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区划与抗震防灾研究》由卢振恒、钟以章、尹心方同志编译,大百科出版社出版,65万字,16开本.本文集编译了近年来苏联、日本、美国等地震和抗震学者在地震区划及抗震防灾方面的研究文章.介绍了苏联地震区划近期的研究成果,包括地震区划方法、烈度和土壤振动的定量特征、地震深部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估计及  相似文献   

2.
1987年10月,乌鲁木齐市举行了一次抗震防灾演习。较大规模的城市抗震防灾演习在我国还是首次。本文简述了这次演习的目的和任务、主要内容及组织领导情况,分析了演习的社会效果,指出这次演习是对乌鲁木齐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一次检验,不仅对提高全市各社会集团和人民群众的临震应急能力和城市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有重要作用,对全新疆的抗震防灾工作也有促进作用,对我国城市抗震防灾工作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炼油厂区位于天山褶皱系与准噶尔坳陷区的交界部位,这里属地震活动性较强烈的北天山地震带,基本烈度为8度,是新疆的地震重点监视区之一,也是抗震防灾设防的重点区。为对群众进行普遍的抗震防灾教育和训练、增强抗震防灾观念和能力,独山子矿区于1989年9月15日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抗震防灾演习。演习以模拟自治区  相似文献   

4.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震防灾规划是提高城镇综合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与城市总体规划一并实施.重点回顾了我国抗震防灾规划工作的发展历程,同时对美国、日本在建立防灾规划方面的情况也进行了介绍.通过编制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加强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在丽江地震中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综述了在这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并就未来的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了总结与展望,以期国内外同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太原市重型机器厂座落在太原古城汾河之畔.该厂是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器厂,是我国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1.注重社会效益 提高防灾意识一个企业,不仅要抓好生产,为国创汇增值,同时也需防止灾害减值,提高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一霎间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整个城市毁于一旦,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做出了预报,虽然遭到了严重破坏,但人员伤亡大大减少.次生灾害减轻.无数事实证明,建筑物抗震性能如何?群众掌握地震知识的多少,地震有无预报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将越来越大,特别是城市.目前地震工程的崛起和地震对策的问世都力图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笔者认为,领导重视是关键.2.搞好防震抗震工作 开展地震科普宣传近年来,重机厂对防火、防汛工作颇为重视,  相似文献   

6.
郑鹄 《山西地震》1989,(4):18-20
以编制太原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实践为例,探讨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一些原则,认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需要全社会的一致努力,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抗震防灾措施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必须把提高.综合抗震能力与应急应变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应增强抗震防灾意识,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本地特点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抗震防灾研究的发展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为抵御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的破坏,使得抗震防灾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工程角度,简要介绍了我国抗震防灾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沿问题及未来发展,并且阐述了抗震防灾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张敏政 《地震学报》2022,44(5):733-742
本文试图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就我国地震工程研究和防震减灾事业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论文指出:宏观考察得出的地震烈度并不具备科学概念应有的确切内涵和外延;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不可能被验证;抗震设防标准的采用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水平;断层避让研究尚未达到工程应用阶段;不能追求结构地震反应数值模拟的精确结果。最后,提出了对当前地震工程研究的建议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9.
作为开展“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一项内容,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研究室(即第十研究室)与山东省地震局的有关同志协作,对山东省烟台市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写出这份调查报告刊载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或有助于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应用WebGIS技术建立城市抗震防灾信息系统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城市抗震防灾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介绍了该系统地理数据库的建立,分析了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预测及应急反应等系统专业模型。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一次大的地震瞬时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世界上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事例在中国,如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共死亡83万人,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据统计,从1970年至1981年的12年间,全世界死于各种灾害的人数是1131643人,其中死于地震灾害为441895人,占各种灾害死亡人数的39.1%,各  相似文献   

12.
一、地震灾害预测手段的现状制定抗震防灾计划时,首先必须预测未来地震造成的灾害到底有多大。地震引起的灾害可分成以下几类:①人身伤亡;②物质破坏;③机能损坏;④经济损失;⑤社会受害。其中预测人身的伤亡是相当困难的。它除受地震震级和物质破坏的影响外,还受个人的避难能力、避难的组织引导、医疗体制的影响。而且,社会的受害情况也因难以评定,尚未见到过系统的研究。下面仅介绍一下美国国内有关  相似文献   

13.
根据淮南市供水设施施工图、管线普查和地质勘探资料,采用确定性方法对供水系统的主要构筑物和管网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提出了应更新改造抗震薄弱管段、提高重点设施抗震设防和灾后应急保障级别、设置应急供水点等抗震防灾对策,以实现供水系统"小震不坏,中震正常使用,大震保障重点供应"的抗震防灾目标。考虑不同震害影响下对供水系统分级保护的抗震防灾策略,既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可满足震后救灾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上海港温室主楼建筑造型新颖、结构体系独特,使其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十分复杂.为了给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主要研究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并应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分别对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响应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及推覆过程中塑性铰的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构不存在明显的扭转不规则现象,且满足现行规范提出的各项抗震设防要求和既定的各项抗震性能指标,具有可靠的抗震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震的作用以及在这种作用下的结构与构件的受力状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构抗震设计的计算假定与实际情况存在各种差异,甚至有时还根本无法计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抗震结构性能,就不得不依赖结构抗震的概念设计.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工程师们根据结构地震破坏的形态和长期积累的实际工程经验等总结形成的符合工程师专业知识的基...  相似文献   

16.
煤气系统和供水系统在一定的地震作用下能否发挥正常功能,对于整个城市的抗震救灾工作至关重要,根据上海市煤气和供水系统中的主要建(构)筑物,管网及管渠,过江管井进行震害预估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抗震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建筑物易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功能和后果的抗震设防理念,提出了城市建筑物的分类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抗震易损性评价方法,其中包括应用能力谱的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和快速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等。根据这些方法和泉州市规划区内的房屋调查资料,对泉州市的房屋进行了震害预测,并通过泉州市建筑物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抗震减灾策略。所发展的易损性评价方法和对策措施对其他城市编制抗震防灾规划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综合介绍了中国抗震防灾工作,包括抗震修复与加固、抗震设计规范,城市抗震防灾,工程抗震科学研究、震区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柔洁 《内陆地震》2002,16(2):143-147
介绍了乌鲁木齐市的地震环境以及历史地震灾害的特点 ,分析了乌鲁木齐市不同结构类型建筑及其抗震性能 ,并为今后乌鲁木齐市防震减灾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理论研究与地震工程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它还将随着地震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改、完善。因此,文中就一些理论概念、设防要求、结构分析、抗震措施等问题阐释我们的体会和看法。明确指出,地震烈度的意义应依据应用的不同状况给出合理解释;将地震烈度附上概率的概念,不易于应用;抗震设防的目的在于减轻建筑物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地区抗震设防应以设防烈度为防范对象;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烈度应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基于弹性反应谱理论,在考虑抗震设防要求的计算分析中,引入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是合理的;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都与地震发生概率无关;没有必要取多条地震时程曲线按所谓多遇地震下进行补充计算;地震作用的准确性有限,除结构计算分析外,采用适当抗震构造措施是必要的;超越设防烈度的地震是抗震设计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