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定边地区13口井16块长7烃源岩样品的GC-MS分析资料,研究了源岩的芳烃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生源和沉积环境的分析,并探讨了芳烃系列成熟度评价参数在该地区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源岩主要以二环和三环芳烃类化合物为主,而四环和五环芳烃类化合物较低,芴含量较高,普遍含有1,2,5-TMN和1,2,5,6-TeMN且部分样品含量偏高,并检测出一定含量的惹烯、苝、和芘等陆源高等植物生物标志化合物,表明研究区源岩形成于滨浅湖弱氧化-弱还原的环境中,高等植物的输入对该地区源岩的形成占有一定贡献。芳烃中烷基萘、烷基菲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等成熟度参数表明源岩样品现今正处于成熟阶段。虽然利用不同系列芳烃类化合物求取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存在一定差异,但能定性地反映出源岩的热演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芳烃作为原油和烃源岩中可溶烃的一个重要组分,能提供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热演化程度和油源对比等多方面信息,并且其比饱和烃具有更强的抗生物降解作用的能力,因此广泛用于生物降解油的相关研究。生物降解油广泛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为了有效开展羌塘盆地油源对比研究工作,本文对隆鄂尼地区油苗开展了系统的芳烃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样品中检测出的15类化合物系列中菲系列含量极高,其次为三芴系列,萘系列含量较低,但同样检测出一定量的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母质的化合物,如卡达烯、惹烯和海松烯等,这表明羌塘盆地生油母质以海相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同时有一定量陆源高等植物输入。芳烃成熟度参数研究表明,甲基萘指数由于受到混源影响而不能单独用于成熟度评价,而甲基菲指数和甲基二苯并噻吩指数是羌塘盆地原油成熟度研究的有效指标,综合各类成熟度指标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原油属于成熟油。  相似文献   

3.
西藏措勤盆地下白垩统海相灰岩的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任拥军  李瑞雪 《沉积学报》2001,19(2):282-286
详细总结了西藏措勒盆地下白垩统海相灰岩的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包括萘、菲、芴、四环、五环及三芳甾烃系列化合物。总体组成以菲系列化合物占优势,四环和五环芳烃含量较高,其它芳烃含量较少为特征。样品中惹烯含量高,硫芴/氧芴值较高,且检出了一定含量的北、反映出该区海相灰岩的有机母源的多样性和具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还原沉积环境。应用萘、菲、芴、多环芳烃和三芳甾烃的各项成熟度参数分析了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表明西藏措勤盆地下白垩统处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4.
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母源输入与有机质性质有着密切联系,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不同层系、不同地区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由于其沉积环境、母源输入的不同,导致其地球化学指标差异;通过对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姥植比(Pr/Ph)是反映源岩沉积氧化还原环境和水体盐度的重要指标;C29ααα20R在C27~C29规则甾烷ααα20R中的相对含量也是反映沉积水体盐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发现源岩类型划分的主控指标是族组成中芳烃、沥青质组分含量及饱芳比、非沥比等四项指标,姥植比、伽马蜡烷指数为源岩类型划分的次控指标,据此将台北凹陷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划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5.
谢文泉  贾建亮  刘招君 《地质学报》2023,97(7):2363-2377
多环芳烃(PAHs)是古环境、古野火以及古气候的重要地质记录,本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 MS)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石门沟组煤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检测出一系列二环至七环芳烃化合物,包括高等植物衍生多环芳烃(卡达烯、6- 异丙基- 1- 异己基- 2- 甲基萘、惹烯、西蒙内利烯以及二氢惹烯)和燃烧衍生多环芳烃(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荧蒽、苯并\[e\]芘、苯并\[a\]芘、茚并\[cd\]芘、苯并\[ghi\]苝和晕苯)等。这些多环芳烃的检出表明石门沟组煤沉积于具有显著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微咸水湖沼环境,成熟度较低(平均随机反射率为056%)。石门沟组煤中高等植物衍生多环芳烃以极高的惹烯含量为特征,且存在较高丰度的西蒙内利烯和二氢惹烯,卡达烯丰度极低,反映出成煤期陆地植被类型以松柏类植物的针叶林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同时,煤中丰富的燃烧衍生多环芳烃证实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世存在广泛的陆地古野火,较高的大气氧气浓度(256%)可能是该时期野火频发的一个重要诱因。本次研究为柴达木盆地中侏罗世古野火事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化石证据,也是对中侏罗世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原油芳烃中三芴系列化合物的环境指示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水福  何生 《地球化学》2008,37(1):45-50
原油芳烃组分中的三芴(硫芴、氧芴和芴)系列化合物被认为源于同一母质,他们的含量变化常被认为是原始沉积环境的反映.通过对南阳凹陷、江汉盆地、准噶尔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等地区64个原油芳烃组分中三芴系列化合物的分析,发现利用新图版来区分原油母质形成的原始环境,比用简单的三角图效果好;用硫芴系列/氧芴系列与姥植比作图来判别环境也能取得用伽马蜡烷指数与姥植比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传远  段毅  杜建国 《地球学报》2008,29(5):613-618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进行系统地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分析,研究了原油的芳烃组成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探讨了原油成因。结果表明:所分析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烷基萘和含硫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密切相关;西峰油田原油形成于弱还原环境,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母质来源,特别是高等植物为原油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成熟度较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烃源岩相似,反映了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油层组。这些研究结果为盆地石油的进一步勘探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形成于贫营养型高地沼泽的云南金所泥炭藓软褐煤的链烃主要由正烷烃组成,异戊二烯类烃含量甚低,含少量陆源三萜烯。芳烃馏分主要由三芳,四芳三萜类和两个未知化合物组成。前者具典型陆源输入的奥利烷或乌散烷分子骨架,褐煤Rren^0仅0.24%,但芳构化作用已十分强烈,且芳烃主要由芳构化陆源三萜类组成。  相似文献   

9.
沉积有机质中稳定碳同位素逆转现象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研究了沉积有机质的可溶部分(抽提物)和不溶部分(干酪根)及抽提物的族组分(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通过其δ13C的分布为:干酪根>抽提物;沥青质 >非烃 >芳烃 >饱和烃。研究表明由于生源物质的不同,沉积环境的差异可构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异常。如非烃 >沥青质 >芳烃 >非烃、本文称为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局部逆转。当沉积有机质可溶部分>干酪根时,称之为总体逆转。湖沼相或河间湖相高等植物来源常为正常组或型;经细菌强烈改造生源以高等植物为主有低等生物为类脂组分加入常形成局部逆转的碳同位素组成。总体逆转则常现于有机质演化程度很高的海相沉积岩中。  相似文献   

10.
野外露头岩石学与地层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囊谦古近纪盆地贡觉组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岩性段,它们构成两套由粗变细的沉积序列,主要形成于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不同的岩性段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第一岩性段分布局限,为滨浅湖相沉积;第二岩性段、第四岩性段和第五岩性段形成于近源、快速堆积环境;第三岩性段为面积分布广泛的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沉积环境产物。由于盆地沉积的不对称性及所处沉积环境的不同,各岩性段在盆地内的出露也不相同,总体反映盆地经历了早期挤压推覆前陆盆地、中期走滑拉分盆地、晚期走滑挤压推覆前陆盆地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大王北洼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烃源岩可溶抽提物的色谱和色谱- 质谱分析结果,对大王北洼陷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三套烃源岩在沉积环境和有机母源输入的不同特征,总结了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鉴别三套烃源岩的组合参数特征,为精细的油源对比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沙四段烃源岩具有较低的Pr /Ph,4-甲基甾烷同类物中C28 4-甲基系列含量最低、较高的甲藻甾烷含量、较低的重排甾烷含量、异常的C35 升藿烷含量、高伽马蜡烷异常指数、含一定量的奥利烷和较高的硫芴系列化合物含量等特征,反映了沙四段烃源岩形成于高盐度含硫强还原沉积环境,低等水生生物为主,高等植物有明显贡献的混合母源特征。沙三段烃源岩具有较高的Pr /Ph,4-甲基甾烷同类物中C29 4-甲基系列含量最低、几乎不含甲藻甾烷、较高的重排甾烷含量、基本正常的升藿烷分布、低伽马蜡烷异常指数和较低的奥利烷含量等特征,反映了沙三段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的一般还原环境,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有一定量高等植物有机输入的混合母源特征。沙一段烃源岩具有极低的Pr /Ph,4-甲基甾烷同类物中C28 4-甲基系列含量最低、较高的甲藻甾烷含量、很低的重排甾烷含量、异常的C33 升藿烷含量、高伽马蜡烷异常指数、极低的奥利烷含量和较高的脱羟基维生素E 含量等特征,反映了沙一段烃源岩形成于高盐度强还原沉积环境,低等水生生物占绝对优势的有机母源特征。对研究区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层系中成熟度参数的演化存在显著差异,沉积埋藏历史和沉积环境可能是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为此在应用这些参数进行烃源岩乃至生成石油的成熟度评价时,应使用不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新疆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哈拉奇组和康克林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发现两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岩石结构、颗粒组分及生物化石组合微相特征。哈拉奇组沉积粒度相对较细,泥质含量较高,生物碎屑相对较少,可划分出5种微相类型和5种次一级微相类型;康克林组生物种类丰富,个体保存较完整,颗粒组分出现了较多鲕粒、核形石等,亮晶胶结普遍,泥级组分相对较少,可划分出6种微相类型和8种次一级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和野外沉积构造,认为哈拉奇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深水陆棚和台地斜坡2种沉积环境,其次为台地边缘浅滩和开阔台地沉积,总体反映较深水沉积环境;康克林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环境,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  相似文献   

13.
利用芳烃参数研究煤系烃源岩中重排藿烷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红磊  张敏  姜连  程熊 《沉积学报》2016,34(1):191-199
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部分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存在较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在对重排藿烷分布、组成特征及生标组成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芳烃参数对高丰度重排藿烷的成因进行了探讨。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显示,高重排藿烷与陆源高等植物生源关系密切,主要在弱氧化沉积环境下演化形成。具有高-异常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C30*/C30H>0.2、C30E/C30H>0.1)的烃源岩二环+三环芳烃相对含量一般大于50%,四环、五环芳烃含量相对较低,普遍低于35%,未见芳香甾萜类,研究认为其生源主要为陆生高等植物;甲基菲指数MPI1、MPI2和甲基菲比值F1研究结果显示,Pr/Ph>1的弱氧化环境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在进入成熟阶段后开始大量形成,并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大;Pr/Ph<1还原环境下的烃源岩重排藿烷丰度相对较低,但在进入成熟阶段后仍有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三芴系列化合物参数表明,沉积环境的弱氧化性质对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沼泽相沉积环境最有利于重排藿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新疆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哈拉奇组和康克林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发现两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岩石结构、颗粒组分及生物化石组合微相特征。哈拉奇组沉积粒度相对较细,泥质含量较高,生物碎屑相对较少,可划分出5种微相类型和5种次一级微相类型;康克林组生物种类丰富,个体保存较完整,颗粒组分出现了较多鲕粒、核形石等,亮晶胶结普遍,泥级组分相对较少,可划分出6种微相类型和8种次一级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和野外沉积构造,认为哈拉奇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深水陆棚和台地斜坡2种沉积环境,其次为台地边缘浅滩和开阔台地沉积,总体反映较深水沉积环境;康克林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环境,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  相似文献   

15.
芳烃化合物是烃源岩和原油中非常重要的有机族组分,与饱和烃一样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应用GC-MS能检测到的芳烃化合物可分为常规多环芳烃、含NSO杂环芳烃、芳香甾萜烷及脱羟基维生素E。它们的一些参数可作为母质来源、热成熟度、沉积环境和油气运移判识的有效指标,是饱和烃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和佐证,对油气勘探与开发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生物降解、混源油等因素会影响这些参数的正确性。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GC×GC-TOF)对生物降解油芳烃中的鼓包化合物UCM(unresolve dcomple xmixtures)进行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也将是今后芳烃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西湖凹陷黄岩构造带、平北地区以及宁波构造带的16个轻质油样品进行了分析。原油中富含反映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尤其是源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及蕨类植物的三环、四环二萜类及其芳构化产物,而反映水生低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较低。不同构造带间原油中这些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如异海松烷/nC_(20)、异海松烷/(异海松烷+16β(H)扁枝烷)、1,2,5-三甲基萘/1,3,6-三甲基萘、1,7-二甲基菲/(惹烯+1,7-二甲基菲)等。这些差异指示了宁波构造带与平北地区原油裸子植物输入较多,蕨类植物及被子植物输入较少,而黄岩构造带原油蕨类植物输入较多,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较少的特点。研究中利用全油色谱-质谱将原油饱和烃与芳烃组分建立联系,提出(异海松烷+1,7-二甲基菲)/(惹烯+16β(H)扁枝烷)作为反映西湖凹陷轻质原油生源构成的指标,而该参数与全油碳同位素值的正相关关系证明了裸子植物树脂对西湖凹陷轻质油的重要成烃贡献。  相似文献   

17.
鸡西盆地早白垩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分析方法,对鸡西盆地早白垩世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生物标志化合物对该区有机质生物来源、成熟度及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有机质热演化已进入成熟阶段,且煤岩热演化程度略高于泥岩。泥岩有机质母质来源主要为水生生物,同时有高等生物的输入;煤岩以陆生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同时也有水生生物输入。煤岩沉积环境为弱氧化环境,经历过较强的降解作用过程;泥岩沉积环境为还原环境,沉积介质咸化程度较高,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  相似文献   

18.
芳基类异戊二烯生标在指相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振西 《沉积学报》1998,16(2):9-13
芳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被认为是高盐和强还原沉积环境中沉积有机质芳烃馏分中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本文在对采自我国三个典型陆相油气盆地的33个原油和生油岩样品芳烃馏分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原油样品中芳基类异戊二烯系列化合物的检出及其在指相上的地球化学意义,指出该系列化合物还可指示微咸水和还原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盐湖盆地沉积有机质中的脱羟基维生素E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脱羟基维生素E(DHVE)同系物及其异构体在盐湖盆地原油及生油岩的轻芳烃馏份中被检出。文章从有机立体化学角度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热力学原理,对该类化合物在地质体中的存在状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讨论。认为DHVE作为生物分子化石,不仅可反映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而且也可作为膏盐沉积环境的特征生物标志。DHVE在原油中的检出,对业已发现的未成熟原油的存在又是一个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结合黔东麻江地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上部沉积微相特征,通过地球化学指标研究了其沉积环境的微细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清虚洞组上部碳同位素整体在-0.24‰~+1.25‰之间波动;锶同位素分布在0.708 9~0.711 9间;Ce异常整体为弱的负异常,δCe大于0.8;Sr/Ba比值绝大部分大于1,反映出水体较浅、水动力较强的浅滩相沉积环境。研究层位中部第11层的锶同位素、铝含量和稀土元素总量显著增大,指示陆源输入在该时期增强,为距离陆源较近的潮坪环境。上述地球化学指标得出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结果一致,均表明清虚洞组上部整体为浅水富氧的浅滩环境,其中部为陆源碎屑输入丰富的潮坪环境,将清虚洞组滩相分隔为两期。此次研究表明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演化,是判断沉积相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