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了解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结合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应用理论,分析矿山开采活动对区域地质环境因子的影响和变化,选定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大且敏感的人类活动因子和环境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陇川县自然社会经济现状,从地形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4个系统选取了13项指标构建陇川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大小,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陇川县各乡(镇)的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陇川县各乡(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高、中、较低、低4个等级,全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陇川县资源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较大的因素是地质环境条件、地形条件和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BP神经网络和SVM在矿山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山环境的影响因素多样,定量评价过程易受人为因素干预。BP神经网络与SVM算法能够自动模拟各因子间的非线性关系。首次将其引入到矿山环境评价中,选取160个单元作为训练样本,以自然地理、基础地质、开发占地及地质环境等4个大类的14个变量指标为输入向量,以单元评价得分为输出向量,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与SVM矿山环境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能满足矿山环境评价的精度要求;SVM模型收敛速度较BP神经网络快,MSE小于BP神经网络,更适合矿山环境评价工作;将定量模型应用于研究区,评价得分划分为4个级别,与定性评价结果一致,为矿山环境评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矿山所在地下水功能区及地下水评价因子的确定,识别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开展矿山工程分析、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预测矿山地下水环境变化趋势,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龙场煤矿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矿山及其周边煤矿开采及地质环境现状,选取地质环境条件、拟开采煤层地质特征和预测产生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3个地质环境要素,地形高差、植被覆盖率、居民户数、拟采煤层顶板厚度、地质构造、拟采煤层平均厚度、预测沉陷区面积占比、地下水SO42-离子含量和预测含水层破坏厚度等9个评价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全球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威胁之一,每年直接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研究地震多发区的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是区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2022年甘孜州泸定6.8级地震的影响,建立了地震多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从生态、社会经济、地质等方面选取23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与理想解相似的排序偏好加权法,计算了各县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排序。在此基础上,对甘孜州灾后重建战略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区域差异:受社会经济和生态地质环境的共同影响,甘孜州东南部的资源承载力普遍高于西北部。本研究为地震多发区提供了承载力评估数据和支撑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矿区矿床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确定了该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类型;调查分析了矿区的环境地质现状并对矿山开采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基本明确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山的建设和开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为基础,依据目标层、制约层、指标层的框架体系,选取13项指标构建陆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级指标体系,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值进行无量纲处理,通过均方差决策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结合GIS技术,以各乡(镇)为评价单元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值。并按高、较高、中等、较低四个等级对其进行划分,综合来看,陆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研究结果可为该县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同时该方法也能应用于指导其他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一步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央十九大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方针,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工作,有必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通过野外调查,查明各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并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曾志林 《西部资源》2013,(4):119-120
本文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结合详细的现场调查,对青洲水泥厂石灰石矿地质环境进行了现状影响评价和预测影响评价,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监测措施,为减少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开展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区矿山开发环境遥感监测。根据该研究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并结合专家经验,选取了自然地理数据、开发状况数据和对环境的影响3个要素层下的12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分级量化后的得分和权重值进行加权叠加,得到研究区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值,并将其划分无影响区、一般影响区、较严重影响区和严重影响区。研究成果可为综合整治矿区环境提供科学参考,促进新疆北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博罗县按照十九大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方针,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工作,通过开展生产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明矿山开采过程中地质灾害,监督矿山企业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开展矿山复绿工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综合治理废弃矿山提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环境质量标准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本文从环境承载力评价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境质量标准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即通过计算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衡量大气、水及综合环境承载力状况,并以京津冀地区为试点开展案例研究。评价结果显示:①环境综合承载力方面,99%的区县超载。②大气环境承载力方面,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是主要污染因子,98%的区县超载;臭氧(O3)和二氧化氮(NO2)的超标状况也非常严重,分别有87%、72%的区县超载。③水环境承载力方面,进行评价的108个区县全部超载,总氮(TN)、溶解氧(DO)、氨氮(NH3-N)和总磷(TP)为主要的超标污染因子。该评价模型以环境质量为基础,客观地反映了环境承载力状态,可广泛应用于中国不同尺度单元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丁学鹏 《西部资源》2022,(1):201-202,封3
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为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区地质灾害现状和隐患,对矿山生产活动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制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措施,为实施保护、监测和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及土地复垦提供技术依据,促进矿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相应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是我们不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知识前提,也是决定矿山是否适合开采及矿山地质环境维护与防御的主要根据。本文根据矿产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对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强调了矿产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对2015年至2019年矿山地质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分析了矿山地质环境面临的形势,再次围绕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展开分析,内容涉及政策解读、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方面最后总结了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取得的成果,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歙县水竹坑铜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的调查,初步查明矿山地质环境特征、矿山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对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矿山对地质环境保护防治措施,达到了本次的调查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城市更新改造潜力评价是开展城市更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以宗地为更新改造评价单元,结合互联网开放数据构建基于地质条件、建筑物状况、集聚性、可达性、公共设施以及人口动态信息等多元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法组合确权方法确定指标因子的重要性;采用可逼近理想解的TOPSIS法对改造宗地进行潜力测算;评价结果的潜力等级空间分布与深圳市城市更新的实际情况相符,利用2014—2016年深圳市更新计划地块单元进行点对点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率达到79%。  相似文献   

19.
郑河 《西部资源》2015,(1):196-197
通过深入探讨矿山环境地质与矿山地质环境的关系,以及矿山环境地质的概念、特征、特点等,浅析在矿山开发中,如何正确的认识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开展气候风险管理,近期学者们提出了气候承载力的概念。本文在分析气候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及其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从当前气候天然容量,城市气候压力和城市协调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城市气候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为例,采用构建的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方法分析上海市2004-2013年气候承载力变化特点,并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确定气候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结果如下:(1)当前气候天然容量指数表明上海市的气候条件劣于基准年,在研究期间呈波动状态;(2)城市气候压力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呈稳步增长状态,但协调发展能力的增长速度低于城市气候压力的增长速度;(3)总体来说,研究期间上海市气候承载力远低于基准年,且气候承载力值因受气候条件变化影响较大而处于较大波动状态;(4)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城市人口密度、人均GDP、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工业总产值、环境保护投资、科技经费支出以及人均绿地面积为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气候承载力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它可以描述某一城市气候承载力在时域上的变化,也可以对区域气候承载力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甄别,并可作为气候预警响应的依据,为我国建立气候安全管理机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