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人工小生境中65Zn在悬浮物、底质、藻类、罗非鱼、对虾、毛蚶和文蛤的浓集、排泄作用及它在上述生物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几种生化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悬浮物对65Zn具有高的浓集能力;藻类对65Zn的浓集两天后达到动态平衡;罗非鱼,对虾和毛蚶的肠道及毛蚶的鳃等部位,65Zn的浓集系数很高,但排泄也很快,是65Zn在这些生物体中代谢的紧要器官;核酸系统65Zn的含量最高,且RNA>DNA,有机酸系统含量最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单细胞植物利用太阳光和CO2进行光合作用,为海洋生物提供能量和食物,而底质中的细菌又把海洋动物排泄的含氮化合物转化为可供单细胞植物利用的氮源之原理,建立一个人工密闭小生境,综合地考察137Cs、134Cs、65Zn、60Co、59Fe、54Mn在小生境中各组成部分(海水、底质及五种生物)的分配关系.结果表明,137Cs,134Cs有78%是以离子态存在于天然海水中,其中28%几乎均匀地参与悬浮物和生物过程的交换,59Fe、54Mn,65Zn、60Co则均约80%被固相物质所浓集,它们的运动主要受生物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所控制,文中还讨论了影响核素在各组成部分分配的因素,本文也是目前国内外正在进行的各种受控生态系研究的另一种类型,它对于定量地研究污染物质在海洋中的转移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斑节对虾节水型养殖期间虾池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斑节对虾节水型养殖期间,观测了虾池底质和海水中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投放有益微生物的试验池与未投放有益微生物的对照池相比,底质硫化物含量波动较小,增高的速度较慢、增幅较小.在养殖后期试验池底质硫化物含量只增高了 68%,而对照池的增高了 252%.养殖过程中海水硫化物浓度呈阶段式和波浪式增高,在试验池中其浓度多数时间比对照池中的低.有益微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体和底质中硫化物的积累,但对老化虾池效果较差.由于节水型养殖模式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采用单细胞藻类吸收利用营养盐,使养殖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异养细菌与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对对虾养殖池海水、底质、虾池进水及其邻近水域海水中的异养细菌和弧菌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菌群结构和各类群属细菌数量变化异常.弧菌成为优势菌属,并显示了喜欢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特点.弧菌可作为有机污染的指示菌.弧菌的数量与对虾发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舟山渔场部分海域的海水、底质和生物体中666、DDT的分布特征作了探讨。并讨论了海水中666与盐度的关系,底质和生物体中666的浓缩系数及生物体中666、DDT残留量与生物体长的关系。初步证实了调查海区中666、DDT的污染源主要来自长江、钱塘江等江河及沿海农田的排放水。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84年进行了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与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ua)在海水中的混养试验。混养面积3.28亩。于7月20日发现罗非鱼呈不安状态,在沙石上蹭来蹭去,有的浮上水面,单独慢行,体色发黑。我们马上取样观察,发现罗非鱼身上有鱼虱(Caligus orientalis Gussev)爬行。鱼的头背部最多,有的遍布全身,被咬得皮肉模糊。如果是罗非鱼单养,用敌百虫马上就可把鱼虱杀死;但混养同时又会把对虾全部杀死。所以,为了使鱼、虾共生,达到中国对虾和罗非鱼混养试验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邓烈志 《海洋科学》1989,13(3):63-64
目前国内对虾养殖事业正朝着大规格、低成本、高效益、多品种混养的方向发展。已见到有对虾、蛤仔;对虾、毛蚶;对虾、魁蚶;对虾、海湾扇贝;对虾、罗非鱼混养,以及在对虾池设置人工礁试养海参成功的报道。尚未见到在对虾池设置人工礁进行海洋生物多品种混养的报道。1988年7月15日至10月18日,笔者在山东省荣成市邱渔一虾场19号虾池投放人工礁,进行海洋生物多品种混养实验,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藻类形态功能群(Morphologically Based Functional Group,MBFG)在浅水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表层底质中的应用以及主要微藻类群密度变化规律,将形态功能群归类方法与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相结合对刺参养殖池塘两种类型表层底质(泥沙底质和淤泥底质)中的微藻类群形态功能群构成以及主要功能群密度与水温及营养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底质中微藻类群仅归为两个形态功能群,分别为形态功能群Ⅴ和Ⅵ,其中形态功能群Ⅵ即硅藻类各月密度较大且与形态功能群Ⅴ差异极显著(p 0. 01);泥沙底质和淤泥底质中硅藻密度分别在9月[(700±17) cells/cm3)]和8月[(580±12) cells/cm3]达到峰值,两池塘上层底质(0~2 cm)中硅藻的密度分别为下层底质(3~5 cm)的3倍(泥沙底质)、25倍(淤泥底质);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活性硅酸盐浓度与水温分别是影响泥沙底质和淤泥底质中藻类形态功能群Ⅵ密度的首要因素。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表层底质中微藻种类较少;在浅水刺参养殖池塘表层底质中可应用形态功能群归类方法对微藻类群进行聚类,结合冗余分析研究主要功能群密度的变化规律。养殖时应根据池塘底质类型差异制定相应管理和养护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虾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病原的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对虾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的快速诊断技术,应用PCR技术分别对暴发性流行病发生前、流行中和发病后的对虾样品进行了检测.根据已克隆的对虾杆状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而设计的引物能特异性地扩增出靶DNA片段,最低可以检测1pg的病素DNA.由典型发病症状对虾的胃、腮、肝胰腺、中肠、游泳足、肌内和心脏等器官和组织中成功地检测到病毒.不同组织和器官经扩增得到的信号强弱不同:病虾的胃扩增得到的信号最强,中肠、肌肉、心脏和游泳足次之,腮和肝胰腺信号最弱,说明病毒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数量及感染程度不同.在对虾发病前及发病后,用二次PCR还能检测表面不发病呈隐性感染状态的对虾携带的病毒;而对野生健康虾的检测结果为阴性.研究表明,PCR是检测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快速、灵敏而准确的方法,对病毒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和高健康对虾品种的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藻、虾、蟹混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韦受庆 《海洋学报》1990,12(3):388-394
江蓠属海产藻类,是琼胶工业的主要原料,在我国台湾省已经池养了30多年[1].对虾、青蟹肉味鲜美,是国内外畅销的海产品,青蟹还有一定的药效作用[2].对虾养殖业在我国早已兴起,青蟹养殖业近年来在我国南方蓬勃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可作养殖的池塘面积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是当前海水养殖业发展所寻求的一个新方向.1984年张起信等研究了虾、藻混养技术,提高了对虾产量[3].  相似文献   

11.
若干南极环境样品的放射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福龙  陈英 《台湾海峡》1992,11(1):79-83
本文观测比较了第六次南极考察采集的样品和190年采集的中国近海样品的放射性。结果表明,南极海洋沉积物的天然核素、~(137)Cs与中国近海沉积物一样均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并有明显的沉积现象;南大洋表层海水的总β放射性比中国近海海水的少17%~52%;南极地衣对总β放射性的浓集系数达1.3×10~3~2.3×10~3,茎、果实是浓集放射性的关键器官,对~(137)Cs的浓集量达17.5Bq/kg(干),为中国近海海洋植物的8~14倍。  相似文献   

12.
95Zr在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的迁移、富集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模拟海洋环境中,海水中95Zr的比活度在试验前期快速下降,在最初4h内下降了90%以上,此后呈缓慢递减趋势.底质中95Zr的比活度在试验前期逐渐上升,至48h达到最大值,此后随时间逐渐降低.半褶织纹螺螺壳富集95Zr的能力显著强于螺肉,螺壳和螺肉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0.32和4.68.大弹涂鱼各组织器官中,根据富集量,对95Zr的富集能力最强的是内脏,其次是鳃和鳍,最弱的是肌肉,次弱的是脊椎.大弹涂鱼除鳃外,其余各组织器官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半褶织纹螺对95Zr的富集能力比大弹涂鱼更强.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与日照县海带育苗场协作,今年在石臼所利用海水池塘进行罗非鱼海水养殖试验中获得高产。在4.3亩试验水面中,经105天养殖,共收获罗非鱼7008.6斤,平均亩产罗非鱼1629.9斤。其中1号池平均亩产1865.5斤,商品鱼平均尾重0.56斤,最大尾重1.25斤。养殖期间共投喂商品饵料7023.6斤,平均饵料系数为1.11,是目前国内海水养殖罗非鱼单产最高水平。罗非鱼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盐性广、群体产量高、耐低氧、肉味鲜美等优点,是海  相似文献   

14.
对虾对饵料蛋白质及氨基酸吸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51Cr2O3作指示物,研究了对虾(Penaeus orientalis)消化道不同部位对饵料蛋白质和结合态、游离态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特点;以[3H]赖氨酸作示踪剂,进一步研究了饵料游离氨基酸在对虾体内的转运、分布及参与蛋白质合成的问题,并了解不同投饵方式对这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胃中进行旺盛的消化活动,营养物质主要通过中肠腺吸收,由此进人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各组织器官,中肠也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饵料游离氨基酸不能与结合态氨基酸同步吸收,以致其结合率低下,多次投饵可提高其结合率.  相似文献   

15.
虾池要求 对虾与牡蛎混养的虾池,应具备以下条件:1.底质是泥质为主的泥沙质;2.水深1.2m以上;3.具有一定的换水能力,日换水量在20%以上;4.海水盐度不低于20;5.附近有比较丰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4年7月象山港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种苗区监测资料,选取种苗区海水、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指标为评价对象,通过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对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毛蚶种苗区海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除Pb外,基本上为表层低于底层;含量平面分布除Hg、As表现为北高南低的情况外,其他指标基本上表现为西高东低.沉积物中Cu、Pb、Zn、Cd的含量分布为西高东低,Hg、As含量分布为北高南低.对种苗区沉积物重金属的评价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显示为轻微生态危害等级,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表现为CdHgCuPbAsZn;采用平衡分配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种苗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对水生生物有一定的影响,两种评价结果较吻合.同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种苗区重金属的含量均处于较清洁等级.  相似文献   

17.
提取中国明对虾的血浆蛋白用SDS-PAGE进行分离.将电泳条带从上到下平均切成4份,分别胶内酶解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进行质谱分析.利用SEQUEST软件对NCBInr蛋白数据库进行检索,鉴定了66个中国明对虾血浆蛋白质.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鉴定的蛋白进行功能分类,包括转录、细胞结构和骨架、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与处理、蛋白质折叠、分拣和降解、免疫功能、生长和发育、能量代谢、细胞周期、碳水化合物代谢、钙离子平衡、抗氧化剂和氨基酸和脂类代谢等.本研究丰富了中国对虾血浆蛋白质表达谱,可为进一步研究对虾免疫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对虾是我国海水养殖生产中的主体产品之一。但是,在发展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对虾养殖环境在发生着某些不利的变化:如虾池“老化”,泛池浮头,底质败坏;沿岸海水污染日趋严重,自然海水的溶解氧出现低于正常指标的现象。由于养虾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对虾养殖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致使有的养虾单位投入大,效益低或亏损。因此,应对养虾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1.改善养虾生态环境,实现稳产高产随着养虾生产的发展,虾池环境逐年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饵料中B族维生素Vit.B_1和Vit.B_6对对虾肝胰脏淀粉水解酶和类胰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从而阐述Vit.B_l和vit.B_6在对虾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添加Vit.B_1 6mg、Vit.B_6 6mg╱100g饵组对虾肝胰脏淀粉酶比活性最高,是对照组的1.7倍,是组Ⅲ的3.8倍。类胰蛋白水解酶的比活性随饵料中Vit.B_1和Vit.B_6含量的递增而升高。当实验全部改用对照饵喂养各组对虾时,其上述两种消化酶的比活性又分别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我国海洋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统计数据,选取19个影响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实证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和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产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鱼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广东和福建,甲壳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广东,贝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福建,藻类海水养殖产量主要分布在福建;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市场需求、技术推广和设备,鱼类和甲壳类海水养殖产量的共同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和经济,贝类和藻类海水养殖产量的共同主要影响因素为市场需求和技术推广;相关沿海地区应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海水养殖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并进一步开发利用其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