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重、磁异常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重、磁资料的定量计算、定性解释,认为空间重力异常主要受浅部地质因素影响,空间重力异常的高低间接地反映了海底地形起伏变化、新生代沉积层厚度大小、沉积岩密度变化以及基底的坳、隆等特征;磁力异常资料通过预后处理及反演计算,推测北康盆地新生代火成岩以酸性—中基性岩为主,磁性基底与声波基底基本一致,可划分为三处坳陷及两处隆起;北康盆地位于减薄的大陆壳上,莫霍面深度约19~22km。重、磁资料综合解释结果为沉积盖层构造分区、基底断裂推断及火成岩岩性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异常特征及解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林珍 《物探与化探》2003,27(4):263-268
通过对南沙中部海域北康、曾母盆地重、磁资料的定量计算、定性解释,认为空间重力异常主要受浅部地质因素影响,空间重力异常的高低间接地反映了海底地形起伏变化、新生代沉积层厚度大小、沉积岩密度变化以及基底的坳、隆等特征;磁力异常资料通过预后处理及反演计算,推测北康、曾母盆地新生代火成岩以中酸性-中基性岩为主,磁性基底与声波基底基本一致,可划分为2处坳陷及3处隆起;北康、曾母盆地位于减薄的大陆壳上,莫霍面深度约21~2 km.重、磁资料综合解释结果为沉积盖层构造分区、基底断裂推断及火成岩岩性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银根一额济纳旗盆地的构造特征,为该区油气资源远景调查评价提供依据,系统地收集、研究了已有的重力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及其成因,推断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体系。研究区区域重力异常主要是由莫霍面起伏变化引起的,剩余重力异常重力高与重力低相间分布的特征,可能一方面反映了研究区凹陷与隆起分布的范围及展布特征,另一方面反映了凹陷与隆起之间发育非对称的断裂。研究区主要发育北东东向(北东向)、北西西向2组断裂,这2组断裂对基底结构、性质、隆坳格架及中生代盆地展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断裂将研究区分割成多个块体,使盆地形成凹、凸相间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构造特征,为该区油气资源远景调查评价提供依据,系统地收集、研究了已有的重力调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及其成因,推断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体系。研究区区域重力异常主要是由莫霍面起伏变化引起的,剩余重力异常重力高与重力低相间分布的特征,可能一方面反映了研究区凹陷与隆起分布的范围及展布特征,另一方面反映了凹陷与隆起之间发育非对称的断裂。研究区主要发育北东东向(北东向)、北西西向2组断裂,这2组断裂对基底结构、性质、隆坳格架及中生代盆地展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断裂将研究区分割成多个块体,使盆地形成凹、凸相间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金羊盆地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震等资料的综合处理,完成了研究区重力场特征及成因分析和断裂构造体系的划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是区内西部凹陷、中东部凸起和中南部凹陷共同作用.重力区域场主要是前中生界底面(基底)起伏变化引起.重力剩余场高、低相间排列的特征反映了区内凹隆格局及凹隆间发育的断裂.研究区断裂体系主要由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裂构成,前者形成时期早于后者,都对金羊盆地的次级构造形态进行后期的多次改造,形成本区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相山盆地位于华南异常带,区域重力异常和区域磁异常特征明显。这里利用布格重力异常、磁异常进行Euler3D反演和信号分析方法,对相山盆地重力和磁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山盆地构造走向、倾向和重力、磁性基底深度图。研究认为:1山砀、蔡坊一带存在构造断裂带,以东西走向为主;2相山主峰存在两个火山喷发中心;3盆地有3条基底深度凹陷带,将盆地划分为两个基底隆起块。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断裂构造、基底深度、矿集区,提出山砀-蔡坊地区为有利成矿部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肯尼亚Anza盆地东南部地处东非裂谷系,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然而,该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其构造体系的认识及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文章基于研究区的重力异常数据,针对其构造特征的认识进行了数据处理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研究区发育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基底断裂和规模较小的北东向盖层断裂,且北东向断裂切断北西向断裂;基底深度差异大,总体呈"两凹夹一隆"的特征,凹陷区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受北西向拉张断裂和沿构造软弱带发育的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研究区划分为东部凹陷、中部凸起、南部隆起和西部凹陷4个构造单元,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8.
安徽庐枞地区位于怀宁庐江“磁高重高”一级异常带的枞阳--庐江次级异常区.采用重磁场联合反演技术的多层面边缘检测方法(WORMS法)对庐枞地区多层面边缘进行检测,得到了地下不同深度的密度或磁性信息以及重、磁异常边界.根据上延层高度布格重力异常,结合航磁区域和局部异常分布特点,进行了断裂构造的推断与基底隆起区的划分,再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对这些圈闭区域进行相交计算,划分出重磁同高、重低磁高、重高磁低、重磁同低等4种组合空域,提出庐枞盆地磁性基底为“一隆两凹”形态(庐枞盆地基底界面三维结构图)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廖国忠  王桥  杨剑  夏时斌  张伟  李华  高慧 《地质学报》2023,97(8):2621-2632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周缘在油气勘探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盐源—宁蒗地区成为了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的重点研究区域。盐源—宁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其复杂的断裂体系和频繁的构造、岩浆活动,制约着该区油气的生、运、储。鉴于当前油气资源开发所能达到的深度较浅,本文首先利用Crust 1. 0库提供的地球深部结构,采用频率域界面正演的方法获取研究区的区域重力异常,然后将地表布格重力异常减去区域重力异常,获取上地壳激发的剩余重力异常。通过对盐源—宁蒗及邻区的区域剩余重力分布特征的分析,将盐源—宁蒗及邻区在平面上分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结合地表地质情况,将最有利于油气资源开发的Ⅳ区采用Parker界面反演对其基底起伏进行反演,进一步将其细分为8个子区。综合分析8个子区基底起伏情况、重力剖面反演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反演,推测该区为康滇古陆西侧、北东走向的向斜构造;向斜南东翼和金河 箐河断裂之间存在的背斜构造,为有利的油气勘探构造,具有较好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多期断裂系统和隆凹构造,在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均发生了横向迁移。通过大量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断裂分析,结合地层残余厚度及分布状况,参考重点层系构造图,经研究发现,不同地质时期的断裂系统具有按照先后顺序有规律的横向迁移特征。同时,不同时期塔里木盆地隆凹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塔里木盆地独有的早期深埋、中期二叠纪火山活动及晚期快速沉降三大地质事件的发生,地层沉积沉降和构造隆升的不均衡性,使得烃源岩在平面上的演化程度呈现不均一性。按现今构造单元可分为古隆起生烃终止区、古隆起阶段生烃区、凹陷生烃衰竭区、凹陷阶段生烃区和凹陷周期持续生烃区等5类烃源岩演化区。现今台盆区仅有阿满过渡带、塔北隆起中段、草湖次凹、麦盖提斜坡及塔西南山前等5个地区发育有效烃源岩,持续生烃或阶段生烃,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晚期成藏提供了不竭的烃源。  相似文献   

11.
云南昭通盆地重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区域重磁资料为依据,结合地质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昭通盆地的重磁特征,对反映昭通盆地的重力低异常进行处理和解释。利用以重力数据为主的基底密度界面反演和剖面反演,详细揭露昭通盆地的基底形态、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断层构造的展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断层及褶皱构造在盆地的巨厚褐煤层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更进一步确定了其为构造坳陷型盆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绥芬河-七星镇(简称DB3) 地球物理剖面的位场异常和一阶导数特征, 在波数域利用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及相位法进行计算并划分出12条主要断裂。利用频率域的线性反演法计算了盆地基底深度, 并划分出绥阳隆起、敦密断陷、穆棱隆起、鸡西盆地、那丹哈达隆起、勃利盆地、七台河隆起、北兴坳陷和七星镇隆起区, 剖面的重力基底深度为0.9~3.8 km。综合重力和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对剖面的9个构造分区进行分析, 并推断敦密断陷内部、鸡西盆地中部和勃利盆地南部分布有3 个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
灵泉盆地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表明灵泉盆地两侧重力低异常区主要为侏罗-白垩系断陷区,中部主要为基底隆起区.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向上延拓处理,结果发现深部地质体具有"东、西深,中间浅"分布特征;剩余重力异常也说明中部局部重力高主要反映基底隆起,东部和西部局部重力低主要反映侏罗-白垩系断陷.灵泉盆地基底断裂早期以北东向为主,晚期发育北西向断裂,区内还有早期近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存在.将灵泉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为西部断陷区、中部隆起区和东部断陷区之后发现,灵泉盆地实际上是个相对隆起而不是断陷盆地,这是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作用的结果,额尔古纳地块上的其他中生代火山岩盆地普遍具有这种模式,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盆地基底总体上具有"南深北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重力勘探在城市区地热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重力勘探在华北平原城市区地热调查中的应用,使用多种处理技术综合对测区勘探数据进行处理,特别结合场分离提取场源体深度和界面迭代反演技术对基岩顶界面作了解释,从而寻找到地下热水存贮的有利部位-基岩坳陷中的凸起构造。测区内的两个地热孔验证了重力的解释成果。  相似文献   

15.
庐枞矿集区结构特征重磁研究及其成矿指示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刘彦  吕庆田  严加永  吴明安  祁光  邓震 《岩石学报》2012,28(10):3125-3138
作为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庐枞矿集区的深部结构和成矿作用过程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利用已有的重磁数据,开展匹配滤波、解析延拓、求导等多种方法的目标处理,刻画庐枞矿集区的重磁异常特征,显现成矿带、成矿体、断裂构造、基底隆起和盆地凹陷等众多构造信息,再结合矿集区密度、磁性统计分析,以及区域地质和矿产分布,认为:庐枞矿集区整体走向为北东向,包括郯庐断裂、裴岗-朱桥断裂、罗河断裂以及长江断裂组成的四个成矿带,可划分为庐枞火山岩盆地、孔城凹陷、巢南-庐江褶皱隆起带、大别造山带东缘以及长江凹陷带五个部分;庐枞矿集区矿床类型多样化,矿床和矿化具有带状和环状分布特点,火山构造和火山岩浆活动制约着铁、硫、铜(金)矿床的分布,基底隆起和断裂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矿集区异常分离后的剩余重力异常和剩余磁异常是寻找铁矿的重要综合信息标志,高背景场的低缓磁异常和重力异常的叠加地段,仍然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6.
庐枞盆地位于怀宁-庐江“磁高重高”区域异常带的枞阳-庐江异常区,其区域重力场特征与区域磁场特征明显。本文利用上述特征异常,采用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庐枞盆地重力和航磁数据进行了边缘检测,得到庐枞盆地不同深度的密度和磁性信息及重磁异常边界。结合重磁异常分布特点进行构造格架的推断、基底隆起区划分,建立了庐枞盆地构造格架。认为庐枞盆地基底断裂有四组方向,以北东走向断裂为主;盆地包含四块基底隆起区和一块基底残块隆起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庐枞盆地主要矿集区与构造格架的关系,提出了“S”形重力高异常带是寻找中深部隐伏矿床的有利部位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