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CiteSpace对1984—2020年中国知网(CNKI)中干旱区城镇化研究的2703篇文献进行分析,利用发文时间分布、作者与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和突现词检测分析了干旱区城镇化研究的发文趋势、阶段划分、核心作者与机构网络、主题演变与历史热点.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先升后降,可以划分出萌芽、快速、蓬勃、成熟4个时期.涌现...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国内外城市更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威  王晓楠  盛科荣 《地理科学》2020,40(8):1300-1309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工具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从演化过程、发文期刊和研究机构的特征、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比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差异。研究表明:①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快速发展阶段尤为显著,每年发文量分别达到117篇和238篇;② 研究文献多集中在城市规划、区域研究、城市设计、建筑学等期刊。相对于国外,国内发文期刊更集中。国内排名前10的期刊发文量占比达46.65%,国外仅29.84%;③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间初步形成合作网络,但网络联系与合作程度依然较低。相对于国外,国内研究机构间联系更紧密。④ 国外研究热点集中在伙伴关系与公众参与、绅士化、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和文化创意等方面,国内研究热点体现在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广州?深圳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公众参与的初步探讨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国内外康养旅游相关2 371篇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从康养旅游相关概念、年度发文量、来源期刊类型、案例地分布、研究方法、论文关键词及研究内容入手,运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可视化方法,比较分析国内外康养旅游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国外康养旅游研究起步早、程度深,研究体...  相似文献   

4.
卫星遥感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全球降水准确定量观测提供新的手段,应用卫星降水产品的前提是进行地区的适用性评价。为了解卫星降水产品评价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1998—2020年752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和网络分析的方法剖析卫星降水产品评价研究的演变趋势、合作关系和研究热点,以此来了解该领域的前沿进展。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发文量和引文量不断增长,且2015年开始高被引论文显著增多。美国、中国和德国是该领域的主要发文国家,美国和中国占到世界总发文量的76.2%,中国科学院是全球该领域发文量最大的学术机构,占到发文总量的11.6%。基于卫星降水数据在复杂地形区的多时空尺度评价、极端降水事件分析、大尺度干旱评价等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典型的研究区包括青藏高原、拉普拉塔流域等。基于卫星降水数据在无资料地区的水文过程模拟、结合人工智能方法进行气候变化模拟、气象预报和预测等是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和热点。  相似文献   

5.
从文献总量、文献类型、成长趋势、关键词、作者、国家与机构等方面,对1900-2012年SSCI收录的73种人文地理期刊的144719条文献记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计量分析,包括:构建作者评价指标体系以分析作者对人文地理研究的学术贡献,利用网络图分析各阶段作者、国家与机构之间合作的网络关系等。研究表明:1百年来,人文地理发文量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占SSCI发文总量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2英美一直引领全球人文地理研究及其发展;3人文地理学有明显研究热点主题,包括地方性、迁移、性别、旅游、规划等,研究注重地理与政治的结合,以及对GIS和RS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的采借;研究热点区域集中在英、美两国,尤以其特大城市为重点,中国的部分城市近十年来也受到较多关注;4人文地理学作者分布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并形成了以Johnston R J、Thrift N、Sayer A、Jackson P、Harvey D等为中心的学术高产核心作者群。本研究对揭示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有较好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景区旅游心理容量研究对于提升景区管理与旅游体验质量、推进景区科学规划与动态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景区旅游心理容量的概念定义、评估指标、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景区旅游心理容量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1)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经济、文化、管理、心理等多学科领域均有相关讨论,通常认为景区旅游心理容量为兼顾旅游体验与社会影响的景区最大使用水平;2)拥挤感知成为常用的测算指标,反映与拥挤感知互动的"调适行为"研究开始出现;3)视觉模拟逐步替代常规叙述性话语,仿真模拟方法处于初步探索阶段;4)对微观环境因素的偏好、影响程度及与人群、时间、空间的关系研究可能成为影响未来旅游心理容量的重要因素;5)从政策、宣传、管理等层面入手,进一步探索景区的步行微环境影响及应对策略等,对景区规划和空间调整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在北极旅游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通过系统展现国外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关键词、期刊、作者及其机构、被引频次等数量变化和网络关系,提炼出“北极旅游行为模式研究构成北极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等6个主要的研究内容,评价了北极旅游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启示。研究表明,(1)近年来国外关于北极旅游发文量及被引频次较多的期刊包括Arctic, Polar Geograph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主要关键词包括北极、旅游、气候变化等,主要作者包括Stewart E J, Dawson J, Grimwood B S R等,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芬兰奥卢大学、挪威北极大学等。(2)北极旅游行为模式研究构成北极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极旅游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辩证共存;旅游管理是北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北极旅游发展政策措施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北极旅游的可持续性;体验稀缺与独特是北极旅游显著而不可或缺的环节;旅游活动影响下的北极社区面临着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系统等多重变化...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通过梳理中英文期刊乡村文旅融合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态势,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该文对乡村文旅融合的研究历程、研究者与发文机构、研究方法与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表明:(1)相较于英文文献,中文文献热度高、增长趋势明显、政策导向显著,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成长、快速发展3个较稳定的发展阶段;(2)国内初现领军人物,但国内外尚未形成较强的核心团队和广泛的学术合作网络;(3)研究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但呈现出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趋势;(4)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文旅融合资源、乡村旅游与文化关系、乡村文旅融合影响、乡村文旅融合路径四方面。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构建理论体系与建立科研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9.
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起点和重点区域,将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优先发展区域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中国学者发表的近25年(1993~2017)与东盟及东盟十国相关的地理学相关文献,从中国地理学对东盟研究的关注度、研究领域特征、关注的热点国家以及从事该研究的队伍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地理学对东盟国家研究的现状。研究表明:(1)近5年来,中国地理学针对东盟的研究文献量明显增加,但占所有学科针对东盟研究文献量的比重较低。(2)中国地理学针对东盟的研究领域在CNKI和SCI/SSCI文献中区别较明显。在CNKI期刊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农业、城市、旅游、地缘经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在SCI/SSCI文献中,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健康地理、土地利用、城市等方面。(3)中国地理学最关注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三个国家,新加坡主要关注其城市和旅游等,泰国主要关注其旅游、土地利用和国际河流等,而越南主要关注南沙群岛和边境贸易等。(4)中国地理学从事东盟研究的机构较多,但发文量较为分散。发文机构虽说是以传统地理学研究所和高校为主,但没有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团队。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计量的新世纪中国自然地理学国际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美国科学情报机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方法从总发文趋势、文章引用率、一流学术机构、核心作者分布、发文热门期刊以及关键词等方面,对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情况、学术地位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世纪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国际领域发展迅速,在自然地理学领域能够发挥特长并贡献力量,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文献成果方面,至2016年底,中国在自然地理学权威机构的发文量占比达18.96%,位居世界第二。高质量文章占有率增长十余个百分点,文献累计被引量从0次跃升至2万余次,研究成果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研究力量上,研究机构数量(排名第八)与学者数量(第四)均位居世界前列且发展趋势良好,中国自然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于多方面表现出了质和量的突破;从国际形势看来,中国自然地理学者通过多年不断努力,能够紧跟研究潮流,把握研究热点方向,但在理论创新及全球环境问题的研究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收集2018~2019年网络关注度等有关数据,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景区旅游吸引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景区级别越高,其吸引力半径越大,景区50%的客源市场集中在900km范围内,80%的客源市场集中在1 200 km范围内.(2)景区级别越高,旅游吸引力集中度往往越小,客源市场较分散.不同季节各景区旅游吸引力差异较大,旅游吸引力集中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各景区的平均旅游吸引力均存在距离衰减现象,级别越高的景区在不同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吸引力相差较小,衰减速度较小.不同季节的旅游吸引力衰减速度有所不同.(4)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越多、距离越近,景区对其吸引力越强.  相似文献   

12.
入境游客视角下中国旅游形象的景区代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入境游客视角出发,选取10大世界遗产类景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问卷调查资料,通过多元对应分析和方差分析,考察了此类景区代言中国旅游形象的市场认可度,并探讨了景区代言目的地形象的可行性、影响因素和具体策略,最后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代言互动传播模型。研究结果显示:①入境游客对长城、兵马俑和故宫的代言认同度最高,颐和园、天坛次之,苏州园林、黄山、丽江古城、布达拉宫与莫高窟的代言认同度最低。②10大世界遗产类景区代言中国旅游形象的认同度基本与其知名度呈正相关关系。③代言认同度的文化类别分异特征较为明显,而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仅对少数景区代言认同度具有显著影响。④在中国旅游形象的景区代言配适度考察方面,市场群体的文化类别是比人口统计学特征更为有效的鉴别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同构非优旅游地是旅游资源非优区中的一种类型,由于原生性旅游资源缺乏且品位低、政策误读、规划失误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同构非优旅游地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在分析同构非优旅游地及优势旅游地现状基础上,指出同构非优旅游地今后的发展之路只能是与优势旅游地整合或自我发展,并以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实证分析其发展之路的可行性,以期指导同构非优旅游地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转让经营权成为一些风景名胜区管理和经营改革过程中引入企业化经营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贵州马岭河作为全国首个实行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管理的试点单位,却在经营权转让后仅一年便以企业的退出而宣告失败。基于对马岭河景区管理机构、当地居民及旅游者等相关利益群体的问卷调查分析,认为马岭河经营权转让失败对当地社区的整体发展、景区经营管理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等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就如何规避景区市场化运作中的经营管理风险及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滢悦  杨青山  陈鹏 《地理科学》2019,39(5):770-778
以长白山景区旅游安全为研究对象,以鱼骨图、动态贝叶斯、GIS技术等为基本研究方法,从研究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责任人为3个方面出发,筛选景区致险因子,构建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动态贝叶斯方法综合构建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评价模型;并以实测数据及景区统计数据为依据,划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4个动态时段,综合实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动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等以上风险区域呈条带状分布;高风险区域与主要景点重合;长白山景区安全风险发生高概率的时段发生在第三个时段(12:00~14:00);较高概率发生分别在第二个时段(10:00~12:00)与第四个时段(14:00~16:00);中等概率发生较高的时段在第四个时段(14:00~16:00);较低概率发生在第一个时段(8:00~10:00)。  相似文献   

16.
沙漠型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以宁夏沙坡头景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沙漠型景区以其资源独特性备受青睐,较高的生态旅游价值造成游客量骤增、热门项目集中等现象,但基于其脆弱的生态系统,频繁的旅游活动加剧了沙漠型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威胁到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以宁夏典型沙漠型景区沙坡头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6年为时间序列,构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研究旅游安全风险情况,将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划分为五级。结果表明:2011—2016年沙坡头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整体呈降低趋势,但存在两个旅游安全风险高值区;2016年,整体上景区旅游安全风险处于较低风险区。依据沙坡头景区不同等级风险区的划分,并基于景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差异化风险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疆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思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对喀什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突出以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民俗风情为主基调,以丝路文物古迹和帕米尔高原自然风光、平原沙漠为辅的旅游主题,重点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市中心旅游区、喀什民俗大观园景区、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景区、慕士塔格冰川公园景区、莎车景区、卡尔苏沙漠景区、唐王城景区,西克尔-青石峡景区、喀什噶里-四十眼泉景区等。以喀什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喀什民俗大观园主题公园、慕士塔格冰川公园开发为先导,重点规划设计、重点投资建设、形成以喀什为中心,塔什库尔干县城,莎车县城和巴楚城为外围支撑,以314国道为主线,315国道和215省道为干线的旅游线路,构成连接全地区主要规划景区的旅游网络。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本分析法,使用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6个5A级沙漠型旅游景区的在线评论内容。结果表明:(1)沙漠旅游正在向大众旅游发展,可以分为观光型旅游景区、过渡性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景区3个阶段;(2)核心吸引物是自然资源,以“沙+水”模式为主,游客感知差异明显;(3)出游方式倾向于亲子游和自助游,孩子的旅游体验是亲子游中的关键,线上攻略是自助游游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行程规划倾向于目的地景区组合,景区效率、收费、服务态度、游客数量与基础设施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针对沙漠旅游提出了合理开发沙漠资源、重视景区间协调发展、综合发展景区功能、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旅游活动对黄石寨景区步道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钟林生  柴江豪  谢婷  石强 《地理研究》2008,27(5):1071-1077
作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步道,高频率旅游利用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选取张家界森林公园的黄石寨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既成事实调查法",设置30个样点,选取了若干特征与指标来评估步道的受影响情况。结果显示,景区的步道扩展率为13.5%,步道冲蚀发生率为73.3%,步道损毁有14处,步道边缘的土壤性状和植被状况也发生了改变,这说明旅游活动对黄石寨景区步道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山顶环寨游道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最大,上山游道次之,下山游道最小,这与旅游利用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是旅游地形象研究的7类主题之一。文章基于旅游地形象构成模型,提出了从整体角度评估旅游前后旅游地形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思路,拓展了注重构成旅游地形象多维属性变化的旅游地形象评估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两配对样本t检验等定量方法,分别评估对比分析了构成旅游地形象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以及整体形象三大组分在旅游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程度,并以旅游前后安徽天堂寨风景区形象感知差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验证了旅游地形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从整体角度比较旅游前后旅游地形象的变化态势以及变化差异的显著程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