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国土资源     
X37 2004043212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因素分析二Analysis on basie ele-ments to natural~rces sustainableuse/厉伟,但承龙…//地域研究与开发一2004,23(3)一123一127 较系统地提出了影响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6个基本因素:资源丰度、环境容量、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井对各个因素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源丰度是影响某个地区自然资源能否 。60.实现持续利用的首要因素;环境容量的大小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阀值大小有关;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资源经济学家始…  相似文献   

2.
周劲松 《自然资源》1995,(4):20-25,40
绿洲生于干旱生境中,系统脆弱,自然资源配置不佳且利用不合理,生态与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其长期稳定的发展,本文以高台经洲为例对绿洲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及其发展方向作一简要,分析指出持续农业是其发展最佳持续,并对建立绿洲持续农业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3.
海岸带土地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问题,从景观生产力、景观受胁度与景观稳定性3方面构建海岸带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辅以山东省无棣县土地持续利用的个案分析,将土地持续利用的多重目标与景观格局结合在一起进行土地持续利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评价,是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有益拓展。评价结果表明,无棣县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景观生态评价值整体较低,区域差异大。通过聚类分析,将无棣县11个乡镇划分为土地利用的强可持续区、可持续区、弱可持续区、弱不可持续区与强不可持续区等5个梯度区,并分析了自然资源禀赋、乡村现代化、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等区域差异成因。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的消长转换过程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运用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从二者之间消长转换的总量、质量与速度等方面探讨其转换的动态行为、转换的不可逆性及后果,给出了资源消长转换的警戒点位及警戒点位系数,分析了役使资源消长转换加速的机制在于PRED的非持续失调发展,走持续发展之路是延迟资源消长转换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河南省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指出自然资源的匮乏与不合理利用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盛科荣  樊杰 《地理科学》2011,31(12):1415-1422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构建模型研究了偏在性自然资源对非资源型制造业区位选择行为和城市区位特征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当资源型制造业的规模较小、自然资源的位置较为偏僻、资源型制造业产品的运输成本较小时,城市—工矿区模式将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衡状态;当资源型制造业的规模较大、自然资源的位置靠近区域的中心、资源型制造业产品的运输成本较高时,资源型城市是均衡状态。研究还表明,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受控于偶然因素和路径依赖效应。接着基于研究成果完善了陆大道先生提出的大河发展轴的区位条件和经济机理的解释。最后进行了总结并对区域开发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个好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土地自然资源因素,本文就几项重点因素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土地资源管理角度提出了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土整治与自然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土整治是保障国民经济与人类社会持续进展的必要措施,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谋求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的地理系统为指导思想,讨论了国土整治研究的目的、任务、方法等问题,以此阐述了自然资源研究在国土规划和国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消长转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的消长转换过程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运用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从二者之间消长转换的总量,质量与速度等方面探讨其转换的动态行为,转换的不可塑性及后果,给出资源消长转换的警戒点位及警戒点位系数分析了役使资源消长转换加速的机制在于PRED的非持续失调发展,直持续发展之路是延迟资源消长转换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  相似文献   

10.
建立绿洲持续农业的构想:以甘肃高台绿洲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储茂东  周劲松 《中国沙漠》1998,18(4):379-384
以甘肃高台绿洲为例,认为绿洲处于干旱生境中,系统脆弱,自然资源配置不佳且利用不合理,生态与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其长期稳定的发展,持续农业是其发展的最佳选择,建立绿洲持续农业应构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农业工程与技术系统—农村社会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模型的构建方法,使用多目标交互解法的逐次线性加权法进行求解,然后把模型应用于深圳市,计算了深圳市2010年及2020年3种不同供水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并分析不同条件下的供水措施,最后基于模型推演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措施以保证深圳市的水资源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达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然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选择冀中南平原为研究区域,以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耦合为切入点界定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并通过分析模式5要素,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产-加-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作用过程,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三级层次结构体系。在此方法框架的指导下,本文选取冀中南平原的曲周、藁城、馆陶三个典型县,具体剖析了第三级模式的基本运作状况,总结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之一 ,其中涉及土地使用制度、城镇用地规模、耕地保护及土地管理等主要问题 ,文章分别探讨各个问题的存在矛盾 ,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4方面改进:(1)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整合。(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两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并在社会资源了系统中加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3)提出了加权平方平均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2000-2014 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4)结合脱钩理论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更符合资源匹配度较差地区的实际情况;新疆各要素相对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平均自然资源承载力、平均综合承载力、平均环境资源承载力、平均社会资源承载力、平均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期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优势相对突出,但是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劣势也很明显,新疆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素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5.
珠江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正栋 《地理科学》2005,25(1):29-35
未来发展对珠江河口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此认识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河口区发展水平、可持续性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状态变化的定量分析,得出:① 珠江河口区总体已进入经济资源驱动阶段;② 在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中,社会子系统滞后;③ 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区域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秦耀辰  徐铭杰 《地理学报》1998,53(2):149-156
本文在总结、概括已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人地相互作用潜力三维指标体系,通过这一潜力空间来综合测度区域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前景。本文在总结,  相似文献   

17.
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河流域属于典型的环境脆弱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土地退化问题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黑河流域水土资源状况进行了概要性论述,分析了水土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水土资源的承载力。基于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土地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文章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时间,空间,用途,技术和制度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并对各维度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土地持续利用的时间维主要表现为从伦理角度考虑如何在代际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使代际间利益之和最大;空间维则要求实现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胜任维要求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到各种用途上,从而使人们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各中获得的总效用最大;技术维选择意味着土地利用的直接或间接技术的选用能够保证土地的永续使用;制度维要求制度建设适应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通过消除不同的土地制度之间存在着的外部利润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9.
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伟 《地理研究》2007,26(4):685-692
通过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互动关系的分析和对该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利用模糊优选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转化为单一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度描述可持续度来衡量复杂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并结合辽宁省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情况,研究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辽宁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全省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度仅为0.2456),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研究成果可为辽宁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管理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资源与城市规划协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结果表明,城市水资源短缺除自然因素外,还受到人为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管理水平低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认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必须合理计算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建立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实现区域社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以水圈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为基础,通过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维系区域自然、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与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详细规划,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需求矛盾,构建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水文化的延续;建立全方位的节约型水资源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