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锯缘青蟹幼体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测定了锯缘青蟹幼体从刚孵化至大眼幼体各发育阶段及其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氨基酸组成,并使用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来评价饵料蛋白质的质量.结果表明,青蟹各期幼体的氨基酸组成基本趋于一致,且与饵料转换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对于各期幼体,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均大于90,可以认为,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能够满足锯缘青蟹幼体对饵料中必需氨基酸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2.
张维翥 《海洋科学》1991,15(4):35-39
本文在实验培养条件下,对中华鸟塘鳢仔稚鱼的食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6文中采用线性指标:Li=ri—Pi分析仔稚鱼对轮虫、卤虫和桡足类这3种饵料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在东同的发育阶段对不同的饵料有明显的选择性。本文同时对仔稚鱼的开口时间、日摄食量、消化吸收率、口器效应等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微藻是水产养殖动物终生或特定发育阶段的饵料(或饵料的饵料),作为重要基础之一,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水产养殖产业。目前,在水产育苗过程中,由于生物污染和气候等原因,时常出现饵料微藻数量不足现象,人们不得不选用人工饲料代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业发展。同时,微藻饵料质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水产动物孵化率、成活率及生长率等,也决定着水产养殖的成败。因此选择生长快、颗粒大小适宜并富含营养物质的饵料微藻是水产养殖的基础。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水产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对海鱼…  相似文献   

4.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58批次的人工育苗试验,总结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阐述了育苗池、育苗的环境条件、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及投喂方法、育苗水质管理及生产中的操作方法等;讨论了如何解决开口饵料问题和出现3个危险期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5.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对于研究夜光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增殖机理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通过试验,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扁藻作为饵料,夜光藻能良好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为夜光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关键性的饵料问题,实现了国内夜光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摄食变化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期间,分别以牡蛎幼体、轮虫、卤虫为饵料,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形态学数据测量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和日龄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2....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维生素A营养需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5月11日-6月13日中国在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麦岛实验基地采集中国对虾幼体,在其配合饵料中添加维生素A,对其发育阶段维生素A的营养需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饵料中维生素A的含量为40.16-6.15μg/g时,对中国对虾幼体的变态,成活和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弹涂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及其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颜开强  张其永 《海洋学报》1991,13(2):240-246
本文观察描述了人工培育的大弹涂鱼仔、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器官的发育过程,并对各发育阶段的食性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开口摄食期主要摄食微型颗粒有机碎屑;全长3.55mm以上,同时还援食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及其成体;全长7.50mm以上,桡足类成体已取代有机碎屑而成为主要饵料。进入幼鱼期后,转变为摄食底栖硅藻为主,兼食桡足类和海泥中的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9.
目前,海珍品养殖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各国海洋生物和水产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海洋饵料生物的培养研究,海洋单细胞藻类是海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必不可少的基本饵料,除对虾、扇贝、鲍鱼、海参等幼体或终身以单胞藻为饵外,也是许多动性饵料如卤虫、轮虫等的饵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了解决海洋动物幼体的饵料供应,新近又研究、分离、培养了一种耐低温的等鞭金藻8701。这种藻具有耐低温、对敌害生物抵抗能力强,饵料效果好,易于培养等优良特性。该所于1989年3月7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现场验收鉴定,专家们认为:经现场镜检鉴定是一种新分离的单胞藻,现场检查在水温11℃不通气条件下生长良好,在6M~3大池接种6天,每毫升密度由47万繁殖到375万,经-5.5℃冰冻,解冻复苏后活动正常,在同样条件下,较其它同类型单胞藻活动力强。经评议认为:这一新分离的藻种和扩大培育,为对虾、扇贝等早期育苗提供了一个耐低温的适宜饵料,对对虾、扇贝培苗工作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虾类及甲壳动物消化酶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近年来,在虾类捕获量不断降低,而人们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许多有经济价值的甲壳动物成了重要的养殖对象。如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印度对虾、墨吉对虾、美国龙虾、三疣梭子蟹等。目前这些养殖种类的培苗及养成技术已经基本解决。饵料问题的矛盾却显得很突出,如果饵料的研究得以突破,将会给养虾业开创一个完全崭新的局面。要解决虾类的饵料,首先要了解虾类饵料中究竟应包括那些营养物质,虾类能消化那些物质,消化能力的大小,即要知道虾类有那些消化酶,消化酶的活力及消化酶对饵料组成的适应能力。有了这些数据,才有可能配制一种  相似文献   

11.
在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人工育苗中,除了水质和环境条件(如温、盐度和光照等)是影响幼虫生长发育、变态和存活的重要因素外,饵料也是育苗成败的关键问题。有关双壳类虫饵料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的报道。而缢蛏幼虫饵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春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5 ̄6月份在本院海水育苗试验场对人工培养的春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种群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积累资料,并为开展大批量苗种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水温在23℃时,仔鱼约经55 ̄6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10mm),摄食桡足类的比例迅速增加。对285尾仔、稚、幼鱼观察,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达100%。摄食量约占体重的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对虾所需饵料蛋白质范围为22~62%。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范围是由于摄食习性、虾体大小、培养条件和所用的试验饵料不同之故。例如:日本对虾所需的蛋白量已公认比其他对虾品种要高些,因为它有肉食的习性。然而,基本上是肉食性甲壳类动物的美国龙虾却表明:当饵料蛋白和所需能量得到满足时,饵料蛋白含量就可以减少。  相似文献   

14.
培育双壳类软体动物幼苗所需的饵料,是指池内培育阶段适合于幼虫和幼苗(壳长一般在1mm以下)的饵料。育苗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是否已经选择到这样的饵料。自40年代找到适宜的饵料生物以后,双壳类幼虫的培养才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以往利用过的一些饵料生物巳有文献系统记载。我国贻贝人工育苗是在分离与培养出扁藻以后才获得成功的。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适应各种不同情况的需要,采用的饵料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从生产性育苗特别是多茬育苗考虑,必须因地制宜地筛选出一定种数的饵料,以便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有机动选择的余地。同一时还应找出适宜的投饵数量,以求取得较好的育苗效果。为此目的,我们于1975-1978年结合生产性育苗的需要进行了一些饵料饲养实验。本文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多年来生产性育苗的实践,对贻贝育苗的饵料问题进行总结,侧重于不同饵料的饲养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15.
紫彩血蛤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贝类人工育苗是解决养殖苗种的重要途径,而选择适宜的幼虫饵料则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内外关于双壳类幼虫饵料的研究曾有不少报道[1,2,4,5],但紫彩血蛤(Nuttalliaolivacea)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用贝类育苗中常用的6种单胞藻为饵料,单种投喂或混合投喂,就饵料对紫彩血蛤幼虫生长发育、存活率和变态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饵料种类 小球藻(Chlorellaspp.)。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zhanjiangensisHu.Var.sp…  相似文献   

16.
微藻是水产养殖动物终生或特定发育阶段的饵料(或饵料的饵料)作为重要基础之一,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水产养殖产业。目前,在水产育苗过程中,由于生物污染和气候等原因,时常出现饵料微藻数量不足现象,人们不得不选用人工饲料代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业发展。同时,微藻饵料质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水产动物孵化率、成活率及生长率等,也决定着水产养殖的成败。因此选择生长快、颗粒大小适宜并富含营养物质的饵料微藻是水产养殖的基础。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水产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对海鱼和对虾影响效果明显(陈晓林等,2004刘镜恪等,1997,2002,2004,2005,2001; Liu et a12002,2004;邱小琮等,2004)多数海洋微藻具有增加ω3和ω6系列脂肪酸链长和去饱和能力,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多的 生物类群(樊云真等,1998;李文权等,2003;刘建国等,2002),在水产中,微藻饵料的缺乏常常成为限制水产动物育苗的关键因素,因此提供优质海洋微藻饵料是促进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微拟球藻是海洋微藻大眼藻纲中的主要种群(Hibbeed,1981),能高产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Zou et al,1999;魏东,2000;王秀良,2002)并具有生长迅速、细胞颗粒小(Hu et al,2003)的特点。作者利用微拟球藻培养轮虫,投喂牙鲆幼苗的实验数据显示,该藻培育的轮虫对牙鲆幼苗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刘建国等,2007)。 本文作者利用微拟球藻在天然海水中的人工优化配方以及光温等重要参数、总结出优化培养模式,利用不同光生物反应器对优化模式进行了高密度培养验证,并研究了比生长速率与生物产量等问题,为该藻的海水饵料培养和水产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虾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我国对虾资源较丰富,但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资源衰退。为了满足国內外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对虾的人工养殖事业。人工饵料是现代化养殖事业中重要的一环,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能大大促进人工养殖。对虾消化酶的研究可以为人工饵料的合理配方提供依据;因为对虾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其食物有不同的需求,而消化酶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它的这种生理状况。比较理想的人工饵料,应该是  相似文献   

18.
对虾育苗生产中,人们经常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保证幼虫生长、发育有一个合适的环境条件。事实上,不同阶段对虾幼虫的成活率高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其所处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以往的讨论中,我们曾就理化水环境因子对各阶段对虾幼虫的作用、提出过简单的看法。本文就环境因子的另一个方面,即饵料生物、病敌害、幼虫密度和个体互食等生物因素,在育苗过程中的影响,谈谈我们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9.
蓝点马鲛的口器构造和摄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文魁 《海洋学报》1987,9(4):525-530
青岛近海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4月底—5月初,在环境条件、水温、气象、饵料等的影响下,开始北上产卵洄游,其中饵料条件是影响产卵洄游的重要因素之一,洄游过程中,青岛近海的马鲛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游向黄海北部进入渤海产卵的过路群,另一部分是游向近岸产卵的部分群体.  相似文献   

20.
叶金聪 《台湾海峡》2005,24(4):553-557
本文系斜带髭鲷鱼苗室外水泥池不同生态系的育苗试验.在育苗前的“养水”期 间,1号池接入小球藻、微绿球藻、扁藻、金藻、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生物饵料;2号 池仅接入小球藻、轮虫生物饵料.在水温19.1~23℃、比重1.019、pH值8.5的条件 下.2池鱼苗经100d的培育后,平均全长各为31mm和29mm,平均体重各为0.90g 和0.75g,成活率18.5%和10.1%.试验表明:在育苗前期,生物饵料的多样性有利于 开口仔鱼的摄食和营养,也利于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