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国省气象通信系统(CTS2)通过部署消息中间件(RabbitMQ)实现文件类(FILE)和消息类(BUFR)气象数据的收发业务。本文在梳理文件类和消息类资料传输流程的基础上,基于开源监控平台(Zabbix)设计了一套消息中间件监控与告警系统,实现了消息队列的精细化监控与告警,并通过开源监控工具(Grafana)直观展示监控指标。该系统通过辅助值班人员监控消息队列从而快速定位气象数据传输故障,提高运维效率和气象数据传输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市级气象部门信息网络系统生产运行环境安装、部署及配置Zabbix 监控系统及Grafana开源可视化组件的方法。针对气象行业各类标准化的业务系统及网络通信设备,利用Zabbix和Grafana开发一套一体化的市级气象信息网络监控系统,从而实现气象部门信息网络资源的集约化、自动化监控和告警。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搭建的基于ZABBIX框架气象数据实时监控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对该架构监控流程、企业微信告警服务接入等功能的实现进行了介绍,利用ZABBIX的开源框架的企业微信告警接口分别对接本文开发程序模块和睿象云智能告警平台,实现对气象系统监控到的故障进行企业微信告警推送,使运维人员及时发现异常故障事件并对其进行快速的响应与恢复,从而为气象大数据云平台资源的自动化运维提供支撑和帮助,使气象数据故障维护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以此保证气象数据服务应用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赵勇  王晖  郑明玺  王瑜  刘威 《山东气象》2003,23(4):54-55
分析和总结了地市级UNIX节点机在启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故障和处理方法,对地市级系统管理员更好地维护UNIX节点机,保证气象上行报文传输的准确性、及时性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晓琳 《山东气象》2008,28(3):38-39
为了提高通信业务的自动化程度,提高气象报文的上传及时率,开发研制了非常规气象资料上行传输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各种非常规气象资料上行传输的实时监控、查询、告警等功能。主要介绍了非常规气象资料上行传输实时监控系统的平台概况、功能及其实现方法、开发技巧。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各类气象设备和网络稳定运行,出现故障及时通知到人,针对目前气象设备监视和报警存在的问题,设计开发气象设备及网络监控报警软件,出现异常情况通过钉钉机器人开放接口发送报警信息到手机和电脑钉钉群,提醒业务人员及时处理故障,实现气象设备、网络情况自动监控,自动报警功能。通过业务运行表明,该软件在气象设备及网络监控业务中能提高发现设备和网络故障的时效,自动化程度高,缩短了维护人员处理故障的时效性,是钉钉机器人在气象设备和网络监测报警应用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采用VB6.0和SQL数据库查询和编程技术开发了地市级气象台站使用的加密气象资料监控与分析应用软件,通过访问数据库,对加密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实现自动站运行实时监控、加密天气实况查询、灾害天气发生警报和精细化气象情报制作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李珍 《陕西气象》2013,(2):30-32
采用基于Netflow的流量监测方法,在省级电信MSTP线路安装网络监控设备,对陕西省气象广域网络的网络流量分别进行基于数据包和流量行为的分析。在了解网络流量的构成和分布比例符合气象业务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台站、地市级气象部门在网络应用中存在网络资源释放不及时和网络防护中的漏洞,并提出相应措施,提高网络带宽的有效利用率和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9.
将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引入气象服务领域,分析了在气象服务应用中的可行性;重点阐述了如何基于STM32单片机和NB-IOT通信模块,温湿度、雨量、风力传感器构建智能控制系统,在电信物联网平台上创建产品,构建Profile和编解码插件,远程配置设备的运行参数和告警阀值,实现对各种气象数据的监控和告警功能,并将信息上传到物联网平台;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电量状况的判断,启动或关闭某些传感器设备,以此保证整个系统在低电量的情况下还能继续运行。  相似文献   

10.
ASOM二次监控平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小云  吴俞  李静 《气象科技》2013,41(3):480-483
通过研究ASOM系统在监控各类气象探测设备正常运行,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收集整理气象探测保障相关信息,最终实现对气象探测设备的高效保障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自动气象站监控不及时、天气雷达等设备监控没有声光报警等,并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了ASOM系统的二次监控平台。实际运行监控业务工作表明,该二次监控系统平台有效解决了ASOM系统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ASOM系统对气象探测设备运行监控更加方便、及时、可靠和准确。  相似文献   

11.
乌兰察布市气象资料应用处理与共享系统,以该市已经建成的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数据为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库存储与查询、分析、统计技术,实现全市气象部门自动气象站资料的整合与管理。通过气象资料应用处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气象资料在全市气象部门内的高效共享,并提高了气象资料在业务领域和服务领域的使用率和共享率。  相似文献   

12.
李玉涛  史潇  陈景丽 《气象科技》2021,49(2):297-302
气象观测数据通常情况下通过内网有线宽带进行上传,但因设备故障、人为、自然等因素造成有线线路不通时,需要一种应急通信替代内网通信。此外,由于气象观测台站缺少断网、断电、软件卡死等故障告警机制,造成故障处理周期长,影响观测数据传输质量。本文针对气象观测台站存在的风险设计开发了基于5G的气象数据备份传输及监控报警系统,具备网络通信监测、数据自动传输、软件状态监控、各种信息提示、故障报警等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观测台站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减少业务人员故障解除过程耗时,从而提高气象信息传输质量,适应地面测报业务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全国省级区域站数据传输业务流程逐步由市级转发省级调整为直传省级,省级区域站中心站成为数据传输的枢纽。区域站数据传输业务的调整给省、市、县3级区域站运维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应对统一管理难、监视难、故障诊断难的挑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省级区域站数据直传监控系统。该系统依托CIMISS系统和省级区域站中心站,基于Django框架实现了CIMISS CTS环节、省级区域站中心站环节、区域站报文来源环节、区域站电池环节的监视和展示,以及区域站报文历史传输情况的展示和故障诊断。该系统已经投入业务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全省区域站数据传输业务的运维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4.
根据3a来的现洲实验和部分地形资料,确定了雨量点,并在对现测点上游各时段降水量与城区河内涨水的关系、各点最大降雨量与城区河内洪峰到达时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萍水河上游流域降水与城区河内洪峰关系的方程,从而为萍乡市的防洪抢险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农业干旱的监测预测服务能力,减少农业干旱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对干旱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处理和干旱产品的制作发布等环节进行梳理与完善,构建辽宁省农业干旱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对农业干旱的一体化、精细化和定量化监测和预测,实现了干旱产品的标准化、自动化制作和发布。该系统依托农业干旱监测技术、遥感干旱监测技术、农业干旱预报技术等手段,实现了观测数据的收集存储、干旱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干旱产品的制作发布等功能,并形成了省、市、县一体化干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对干旱的全方位监测、立体化服务模式,从而提高应对干旱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该系统的业务化应用提高了农业干旱监测预测的定量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了地面和卫星遥感干旱监测预测的业务能力。该系统构建的省市县一体化服务模式,形成了省级农业气象业务中心统一制作干旱产品,省、市、县3级同时开展精细化干旱指导服务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力  韩笑  刘培宁  钱文斌 《气象科技》2015,43(3):451-457
针对气象业务和公共服务对气象数据统一管理与监控的需求,基于MQ(Message Queuing)消息中间件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气象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由于多种气象探测设备数据源分散、难以统一管理,本文从数据采集端入手,对不同种类,格式各异的气象采集数据进行资料种类划分、数据消息规整、采集路由配置等方式实现了多种气象探测数据采集流程的统一,气象数据采集入库灵活及时,在数据流程环节中进行监控码的规范与定义,通过输出日志信息和监控信息,完成了客户端程序、气象数据更新状态、队列服务器等内容的监控,在装备运维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辅助于日常的故障发现与定位。  相似文献   

17.
结合GNSS/MET水汽监测设备维护维修方法和实践经验,设计了GNSS/MET监测网远程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平台。该平台采用B/S方式设计,实现了GNSS/MET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测、设备故障的自动诊断,并提供故障处理技术支持、设备站点管理等功能。该平台已投入业务运行,不仅为台站和省局值班人员实时提供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还为快速排除故障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提高了GNSS/MET水汽监测设备的运行保障时效。  相似文献   

18.
模糊数学方法在城市环境噪声监测优化布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存洁 《高原气象》2002,21(3):333-336
对兰州市1990-1993年的城市区域网格噪声监测数据,应用模糊论方法学进行相关聚类分析,计算近度及择近手段,对兰州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布点进行了优化。用未参加优化运算的1994年和1995年的实测数据进行优化后的检验(F,t),以此验证测点优化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模糊论方法进行城市环境噪声监测优化布点是可行的,准确的,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新一代天气雷达本身可实现无人值守运行,具有远程软件重启的功能,但雷达各类开关机环节却需要人工现场手动操作。该文详细论述了CINRAD/SA雷达远程网络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基于远程网络智能控制器,通过继电器模组开关来控制交流接触器,再结合监控软件和监控视频,实现雷达硬件开关机的远程网络智能控制。该系统无需现场干预,可以远程重启设备硬件开关,利用触发指定命令方式,实现了单一开关按键的远程控制功能,并按照逻辑顺序,通过延时处理,开发了智能化的一键开机和关机功能,有效降低了基层台站的维护经费,提高了机务人员工作效益,保障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用性,提高了台站分离、高山站、运行环境艰苦台站的雷达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20.
With cities being responsible for up to 70%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municipal governments worldwid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act. Many large cities have committed to mitigation by becoming member of a municipal climate network, such as the C40 or the Compact of Mayors. However, there is no consistent assessment of whether membership of such networks translates into measurable outcomes. To fill this gap, we propose the use of novel outcome variables, combining financial data with geospatial inform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compares utility-scale investment in photovoltaics (PV) within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of large global cities, combining the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database with information from Google Maps. We analyse 512 global cities with a population of above 1 million, and consider the impact of 5 networks and 2 reporting platform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embership of the C40 network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utility-scale solar PV investment, while no such evidence is found for any of the other networks or reporting platforms under study.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recommend that municipal climate networks increase their efforts to trigger city regulation that is conducive to solar PV investment. More generally, measuring early indicators, such as low-carbon investment, can help municipal climate networks in their role as ‘commitment brokers’ for climate action on the ever-more important city level.

Key policy insights

  • Cities have considerable policy space to foster utility-scale solar PV investment within their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 While some large global cities exhibited significant growth in utility-scale solar PV, many others with good solar potential did not have a single project by the end of 2016.

  • Outside of China (where city boundaries often include rural areas), Tokyo tops the list with utility-scale solar PV projects by far, followed by San Diego and Rome.

  • Membership of the C40 network appears to make a positive difference to PV investment, unlike other networks or reporting platforms.

  • Outcome measures like low-carbon investment can be used more generally to assess the climate action performance of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