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依据研究区80余口钻孔岩心成果,结合测井资料,并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和野外调查等手段,运用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煤炭地质学等理论。对该区龙潭组沉积古地理特征及聚煤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龙潭组识别出三角洲、泻湖-潮坪2种沉积相类型、7种沉积亚相和17种沉积微相;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将研究区龙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时期沉积环境主要由泻湖—潮坪转换为碳酸盐台地局限潮下,其后发生海退,发育潮控三角洲平原亚相,煤层主要形成于潮坪和分流间洼地演变而来的泥炭沼泽沉积环境;SQ2时期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控三角洲相、障壁砂坝—潮坪—泻湖相,该期三角洲范围扩大,成为沉积主体,煤层主要形成于海退—海侵转折期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角洲—潮坪、障壁砂坝—泻湖—潮坪成煤环境。  相似文献   

2.
根据研究区17口钻孔岩芯编录资料及相应测井资料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运用沉积学、岩石学、聚煤学等理论方法。详细分析该区龙潭组沉积环境类型及特征、追索沉积演化规律、总结聚煤模式。结果显示:龙潭组共识别出三角洲、有障壁海岸2种沉积相类型,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泻湖、潮坪4种沉积亚相。发育区域不整合面、区域海退面及区域海侵面三种层序界面类型,据此将龙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4个体系域。并提出三角洲平原及有障壁海岸成煤模式,认为三角洲平原是龙潭期最主要的成煤环境,在以后的找煤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沉积环境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煤层的形成及煤层气资源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聚煤盆地的沉积环境及其古地理特征,聚煤盆地古地理环境的三维空间恢复对于研究煤层气资源的赋存规律及勘探靶区优选至关重要。该文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为研究区,提出基于多维测井数据的聚煤盆地古地理沉积环境三维空间定量恢复方法。首先利用K-means空间聚类方法对研究区煤系地层主要岩性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进行聚类,由此定量识别单井岩性和划分岩层层序格架;进而结合各沉积单元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岩性组合特点,综合确定沉积环境层序;最后依据研究区1 300余口钻井的沉积剖面序列实现聚煤盆地三维沉积相模型的精细构建。结果表明,研究区煤系地层山西组空间上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特征,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决口扇和泥炭沼泽5种沉积微相;泥炭沼泽沉积环境发育的3#煤层平均厚度为6.25 m,其三维空间聚集与覆水深度呈现一定相关性,空间上表现为沿海退方向上煤层逐渐变薄并具有分带特征;局部上受沉积环境影响,东南地区煤层煤质较好且顶部的泥岩、砂质泥岩较厚,有利于煤层气封存,为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煤芯煤样的分析结果,对红林煤矿可采煤层煤中硫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井田龙潭组可采煤层煤中硫含量变化规律明显,自上至下,煤中硫含量呈两端向中间递减的趋势,呈一向右倒的"V"字形。井田煤中硫主要与硫的来源和沉积环境有关,龙潭组早期以泻湖—潮坪沉积体系为主、晚期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为主。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探讨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古环境和古气候历史,在三水市区获取了2个高取芯率的钻孔岩芯,进行了12个AMS 14C测年,并结合孢粉、硅藻等分析结果探讨三水地区全新世的海平面与河流水动力变化,以及古植被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钻孔所在区域全新世沉积总体从9 000 cal. a B.P.左右开始,呈现河流相―河湾相―河口湾相―潮坪相―河口湾相―河漫滩相的演变过程。三水区的早全新世沉积阶段年代最早为9 000 cal. a B.P.左右,表现为河口湾相的淤泥质粉砂沉积,硅藻以淡水种类为主,最高沉积速率为1.6 cm/a。海侵初始时间为8 700 cal. a B.P.左右,最高海平面时间为7 600 cal. a B.P.左右,此时海岸带发育红树林,丘陵山地发育较茂盛的亚常绿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晚全新世阶段(6 500―2 200 cal. a B.P.),以泥炭粉砂沉积为主,沉积速率为0.2~0.5 cm/a,河口区高潮线附近及河流弯道低洼滩地在5 000 cal. a B.P.前后形成淡水沼泽、河口三角洲边缘区洼地水松林发育。在晚全新世(2 200 cal. a B.P.左右)以来,陆相黏土质沉积指示河口泥沙快速堆积,三角洲平原迅速扩大,沉积速率高达1.7 cm/a。孢粉结果显示次生的芒箕孢子剧增,陆地植被稀疏,人类活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6.
乌拉根一带中生代层控砂砾岩型铅锌矿以乌拉根大型-超大型铅锌为代表,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坳陷的北部。区域构造环境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属乌拉根铅锌铜成矿带。本文从乌拉根铅锌矿床,依据实测剖面研究乌拉根铅锌矿内K_1kz~5辫状河三角洲各亚相及其微相的表现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区域沉积环境、赋矿层位沉积特征与沉积相、赋矿层位古地理特征方面论述乌拉根铅锌矿的成矿机制与成矿条件,为乌拉根区铅锌找矿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乌拉根铅锌矿赋存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道微相中。从赋矿岩石组合看透水的砂砾岩与上覆的石膏层,为有利的岩石组合,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砂砾岩与上覆膏质海湾相E_1a密闭性石膏。  相似文献   

7.
煤矿位于扬子陆块西南部内的黔北台隆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的北东部次级构造单元。区域出露地层自老至新为南华系—志留系及二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区域主体构造呈北西向展布,主要为仁怀背斜、长岗向斜及娄山背斜。煤矿含煤层位为二叠系龙潭组,煤层大部可采、局部可采并能在区内进行对比的煤层有5层,区域从中二叠世至早侏罗沉积演化表现为一个海侵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至早二叠世海侵范围最大。在整个海侵过程中,曾出现多次的海侵、海退的交替。表现为沉积间断及凝缩层的多次出现及陆源碎屑沉积与碳酸盐沉积的多次交替。沉积演化与黔中隆起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埋藏古三角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高分辨地球物理测量手段在南黄海中部深水区测量,发现了大面积以前积与前人所述反射结构为特征的埋藏三角洲地层。经过岩芯沉积成份分析、有孔虫组合、14C年龄测定,证明是晚更新世晚期海退时期的古黄河三角洲沉积,并能与相邻的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对应。结合华北平原与陆架区埋藏古河道的研究证明,晚更新世晚期低海面时期已经形成了黄河,并且流进了渤、黄海陆架海区。  相似文献   

9.
老挝万象平原含钾地层的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挝万象平原的钾镁盐矿主要赋存在塔贡组下段膏盐岩亚段(E1 tg1-1)中。经对6条实测剖面、53个钻孔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岩石特征、地层厚度分析,塔贡组下段(E1 tg1)岩相古地理具如下特征:①含钾地层可划分为半深湖亚相、浅湖亚相、滨湖亚相、湖泊三角洲亚相。滨湖亚相可进一步划分出内带和外带;②钾镁盐矿产于半深湖亚相、浅湖亚相、湖泊三角洲亚相中,前者厚度较大;③万象成钾盆地为东深西浅的不对称盆地,盆地的古地理特征与现在的万象平原较为相似;④在沉积过程中,盆地基底由持续下降到逐步趋于稳定,卤水由逐步浓缩到迅速淡化,古气候由持续干燥炎热到湿热多雨,水体由弱还原向弱氧化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10.
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通过分析钻孔资料了解,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之下,有两层硬土层。上层硬土层的顶板为本区全新世沉积的下限。晚更新世末,本区为缓起伏的丘陵、台地。南缘为古钱江谷地;西侧(湖州至杭州之间)为古钱江的一条支谷,呈南北向。在这个基础上,全新世早、中期海侵时南缘成为海湾,西侧为河口湾。海侵最盛期时,全区除小块区域外,多属潮坪或潟湖。全新世晚期,西侧的河口湾淤浅阻塞,全区被淤积为淡水湖沼平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子长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的岩芯观察、粒度分析、钻井及测井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长6段储层的沉积微相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并划定了其湖岸线的位置。研究表明,子长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两种沉积亚相,进一步划分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及河口坝等5种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湖岸线的位置,并探讨了其对优质储集砂体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地貌演变模拟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信忠保  谢志仁 《地理学报》2006,61(5):549-560
从海面-地面系统出发,对三角洲地貌演变模拟模型进行了完整构建,它是包括地面高程、沉积厚度、地壳垂直运动速率与古海面波动等在内的多变量地学过程模拟模型。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资料,运用该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时期的地貌演变过程进行了初步模拟,从模型输出的各时期古地貌图来看,效果良好。模拟结果表明:以太湖平原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南部区域的地貌演进过程可大致以7000 a BP和3000 a BP为界划分为早期快速海侵,中期岸线反复摆动,晚期迅速海退三个阶段;太湖平原核心区始终未曾遭受过大规模海侵,基本保持为陆地环境,但太湖平原西缘和太湖湖盆等部分区域可能曾数度受到过海侵的影响。分别利用304个分文化期考古点数据和73个考古点测年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古地貌和海陆关系演变的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泥沙淤积估算问题和方法——以钓口河亚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往在黄河三角洲沉积量的估算中,对沉积物干容重和计算边界等问题不够重视,导致计算结果存在明显出入。本项研究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和大量采样分析得到了多种沉积环境下沉积物干容重的计算模型,结合三角洲沉积结构分析和利用地形测量数据,计算了黄河口钓口河流路时期亚三角洲不同时期的沉积量。其中1965年至1974年间钓口河亚三角洲前缘坡脚以内的总淤积量为71.0亿t。其平均干容重为1.36g/cm3。这一干容重用于估算其它亚三角洲沉积量不会造成明显误差。认为忽略三角洲下松软沉积层的压实沉降、三角洲平原相和前缘相中粘性土与非粘性土干容重的差别以及来沙量的测量误差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大量钻井资料揭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要成盐期分别为雷三2期和雷四2期。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在川中的平昌—南充—遂宁一带发育雷三2期浓缩盐膏质蒸发泻湖微相,在川中-川西地区的南部—盐亭—成都—邛崃地区发育雷四2期盐膏湖盆微相。两期盐岩差异主要表现是,雷三2期时,盆地处于频繁的海进、海退过程中,沉积环境变化较快,成盐环境相对开放,盐盆往往多次蒸发浓缩、补给、淡化,海水表现出接近或者达到盐岩沉积浓度,其间往往夹杂石膏和云质团块沉积。雷四2期时,四川盆地处于持续的海退蒸发期,蒸发量远远大于补给量,海水以蒸发浓缩为主,海水表现为超过石盐沉积浓度,沉积石盐中夹杂卤石,局部地区钾含量极高。  相似文献   

15.
试论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废黄河三角洲是黄海的古三角洲,它形成于明、清黄河南流的时期(1194—1855年)。笔者根据近年来实地考察和前人的研究资料,重点讨论了三角洲的形成范围、地貌结构及其沉积特点,发育模式和形成机制以及它对上游河道发育的影响,这有助于现代黄河三角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孔南地区孔二段沉积相类型的分析研究,表明其沉积大环境应为欠补偿深湖环境;孔二段中北部属半深、深湖相重力流沉积,南部属三角洲前缘沉积;沧东凹陷西部舍女寺和孔店西斜坡探井取芯中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相序,东部枣园、王官屯地区岩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地区取芯上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部地区发育大套暗色泥、页岩,应为深湖相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17.
在<地理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发表的“全新世滦河三角洲相和沉积环境”一文,把滦河三角洲划分为五期亚三角洲沉积体;并根据砂体堆积形态、相的特征和冲淤动态,进而提出了各亚三角洲形成共同遵循的沉积模式。对弱潮汐河口,以河流和波浪因素为主的三角洲塑造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该文主要内容是在1978年野外工作基础上完成的。近年来,由于实际资料和实验数据日益丰富,对某些问题有必要重新再认识。  相似文献   

18.
西江和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汇流区广泛发育全新世的泥炭-淤泥腐木地层,结合剖面的沉积相特征和14C测年数据,对全新世沉积环境和含腐木地层的分布和环境变化进行探讨,获得以下认识:1)在西江和北江下游海侵北界以上的陆相沉积序列中,厚层泥炭主要形成于中晚全新世(7.5―1.5 cal. ka B.P.),集中堆积时间为5.0―1.5 cal. ka B.P.;2)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对三角洲边缘区陆相泥炭沼泽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早全新世(约9―7 cal. ka B.P.)三角洲西北端的高速率河口相粉砂黏土沉积为后来的半咸水沼泽发育奠定了淤泥深厚的物质基础,而西江―北江下游陆相洪冲积或河漫滩沉积则在8 cal. ka B.P.左右开始发育,也为之后的水松泥炭沼泽繁盛奠定了基础;3)三水西南一带是中全新世西江―北江下游泛滥平原至古河口湾的过渡区,潮汐流与河流的双重作用是造成三角洲边缘区大面积泥炭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4)泥炭湿地生态环境大多在2.0―1.5 cal. ka B.P.前后在西江和北江被高位洪水平流沉积物埋藏,而在三角洲区域多被泛滥平原洪积物覆盖。多数剖面泥炭腐木迁移的原因与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导致的潮流与河流空间位置平衡被破坏和水文条件改变有关,晚全新世不断增强的人类农业活动和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也是导致三角洲天然沼泽湿地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早白垩纪,由于燕山运动,在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二连区形成了众多的断陷盆地。这些盆地的形成含煤岩系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这些断陷盆地走向近东西。主要发育有白垩系的大磨拐河组含煤建造。由于盆地基底不平,形态千差万别致使该地层非全区发育。沉积环境从浅部的冲积、洪积相过渡到沼泽相、浅水湖相,在水深适中,环境相对稳定的区域,交互沉积了煤层,砂岩、砂砾岩等为主的大磨拐河组含煤段。古构造对沉积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对煤层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盆地古构造形态对进一步勘查煤层的赋存范围及制定各种技术指标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钻探和浅地层探测等最新调查成果,对近20年的辽河三角洲潮流沉积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时期水深地形和卫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了现代辽河三角洲潮流地貌变化.现代辽河三角洲的沉积主体位于双台子河口.研究区10 m深度内的地层主要包括:潮滩相、潮道相和浅海相沉积,其下为古三角洲相.潮滩相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分选中等,跳跃和悬浮组分各占50%左右:浅海相和潮道相沉积物主要为软弱的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以悬浮组分为主.全新世以来至1896年,研究区为古辽河、古大凌河和绕阳河之间的小海湾.1896年,双台子河被人工开挖为分洪河道以来,口门外形成盖州滩等潮滩,并快速发育.1958年,双台子河建闸后,人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小.目前.双台子河口整体处于淤积状态,潮滩面积不断增加,整体向南、西、北3个方向扩展.潮滩最大淤进速率为87~683 m/a,平均淤积速率为0.189 m/a.潮滩东侧局部发生侵蚀,平均侵蚀速率为0.122 m/a.潮道面积缩小,具有向西、向北迁移的趋势,最大迁移速率为48~200m/a.双台子河口地貌发育受径流、海洋动力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由双台子河河流输沙演变为潮流和沿岸流输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