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颖彪 《地理学报》2006,61(12):1327-1327
由美国爱达荷大学地理系张康聪(Kang-tsung Chang)教授原著,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健飞教授量译堡中文量读,由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11月出版发行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三版)》中英文导读版,是一部值得推介的GIS双语教程.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GIS课程内容的对比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妙龙  黄佩蓓 《地理科学》2002,22(6):747-752
介绍了作为全球性GIS教材范本的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研究生用“地理信息科学核心教程”的内容体系和结构,介绍了被誉为GIS经典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技术,管理与应用》一书的内容体系,作为对比,介绍了我国最新出版的被誉为“迎接新进展空间时代与信息社会的好教材”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一书的主要内容;对比国内外教材,分析探讨了我国GIS教育、教材与人才培养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当前GIS学科发展迅速、人才培养中教材体系庞杂的特点,提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的教材体系框架,旨在为我国跨世纪GIS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遥感和GIS技术的发展 ,为多种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和资源环境的动态变化研究提供了精确、有力的分析手段。本文以盐源县 1986年土地利用数据和 2 0 0 0年TM影像资料为信息源 ,阐述了利用GIS软件制作 1986年至 2 0 0 0年林地资源动态变化图的方法 ;并据此对盐源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 :盐源县林地面积总的趋势在减少 ,林地结构在 15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动 ;垦殖以及林火因素是引起这一系列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朱海燕 《地理学报》2001,56(4):502-502
20 0 1年伊始 ,北京大学城环系 GIS教研室邬伦、刘瑜先生牵头推出的一本全面反映 GIS最新进展的地理信息系统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北京大学地理教学丛书》之一。本书是在作者使用北京大学原有教材多次授课的基础上 ,结合 GIS的应用经验 ,不断创新而成的。由于基础课程的广泛性 ,该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读者为中心 ,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首先考虑到 GIS专业学生将来不同的就业方向 ,如理论研究、软件开发、项目组织管理及 GIS应用等领域 ,在内容设计上分为基本概念和理论、…  相似文献   

5.
从GIS内容出现的位置和内容比重、内容选取与结构、辅助材料设置等方面对四种版本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GIS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套教材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GIS内容的教学提出三点建议:依据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运用GIS软件进行教学;突出GIS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6.
白洁  贾亚红 《西部资源》2014,(6):113-116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推动着当代GIS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发展,使得在因特网上实现GIS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建立万维网GIS(WWW GIS或Web GIS)是近年来GIS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从介绍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现状,到Web GIS发展的特点及其几种构造模式的分析,阐述了Web GIS或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Internet GIS)是当前GIS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已把GIS正式纳入高中地理课程之中。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GIS已成为必修和选修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教育部在2010年发布了《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其中的高中地理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规定了3S(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教学软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回顾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分析GIS的发展趋势,即3DGIS,TGIS,NS-GIS,Web-GIS,Com-GIS,Open-GIS等是GIS的重要发展方向,并阐述了GIS的面向对象技术,时空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集成技术,空间数据融合技术,时空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9.
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以福建为例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区域分异研究是区域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GIS在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中的应用是GIS技术在土壤地理学中应用的重要方面。以福建为例 ,在GIS技术支撑下 ,利用多元数理统计方法 ,提出了一个反映土壤养分贫瘠化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并输出福建土壤贫瘠化等级图 ,据此分析了土壤贫瘠化的区域分异特征 ,表明 ,GI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具有先进性、区域分异研究工作的高效性和成果的实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专业教材建设是大学教育水平的体现。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作为中国重要的地理人才培养单位,其教材建设在一直不断的探索中。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回顾了民国时期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的教材建设,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早年留学归来的人文地理学教授是教材编译、原创的主力;第二,专业教材展现了当时国际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水平和观点;第三,虽然是人文地理学教材,但是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以及与区域尺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在简要分析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新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了GIS在区域规划研究中管理数据、分析数据、辅助决策和表达规划成果等几个方面的应用,并就GIS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给出了一个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介绍了ArcGIS8.1和MapObjects2.0在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发展规划研究、规划成果表达中的应用,最后得出GIS在区域规划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介绍了一个基于 3G集成的 12 0急救系统的设计 :信息流的分析 ,系统结构组成 ,以及构建 12 0急救系统的核心技术分析。并对与GIS、GPS技术联系紧密的三个重要部分进行分析 :1)系统构件关系设计 ;2 )数据收录处理 ;3)急救车路径规划。  相似文献   

13.
该文回顾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分析GIS的发展趋势,即3DGIS、TGIS、NS-GIS、Web-GIS、Com-GIS、Open-GIS等是GIS的重要发展方向,并阐述了GIS的面向对象技术、时空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集成技术、空间数据融合技术、时空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4.
GIS支持的土壤盆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以福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区域分异研究是区域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GIS在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中的应用是GIS技术在土壤地理学中应用的重要方面。以福建为例,在GIS技术支撑下,利用多元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一个反映土壤养分贫瘠化状况的综合性指标,计算并输出福建土壤贫瘠化等级图,据此分析了土壤贫瘠化的区域分异特征,表明,GI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具有先进性、区域分异研究工作的高效性和成果的实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肖丹 《地理教学》2014,(22):43-44
一、提供数据资源的网站目前,国内外有多个网站提供GIS数据服务,服务形式包括用户下载及提供用户在线使用,后一种形式是和在线服务软件结合在一起的。以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内容为出发点,主要选取了国家动态地图网、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天地图、USGS的GIS教育资源网以及美国ESRI公司的GIS教育资源网。  相似文献   

16.
基于3维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鉴2维GIS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地下热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设计了地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数据库管理、日常办公管理、2维分析与可视化、面3维分析与可视化和体3维分析与可视化5个模块.  相似文献   

17.
COM技术与GIS相结合产生的组件式GIS是当今GIS软件开发的主流。ArcGISEngine是ArcGIS9新推出的嵌入式组件库。在分析了组件式GIS的关键技术及ArcEngine的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使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Basic,结合GIS系统中一些基本功能的开发实例,探讨了利用ArcGISEngine进行二次开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为丰富与完整的重要省区。结合前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定性研究,以湖南省20项典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GIS技术内涵、技术流程和技术编码,建立了其景观基因的GIS识别与数字表达技术。在此基础上,运用Arc GIS软件平台,通过属性编码识别与空间编码表达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已有成熟的GIS技术平台,可有效可视化与分析出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个方面、尺度与角度等的景观基因信息的空间分布、属性及其表达的特征;(2)无论从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总体分布还是单项分布的角度,都能显示有着明显的湘西、湘东北、湘东、湘中南等地域分异。  相似文献   

19.
唐丽玉  缪海岚 《福建地理》2003,18(1):48-50,56
基于3维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鉴2维GIS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地下热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设计了地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数据库管理、日常办公管理、2维分析与可视化、面3维分析与可视化和体3维分析与可视化5个模块。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过程模型的河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和蒸散量模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结合作物参数的遥感信息反演和气象要素的空间尺度扩展方法 ,建立以GIS背景数据库为支撑的冬小麦生长模型 ,研究河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量和蒸散量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河北平原 1990年高产区主要集中在保定中南部、石家庄中部、邢台中部和邯郸东部的南北条带上 ,单产在 6 0 0 0~ 84 0 0kghm- 2 之间 ,廊坊东部、沧州大部分、衡水中部、邢台东部和西部太行山区等是低产区 ,单产低于 30 0 0kghm- 2 。总体而言 ,该地区实际产量与光温生产潜力对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冬小麦生长期 ,蒸散量主要在 30 0~ 5 0 0mm之间 ,水分利用效率低于2 0kghm- 2 mm- 1,其中小于 8kghm- 2 mm- 1的概率分布占 4 2 %左右。农业水资源不足 ,水分利用效率低 ,是该地区冬小麦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