋深为25m左右,其中岩石厚度仅为13m,其余为6m厚的鹅卵石层及6m厚的粘土层。开挖断面为宽3.8m,高4.61m,拱顶圆弧半径2.12m,圆心角127.3°。  相似文献   

3.
曹峰 《探矿工程》2012,39(12):66-71
长沙引水及水质环境工程崔家冲隧洞要穿越区域性高棱山压扭性断层F86,断层宽度达100余米,长度达1000余米,洞顶以上地表覆盖层达110 m,其规模为同类工程所罕见。由于断层破碎带岩体强度低,透水性好,穿越断层破碎带洞段的施工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隧洞在施工过程中需采用多种方法穿越众多的不良地质段。主要介绍和探讨了该隧洞穿越F86断层破碎带所采用的超前预注浆技术、超前支护技术及长管棚施工技术,为今后在类似工程中提供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4.
杨亮 《湖南地质》1992,11(1):75-75
汉寿县花山口—陏井湾一带褐铁矿为黄铁矿型铁帽带,产于岩坝桥岩体北侧外接触带近东西向断裂中,断裂向北倾60°~77°,破碎带宽数米,其内岩石破碎,遭受不同程度的硅化退色化和黄铁矿化(脉),部分地段具金矿化。赋矿围岩为震旦系上统和下寒武统硅质岩类岩石。铁帽带可分为东、西两段:东矿段位于花山口—清水塘,长2000m,脉宽1~3m;西矿段位于王家湾—陏井湾,长2500m,脉宽1~4m。褐铁矿矿体形态较复杂,有脉状、透  相似文献   

5.
川藏公路二郎山地段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是滑坡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的地区.该区地质条件复杂,受区域性二郎山主干断裂带影响,岩层强烈破碎,岩体中缓倾角结构面、断层破碎带、泥化夹层十分发育,在外界因素触发下,即可形成岩层向临空面松弛滑移的依附面.1997年7~8月当地连降暴雨,坡体前缘的龙胆溪突发洪水并强烈冲刷岸坡,引起多处岸坡产生坍滑.公路及路基随之出现多处裂缝、沉陷及路面断裂等严重的变形迹象,公路的正常运营由此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依据工程地质勘察结果,从该滑坡的地质环境及变形特征等方面分析着手,对其形成机制、稳定性评价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整治措施,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人们对该滑坡的深入认识,为整治工程设计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1981年7月中旬的特大暴雨造成成渝公路飞龙桥上游200米地段内两处滑坡,迫使交通终断一周。1982年对滑坡区进行了工程地质勘探。滑坡地段为一长300米,上窄下宽,呈台阶状的斜坡;坡面倾向南西,地面坡度一般为20°—25°;相对高差近60米。该区主要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坡积-残积层和侏罗系泥岩。  相似文献   

7.
陈六一 《探矿工程》1999,(6):30-31,35
1 工程概况重庆北碚白庙子滑坡体,位于北碚至水土镇观音峡背斜SE翼,岩层倾向155°,倾角28°,受构造作用,岩体破碎发育3组裂隙,将基岩切割成独立的巨大块体,出现滑移、崩落,滑坡面积3055m2,体积近1万m3,滑体前后缘相对高差达70m,滑移、崩落的巨大块体最大达700t左右,滚落?..  相似文献   

8.
1 前言浦市防护工程位于沅江中游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境内 ,是五强溪水电站库区维护处理项目之一。该工程由防洪堤 (包括通行闸、泵站 )、排洪渠道和排洪隧洞 (包括拦洪坝 )组成。排洪隧洞前的拦洪坝型设计为碾压均质土坝 ,设计最大坝高 10m ,坝体土方 4 0× 10 4 m3。筑堤土拟取自农田 ,距拦洪坝 5km ,需占用农田 1km2 。然而位于拦洪坝左端的排洪隧洞及其集水漏斗的开挖可提供 6× 10 4 m3 弃渣。从地质勘探资料分析和现场开挖情况观察 ,隧洞内的岩石呈强风化特征。围岩绝大部分呈碎块状 ,块径 10~ 2 0cm ,湿时可掰…  相似文献   

9.
针对TSP预报工作耗时长、经验依赖性强等问题,以提高TSP探测精度与效率为目标,分析了影响TSP数据采集与处理精度的关键因素,总结了提高TSP探测效率的经验。结合千岛湖配水工程某过江隧洞段地质超前预报工程,在TSP探测分辨率下降的区域开展TSP跟踪预报或地质雷达探测工作,对物探异常区辅以钻探验证。结果表明:岩体完整性差地段的TSP纵波波速、密度及各力学模量值偏低,TSP对破碎带探测较敏感,对基岩裂隙水识别能力相对较弱,纵、横波波速均偏低的区域岩体富水的概率更大;岩体破碎含水区段雷达电磁异常特征表现为反射波振幅强,同相轴错断,主频偏低。综合预报成果发挥了各种预报方法优势互补的作用,为隧洞支护及超前注浆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节理化程度和节理倾角对岩体破碎特征影响,对不同节理化试件在单轴压缩后的破碎体进行了筛分实验。按照单轴压缩后的碎屑粒径分布大小不同,将其分为粗粒、中粒、细粒、微粒4个级别,通过计算碎屑的粒度质量分数、粒度频数、比表面积和分形维数,分析了相同节理层间距不同节理化条件下,随节理倾角的变化,试件的块度分布特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节理倾角的增大,试件的破碎程度均是先减小后增大,β为45°时破碎程度最低,β为0°、30°、90°的破碎程度较高。节理中心距为30 mm时,节理连通率越小,破碎越严重。节理连通率为0.8时,节理中心距越大,破碎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该矿区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不整合侵入于片麻岩中。东侧及中段出露地表,形成坡度40°~50°的山坡;西北部为厚30米左右的第四系砾石层覆盖;南端隐伏于数至数十米片麻岩之下,而片麻岩上又覆盖有厚达40至70米的第四系砾石层。岩体在平面上大体呈椭圆形,长约700米,宽约400米,剖面如图1所示,不同地段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观察地段是天水、陇西、兰州。现象是通过工程地质踏勘及调查的实践,在人工路堑边坡坡面上看到的。一、黄土状土中的构造现象1.非垂直性斜节理垂直节理及性质,很早以前就有被大家所公认的概念,本观察地段,该节理也是存在的;但除垂直节理外,分布于黄土状土中的非垂直性斜节理,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们的何角一般是60°至80°,少部是30°至50°;走向一般是北东15°、50°、65°、80°,少部是北西5°、25°、50°;倾向大部向南东,少部北东及南西。斜节理面及分布通常没有岩质岩层中那样光  相似文献   

13.
多年冻土区青藏公路路基边界温度及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鑫  胡达  喻文兵  刘伟博 《冰川冻土》2017,39(2):336-342
温度边界是冻土工程模拟中重要的边界条件之一。依据青藏公路多年冻土段不同走向路基断面表层温度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工程走廊内路基实测的边界温度特征。结果表明:走向为W8° S的断面阴阳坡温差最大为5.81 ℃,走向为W34°S的断面坡面温差为5.68 ℃,走向为W86° S度的断面坡面温差为1.38 ℃,说明高原上无论路基走向如何,路基两侧坡面都存在温度差异,因此,两侧必须采取差异设计,以减少路基温度的不对称。同时,根据路基接收太阳能辐射反演路面及边坡表面温度,提出了工程热边界的简化计算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WFSD-3孔是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主要钻孔之一,全井段(终孔深度1 502.30 m)实施了连续取心(累计取心进尺1 548.44 m)和测井作业。采集到的成像测井资料包含丰富的原位地质特征信息,对裂缝、破碎带识别和构造应力场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该钻孔的电阻率成像测井和超声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岩心资料进行了裂缝特征分析。结果表明,WFSD-3孔岩层高角度斜交缝最为发育,其次是低角度斜交缝,垂直缝和水平缝极少;25~200 m和900~1 000 m深度范围内裂缝尤为发育;不同深度的裂缝倾向存在明显差异:410 m之上主要分布于260°~290°,410~730m集中于330°~360°,730~960 m主要分布于210°~240°,960~1 185 m与410 m之上基本一致,1 410~1 450 m与前述各深度段不同,集中于180°~200°;裂缝与破碎带、层理密切相关,宏观分布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5.
田赞春 《探矿工程》2004,31(7):61-63,64
沙湾隧洞是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的一段,断面尺寸6.8 m×7.9 m。分析了影响该隧洞围岩稳定的一些因素,介绍了不同围岩类别的支护型式及特殊地段的处理措施,并对隧洞勘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微震活动、断层位移监测、现今地应力测量等方面进行深圳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性分析, 配合构造应力场三维数值模拟, 定量计算了深圳断裂带与输水隧洞交汇部位的现今活动量级范围以及输水隧洞不同地段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压应力夹角, 推算出深埋输水隧洞地段现今构造应力状态, 并结合地震活动性及其危险性、岩土体稳定性等研究成果,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 评价输水隧洞工程地壳稳定性,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队施工的平巷断面为3×3.5m~2,掘进至1315m时,由于受一条与巷道中轴线成35°交角的断层影响,围岩由较坚硬稳定的钙质泥岩变为褶皱严重、风化强烈的千枚岩.岩体松软破碎,断层面上有0.4—0.6m~3/  相似文献   

18.
上虞-三门高速公路6号大型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上虞至三门高速公路6号滑坡,是全线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滑坡.该段线路两侧山峰标高达400m左右,相对高差200余m,属丘陵地貌.该区段曾发生过三期古滑坡,斜坡经历了平衡→失稳→新的平衡不断发展的形成过程,在地形上呈"圈椅状",具古滑坡及崩塌地貌特征.滑坡体由崩积、崩坡积、古滑坡堆积物组成,滑带土主要为含碎块石粘性土.滑坡体长约600m,最厚处达44.95m,滑坡体积约为200万m3,属超深层大型堆积层滑坡.地下水在坡体中呈网管状分布,后缘及中部水位较浅,地下水位的变动一般滞后于降水1~2天.地面位移速率晴天为0.5~1.5mm/d,雨天为1.5~3.5mm/d,反映出降水对滑坡位移的强烈影响.采用CS-03型数显测斜仪,定期监测滑坡体在不同深度上的滑移状况,得出观测期间沿滑面的滑动速率为0.88mm/d.结合地质分析,准确判定了斜坡破坏的潜在滑面.本次滑坡的形成是自然地质因素与人为工程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可归纳为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特性、地下水的渗流作用和不利的地形条件使坡体具备了蠕滑变形的基本条件;公路施工在阻滑段挖方,减小了滑体的阻滑力,诱发了古滑坡复活.通过土工试验获取滑带土的强度参数,作为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参数.再用多断面的联合求解反分析检验,建议取滑面强度参数C=26?kPa和Φ=10.0°作为滑坡治理设计的依据.计算各断面分段终点的剩余下滑力,显示主要下滑推力来自滑体中段.由此,划分出次滑段、主滑段和阻滑段3个区段,以便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对不同地下水位时坡体的稳定性进行验算,表明地下水位的升降对坡体的稳定性十分敏感.基于上述分析评价,考虑地下水位变动的滞后性,提出了地表和地下排水处理、多级抗滑桩支挡加固措施,以保证该路段边坡的稳定.地表排水按滑坡区段的地形布置,沿滑坡周界5m以外布设截水沟,在滑坡体地面上布设树枝状排水沟.在主滑段滑床以下的基岩中,横向设置断面1.6m×2.1m、长达305m的地下排水隧洞,隧洞上方滑体内设井径1.5?m的渗井30眼.分别在滑坡体的中上段、公路上坡和前缘等5处各设置1排嵌岩抗滑桩,采用了A型~D型和F型钢筋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锚索桩,断面1.8×2.5、2×4、3×4m2、直径3m 4种,桩长15~35m,共计82根+62组,桩及系梁上设锚索294根.公路已建成通车1年多,监测表明该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西藏工布江达县唐不朗沟的冰湖溃决泥石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不朗沟(图1)位于北纬29°49′36″至29°56′27″,东经93°00′41″至93°09′22″,流域面积75.67km~2。构造上属拉萨-波密褶皱带,岩性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少量片麻岩和砂岩。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0mm左右,年平均温度低于6℃。地表各自然条件类型的面积组成如表1。 全流域显示出山高、谷深、坡陡的地貌特点(图2)。流域最高点的海拔为5912m,与尼洋河交汇处最低点约为3443m,分水脊绝大部分在4800—5000m以上。主、支沟床与分水脊高差一般都在1000—2000m。因此,主、支沟两岸山坡都很陡,一般在33°以上,最大可达43°。狭谷地段形成绝壁,坡度在75—80°以上。主、支沟床由于受古冰川作用,多开阔,宽度在数十米至三百米之间,沟床比降也较小,而流水切割地段则较大。如主沟床在海拔4800m以下,一般都在120‰以上,而海拔4800m以上地段则和沟口以下的扇形地差不多,在50‰左右。主沟床平均纵比降达64‰,略高于泥石流起动比降。  相似文献   

20.
锦屏一级左岸导流洞出口边坡开挖支护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导流洞出口边坡岸坡陡峻,层间挤压破碎带、顺坡卸荷裂隙及深部裂缝发育。边坡开挖将切除部分维持边坡稳定的坡脚岩体,从而对工程边坡及上部变形拉裂岩体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基于锚固岩体弹塑性等效本构关系,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边坡开挖、加固及地震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并对初拟的“先锚后挖、边挖边锚”的施工程序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若干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