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南方和北方海带夏苗培育采用苗帘苗绳差异,在山东烟台国家级海带良种场海带育苗基地进行两种夏苗培育工艺的实验研究。在同一个育苗车间内,利用种海带采集游孢子并附苗,跟踪观测维尼纶苗帘和棕绳苗帘对海带育苗期间配子体发育、孢子体(幼苗)生长的影响,并比较两种不同苗帘育苗成本差异。结果显示:相同育苗条件下,维尼纶苗帘采苗后,配子体发育速度、孢子体形成速度显著优于棕绳苗帘上的配子体和孢子体;转化孢子体后,在育苗第15~31天时间内,维尼纶苗帘海带幼苗相对生长速率(RGR)显著大于棕绳苗帘幼苗(P0.05);维尼纶苗帘幼苗经55天培育,幼苗平均长度长至1.53 cm±0.13 cm,达到出库下海暂养规格,此时棕绳帘幼苗平均长度约0.47 cm±0.03cm。至70天,棕绳苗帘幼苗平均长度约1.78 cm±0.19 cm,维尼纶绳苗帘幼苗平均长度达7.87 cm±1.35cm,显著大于棕绳苗帘幼苗。采用维尼纶苗帘育苗,每1m3育苗水体育苗量约为60万株,综合育苗成本约为23元/万株,采用棕绳苗帘育苗,每1m~3育苗水体育苗量约40万株,综合育苗成本约为31元/万株。综上所述,北方采用维尼纶帘进行海带育苗在生产上具有可行性,并且可降低生产成本约25.8%。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紫菜的栽培面积约1800×10~4m~2,基本上是半浮动筏式潮间带栽培方式。随着紫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潮间带海区已经超负荷利用。为解决超负荷及紫菜质量下降等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费修绠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研制的紫菜育苗海上三  相似文献   

3.
吴铁民 《海洋科学》1982,6(5):60-61
紫菜半浮动筏式栽培法是晋江紫菜试验场的前身——福建晋江祥芝公社祥光大队于1958年创造出来的一种紫菜栽培方法。它有很多优点,本文对这一方法的发展历史、半浮动栽培筏架的结构和特点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附着物是海藻养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1909年,日本的冈村在“浅草海苔”一书中就有附着硅藻、藤壶等危害紫菜的阐述。迄今紫菜养殖已有长足进步,但是采壳孢子的冈帘下海后,往往遇到杂藻的附着,除了采取暴晒网帘以外也没有其他有效的方法。海带筏式人工养殖中的秋苗培育,也受到大量杂藻的危害,而只能用人力去拔除。这些附着生物与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王素娟等用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营养细胞在苗绳上代替壳抱子采苗,并将幼苗下海养殖的实验。实验中,作者先酶解种藻成单离细胞,使附着于网绳上,在室内培养成O.2—0.5mm的幼苗,然后下海养殖,1个月后,幼苗长成了20—40cm的紫菜,藻体最长者可达58cm。结果表明:冷藏一年的2—5cm的幼苗解离细胞可以长成正常的商品紫菜。坛紫菜营养细胞可用作新苗源,它可以改革传统的生产程序,这在紫菜生产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快速准确地掌握紫菜筏架的个数和面积可为海域管理和海洋行政执法等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以连云港市紫菜养殖筏架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8卫星影像,采用分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Sub-regional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SR-NDVI)和中值滤波(分别利用蓝光、绿光和红光波段)两种方法,开展紫菜筏架自动提取研究,并以无人机影像对实验结果开展精度验证,针对不同水深区域,从识别个数、面积和方法 3个角度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浅水区SR-NDVI方法识别面积精度优于中值滤波方法,深水区恰恰相反;深水区水质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提取精度较高,4种实验识别紫菜筏架误差均优于2个筏架,而浅水区提取精度相对较差;同时浅水区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筏架相连"现象。  相似文献   

7.
坛紫菜与条斑紫菜轮栽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87—1989年利用人工培苗和潮间带栽培方法进行了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轮栽试验。结果表明,用加大育苗室的采光面积、保温和缩短光照时间促熟措施,可使坛紫菜丝状体在8月初开始大量放散壳孢子,8—9月中旬采壳孢子苗,采苗后约35天开始采收紫菜,至12月初结束。9月中旬采苗的,亩产干品83.3kg。条斑紫菜丝状体按常规法育苗,于10月中旬采壳孢子苗,先在海上密挂育苗,至11月底取下坛紫菜网,将条斑网分挂到坛紫菜架上,进行了两种紫菜的轮换栽培,直至翌年5月初结束,亩产干品120.1kg。两种紫菜总产量达203.4kg,比单作增产近一倍。  相似文献   

8.
干露和冷藏对坛紫菜及杂藻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人工养殖的坛紫菜叶状体及与其有生长竞争关系的5种大型杂藻——肠浒苔、条浒苔、孔石莼、真江蓠、水云以及卵形藻等进行干露和冷藏实验.结果表明,坛紫菜叶状体干露至含水率10%~15%后直接培养,其成活率在99%以上,增重率与未经干露组的相比无显著差异;大型杂藻干露后含水率低于25%时则全部死亡;坛紫菜叶状体含水率为10%~15%时,在低温-20℃冷藏30d后进行培养,成活率达99%~100%,当含水率低于10%时,其成活率低于30%;坛紫菜叶状体含水率高于或低于10%~15%时进行低温冷藏,均会影响其成活率及冷藏后培养时的藻体增重率;与坛紫菜叶状体冷藏相同天数的大型杂藻,其死亡率达到100%;干露和冷藏可以有效地杀死与坛紫菜叶状体有竞争关系的杂藻,并且可以应用于生产以提高坛紫菜产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紫菜生产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全人工栽培紫菜到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而条斑紫菜的人工栽培则始于70年代。目前我国条斑紫菜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江苏省沿海,该地区滩涂广阔平坦,适合紫菜生长,现在紫菜已成为群众性生产的海产品之一。 条斑紫菜生活史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可以产生三种孢子:紫菜叶状体成熟后放散的果孢子,它萌发长成紫菜丝状体;紫菜丝状体成熟后可以放散壳孢子,这种孢子萌发长成紫菜叶状体;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放散单孢子,这种单孢子也长成叶状体(曾呈奎、张德瑞,1954)。 在条斑紫菜栽培中,一般应用紫菜丝状体所放散的壳孢子为苗源,所以对壳孢子苗的生理生态特性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但有关单孢子的生理生态,则未见较系统的报道。 在条斑紫菜的试验和栽培中,早已观察到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放散单孢子,这些单孢子对增加紫菜苗量起到一定的作用。60年代王素娟等曾利用紫菜这一特性在自然苗网上进行过“母子网”附苗试验,之后崔广法等又用人工苗网进行了“母子网”附苗的生产性试验。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栽培面积和收获量,但不能全部替代壳孢子苗,还需要培养紫菜丝状体。培育紫菜丝状体所需设备多、时间长,并易发病害,管理技术比较复杂。如果充分利用单孢子作为苗源来取代壳孢子苗,就可简化条斑紫菜的生产过程。为此,作者对条斑紫菜单孢子及其幼苗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室内、外的培养实验,研究它同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大面积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光线强度对条斑紫菜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紫菜的全人工采苗,就是用人工方法使紫菜丝状体贝壳放散出来的壳孢子附着到养殖网帘上去的整个过程。丝状体放散壳孢子的多少是人工采苗的基础,但是壳孢子能否很好地附着到网帘上,还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光线强度就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海上紫菜养殖筏架分布无规律、大小不规则且数量较多,现场测量难度大、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低,不能精确测量出紫菜筏架面积。无人机机动性强、影像空间分辨率高,可在紫菜养殖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连云港海州湾紫菜养殖筏架为研究对象,开展可见光波段在养殖筏架与水体的光谱可区分度研究,基于6种植被指数,进行自动提取实验,以目视解译结果作为真值,进行精度分析,同时利用不同时相、不同区域的无人机可见光影像,开展方法的普适性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度坐标(green, G)和植被(vegetativen,VEG)指数方法在浅水区和深水区均表现较好,养殖筏架个数识别精度、面积识别精度均超过91.00%。基于此,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开展其他区域自动提取实验,养殖筏架个数识别精度、面积识别精度分别超过93.02%和89.37%。结果验证了无人机可见光影像可以实现紫菜养殖筏架的自动提取,精度基本满足紫菜养殖调查需求。  相似文献   

12.
叶金聪 《台湾海峡》2009,28(2):293-298
利用坛紫菜强耐干特性,通过适当的淋水使幼苗在常温下较长时间保藏,从而达到换网养殖的目的.试验结果得出,从自然海区取回苗网,在室内常态下每天淋水2次,每次1h,经52d左右后下海挂养,尚有3~4个月的养成期,产量可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生产期的总产量.这一方法的推广应用有望大幅度提高我国坛紫菜生产总产量.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条斑紫菜壳孢子和单孢子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紫菜的全人工采苗过程中,壳孢子的放散,和附着到养殖网帘上的这段采苗过程,都是在室内水池中进行的。但壳孢子能否很好地附着到网帘上,总是受到水池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必须有适宜的光照强度,以及将池水充分搅动以外,池水的温度也是影响壳孢子附着的一个重要因子。在每年的条斑紫菜生产性采苗过程中,一般到了采苗季节,都能够比较顺利地按预期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针对黄海绿潮早期发生过程,以浒苔生殖细胞附着生长特征为切入点,以其主要原因藻种浒苔(Ulva prolifera)为材料,对比研究了不同材料附着基质对浒苔孢子附着萌发的影响。发现孢子在2—6h内的附着率达到80%,尤其是在前2h内的附着速率最快,而且在不同材料的基质上都能完成附着萌发,但萌发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性,孢子在紫菜养殖筏架相关材料(塑料、竹片、尼龙网衣、塑料网衣)上的萌发率显著高于浅滩、礁石和养殖池相关材料(细砂、海泥、石块)。浒苔孢子还可以在藻段上完成附着萌发,而橡胶和鱼粉袋相关材料对浒苔孢子的萌发存在抑制作用。对比浒苔孢子和配子的萌发特性发现两者有异同点,两者在塑料、竹片等筏架相关材料上萌发率均较高,而孢子在藻段以及橡胶浸出液和鱼粉溶液中的萌发数均显著高于配子。本研究发现紫菜养殖筏架更有利于浒苔孢子的附着萌发,这进一步说明苏北浅滩数十万亩的紫菜养殖筏架在绿潮早期形成过程中为浒苔孢子提供了重要的附着基质。本研究结果将为探讨紫菜养殖筏架在绿潮早期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养殖筏架防附着材料的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在常温条件下利用日光进行育苗。试验的重点是提高幼苗的大小与防除附着物的方法。采用从育苗基质、采孢子时期、室内短期培育及下海育苗一系列新方法,结合人工洗刷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当年获得:每cm苗绳上出1cm以上大小的幼苗5株以上的结果。这样大小的幼苗比较容易养成,达到实用阶段,所以提出一套采孢子育苗的工艺流程。这是石花菜人工育苗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16.
紫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栽培海藻,全世界紫菜初级产品的年产值占人工栽培海藻总产值的2/3。目前我国的紫菜栽培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紫菜育苗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步骤和关键,决定全年生产的成败,常规的紫菜育苗期通常仅限于每年晚秋的10~20d内,受到海况气象条件和育苗管理水平的制约,不能适时采苗和优质苗网的育成率低,出现苗期大面积病烂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一旦出现这类情况,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这正是目前普遍采用传统的紫菜贝壳丝状体室内水槽育苗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快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17.
坛紫菜营养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自1983年以来作者研究了酶介坛紫菜(P.haitanensis)成单细胞与原生质体的方法并培养成正常幼苗。室内幼苗可生长到5—6cm,在直径3cm的培养皿底部密者可出苗240余棵,可达到生产上的密度要求。分离的细胞在3天到1周内可以长出假根,快者三周可肉眼见苗,一般需一个月普遍见苗。如改善培养条件,见苗时间还可缩短。从这种可以长成幼苗、而且见苗比较快的结果来看,对今后生产上加以利用估计是可行的。本文还对不同时期种藻的出苗量以及具有单孢子的铁钉紫菜细胞培养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条斑紫菜的全人工采苗养殖实验自1970年在我国北方沿海一些生产单位中推广以来,发展很快。目前,已经成为沿海某些公社的一项群众性的生产事业。北起辽宁,南迄江苏北部,各地大都先后兴建了育苗室,进行了条斑紫菜丝状体的大量培育。但是,由于育苗室培养池的海水相对静止,原来含有的氮<0.08毫克/升,磷<0.01毫克/升(青岛栈桥附近),像这样的浓度是不能满足丝状体正常发育的需要,如不及时对水体补充一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是利用对虾(扇贝)育苗池进行室内常温培育裙带菜苗。试验证明,育苗数量完全可以达到生产上的要求,这样既可充分提高对虾(扇贝)育苗池的利用率,又可解决裙带菜苗源不足的问题,促进裙带菜养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春季繁殖期两茬贻贝苗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贻贝养殖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针对苗源供应不足的情况,有关单位相继开展了开发自然苗场及人工育苗的研究。为了充分发挥育苗设施的作用,当前贻贝人工育苗一般是从三方面进行研究的:(1)提高单位育苗水体的产量;(2)增大海上养育幼苗的保苗效果;(3)争取一年培育多茬苗。对于培育多茬苗,过去我们已成功地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