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依据蓝莓生物学特性和环境要求,建立起包含地形、土壤、气候三方面共11个指标的辽宁省蓝莓潜在适生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系统聚类分析法,开展辽宁省蓝莓潜在适生区划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地形、土壤、气候条件的辽宁省蓝莓种植适生区面积分别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1.68%、60.86%、78.16%,土壤条件对蓝莓潜在分布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②从综合区划来看,辽宁省蓝莓适生区面积约为7.628×104km2,占辽宁省总面积的51.54%,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大部地区以及辽东湾西部沿海地区,其中辽河平原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不建议大规模发展蓝莓产业,建议将辽东半岛和辽东湾西部沿海地区作为辽宁省蓝莓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③运用系统聚类法,将辽宁省59个县(市)区进行了二级区划,分为潜在适生区3个亚区和非适生区2个亚区,其中潜在适生区第1亚区在自然条件上具备明显的种植优势,非适生区第2亚区蓝莓种植条件最不理想。区划结果与现有蓝莓种植区较为吻合,可为辽宁省蓝莓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空气环境质量的特点、趋势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分析,概述了城市群效应,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空气环境质量的特点、趋势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分析,概述了城市群效应,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业务系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以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和自动气象站等加密观测数据为基础,以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为依托,应用PP方程组和相似法结合制作乡镇站点的降水预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乡镇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开发了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网站,实现了未来24 h辽宁省952个乡镇站点的降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3个要素的乡镇短期基本气象要素预报产品在网页上的下发、订正、保存、上报、评分和管理等功能。同时,概述了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系统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近年来我省气象部门围绕业务工作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日前 ,辽宁省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申报科研成果奖励的科研项目 ,从科学技术水平、推广应用情况、发表科技论文、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定 ,共有 10项科技成果获 2 0 0 4年辽宁省气象科研成果奖。其中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和辽宁省气象台共同完成的“辽宁省城市环境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研究与建设”获一等奖 ;大连市气象台的“大连地区及黄渤海域海浪海雾预报服务系统”获二等奖 ;辽宁省气象台的“辽宁省分县指导预报方法研究”和“辽宁省决策…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针对辽宁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服务的内容和特点 ,基于Windows平台建立的辽宁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系统 ;系统选用MicrosoftVisualBasic 6.0编程语言 ,采用模块化设计 ,运用人机交互的形式进行操作 ,实现了数据管理、因子数据处理、预测模型建立、产品图表分析和在线帮助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赵威  李明皓  唐远明  王彬 《气象》2009,35(12):133-138
针对辽宁省气象部门计算资源整合、共享和管理的需求,提出了一个省级气象网络计算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案.利用网格计算技术,建立一个辽宁省级高性能计算资源整合与管理平台,希望实现省级气象系统内资源充分共享,从而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地方预报业务的深入开展.设计方案分为用户接口、网格管理、高性能计算机本地管理等层次.对于异构计算资源的整合需要,提出了全局一致的集中式用户管理、元调度作业管理器方案,并根据业务需求,进行了系统实现.该系统为辽宁省天气数值预报业务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支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SPAC系统水分循环原理,建立了适合玉米生育的水分利用子模式;利用该模式模拟分析了辽宁省海城市、昌图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3 地区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农田蒸发和蒸腾过程,并结合作物生物学特性建立了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函数。经计算,该模式模拟结果( 除个别期次外) 的相对误差范围海城为0.13% ~34.9% ,昌图为0 .44% ~32 .5 % ,阜新为2.6% ~26.1% 。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人工增雨天气概念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田广元  王永亮 《气象科技》2007,35(2):264-268
为了使人工增雨更有针对性,需要在作业方案制定阶段就对未来影响天气系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需要总结出一套适合辽宁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概念模型。为此,普查了1983~1992年欧亚范围高空及地面天气图,筛选出影响辽宁省并产生降水的天气系统,加以分析归纳,建立了4种有利于辽宁省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概念模型,即西风槽型、东北冷涡型、切变线型及副高型,并分别给出了未来12~24h影响辽宁省的警戒区及最佳人工增雨作业区。  相似文献   

10.
应用SPAC系统水分循环原理,建立了适合玉米生育的水分利用子模式;利用该模式模拟分析了辽宁省海城市、昌图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3地区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农田蒸发和蒸腾过程,并结合作物生物学特性建立了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物过程的影响函数。经计算,该模式模拟结果(除个别期次外)的相对误差范围海城为0.13%~34.9%,昌图为0.44%~32.5%,阜新为2.6%~26.1%。  相似文献   

11.
辽宁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沿海湿地资源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环评中,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提出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4个指标,即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物种特有性和外来物种入侵度。建立了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辽宁沿海6地市及其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该项研究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开发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s of circular economy on biodiversity are poor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provides observations on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illustrates, with a Finnish case study, the potential of circular economy to mitigate pressures on biodiversity. The case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sectors, as well as the forest industry. The findings imply that circular economy actions that reduce the extraction of virgin raw materials and relieve land use pressures are effective. Improving material efficiency, increasing the cascading use of wood, and optimizing the use and reuse of materials and products, as well as extending the lifetime of buildings and optimizing space use, have good potential for mitigating pressures on biodiversity in Finland. However, as forest utilization has a major impact on Finnish biodiversity, certain actions that possibly increase the use of forest resources (e.g., replacing fossil-based, concrete, or steel materials with wood-based solutions) may impair biodiversity if biodiversity-enhancing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are not utilized. Assessing the biodiversity impacts of circular economy is challenging, and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is clear.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全区近45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站Z指数进行了EOF和REOF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带来的降水量变化影响外,同时还受地理位置、海陆分布等多种因子影响。通过REOF方法可将全区分为4个区域,即Ⅰ辽西地区,Ⅱ辽北、辽西北地区,Ⅲ辽中、辽东地区和Ⅳ辽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乡一体化评价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乡一体化是将城市和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城乡差别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线性和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城市进行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大连城乡一体化指数最高;盘锦和营口分列第2位和第3位,葫芦岛、锦州和丹东分别排第4位、第5位和第6位;评价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非农产业产值比例3项指标与城乡一体化关联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刘宁微  马雁军 《气象》2009,35(10):84-89
利用城市大气污染数值预报系统CAPPS的第三版(CAPPS3),经过安装、调试和本地化、自动化处理,建立起适合于辽宁的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用于预报辽宁的城市污染指数和等级以及各污染物的日均浓度分布.通过模式预报结果与监测资料的对比,发现辽宁14个主要城市SO2、NO2预报准确率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PM10.区域污染物浓度分布位置和大小的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污染物小时浓度的演变也与实际风场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表明CAPPS3模式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报出区域污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气象影视资料数字化归档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影视资料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采用分层式视频资料编目结构,建立气象影视资料数据库,并结合影视素材使用需求,开发了气象影视资料数字化归档管理系统,此系统可以提高气象影视资料的检索速度和影视制作的整体运行效率,并弥补气象影视资料数字化管理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当前热点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1999—2008年最新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将灰色关联分析法(GRA)与层次分析法(AHP)集成赋权,构建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1999—2008年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计算了中国各子系统和整个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最后对中国复合总系统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国复合总系统整体上处于良好协调状态,协调度的平均值为0.8045.结论符合中国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90年代辽东地区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0年辽东地区13个观测台站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辽东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并利用高桥公式计算出辽东地区的蒸发量,得出了该地区蒸发量和降水蒸发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干燥度指标研究了辽东地区气候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 a来辽东地区气候变化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1964-2008年辽宁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全区近45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 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站Z指数进行了EOF和REOF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天...  相似文献   

20.
Low-income informal sector contexts are rife in practices that retain value of materials and goods, but in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and policy debates these practices are seldom considered as part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CE). This is a major omission in CE discourse, as over 60 percent of the world’s employed population is in the informal sector and many of them make their living from circularity practices. Hence, our paper advances a globally covering understanding of CE by focusing on local practices constituting CE in the overlooked contexts of low-income informal markets of emerging economies, and on the motives behind the practices. To that end we introduce the notion of Necessity-Driven Circular Economy, defined as a set of locally embedded and interlinked formal and informal practices aimed at restoring and retaining the value of goods and materials for as long as possible, based on economic necessity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come generation. We substantiate this conceptual work with our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low-income urban communities in Brazil, India, and Tanzania. This allows us to captur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necessity-driven circular economy. These characteristics draw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mbeddedness and the interweaving of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n necessity-driven circular economy, as opposed to the dominant techno-economic and industry-focused circular economy conceptualizations that are typical in academic discourse and portray developed country contexts. Finally, we discuss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relevance of necessity-driven circular economy and point out its system-level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and busin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