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本文根据早石炭世牙形石、珊瑚、腕足等化石的对比研究,认为贵州独山及睦化一带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应划在革老河组底部,主要依据如下:(1)者王组的牙形石Bispathodusaculeatus,B.anteposicornis,最早出现在晚泥盆末期的Wocklumeria带内;(2)者王组中Actinostroma,Pseudolebechia,Stromatoeerium等层孔虫的一些属种,与西欧晚泥盆世艾特隆层的分子极为相近;(3)革老河组产腕足,珊瑚、牙形石等,与上覆汤耙组的一些属种,具有密切的演化关系,但与其下伏者王组的属种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作者提出将泥盆-石炭系的分界线,置于革老河组Cystophrentis-compsite-Shuchertella组合带之底部。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早石炭世早期孢子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里木盆地中部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和下泥岩段产有丰富的孢子化石,Verrucosisporitesnitidus和Dibolisporitesdistinctus等国内外早石炭世早期分子在该组合的出现,说明巴楚组的时代应为早石炭世早期。结合相关门类化石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泥盆/石炭系界线应置于巴楚组底部,东河塘组的时代为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3.
黔南早石炭世牙形石及泥盆—石炭系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建军 《中国区域地质》1994,(1):21-27,T001
本文根据早石炭世牙形石,珊瑚,腕足等化石的对比研究,认为贵州独山及睦化一带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应划在革老河组底部,主要依据如下:(1)者王组的牙形石Bispathodus aculeatus,B.anteposicornis,最早出现在晚泥盆示=期的Wocklumeria带内;(2)者王组中Actinostroma,Pseudolebechia,Stromatoeerium等层孔虫的一些属种,与西欧  相似文献   

4.
赵汝旋  秦国荣 《广东地质》1997,12(1):19-26,T001
粤北地区下石炭统下部的古孢子化石组合以具有泥盆-石炭纪过渡色彩为特征。根据其产出的地层位置和组成特征,划分Verrucossisportites nitidus-Anapiculatisporite hystricousus组合带(NH组合带(和Lycospora-Calamospora组合带(组合带)。前者以乐昌大赛坝剖面为单位层型,其中的孢子较原理,交复杂,繁盛于泥盆纪的分子含也较高,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碧口群是一套发生在台地与裂谷之间的裂谷边缘型沉积,各类岩石之间具有规律性的相变特征,按岩石类型及组合特征可划分为7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根据该群不整合在志留纪茂县群或水晶组之上,被中泥盆统—石炭系略阳组连续沉积覆盖,以及自身所产化石(Amphisitespulcher,Bairdiasp.,Desquamatiasp.,Schizophoriasp.等),将其时代确定为早—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6.
赵汝旋  张显球 《广东地质》1997,12(3):67-76,T002
广东乐昌泥盆-石炭系界线上、下各约100m碳酸盐岩中的介形类化石比较丰富,据73个样品获得的介形类化石统计,有2目8科共17属42种。据它们的纵向分布规律,以乐昌大赛坝剖面为层型,自下而上划分为Spinobairdia yuebeiensis-Primitia quadrata组合带和Bairdia nikomlensis-Rectobairdia korzenewskajae组合带。它们恰好分布  相似文献   

7.
河南固始花园墙组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北淮阳区原来一直划归于下石炭统最下部的花园墙组其实际时代属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古孢子分析显示,其下段具有以Cyclogranitriletes-Aneurospora-Retispora为代表的组合特征,与江苏宝应、南京茨山、安徽巢湖等地的晚泥盆世五通组孢子组合面貌类似;上段具有早石炭世杜内期色彩。为大别山北麓地层层序的建立提供了确切的生物地层资料。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地层及植物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建华  吴起俊 《地层学杂志》2001,25(3):166-173,206
广州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地层发育良好 ,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金钱岭组、沙水岗组以及下石炭统龙江组、石磴子组、测水组和梓门桥组 ,含有非常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其中 ,广州市西北郊出露有陆相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地层的连续剖面 ,是研究陆相泥盆系与石炭系界线的理想剖面。含植物化石的陆相地层沙水岗组、龙江组和测水组中的植物化石可划分为 4个组合 ,自下而上为 :1) L epidodendropsis hirmeri- 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 H 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组合 ,代表沉积为沙水岗组 ,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 ;  2 ) 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Rhodeopteridium cf. hsianghsiangense组合 ,代表沉积为龙江组 ,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期 ;  3) Cardiopteridiumspetsbergense- Triphyllopteris collombiana- Adiantites gothanii组合 ,代表沉积为测水组下段 ,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早期 ;  4) 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 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 Paripteris gigantea组合 ,代表沉积为测水组上段 ,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晚期  相似文献   

9.
在秭归周坪地区云台观组发现大量保存完美的中泥盆世晚期植物化石Protolepidodendronscharyanum-Barrandeinadusliana组合,丰富了云台观组时代归属与对比的古生物资料。该组合中楔叶目Xihuphyllum和古种子Archaeosperma等的发现表明其始以位在我国可追溯到中泥盆统。  相似文献   

10.
蒙古古生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古生代地层的研究以往主要侧重底栖大化石的研究, 很多地层的时代划分、归属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底栖化石的地方性很强,不能与国际直接对比。 牙形刺是古生代地层的主导化石, 很多古生代地层问题都可以用牙形刺解决并进行可靠的洲际间对比。2001年笔者在蒙古南戈壁采集了158个样品, 经分析发现了大量牙形刺标本, 解决了很多蒙古的重大地层问题。Arynshand组应当归入下石炭统, 泥盆-石炭系界线在Arynshand组之下, 而不是在此组的内部。Mushgai地区Bayan-Khoshuu Ruins剖面的Mandalovoo组Gavuu 段的上部应属早泥盆世早期, 而不是以前所确定的早志留世, 称为奥咯诺伍德组(Olonovoot Formation);Gavuu段的下部仍归早志留世。Mandalovoo组应提升为Mandalovoo群;Gavuu段应提升为Gavuu组。南戈壁Shine Jinst地区Tsakhir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 而不是中晚志留世,Ulaan-Shand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也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Chuluun组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埃姆斯期。Tsagaankhaalga组的时代为早艾菲尔期。Indert组为早石炭世。蒙古古生代海相地层大部分是浅水相地层, 并可能存在5个间断:志留系的文洛克统和罗德洛统的下部,下泥盆统布拉格阶的一部分,中泥盆统艾菲尔阶上部,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蒙古国南部和中部很可能缺失上二叠统的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平庄─元宝山盆地群晚中生代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平  王宇林 《地层学杂志》1994,18(4):275-281
平庄─元宝山盆地的晚中生代地层可划分为下白垩统黑水组、元宝山组和杏园组,上侏罗统上那不打组与那不打组。杏园组和元宝山组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属于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的中部组合,可与邻区的主要含煤沉积的植物组合进行对比,时代属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至早Aptian期。  相似文献   

12.
平庄─元宝山盆地的晚中生代地层可划分为下白垩统黑水组、元宝山组和杏园组,上侏罗统上那不打组与那不打组。杏园组和元宝山组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属于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的中部组合,可与邻区的主要含煤沉积的植物组合进行对比,时代属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至早Aptian期。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晚泥盆世孢子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朱怀诚 《地层学杂志》1996,20(4):252-256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艾特沟剖面奇自拉夫组上段产丰富的孢子和疑源类化石,计有孢子21属40种、疑源类5属5种。Retisporalepidophyta和Apiculiretusisporahunanensis等国内外晚泥盆世典型分子在当前组合中出现表明奇自拉夫组上段时代应为晚泥盆世法门期。海相疑源类的发现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所认为的奇自拉夫组为陆相沉积的推测。化石保存状况及岩相分析说明奇自拉夫组上段为滨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4.
李文辉 《广东地质》2002,17(1):44-50
粤东北兴梅地区早石炭世大湖组和忠信组的古孢子化石组合具有泥盆-石炭纪过渡类型为特征,根据其产出的地层位置和组成特征,定为Dictyotriletes submarginatus-Triquitrites tricuspis组合带。其中的孢子较原始,组成较复杂,以具有泥盆-石炭世过渡类型为主,但含有较多的繁盛于早石炭世分子,故其时代定为早石炭世内期-维宪期早期。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克拉美丽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孢粉学研究,仅在早石炭世的塔木岗组、滴水泉组和晚二叠世的平地泉组中发现不很丰富的孢粉化石,可划分为与上述3个组相对应的3个孢粉组合,被依次称为Dictyotriletes-Lycospora组合、Crassispora-Punctatisporites-Stenozonotriletes组合和pityosporites-Torispora组合。经孢粉组合特征讨论及与国内外同期孢粉组合对比,这3个组合或3个组的地质时代可初步确定为早石炭世早期的杜内期、早石炭世晚期早维宪期和晚二叠世中期的中欧克期。  相似文献   

16.
耿国仓  袁效奇 《甘肃地质》1996,5(2):11-20,T004
钻井资料证实,内蒙巴彦浩特盆地东部保存有较完整的石炭系,其中上石炭统羊虎沟组厚达459.6m。经72块岩样分析鉴定,共发现62属119种孢粉,含6个新种。可概括为上下两个孢粉组合,上组合称Densosporitesbelulus-Crassisporalatigranifer-Lycosporagranulata(简称BLG)组合,下组合称Crasisporalatigranifer-Camptoriletesreticuloformis-Vestisporacostata(简称LRC)组合。地质时限为晚石炭世中期羊虎沟组(维斯法期A—C)。  相似文献   

17.
坨里组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山坨里-大灰厂白垩纪沉积盆地的西部或西南部。是一套以砾岩为主的陆相碎屑沉积。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及孢子花粉化石。孢粉组合是以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classopollis为代表,它们在组合中具有较高的含量,类型丰富多彩。根据组合中孢子和花粉的地层分布及国内外孢粉组合比较,定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期(凡兰吟—戈特里夫期)。气候为半干旱—干旱的热带。亚热带。  相似文献   

18.
云南施甸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孢子和疑源类(ACRITARCH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联达 《地球学报》1996,17(1):105-114
本文首次报道在滇西施甸向阳寺剖面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层中发现孢子和疑源类,根据孢子特征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演化规律,自下而上可划分出3个孢子带:1.Apiculiretusisporaspicula-Emphanisporitesneglectus(SN)带;2.Synorisporitesverrucatrs-Streelispora(VN)带;3.Breconisporitesbreconensis-Cymbosporitesdittonensi(BD)带。滇西施甸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孢子带可与滇东曲靖  相似文献   

19.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西南缘泥盆—石炭纪四射珊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塔里木盆地西—西南缘石炭纪地层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是新疆研究石炭系的良好地区之一。目前海相泥盆纪地层中有化石佐证的只有中泥盆世,而早泥盆世地层存在与否尚难定论。描述珊瑚计22属22种。中泥盆统3属3新种,石炭纪19属12新种。塔里木盆地西—西南缘的中泥盆统称克孜勒陶组,上泥盆统为奇自拉夫组,属陆相沉积。石炭系自下而上为下统库山河组、克里塔克组、和什拉甫组;中统卡拉乌依组、阿孜干组;上石炭统塔哈奇组、克孜里奇曼组。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内蒙古巴丹吉林盆地额济纳旗凹陷中生代地层的孢粉化石,建立了三个孢粉化石组合(Pinuspolenites-Cycadopites组合、高Clasopolis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Clasopoli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共生的介形虫化石提出了三个孢粉组合分属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观点。此外,还就孢粉组合植物群面貌及纵向变化特征探讨了当时的古气候特征和对石油地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