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空区地面沉陷损毁地表耕地是地下开采矿山引发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之一,通过对佛子冲铅锌矿104号矿体的工程地质条件、采场结构参数及原岩应力场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运用FLAC~(3D)建立采空区数学模型,对佛子冲铅锌矿104号矿体采空后采空区地压力分布、岩体变形移动等进行模拟与研究,预测采空区地面沉陷损毁地表耕地的程度,并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提出防治措施,为保护矿山采空区沉陷区内的耕地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的煤矿采空区地表沉陷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煤沉陷已成为煤矿区危害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工程地质灾害,在对赵各庄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采空沉陷区地质灾害发育及成因特征,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的规划开采区域采空区地表沉陷预计,可初步预计采空区地表沉陷特征并对其引发地质灾害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针对遗传算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用小生境方法改进遗传算法。为了提高采空沉陷预测精度,借助Holt-Winters模型的预测功能,应用改进遗传算法求解和优化Holt-Winters模型组合参数,形成了改进遗传算法-Holt-Winters模型组合算法。将组合算法应用于长平高速公路采空区路段沉陷预测,计算表明:改进遗传算法弥补了传统遗传算法易早熟、局部寻优能力弱的缺陷;改进遗传算法-Holt-Winters模型组合算法克服了按梯度试算法搜索质量差和精度不高的缺点,输出稳定性好,预测结果相对误差在2%以内,预测精度显著提高;在采空沉陷中长期预测的相对误差小于0.79%,该算法可用于中长期采空沉陷预测。  相似文献   

4.
河北唐山开滦赵各庄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各庄煤矿多年采矿活动导致的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本文介绍了矿山自然及地质环境、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矿体(层)地质特征等矿山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采空沉陷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成灾机制,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和各阶段评估取其重的原则,对矿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给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金河磷矿年产100万吨,为我省一大型磷矿基地。该矿是一个仅有十余年矿龄的年轻矿山,建矿以来,为全省磷肥工业和全省农业发展贡献很大。 近几年来,该矿三坪(位于正层矿上部,一、二、三中段业已采空,目前主要采四中段,反层矿亦同时开采,采空面积近23万平方米)矿层上复岩体,出现裂缝、沉陷和  相似文献   

6.
针对白石铁路隧道下岩体煤层采空区空间特征、沉陷发展趋势及隧道结构破坏特征,提出了采用全充填注浆的方法消除隧道围岩采空区塌落变形,再对隧道衬砌结构进行加固处理的设计思路。本论文重点对采空沉陷区几种注浆治理方案进行设计和比较,选定了隧道内钻孔注浆治理采空沉陷区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张建萍 《西北地质》2003,36(C00):153-156
本文以长治市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成果为依据,在总结分析长治市矿区土地破坏类型、破坏程度及万吨沉陷面积的基础上.对长治市矿山开采沉陷面积、沉陷程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为了基本查明冀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占损土地、恢复治理和矿山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利用国产高分遥感卫星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辅以野外调查和走访,对该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在广泛收集基础地质资料和遥感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验证建立了该区矿山开发占地的解译标志; 利用ArcGIS平台对矿山占损土地进行了统计与变化分析; 对区内采矿引起的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和采空沉陷等系列矿山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 ①区内2016年度矿山占损土地总面积为49 755.47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6%,且有逐年扩大趋势; ②相较开发占损土地状况,区内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程度低,治理进程滞后,2016年治理率仅为4.7%; ③区内206个金属矿开采点距离重要水源较近,对水体安全构成威胁; ④采矿引起的采空沉陷面积较大,影响周边村庄和生态环境稳定性,直接影响区域总面积达24 351 hm2; ⑤国产高分遥感卫星数据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快速、经济等特点,在矿山开发占地和矿山环境调查研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矿山开采沉陷的非线性机制出发 ,揭示和研究了矿山开采沉陷研究领域中的全新问题采动岩体裂隙分形分布性质及其演化规律。分析和展望了该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及今后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炭资源的长期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地质灾害三类。地下充填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修复方式。新型离层注浆技术可有效预防因采煤塌陷产生的环境问题,同时解决煤矿建筑物压煤问题,实现顺序开采,延长了煤矿生产年限,缓解了矿山关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采煤沉陷治理领域以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为核心,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采煤沉陷区治理综合技术体系。通过对新型离层注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厚煤层覆岩离层注浆控制采空塌陷技术体系,完善和发展了采空塌陷控制理论与技术。该技术在夏店煤矿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金桥煤矿开发利用方案的分析,结合煤层赋存特征,进行了塌陷地预测.并与首采区实际塌陷地对比分析了预测的可靠性。按照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提出了首采区塌陷地综合治理方案,为恢复矿山环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障山西郭庄煤矿铁路专用线的安全运营,通过建立岩移观测站,在收集整理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铁路专用线经过的山西常村煤矿S3-13工作面采动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综放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剧烈,下沉值大,但下沉速度相对较小;地表下沉系数较大(0.76),主要影响角正切tanβ偏大(2.78),最大下沉角较大(89°);地表移动总持续时间长,活跃期时间占比58.7%,活跃期下沉量占总下沉量的89%,活跃期变形剧烈且集中。研究成果旨在为后期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铁路的变形预测及维修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列述了中国在陆地传统矿产资源、海域矿产资源、天然气、煤层气、地热等能源资源方面的相当大的开发潜力。提出了中国矿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若干岩石力学难题。指出了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如采煤对土地资源的损害、对村庄的损害、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煤炭开发和利用对大气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矿区环境控制的岩石力学对策,即推行减沉开采技术;矿井水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清洁开采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是对因采煤造成地表塌陷沉降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使塌陷的土地恢复其农业可利用性的复杂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该文结合兖州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实际情况,对在采煤塌陷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柳矿井11采区上覆岩层的实际情况,采用概率积分法对煤层开采后的地表变形情况进行了预测,绘制了地表下沉等值线图,分析了地表沉陷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为区内开展类似研究工作和大柳矿井未来生产沉陷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崔文静 《江苏地质》2009,33(4):434-437
随着徐州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的实施,徐州市因采煤塌陷及开山采石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景观破坏得到改善,废弃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分析徐州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现状,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及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为原则,部署废弃露采矿山治理、采煤塌陷地复垦及绿色矿山建设的重点工程,从资金筹措、技术支撑及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重点工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鄂东南煤矿区环境地质问题现状调查表明,煤炭开采已对该区的地质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产生了地下水位下降、水土环境污染、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煤矿开采引发的透水、冒顶、垮塌、瓦斯等地质灾害隐患在许多生产矿井中也普遍存在,已直接危及到矿山的安全生产,在分析该煤矿区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郭家湾煤矿地处神府矿区新民采区西北部,为生态环境脆弱区。井田七层煤三个煤组开采后引发地面塌陷、含水层疏干、土地结构变化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了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陕北煤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以1∶10000野外详细调查为依据,首先进行现状评估,然后针对矿山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加剧、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测评估,最后提出了以移民搬迁、回填裂缝、生态恢复、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等为主的防治措施,让煤矿开采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治理并行。旨为陕北地区乃至全国煤矿,在保护地质环境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供依据和示范。  相似文献   

19.
兖州市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兖州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的几种传统方法及生态治理模式。结合兖州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实际情况,通过传统治理模式与生态治理模式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效益对比分析,提出了采煤塌陷地以生态治理为主导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Solid backfill mining for coal pillar recovery in industrial squares has to ensure that the min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the shafts and substations, is not degraded or has its utility impaired by that min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s important to recover as much coal as possible. As a result, it is necessary to predict mining subsidence during solid backfilling mining of coal pillars in industrial squares and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working faces. At the Baishan coal mine in Anhiu province, China, there are thick layers of unconsolidated overburden above the coal seam so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use the surface subsidence prediction method of equivalent mining height to predict subsidence during the mining of the coal pillars there. In order to find a reasonable coal pillar recovery scheme for the Baishan mine,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mpression ratio of the backfilling material and the surface subsidence prediction parameters. Research was done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parameters, and based on the final prediction parameters and taking the mandated protection standards for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into account, surface subsidence is predicted and a backfill mining scheme for pillar recovery is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f the six mining schemes considered, scheme 5 is the best scheme for coal pillar recovery in the industrial square at the Baishan min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for similar mines with thick unconsolidated overburden anywhere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