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将费希尔(Fisher)最优分割法引入到临夏盆地早更新统东山组地层孢粉带的划分中,结合地层特征,共划分出了3个孢粉带。这3个孢粉带分别为:带Ⅰ(深度78.5~45.5m)柏科-禾本科组合带、带Ⅱ(深度45.5~12.5m)云杉属-榆属-禾本科组合带、带Ⅲ(深度12.5~0.5m)云杉属一禾本科组合带。孢粉带分带揭示,临夏盆地早更新世气候变化经历了干-湿-干3个阶段,这一结果同以往获得的粒度、碳酸钙和Cl-等无机指标高分辨率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罗布泊八一泉剖面孢粉组合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罗布泊东部八一泉剖面出露近7m厚的地层,从中系统进行孢粉组合分析,剖面可划分成三个孢粉组合带。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区域对比,确定其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该时代的确定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提供重要依据。孢粉组合特征表明,罗布泊地区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充温干为主,略有波动。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南岸巨淀湖沉积地层分析与沉积环境辨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韩美  张丽娜 《地理科学》2005,25(6):678-682
湖相沉积地层中沉积物的岩性特征、粒度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具有良好的环境指示作用,本文对位于莱州湾南岸平原上的巨淀湖沉积地层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和粒度特征进行分析,划分出了湖区的垂向沉积序列。通过地层对比并结合14C测年数据,确定了湖区全新世泻湖-浅海-海滩相沉积层的层位和特征,并对该层及其以上地层进行了地层划分,判断出各层的沉积环境。通过对选取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并结合邻近地区的孢粉组合特征和气候环境特征,得出了该湖区中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孢粉角度对漳浦前湖湾古森林遗迹分布区所在的剖面QHP和钻孔QHZ-1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经过孢粉种属鉴定、孢粉浓度的统计,木本、草本、蕨类、藻类以及各科属孢粉百分比的不同,划分出7个孢粉组合带,剖面QHP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Ⅲ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产物,组合带Ⅱ属晚更新世中期接近晚期的产物,组合带Ⅰ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钻孔QHZ-1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Ⅳ、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Ⅳ推知属晚更新世的早期的产物,组合带Ⅲ是一过渡层,组合带Ⅱ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的产物,组合带Ⅰ推知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而组合带Ⅰ以上的层位是全新世以来的产物.结合14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等资料,得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演化的4次变迁过程:晚更新世早期的寒冷干燥;晚更新世中期的温和热湿,期间发生2次明显的海侵事件;晚更新世晚期过渡到全新世的冷暖干湿的动荡期;全新世以来与现代气候较为接近的气候.  相似文献   

5.
从孢粉角度对漳浦前湖湾古森林遗迹分布区所在的剖面QHP和钻孔QHZ~1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经过孢粉种属鉴定、孢粉浓度的统计,木本、草本、蕨类、藻类以及各科属孢粉百分比的不同,划分出7个孢粉组合带,剖面QHP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Ⅲ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产物,组合带Ⅱ属晚更新世中期接近晚期的产物,组合带Ⅰ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钻孔QHZ-1自下而上为组合带Ⅳ、Ⅲ、Ⅱ、Ⅰ,其中组合带Ⅳ推知属晚更新世的早期的产物,组合带Ⅲ是一过渡层,组合带Ⅱ推知属晚更新世的中期的产物,组合带Ⅰ推知属晚更新世晚期的产物,而组合带Ⅰ以上的层位是全新世以来的产物.结合^14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等资料,得出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演化的4次变迁过程:晚更新世早期的寒冷干燥;晚更新世中期的温和热湿,期间发生2次明显的海侵事件;晚更新世晚期过渡到全新世的冷暖干湿的动荡期;全新世以来与现代气候较为接近的气候.  相似文献   

6.
上海东部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张玉兰  贾丽 《地理科学》2006,26(2):186-191
通过对上海东部地区南汇鹤鸣孔、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晚更新世晚期,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前北方期,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北方期,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大西洋期,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亚北方期,反映气候温暖略干; 第6阶段亚大西洋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新疆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及植被演替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根据近10年新疆第四纪孢粉工作的主要收获,总结了第四纪地层中出现的主要孢粉类型。阐明了新疆第四纪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森林草原、平原河谷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和草甸等六种植被孢粉组合类型。在第四纪,新疆天山南北的主要盆地处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控制下,平原植物群以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为主,并发育低地草原和平原河谷林。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是干旱区中的“湿岛”,植物群以森林、草原、草甸为主。反映了新疆气候演替特点,以温暖期更加干旱而冷期相对湿润的模式,另外也存在冷暖干湿条件的多种组合。同时还对藜科和蒿属花粉在孢粉组合分类上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在藜科和蒿属占优势的孢粉组合中,以藜科明显占优势的组合应属荒漠,而以蒿属为主或两者相近的组合应归入荒漠草原或草原。  相似文献   

8.
黄赐璇 《地理研究》1985,4(3):54-58
从西藏西部隆格尔山地的白垩系含煤地层中的化石孢粉组合,证实该山地曾经生长着以裸子植物短叶杉属和蕨类植物海金砂科为主的陆生植物群。本区早白垩世古植物属印度-欧亚植物地理区,古气候热而偏干,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带。  相似文献   

9.
邵亚军 《中国沙漠》1987,7(2):22-27
本文通过对萨拉马苏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46块地层样品的孢粉分析,共鉴定统计孢粉10390粒,其中木本植物花粉2759粒,草本及小灌木花粉7558粒,蕨类孢子73粒,分属于61个科属。根据其组合特征可划分五个孢粉组合带。反映该区自晚更新世以来植被类型曾经历了针阔混交的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有松、冷杉、云杉针叶林的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草原多次演替,该区气候出现温暖湿润→于冷多风→温凉湿润→更干冷、多风→干冷→温凉偏湿→较干冷等→系列更替。  相似文献   

10.
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的沉积相、孢粉、化学分析和软体动物化石分析等结果表明,本区在末次间冰期有过气候的快速变化,在晚更新世中期气候具有冷湿组合的特点。昆仑山垭口地区是反映高原季风强弱变化的敏感地区,加强对本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变模式及气候变化不稳定性的研究,对于掌握全球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苏建湖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建湖地区若干全新世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分析,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地区自早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变迁,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12.
吴学忠  赵希涛 《地理科学》1996,16(3):252-259
对江苏建湖地区若干全新世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分析,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地区自早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变迁,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大庆、乾安、长春、哈尔滨等地所揭示孢粉资料,试将松嫩平原晚第三纪到更新世时期划出13个孢粉带。根据孢粉组合系列变化和磁性地层测定,论述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过程,为研究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变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孢粉浓缩物AMS 14C测年和氨基酸测年方法结合气候地层对比,建立神农架地区大九湖盆地DJH-2 孔的地层年代序列。依据孢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沉积环境,将大九湖盆地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化划分为六个阶段:① 275.0-188.0 ka,寒冷偏干,寒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② 245.0-188.0 ka,暖湿偏干,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③ 188.0-129.0 ka,冷干,寒温带针叶林为主,过渡为高山草甸为主;④ 129.0-71.8 ka,暖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⑤71.8-15 ka,冷干,寒温带针叶林与高山草甸间隔发育,中间有喜暖种属增多的迹象;⑥ 15.0-1.0 ka,暖湿,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孢粉组合特征及单种属特征所显示的盆地气候变化反映了良好的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孢粉浓度特征反映大九湖盆地气候变化受北半球高纬冰量与低纬太阳辐射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15.
对尼洋河流域5个不同植被带下1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下表土花粉组合差异显著,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一致,两者对应结果分别为:高山草甸为莎草科组合带;亚高山灌丛为沙棘属-蒿属组合带;高山栎林为栎属-蔷薇科-蒿属组合带;高山松林为松属组合带;针阔混交林为松属-冷杉属-蒿属组合带。年均降水量(MAP)是影响尼洋河流域表土孢粉组合的重要因素。草本、乔木花粉百分含量与研究区MAP值呈显著相关,草本花粉的百分含量与MAP值呈明显负相关,而乔木花粉则相反。研究区孢子和花粉浓度不一定随MAP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植物硅酸体是填充于高等植物细胞内的非晶质硅 ,在恢复古气候方面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灵敏性 ,在黄土地层研究中可以弥补孢粉分析的不足 ,对于恢复沉积古环境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东海嵊山岛黄土剖面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发现 ,该剖面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化石 ,其组合特征表明该剖面的沉积环境为干冷的生草环境。粒度组成、重矿物组合、粘土矿物、孢粉、地球化学成分和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等分析已表明嵊山岛黄土地层和下蜀黄土同为干冷气候条件下风成堆积的产物。这一研究为我国晚第四纪风成黄土沉积范围、区域古环境变化提供了又一重要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全新世中后期开封西郊黄泛沉积序列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历史时期以来,黄河在开封市附近多次泛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沉积序列。选取开封市西郊25 m岩芯(ZKjm)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结合地层沉积旋回和历史文献资料,探讨了全新世中后期以来大洪水事件的孢粉记录。结果表明:黄泛地层中的孢粉含量及其组成很好地记录了大洪水事件,洪水沉积期的木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于其间断期,而人工禾本科花粉含量低于间断期。每个粒度旋回基本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孢粉亚带,且其上下界限的吻合度较高,表明孢粉可作为划分沉积旋回的代用指标。岩芯孢粉亚带的数目(12个)多于粒度旋回数目(9个),孢粉组合特征可以识别出规模较小的洪水或者一次洪水事件出现的多个短期洪水间歇期所形成的沉积,孢粉指标划分沉积旋回的精度高于粒度指标。  相似文献   

18.
囊谦盆地出露有晚始新世贡觉组石膏—红色泥岩沉积旋回,对研究古气候演化和沉积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以往的研究仅限于膏盐地层海陆相判定,而对其形成过程未有报道。采集囊谦盆地的盐泉水、贡觉组第三段的石膏和碎屑沉积物样品,并分析锶同位素比值和孢粉组合特征。结果表明,囊谦盆地盐泉水和石膏~(87)Sr/~(86)Sr比值分布在0.708 53~0.708 98之间,且位于陆源水的比值范围内;红色碎屑层孢粉组合主要以麻黄—白刺—栎粉为主,其中干旱成分占到45%,主要以麻黄粉(30%)和白刺粉(13%)为主,指示了干旱的气候环境;裸子植物杉粉在红色泥岩中的含量有所波动,最高含量达到36%,平均含量为9%,指示气候干湿交替变化。综合Sr同位素分析和孢粉分析认为,在全球中纬度干旱的大背景下,囊谦盆地石膏层形成于相对干旱和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交替变化的陆相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是研究植被与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通过在保护区内从海拔1 042~2 426 m的山地草原化荒漠带、山地干草原带和山地森林带采集的33个表土孢粉样品,结合对每个样点做的植被样方调查,根据孢粉数据进行有序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了表土孢粉组合特征与植被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3个孢粉组合带的特征与各垂直带植被总体上有较好的对应;藜科和麻黄属花粉含量与样方植物盖度无明显相关性,这两类孢粉呈现超代表性分布特征,应该是随气流从低海拔地带传播到山地高海拔地带的区域外花粉;桦属花粉和豆科花粉与对应的桦木林及锦鸡儿灌丛植被群落有较好的对应;A/C比值和孢粉总浓度大小在区分森林带与草原化荒漠植被带时有明显的指示意义;蕨类植物孢子与降水量和海拔高度正相关,豆科植物花粉与温度正相关。由于山地地形因素引起的土壤、水分及光照度差异,在相同海拔高度的阳坡与阴坡形成的森林植被和中山草甸植被交替的过渡植被,因此孢粉组合中出现较多的花粉混合,进而降低了云杉和桦属花粉与植被盖度的相关性,这类木本花粉与植被之间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该现象在植物生态学分析中具有普遍性,但对表土孢粉数据在植被与气候定量重建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运用山地表土孢粉数据进行植被与气候定量重建时,需要结合植被样方资料和沉积环境特征对表土孢粉数据进行校正和筛选。  相似文献   

20.
洛川地区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蔡茂堂  魏明建 《中国沙漠》2009,29(3):536-543
洛川地区倒数第二次间冰期磁化率与孢粉资料分析表明: 248.1~236.1 ka BP气候温暖湿润,236.1~215.4 ka BP气候变得相对干冷;215.4~188.7 ka BP为该时期最湿热的阶段,其年均温比现今高5 ℃左右,年均降水量高300 mm左右。洛川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地区差异。S2-1包括孢粉Ⅴ、Ⅵ带,对应于MIS7a的湿热期,S2-2包括孢粉带Ⅱ、Ⅲ、Ⅳ,对应于MIS7b~7d气候转为干冷期,S2-3与孢粉带Ⅰ和MIS7e相一致,其中在S2-2阶段,223.2~218.7 ka BP时期的增温事件与孢粉Ⅲ带和MIS7c相对应。黄土高原地区各剖面磁化率特征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而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一些差异,原因可能是季风三角的不同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强弱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