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渝江 《四川气象》2002,22(4):63-63
冬天 ,欢迎你来成都滑雪 !到成都滑雪 ?是的。在成都市西 95公里的大邑县境内 ,有一处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大型高山滑雪场———西岭雪山滑雪场。西岭雪山滑雪场位于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内 ,又称大飞水原始森林风景区 ,属邛崃山系。风景区总面积 4 83平方公里。景区内最高峰庙基岭海拔 5 3 64米 ,矗立天际 ,终年积雪。诗圣杜甫在成都居住时曾眺望此景 ,写下了 :“两个黄鹂鸣萃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名句。滑雪场位于西岭雪山景区东大门 ,海拔 2 2 0 0一 2 4 0 0米 ,面积 8平方公里 ,年平均气温 7℃左…  相似文献   

2.
根据模糊理论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三峡某自然风景区为例,选取符合该景区特性的准则层和方案层及其参数值,评估雷击人员伤亡损失风险,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评估结果表明:该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较高;闪电密度、雷电流强度、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直击雷防护措施以及防接触和跨步电压措施对该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影响程度最大;为了减小雷电灾害风险,该自然风景区应建立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设置临时避雷场所,完善直击雷防护措施以及防接触和跨步电压措施,并进行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3.
运用大明山景区3个自动站2008~2014年的资料,分析景区的气候特点,结果显示6至8月是景区降雨最密集的时段,天坪站具有明显的多雨趋势,5至9月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季节。大明山景区适宜旅游的天数占73%,9月和10月是大明山旅游景区最适宜旅游的月份。大明山穿衣指数春秋跨度大,春季为一至四级,秋季为二至五级;夏冬季穿衣指数跨度小,夏季为五级,冬季为一级。同月份大明山景区和南宁城区穿衣指数等级相差2~3个等级。对大明山雾凇指数的研究表明,景区雾凇主要出现在12月和1月,得出雾凇出现时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并设计了雾凇指数,为进一步完善大明山旅游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老君山中灵索道,不但架空线路长,而且位于雷暴多发区。其控制系统多为弱电设备,一旦索道的防雷措施不到位,人员和索道设备很容易遭受雷击。依据当地景区索道的雷灾历史、景区的地形特征、小气候特征、雷暴的气候学特征和2009-2011年的闪光电定位资料,通过对雷电可能对栾川老君山景区索道造成的危害、雷电侵入途径以及致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根据景区地理、环境、气象和雷电活动特点,将外部的直击雷防护与内部的防雷电过电压、等电位、屏蔽以及完善的接地防护技术措施协调统一、进行综合防护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栾川老君山风景区中灵索道防雷工程实施后,防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老君山中灵索道,不但架空线路长,而且位于雷暴多发区。其控制系统多为弱电设备,一旦索道的防雷措施不到位,人员和索道设备很容易遭受雷击。依据当地景区索道的雷灾历史、景区的地形特征、小气候特征、雷暴的气候学特征和2009-2011年的闪电定位资料,通过对雷电可能对栾川老君山景区索道造成的危害、雷电侵入途径以及致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根据景区地理、环境、气象和雷电活动特点,将外部的直击雷防护与内部的防雷电过电压、等电位、屏蔽以及完善的接地防护技术措施协调统一、进行综合防护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栾川老君山风景区中灵索道防雷工程中实施后,防雷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防直击雷的角度,研究了秀山风景区历年雷击的方位和强度、次数,探讨了设立避雷针进行防护的必要性和避雷针架设的位置,提出安装避雷器的方法以及雷雨天景区内人员自身防雷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摘     
冰川公园奇观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以南偏西的磨西乡境内,海螺沟冰川是低海拔现代冰川。它长达14.7公里,站在2850米的冰川舌上观览,可以看到偌大的冰瀑布从粒雪盆溢出直泻雪峰脚下,如一股洪流伸进贡嘎山森林线6公里形成冰川舌,在冰川舌上可以看到两侧的黑松林以及长草坝青山绿树间獐、鹿、野羊的踪影。沟内珍稀植物达40多种,野生动物40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有28种。有些专家认为,海螺沟是具有世界水平的奇特风景区。  相似文献   

8.
杨祖芳 《气象》1981,7(2):5-7
对流层低层的赤道高压,是夏半年低纬度地区一种常见的天气尺度系统,它往往是一个接一个地生成,在低纬度洋面上经常表现为几千公里长的高压带。它的出现和移动,对赤道辐合带的形成、台风的发生发展和移动均有着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婺源大鄣山卧龙谷景区、鸳鸯湖景区、月亮湾景区、城区和部分村庄选取7个能够代表当地生态环境特征的监测点,进行为期2 d的负离子浓度、温度、风向、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和气压流动监测,并与南昌城区负离子浓度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初步分析了负离子分布规律,以及负离子与首要污染物(PM10)的关系.分析结果认为,负离子浓度与植被覆盖率、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首要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风景区的负离子浓度高于城区:植被状况与瀑布对负离子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王海芸 《广西气象》2006,27(A02):115-116
主要从防直击雷的角度,研究了秀山风景区历年雷击的方位和强度、次数,探讨了设立避雷针进行防护的必要性和避雷针架设的位置,提出安装避雷器的方法以及雷雨天景区内人员自身防雷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气候、雨量站网最佳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36个气象台站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等五个要素的资料计算表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气候站的站间距离50公里;雨量站的站间距离25公里为最佳间距。同时得出该方法用于平原地区的台站设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东南沿海海岸线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00公里。除即墨以东一段40公里的海岸较平坦外,其余海岸自西南向东北为五莲山(主峰725米)、崂山(主峰1133米)和尾嵛山(主峰817米)等群山丘陵带,且山脉的走向基本与海岸线相一致,这对形成海陆气流辐合,增强降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概况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1995年6月27日下午13时35分至16时50分,根据各地气象台站危险天气报统计:郁南、云浮、新兴、四会、清远、高明、佛山和广州市近郊先后出现8级和8级以上雷雨大风,是当年产生强对流天气范围最大的一次。根据雷达连续探测,这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产生在锋前暖区的一条南北走向对流回波带里。回波带子午后12~13时形成,14~16时达到成熟期,带的平均长度约160公里,宽度35公里,17时以后逐渐消亡,生命史7小时(见图1)。2对优回波带的演变及组结构2.l暖区回波带的形成与人字形回波6月27日凌晨,南岭山…  相似文献   

14.
1982年2月,北京气象中心开始向全国发布一组新的数值预报图,其中北半球的形势预报采用了修正σ坐标的原始方程五层模式。该模式是对北京气象中心原先使用的三层原始方程模式(简称Λ模式)的一个改进。其特点是在垂直分解上从三层扩充为五层;在水平分解上从540公里改为381公里;在静力关系差分上进一步包括了“时间微分”方案;在时间积分上将原来的欧拉后差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6—2018年贵州省89个4A及5A级旅游景区与同期县级气象站气温、湿度、风、降雨等自动站观测要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重建景区1961—2014年逐日的温度、湿度、风等历史资料,计算了旅游气候适宜性指数,分析贵州省旅游景区的旅游适宜性,挖掘景区避暑避寒优势。结果表明:景区历史资料重建值较温度递减率计算值更接近实际观测数据,重建值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贵州省旅游景区适游期长, 4—11月是全省旅游适宜期;全省4A级以上景区旅游气候适宜性为非常适宜和适宜等级的总占比大于2/3,比较适宜等级约占1/3,全省全年无旅游气候适宜性为较差等级的景区;贵州夏季非常适宜避暑的景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避暑条件属于适宜区,冬季避寒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6.
庄旭东 《广东气象》1996,(2):10-13,19
1过程概况1995年4月9日(简称“4.9”)下午,由于受高空低槽和华南静止锋的共同作用,在广东省郁南—德庆县—带形成的对流云团沿着西江流域向东移动并不断发展,到广州时达到最强。云团所经之处狂风骤雨,推广州天河观象台的观测,19时10分开始19m/s的大风持续约5分钟,最大阵风达24.2m/s;18时40分到20时30分并测得降水量为55mm。1995年4月19日(简称“4.19”)下午,由于受高空低相和冷锋的共同作用,在广东省封开~郁南县一带形成的雷雨云团沿着西江流域向东移动,并加强为一块宽150公里、长500~600公里、厚18公里的强中尺度对流…  相似文献   

17.
急流     
《气象》1975,(5)
急流一般是指出现在对流层上部或平流层下部的一支风速较大、范围较窄的气流。它的宽度约几百公里,厚度约几公里,长度可伸延几千公里。 究竟风速多大才算急流?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是,最大风速达到30米/秒或以上,垂直方向的风速切变达5—10米/秒/公里,水平方向的风速切变5米/秒/100公里才算急流。 急流带中风速最大区域的连线称为急流轴。在天气图上常用急流轴来表示急流带。沿急流轴上的风速并不是均一的,一段大些,另一段小些。急流带中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p—σ坐标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出初夏东亚大尺度低空强西风分支的现象。并进一步阐明低空强西风分支及其对应的副热带季风雨带和热带季风雨带形成的物理机制,本文所得的结果对于初夏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梅雨和南海海域的降水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景区水库的降水和水文观测历史记录,采用对邻近气象测站测值进行同比气候差订正的方法来弥补少量资料的断缺,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资料链条。运用与周边气象站对比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景区降水、泉瀑汇流水量的年度分布、多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台山景区降水资源较周边地区显著偏多,降水主要集中在汛雨阶段,多局地性的暴雨、大暴雨日;景区库区来水量分为丰、平、枯年,与汛期降水关系密切,其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期正在向少雨年代过渡。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2014年西安地区兵马俑、翠华山等7个旅游景点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西安景区的旅游气象条件,应用本地化的人体舒适度指数预报方法对西安景区旅游气象舒适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西安旅游景区气温冬季气温较低,月平均气温低于5℃,夏季气温较高,月平均气温大都高于20℃;人文景区气温高于自然景区。冬半年的相对湿度低于夏半年,7—10月相对湿度较高;大部分自然景区相对湿度高于人文景区。风速整体较小,月平均风速为0.2~1.1m/s,全年风速变化不大。(2)4—10月为西安的旅游气候舒适期,其中,4—5、9—10月是平原人文景区最佳游览时期,6—10月是山岳自然景区旅游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