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怀4井氦气观测采用悬浮于水面之上的塑料集气漏斗获取逸出气体,受水位影响较大,造成新旧气体易混合。为全面研究地下流体氦气浓度动态变化过程,2021年7月3日对氦气集气装置进行改进,通过对改造前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测值由改造前的0.011 9%~0.037 7%升高至改造后的0.041 7%~0.081 1%,且观测数据变化动态较之前更加稳定,抗干扰能力明显提高;改造后的氦气观测值的3倍σ值逐月减少,超差百分比显著下降。这说明怀来台氦气集气装置改进较为成功,氦气观测数据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观测数据日变化更加规则,动态特征更加明显,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怀4井氦气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2.
下关34井气氡高值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下关34井气氡测点及资料对应地震情况,针对2007-2010年气氡观测资料几乎每年相同时段出现的高值异常现象,结合该井水温、降雨、湿度、水位及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异常可能是由于湿度和集气容积随水位变化与地震前兆异常叠加的结果,为判别气氡异常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利于提高气氡观测质量及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观测井中氦含量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黑龙江省林甸观测井、山东省聊城聊古一井和云南省开远观测井观测到的氦含量变化与周围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关系.由于氦的物理化学的特性,它在地震前能灵敏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变化,氦的异常幅度与震级成正相关,与震中距成负相关,异常一般都是在地震前15~30 d左右.根据观测井所处的构造条件和氦来源深度的不同,观测到氦含量的异常变化不一致性,有正异常,也有负异常变化,这与孕震应力场作用导致气体来源途径的不同有关.地热异常区的高温井逸出气和逸出气中以天然气为主的观测井氦气测值高,低温井逸出气的氦气测值低.人可明显感觉到有气体流出的观测井,其交换速度快,氦气异常呈现出突变型特征;而低温静水位观测井,其气体流量小的观测井,交换速度慢,其氦气异常呈现出缓变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经过多年水位观测,发现盘锦地区水位有时出现无震时“异常”变化.将辽河油田石油开采数据与本地区水位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地区地下水位受油田开采影响,抽水、注水影响本区观测井水位趋势变化.为今后研究本区水位中、长趋势变化提供借鉴,为准确识别地震异常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怀4井氦气观测初始采用井口至水面的井管静空间获取气体,氦气测值随水位发生变化,且井管静空间大,新旧气体易混合,进入测氦仪传感器的新鲜气体比例小,测值稳定,一些应力场作用信息被掩盖。为此,将不锈钢杯集气漏斗悬于水面上2 m处收集观测井自然逸出气,新鲜的逸出气及时有效地进入测氦仪传感器,有效避免水位涨落影响,观测数据有明显变化,观测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6.
运用原始日测值曲线法及一阶差分法,对河北省怀来后郝窑地震台4号观测井逸出氦气含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计算几次震例发震前异常,认为怀4井氦气浓度异常变化能够反映当地地震活动变化趋势,即该地区地震活动性高,则观测井氦气浓度测值升高;氦气异常一般出现在地震发生前15—30天。  相似文献   

7.
2022年5月2日山东青州发生ML4.1地震,潍坊地震监测中心站昌邑青山深井综合观测仪钻孔分量应变、垂直摆、孔隙压力和静水位观测,于2022年4月25日均出现趋势异常变化。为明确异常性质,山东省地震局对该仪器工作状态及周边环境开展多次现场核实工作,通过对历史观测资料、周边区域观测资料、历史地震数据以及模拟抽水干扰影响的分析,认为昌邑青山深井综合观测仪出现的同步趋势变化非地震前兆异常,受干旱及农田灌溉水井抽水的影响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根据攀枝花地震台川05井所处构造环境,研究其水位观测前兆异常,探讨对应地震的中长期、短临异常时空变化规律和形态变化幅度等动态特征,试图寻找川05井水位观测前兆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给出川05井水位短临异常变化幅度与震级、震中距的经验公式,初步获得水位异常变化与震中的关系,为今后水位异常预测地震发生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腾冲地震台井水位常年多次出现大幅快速升降异常变化,考虑周边环境因素,通过对闫家塘放水、蓄水过程中腾冲地震台井水位变化进行跟踪监测,并结合观测井井水与闫家塘水水化学组分、氢氧稳定同位素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腾冲地震台井水位大幅快速升降变化主要受闫家塘放水、蓄水影响。对腾冲地震台井水位在近震前出现的高水位异常与地震的相关性分析,认为过量降雨的加载对该地区构造活动具有调制作用,该井水位变化能够提供一定的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对台站附近地区的地下构造活动有一定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双桥井水位地震异常特征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对天津双桥井水位多年来的观测资料分析认为:(1)水位动态主要是受区域地下水开采的影响;(2)水位异常形态一律为上升型或突升型,不存在下降型;(3)异常时段只有短临异常,不存在长中期异常;(4)水位地震异常映震的震级与发震区地震活动的衰减或起伏有关,并非只反映中强以上的地震。  相似文献   

11.
Dissolved noble gases and tritium were analyzed at a series of high-intensity methane gas seeps in the Black Sea to study the transport and gas exchange induced by bubble-streams in the water column. These processes affect marine methane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and are therefore relevant to climate warming. The seep areas investigated are located in the Dnepr paleo-delta, west of Crimea, and in the Sorokin Trough mud volcano area, south-east of Crimea. Noble gas concentration profiles at active seep sites revealed prominent anomalies compared to reference profiles that are unaffected by outgassing. Supersaturations of the light noble gases helium and neon observed relatively close to the sea floor are interpreted as effects of gas exchange between the water and the rising bubbles. Depletions of the heavy noble gases argon, krypton and xenon that were detected above an active, bubble-releasing mud volcano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the injection of fluids depleted in noble gases that undergo vertical transport in the water column due to small density differences. In both cases, the noble gas anomalies clearly document seep-specific processe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detect by other methods. Helium is generally enriched in the deep water of the Black Sea due to terrigenic input. Although exceptionally high helium concentrations observed in one seep area indicate a locally elevated helium flux, most of the seeps studied seem to be negligible sources of terrigenic helium. Noble gas analyses of sediment pore waters from the vicinity of a mud volcano showed large vertical gradients in helium concentrations. The helium isotope signature of the pore waters points to a crustal origin for helium, whereas the deep water of the Black Sea also contains a small mantle-type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2.
气氡观测中的恒流鼓泡式脱气-集气装置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永平 《内陆地震》2014,(4):335-340
利用20 cm不锈钢高压锅作为集气室,在锅的两边上、下分别打一个进出水孔,用15 mm不锈钢管道件连接,把进水口制作成高于锅内液面,出水口与锅内液面为同一水平面,形成一高一低,一小一大两个相对稳定的动态水平液面,在进水管中引入气泵输出气体,使集气室内进水同时进行自动连续鼓泡,把水中气体脱出,在输气管中接入玻璃转子流量计控制气体流量,进行恒流鼓泡。并应用于小流量冷水井气氡观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怀4井水位观测一直存在取气样所造成的干扰,其表现为水位分钟值曲线每天出现有规律的向上脉冲式突跳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使得数据连续率及完整率降低。为改变怀4井长期存在的取气样影响水位观测的现状,减少水位观测数据突跳次数,提高观测质量精度,针对取气样方式进行改进,采用球胆排水真空脱气法进行溶解气样品的采集与脱气,避开直接在泄流口采样时的压力效应,从而解决了水位观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10号泉He含量变化的映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监测泉点的水文地质概况入手,结合近19年来的资料分析了10号泉水中氦含量变化的映震特征:氦含量变化的地震前兆异常基本上都是正异常,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泉点即流量测值遵循:背景值一趋势性上升(或突升)-最高值-趋势性下降(或突降)-恢复至背景值的变化过程。而地震常常发生在氦含量由高变低的过程中。最后初步认定了泉点较好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氦特有的化学特性是该泉氦具有映震灵敏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汕头台地下流体正常动态与地震短临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永芳 《华南地震》2000,20(1):48-51
地震前兆观测异常信息识别是前兆研究的基础.分析了汕头观测站地下流体各测项如水位、水温、气氡和气汞等观测资料,对其正常动态和短临异常信息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上述各测项能够较有效地反映出某些中等地震前兆的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天津、河北二市一省部分地区抽样调查了13口井水位、11口井水温、5口井气氡、2口井气汞、2口井氦气数字化观测现状,统计分析了其数据完整率及观测断记次数与数据缺失量;在调查观测数据断记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统计分析了数据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了连续完整的数据系列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氦气之外,水位、水温、气氡与气汞4大主要测项的运行,总体上是正常的;但多数井多数测项存在断记与数据缺失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仪器故障与运行不正常,其次是停电、通信线路故障与雷击,此外还存在原因不明的断记与缺数的问题;以井统计,约有1/2的水位与水温观测井可在地震中期与短临前兆中发挥作用,而气氡、气汞等化学量观测只在地震短临前兆监测中,约有一半的井有可能发挥一定效能。  相似文献   

17.
使用姑咱海子泉气氡观测数据,分析在不同脱气—集气(溅落式和自吸式)装置下观测数据的地震前兆异常反映。溅落式脱气装置在脱气过程中无空气混入,脱气效率较低,但地震前气氡观测异常明显;自吸式脱气装置在脱气过程中有大量空气混入,脱气效率相对较高,在地震前气氡异常不明显。分析认为:①空气混入起到稀释作用,致使气氡含量降低;②脱气装置前放置恒水位槽,将地震前泉水深部自然逸出气体释放,造成异常信息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