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通过十红滩北矿带地球化学剖面研究,该区地球化学分带明显,依次可分为完全氧化亚带、不完全氧化亚带、氧化—还原过渡带(铀矿石亚带、铀扩散晕亚带)及原生岩石带。各种元素在不同亚带具有不同的富集和分配规律,而工业铀矿化主要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带。提出在找矿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寻不同岩性段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位置,指导十红滩铀矿找矿工程部署。  相似文献   

2.
砂岩型铀矿床主要受地层砂体沉积环境控制。文章从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岩石化学成分、粒度分析、砂体规模等多方面研究了含矿地层直罗组的沉积环境特征。直罗组的砂岩具有板状交错层理及槽状交错层理发育,显示其辫状河流相沉积特征;依据粒度分析,存在分支河道及心滩亚相沉积。岩石砂体分选性中等—好,成熟度较高,表明其物源较远,沉积物经过长距离的搬运才沉积下来;由砂岩化学成分铁的含量分析表明直罗组沉积环境为还原环境,后期遭受不同程度后生氧化。因此,本区直罗组沉积环境为还原环境下远源砂质辫状河沉积环境,铀矿化受辫状河的心滩及分支河道亚相砂体控制。具有较好砂岩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蔡彤 《西部资源》2014,(4):170-173
该文在分析研究努和廷铀矿床主含矿层沉积充填序列和矿石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矿床铀成矿规律,初步建立了沉积成岩型铀成矿模式。研究认为,努和廷铀矿床属于典型的沉积成岩型铀矿床,其形成主要经历了晚白垩世二连期沉积成矿作用阶段和古近纪——新近纪成岩成矿作用阶段;该矿床产在晚白垩世形成的次级凹陷的沉积沉降中心,铀矿体严格受二连组湖泊扩张时期接受的湖泊沉积层控制;并提出今后应加强在二连组湖泊发育区的铀矿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在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勘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砂体氧化还原过渡带附近存在比较明显的自然电位异常。本文通过对该类异常的研究,分析了其与层间氧化带各亚带间的对应关系,为铀矿钻探工作提供布设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白杨河地区地质背景,分析了白杨河地区地下水系统和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认为该地区具备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对白杨河地区铀成矿条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的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盖层特征,找矿目的层直罗组下段砂体的展布形态、岩石地球化学、沉积相特征及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特征的综合研究与对比分析,认为该区的铀矿化主要受层间氧化带的控制,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构造活动区不利于大型层间氧化带形成的传统观念,对下一步类似地区铀矿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胜富 《西部资源》2022,(1):132-134
宿亥图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中侏罗统延安组为新的铀找矿目的层,通过施工钻孔,发现了较好的铀矿化信息,且矿化(异常)位置位于灰色砂体与绿色砂体接触附近,表明该层铀成矿与层间氧化带具有密切联系.该区延安组第一岩段层间氧化带发育,铀矿化位置位于氧化砂体上翼,结合直罗组找矿模式,分析该地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层间氧化带展布...  相似文献   

8.
准宝力格凹陷内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内砂岩型铀含矿层是一套以辫状河流沉积的粗碎屑岩层。本文从赛汉组上段砂体的规模、空间展布特征着手,研究其沉积类型及亚相旋回,分析砂体的物质成分、结构及后生蚀变;对已发现的铀矿(体)化分布规律、产出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认为目的层砂体及后生氧化发育,铀矿体受潜水、潜水-层间氧化带控制,赋矿岩性为多粒级砂岩组合体,具有较大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新街—红石峡地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存在三种不同的氧化类型,红色氧化、黄色氧化以及绿色氧化。红色氧化带的形成与中鸡断裂构造有关,具潜水氧化转层间氧化特征;黄色氧化带、绿色氧化带氧化方向来自于东部,为较新的氧化,新构造运动使得砂体呈南北向带状出露,地表水沿砂体自东向西渗入,形成黄色、绿色氧化带。结合研究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和铀矿化特征分析,研究区中鸡红色氧化带的南部、瑶镇黄色氧化带西北部、新街绿色氧化带及其北西方向均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0.
经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总结出八仙口地区砂岩铀矿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特征:(1)铀矿体主要赋存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2)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在平面呈蛇曲状,在剖面上呈单层氧化时,多为镰刀状;层间氧化带发育明显,并且分带性越明显,铀矿化越好,根据岩性和地球化学特性,可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3)层间氧化带发育受地质构造、地下水流、砂体渗透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生代发育起来的大型内陆拗陷盆地,面积约25万km2。研究区位于盆地北部的Ⅰ号砂岩朵体上。通过对巴音布拉格地段的铀成矿条件分析,认为该地段无论从铀源、构造、含矿含水层的岩性-岩相条件、层间氧化作用及后生还原作用,还是古气候及古水动力条件,都与纳岭沟、皂火壕铀矿床非常一致或者相似,并且业已发现了重要的矿化线索,因此其成矿远景极为乐观,有望发展成为新的铀矿带。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凹陷区是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地区。本文从中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分析入手,结合找矿目的层、层间氧化带、铀矿化发育特征,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类型进行了划分,提出了以中下侏罗统为主要找矿目的层、以古层间氧化带为主攻方向,以铀成矿有利的山地区为背景的蚀源区凹陷区为找矿的有利地段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吐哈盆地中东部地区已投入部分铀矿找矿工作,但是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果,本文拟对吐哈盆地中东部长流水地区铀成矿条件进行前景分析,对找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区位于骆驼圈子浅凹陷中,南部蚀源区总体铀含量较高,目的层也具有较高的铀背景值,满足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层间氧化带发育,通过钻探工作发现部分的铀异常以及铀矿化现象,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4.
北山造山带构造形迹复杂,分布四条蛇绿岩带和多条深大断裂及区域性揉皱构造,该区大地构造背景的研究,即是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认识区域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基础。有关北山地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和构造演化历史,长期以来各家观点不尽一致。本文以沉积建造分析为基础,通过对众多文献的梳理,综述了占主流观点的北山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并探讨了与之相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5.
绥阳县太白铀矿床位于北东向正安断褶带与南北向桐梓—遵义断褶带斜交复合部位,铀矿富集受次级断层及层间破碎带控制。矿物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有沥青铀矿、富钙铀矿、黑钒铀矿、黄铁矿。根据包裹体测温可知,区内铀为中低温热液成矿,形成于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16.
沉积体系分析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体系特征、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沉积相的平面分布控制着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而影响着赋铀砂体的空间分布;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演化创造了良好的岩相及岩性组合条件,有利于层间氧化作用的进行,控制了矿体规模。  相似文献   

17.
白垩系—古近系的红盆陆源碎屑沉积型铀矿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本文以南雄盆地下俄井地区铀矿化为例,简述了该地区浅色层控矿特征,介绍了浅色层的不同成因类型,提出浅色层是红盆中寻找沙岩型铀矿重要而又直观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浙江瓯江口南岸潮滩相带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钦春 Berg.  GW 《地理学报》1994,49(6):509-516
瓯江口南岸潮滩可分为三个沉积地貌相带:高潮滩物质由砂、泥混合沉积组成,沿岸沙堤增长;中潮滩物质以砂质为主,坑、洼地貌遍布,滩脊发育,是潮滩中最活跃,对水动力条件反映最敏感的相带;低潮滩物质由泥质组成,滩面平缓,是稳定的淤积带。潮滩相带的沉积物、地貌特征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瓯江入海的水沙对瓯江口南岸潮滩演变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安康市紫阳—镇坪钒钛磁铁成矿区位于商丹蛇绿混杂带以南,巴山弧形断裂以北,是在中-新元古代火山岩系裂谷构造基底上发育起来,沉积了震旦纪—中三叠世的被动陆缘碎屑岩、碳酸盐岩及裂谷建造的火山岩等地层。与铁矿有关的地质单元为北大巴山裂谷带,与矿有关的侵入岩为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组合。通过对典型矿床分析,总结区内成矿要素,进而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广东南雄盆地广泛分布着白垩纪红色地层,厚5千多米,面积约1 020 km2。前人普遍认为该套地层属山间盆地河湖相碎屑沉积,同时在湖底还沉积了大量钙质结核及多层泥灰岩。野外观察发现,地层中红颜色随层理/层次变化也发生深浅变化,说明地层的红色是与层理同期形成,属沉积阶段的原生色。所谓湖底沉积结核及泥灰岩实为红色古土壤层中的钙结核与钙板层。磁性矿物测量表明,地层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且相对含量较黄土-古土壤高得多,表明该地层是长期处于地表高温干旱氧化环境中形成。红色粉砂层和黏土层中发育的钙质结核及钙板层与古近系红黏土类似,属土壤淀积层,位于土壤黏化层下部。因此,南雄盆地白垩纪红层的"水成"只是局部或者短暂特点,总体是地表干旱氧化条件下经成土作用形成的红色土壤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