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姜丛  蒋长胜  张琰  毕金孟 《地震研究》2020,(2):208-215,417
跟踪和总结地震预测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是调整优化我国自主进行与地震预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为反映近10年来国际上地震预测研究的进展与变化趋势,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介绍和主要研究成果总结等方式,给出我国地震预测相关研究在国际研究体系中可能的位置,并概括了近10年来在全球性科学研究计划主导下国际上取得的主要科学进展,包括预测模型研发、提升预测可操作性、拓展地震减灾应用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地震预测相关学科的科学内涵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这些将对我国地震预测相关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水热平衡模型的青海湖水位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干暖化,以青海湖为代表的我国内陆湖泊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备受世人关注.运用改进的水热平衡模型预测了2050年以前青海湖逐年的湖面蒸发量,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估算出流域未来径流量的变化,最终通过水量平衡的方式对2050年以前青海湖水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预测表明未来几十年内,青海湖水位会经历先相对稳定再继续下降的过程,2020年以前青海湖水位会相对稳定在3192.7m,之后会继续下降,到2050年约下降到3191.22m,总体上2010-2050年青海湖水位下降趋势将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3.
郭增建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411-419
回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0年来推进开展天灾预测工作的历程.天灾主要包括气象灾害、水灾、地震等,简述了进行天灾预测的10种推理思维和方法以及取得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近10几年的地震目录为基础,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GSHAP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预测结果与近十几年来的实际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小江断裂以东的昭通地区以及滇西内弧带中段的哈巴和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带近年来的地震活动性较强,与GSHAP的评估相符;龙门山断裂带和怒江断裂以西的盈江地区近年的地震活动性较强,其活动性在GSHAP中被低估;而在GSHAP中确定的高危地区,如澜沧江断裂、小江断裂、红河断裂、鲜水河断裂周边区域,近十几年内的构造活动低于预期,如红河断裂与澜沧江断裂近年来的地震活动性较弱,而怒江断裂只在南端的保山等地区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5.
刘文兵 《地震》2010,30(2):46-53
强震发生前, 震源附近的地震活动往往会呈现出一些空间和时间的异常特征, 分析和提取这些异常特征的方法较多。 本文采用了与常规强震预测方法迥异的地震预测方法地震活动反向追踪法(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RTP), 对中国大陆近30年来的几个MS≥7.5大震(含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进行了探索性的回溯研究。 结果表明, 该方法在中国大陆大震预测方面有一定的适用性, 并利用该方法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未来强震活动做了一定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预测水库诱发地震的两个数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规模和领域的扩大,出现了伴生的新问题——诱发地震。水库蓄水、小规模的地面或地下采矿、处理废液、地热发电和石油开采及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以及地下核爆破等都造成局部地震活动增强。由于诱发地震是伴随大型工程而发生的,且多发生于大型工程附近,所以即使5级左右的地震也应予以考虑。国内外学者对水库地震的预测提出过许多方法。本文介绍了预测水库地震的统计检验预测模式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式,并用实际水库震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7.
叶媛媛  高原  韩英 《高原地震》2010,22(4):26-29
分析了陇南武都应变资料近10年的变化情况,发现在中国西部21世纪初的2次8级以上大地震前,陇南应变东西向、北45°西向受力元件,都经过了约2年的挤压应力增强阶段。这种震前相同的变化现象,对未来中国西部大地震发震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测的科学(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晏 《世界地震译丛》2009,(1):58-80,F0003
内容提示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连续刊载由日本地震学会地震预测研讨委员会编著、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5月出版的《地震预测的科学》一书。全书共5章,约10万字,分别为:第1章何谓预先知道地震的发生;第2章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些什么?;第3章近10年来的研究进展;第4章地震预测的现状;第5章地震预测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腾冲火山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皇甫岗 《地震研究》1997,20(4):431-437
近30年来,众多学对腾冲火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考察工作,并在火山地质、地球化学、地热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本试图对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及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的介绍,供正在开展的《腾冲火山活动监测、预测与对策研究》重大项目的项专题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中国大陆2005~2007年出现的6级以上地震超长平静背景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近3年来对该超长平静现象的跟踪预测过程,并对当前地震形势跟踪判定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失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韶关地震台VS型垂直摆倾斜仪近5年的完整率进行统计,简单分析出影响完整率的各种因素,并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干扰。通过潮汐的相关参数等来初步分析仪器的数据质量,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2.
单台多震和达法研究山西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叶秀薇 《华南地震》2001,21(2):42-47
利用粤闽交界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连续10年左右的地下流体资料,研究利用多层次跟踪法进行地震短期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法的粤闽交界及近海地区的应用效果较好,但在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地区暂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一些大尺度的地震活动性图像的成因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近10年来,一些研究者运用构造屈曲理论初步解释了这些现象,如等间距、地震相关、块体、条带等。本文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综述,对构造屈曲的物理、力学基础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构造屈曲在自然界存在的大量证据。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1990年以来地震测项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90年以来的青海省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对不同年份的地震预测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年度预测在基本准确标准以上的的预测依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频次、水氡、应力应变、缺震、GL值、b值、震级平静、能量蠕变曲线、地温、震群等10个测项在基本正确的预测中出现的比例相对高一些。  相似文献   

17.
许忠淮 《地震》2019,39(2):11-18
1973年美国肖尔兹(Scholz C H)等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一文,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地震预测研究的实践并未证实该论文的科学性。 2010年肖尔兹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预测之谜”的论文, 指出“现在还不能预报”地震, 他本人已否定了以前提出的地震预测物理基础的研究结果。 本文分析了肖尔兹等人以前提出的“物理基础”在科学上不能成立的原因。 地震预测研究的重点是大地震的预测, 本文指出, 大地震与小地震的不同之处在于: 大地震的初始破裂发生后会有一个长时间的断层动态破裂过程, 该过程使大地震的尺度很大。 大地震预测的最难之处就在于动态破裂过程开始后, 我们无法预测破裂会扩展到多大才会停止, 无法预测地震的大小。 在由破裂动态扩展形成的大尺度的断层面上, 在初始破裂发生前, 那里的应力并没有达到当地的静态破裂强度(或静摩擦限), 因而那里不会出现由小岩样实验结果所预言的“前兆”。 鉴于以前关于地震预测物理基础的研究结果不再适用了, 我们需要研究新的大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点初步思考, 主要依据大地形变测量、 地震活动及地质断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勘查近期活动断蹭的闭锁段, 这是个值得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地下管道工程震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管道工程的震害及功能失效对正常社会生产及生活有很大影响,地下管道工程抗震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近10年来中国大陆发生的几次地震中收集到的地下管道工程震害资料,对各种管道震害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地下管道工程的震害特点,同时,对近年来我国几个典型城市地下管道工程震害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几点有益的启示。我国部分城镇地下管道的抗震能力不足,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增强。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对于预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加固和维修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对近几十年来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领域内的重大发展做全面综述,并对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类别和优缺点及其应用作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1952-2011年鄱阳湖枯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6  
闵骞  占腊生 《湖泊科学》2012,24(5):675-678
利用鄱阳湖区1952-2011年水文监测资料,分析鄱阳湖近60 a来枯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从流域降水、五河来水、长江上中游来水、湖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探讨鄱阳湖枯水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后的近11 a鄱阳湖枯水程度显著加剧,尤其是近5 a来最低水位不断被刷新;造成鄱阳湖枯水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流域降水和五河来水的相应变化,其次是长江上中游来水变化,湖盆形态变化对于近10 a来枯水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峡大坝蓄水以后,长江上中游来水变化对鄱阳湖枯水变化的控制作用呈现逐渐加强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