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海阳市城区D级GPS控制网的布设,探讨了GPS控制网的布网方法和要求,阐述了GPS外业观测的质量控制措施,基线处理方法及其精度检验,讨论了已知控制点的选用方法,以及平差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提高车载激光扫描数据高程精度为出发点,分析了扫描数据的误差来源。该文提出多种控制点布设方案,以京沪高速部分路段激光扫描数据为例,统计并分析各个控制点布设方案改正结果,为以后车载激光数据外业控制点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CORS系统的发展情况,分析了GPS C级控制网测量的精度,就GPS网的布设、基线解算、GPS网平差及检核进行有益的探讨,旨在发挥CORS的优势,解决GPS控制网测量中控制点缺乏的问题,提高CORS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InSAR和ICESat的南极冰盖地区DEM提取和精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万雷  周春霞  鄂栋臣  邓方慧 《冰川冻土》2015,37(5):1160-1167
结合InSAR和ICESat测高数据,以东南极PANDA断面4个实验区为例,进行DEM生成研究.在干涉相位转换成高程前,引入ICESat测高数据作为控制点优化干涉对基线,消除基线线性误差趋势的影响.利用控制点之外的ICESat测高数据分析4个实验区的DEM精度及其差异,并探讨了引起DEM误差的原因.冰流和地貌特征是影响InSAR生成冰盖DEM精度的重要因素.针对冰流的影响,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冰流速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最后利用克里金插值法改正InSAR DEM残余误差,并利用GPS实测控制点对改正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高纬区流速较小且分布一致的区域,改正效果很好,DEM精度可达3 m;而对于冰流速较大且复杂的地区,需采用多基线等算法进一步消弱冰流引入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李巧咪 《福建地质》2023,(3):244-248
采用控制网分级优化平差的方法,对狭长线性控制网进行了衔接工程控制点取值、不同解算精度基线的联合平差方法、导线边长改正对平差结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同名控制点在不同的衔接工程控制网解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解算精度的基线直接合并平差容易导致平差精度较低,导线边长改正对平差结果的影响与工程距离中央子午线的远近等因素有关,通过厦门仙岳高架控制网工程实例分析,提出了一级GNSS控制网与城市CORS站联测,以保证与衔接工程在空间基准的一致性,以及不同解算精度的基线进行分别定权后再优化平差等方案。  相似文献   

6.
刘家祥 《安徽地质》2009,19(4):305-307
全面介绍合肥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GPS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外业施测、基线向量解算、控制网平差及精度分析等。  相似文献   

7.
以实例介绍了三维地震勘探测量中各项作业限差的关系、复测校差的关系以及测点坐标系转换关系.依照规范及限差控制标准,讨论了控制点布设、导线布设的精度计算以及作业方法.通过对极坐标法误差的计算论证了放样点误差主要是由测角误差引起.  相似文献   

8.
许传新 《世界地质》2016,35(3):887-893
当使用传统的观测模式观测GPS控制点较难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时,可以利用参考站高精度的坐标作为静态GPS网的起算点进行控制网布设。以山东省临沂市D、E级GPS控制网建立工程为例,介绍了使用基于SDCORS点观测模式布设GPS平面控制网的方法,并对控制网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得出基于SDCORS的点观测模式在D、E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中应用是完全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在应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进行岩体结构面几何信息快速获取时,需要在岩体上布设一定数量的控制点,但特殊区域岩体(隧道、硐室、采石场)的结构面相对破碎、特征点极不明显,并且受施工进度的影响,无法在岩体上布设控制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应用自行设计的活动控制架,在控制架上布设28个控制点,将控制架和岩体结构面一起摄影,然后在VZ(VirtuoZo)工作站上进行内业解译,获取岩体结构面上特征点的空间坐标,再依据所给产状公式获取结构面信息。以净月二采石场岩体边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活动控制架安装与检验、外业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理等工作;同时基于误差理论点位精度评定方法,对解译的控制点坐标与岩体结构面产状(倾向、倾角)同实测值对比并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测量的岩体结构面产状中误差:m倾向=±4°,m倾角=±3°,满足岩体结构面精度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没有精细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地区开展1:5万重力调查工作时,采用布设GPS高程控制网的形式,求得高程异常改正模型,解决高程异常改正问题。布设GPS控制网时已知高程控制点要多于6个,适当地选用某种数学模型(多项式曲线拟合、多项式曲面拟合,多面函数拟合等)拟合出测区的大地水准面,然后用插值的方法再推算出其它GPS点和正常高程值,提高重力测点的高程精度。  相似文献   

11.
李岩  黄费新  赵亮亮  刘阳 《地质学报》2021,95(3):934-939
直接测量岩石表面降低的高度是测算当前地表侵蚀速率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便携式高精度游标螺旋测微装置的组成和原理。在原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T"型杆和底托套,并利用改造后的装置在唐山地区进行了野外实测试验。本次共测量98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5-15次,获得1005条数据。其中极差小于0.1mm的点共74个,占所有点的75.5%;平均偏差小于0.1mm的点共87个,占所有点的88.8%,标准偏差小于0.1mm的点共86个,占所有点的87.8%,表明该设备在0.1mm数量级精密度良好。通过研究发现,在侵蚀速率较高的地区,利用高精度游标式螺旋测微装置直接在野外测量岩石侵蚀速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可以通过改进装置或增加测量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测量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系统理论、达西定律和泰斯公式是水文地质学的三大支柱理论,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较好地刻画了盆地尺度地下水的循环特征,是指导区域地下水勘查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工具。迄今为止,对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驻点的形成机理和特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在实际的大型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中发现并证实驻点存在的实例也不多见。以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的二号剖面为例,利用双Packer系统获取的不同深度地下水位、水化学和同位素的分层数据,采用水动力学、水化学和放射性碳同位素等综合方法,以实际资料证实并发现在大型盆地深层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驻点的存在,但这个驻点并不是一个点,而是占据了一定的区域;理论研究认为驻点附近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较高,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也可以是较低矿化的水,它取决于含水介质中可溶盐量的多少。该项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数字水准仪所具有的各项功能的理论分析,针对数字水准仪在"测量碎部点"或"中间点测量"使用方法上与光学水准仪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本文就如何提高数字水准仪"测量碎部点"或"中间点测量"的观测精度进行了探讨,供仪器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豫北山前冲洪积扇含水层为研究对象,探讨1:5万冲洪积扇含水层水质调查方法。该方法由工作量预部署、野外调查和取样点布设3个阶段组成。工作量预部署阶段,以前期调查资料为基础,编制工作区地形地貌、潜在污染源、地下水流场和水化学类型演变图,并赋值叠加形成不同调查点密度分区的野外工作图,宏观控制调查工作量; 野外调查阶段,重视pH值、溶解氧、电导率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与质量控制,根据调查区块环境状况调整调查点密度,布点兼顾地下水点与非地下水点及不同深度水点间的比例; 取样点布设阶段,以地质环境对含水层进行分区,以不同深度水井地下水功能对含水层进行分层。利用调查点现场水化学参数,识别并圈定水质变异区,分别采用判断法和均布法布设水质变异区和水质正常演化区取样点。该方法可为类似地区开展高精度地下水水质或污染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阶跃型滑坡阶跃点识别和预测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分析和集成学习的阶跃型滑坡阶跃点识别和判别模型。以三峡库区八字门滑坡ZG110钻孔2010年4月至2016年12月80个滑坡位移、库水位和降雨数据为例,通过聚类分析方法识别滑坡累积位移-时间曲线中的阶跃点和平稳点,并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检验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基于灰色关联确定了滑坡位移的最佳诱发因素,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建立阶跃型滑坡阶跃点判别模型并利用八字门滑坡ZG111钻孔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模型阶跃点和平稳点的识别准确率均达90%以上,表明该方法在阶跃型滑坡识别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阶跃型滑坡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对高压天然气管道采用直接监测点与间接监测点相结合的沉降监测方法。分析了间接监测点代替直接监测点进行管道监测的可行性;并对直接监测点与附近水准点沉降关系,即管道沉降与地层沉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过去经验地认为管道在敷设后一年后即达到稳定沉降与地层一起沉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7.
We propose a new algorithm for the problem of approximate nearest neighbors (ANN) search in a regularly spaced low-dimensional grid for interpolation applications. It associates every sampled point to its nearest interpolation location, and then expands its influence to neighborhood locations in the grid, until the desired number of sampled points is achieved on every grid location. Our approach makes use of knowledge on the regular grid spacing to avoid measu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sampled points and grid locations. We compared our approach with four different state-of-the-art ANN algorithms in a large set of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In general, our approach requires low computational effort, especially for cases with high density of sampled points, while the observed error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end, a case study is shown, where the ionosphere dynamics is predicted daily using samples from a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runs in parallel at 56 different longitude coordinates, providing sampled points not well distributed that follow Earth’s magnetic field-lines. Our approach overcomes the comparative algorithms when the ratio between the number of sampled points and grid locations is over 2849:1.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上超点法重建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渐新世湖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准层序是指同时包含高位体系域HST、湖侵体系域TST、下降体系域FSST和低位体系域LST的三级层序。通过对标准三级层序各类体系域中上超特征的分析,将一个标准层序的上超点分为5大类,即LST上超点、TST上超点、早期HST上超点、晚期HST上超点和FSST上超点,提出了通过统计层序内各类上超点来反演湖平面变化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埋深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数值求解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梅岭  梅国雄  宰金珉 《岩土力学》2009,30(6):1810-1814
为确定作用在已知埋深、给定基础形状地基土上的极限承载力,对基底下的土体进行网格划分,先假定一均布荷载作用在此地基土上,运用明德林解的积分公式,结合角点法,编制MATLAB语言程序,求出每个网格节点上附加应力,进而求得每个网格节点上主应力,根据破坏准则,结合程序找出破坏点的坐标,利用MATLAB的图形处理功能,把破坏点的坐标在坐标图中显示出来。继续加大矩形荷载,直至这些破坏点在坐标图中刚好能够形成一个连续的破坏面,此时的矩形荷载即为此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此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了地基承载力经验公式中一些不合理的假设带来的误差,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地基土的三维破坏面。  相似文献   

20.
利用前人的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了单点夯击时的侧向加固模式。以此模式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估算夯点外加固程度的计算方法,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得出了加固薄弱点的位置,建立了薄弱点处的加固程度与无量钢夯点间距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