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奥陶系发育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深水陆棚-盆地两大类沉积体系和局限台地、开阔台地、陆棚和盆地等4种相类型。通过露头剖面的详细观察,在该区识别出局部暴露不整合和淹没不整合两类层序界面,以此为依据将该区奥陶系划分为9个三级层序。通过对层序格架内碳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分析表明,不同层序界面及层序内不同体系域的δ13C和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有明显的差异,并呈现出有规律性变化,反映出该区奥陶纪发生了多次海平面升降变化。研究表明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作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牙形石带及沉积层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部柯坪、巴楚及东部却尔却克奥陶系露头剖面及盆地覆盖区钻井岩心的大量牙形石样品分析,分别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及东部地区奥陶系牙形石带序列。盆地中西部地区牙形石带共计22个,由老到新分别为Variabiloconusaff.bassleri带、Rossodusmanitouensis-Cordylodusrotundatus-Chosonodinaherfurthi组合带、Scolopodusquadraplicatus带、Glyptoconusfloweri带、Tripodusproteus/Paltodusdeltifer带、Glyptoconusunicostatus带、Serratognathusdiversus/Paroistodusproteus带、Serratognathoideschuxianensis-Scolopoduseuspinus-Erraticodontarimensis组合带、Aurilobodusleptosomatus-Loxodusdissectus组合带、Amorphognathusvariabilis带、Eoplacognathussuecicus带、Pygodusserrus带、Pygodusanserinus带、Eoplacognathusjianyeensis/Baltoniodusva-riabilis带、Eoplacognathuselongatus带、Baltoniodusalobatus带、Belodinacompressa/Periodongrandis带、Phrag-modusundatus带、Belodinaconfluens带、Yaoxianognathusneimengguensis带、Yaoxianognathusyaoxianensis带和Aphelognathuspyramidalis带;盆地东部地区下奥陶统属于深水盆地相,其特有的牙形石带主要有5个,由老到新分别为Cordyloduslindstromi带、Cordylodusangulatus带、Prioniodusgilberti带、Paroistodusproteus带和Prionio-duselegans带。同时初步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并探讨了上述牙形石带与盆地奥陶系主要构造单元岩石地层单位以及全盆地可对比的6个三级层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露头剖面的宏观组合和微观结构,总结出奥陶系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表现特征、成因机制,指导盆地内层序界面的研究。柯坪-巴楚地区奥陶系主要有3个级别的层序界面:一级层序界面发育在构造变革期,如受到造山运动或区域构造隆升作用等影响,表现为角度不整合面、平行不整合等特征;二级层序界面发育在沉积环境重大转换阶段,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或局部构造运动影响,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淹没不整合等特征;三级层序界面与局部构造运动有关,表现为局部平行不整合。层序界面的表现形式包括古土壤层、喀斯特化、地层削截、地层超覆、岩性岩相突变等。通过总结不同层序界面的性质和成因,分析不整合面的规模和发育部位,预测有利岩溶储层发育的区带。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礁滩体储层已经成为当前油气勘探的热点.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石灰窑和大湾沟露头剖面为例,对奥陶系鹰山组台内滩地层的岩相组成及层序地层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碳酸盐岩台内滩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石灰窑地区和大湾沟地区鹰山组地层发育特征存在差异,石灰窑剖面以薄层颗粒灰岩...  相似文献   

5.
王正和  张荣虎  岳勇  余朝丰  杨钊  智凤琴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10-2024010010
基于不同的研究位置或区域,目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这制约了对该段地层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的认识。本文结合露头、公开的钻井、地震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柯坪阿恰地区的柯坪塔格组露头剖面沉积与层序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① 阿瓦提凹陷西缘阿恰地区柯坪塔格组以混合水动力控制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自下而上,下段为由粗至细再到粗的沉积旋回,中段与上段整体构成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② 柯坪塔格组顶、底及内部的不整合面可将其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下段构成第一个三级层序(SQ1),中段和上段构成第二个三级层序(SQ2);SQ1中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及高位体系域(HST)均发育,SQ2中只发育TST和HST;③ 柯坪塔格组中段与下段的界线对应于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全球冰期海平面下降所形成的不整合;④ 水动力条件不同,导致LST中以河流作用为主,HST中波浪与潮汐作用大于河流作用;⑤ SQ2中的TST为区域性的优质盖层,与SQ1中的HST可构成良好的盖、储组合,故SQ1中的HST可作为该套地层中的首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同的研究位置或区域,目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这制约了对该段地层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的认识。笔者等结合露头、公开的钻井、地震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柯坪阿恰地区的柯坪塔格组露头剖面沉积与层序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①阿瓦提凹陷西缘阿恰地区柯坪塔格组以混合水动力控制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自下而上,下段为由粗至细再到粗的沉积旋回,中段与上段整体构成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②柯坪塔格组顶、底及内部的不整合面可将其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下段构成第一个三级层序(SQ1),中段和上段构成第二个三级层序(SQ2);SQ1中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及高位体系域(HST)均发育,SQ2中只发育TST和HST;③柯坪塔格组中段与下段的界线对应于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全球冰期海平面下降所形成的不整合;④水动力条件不同,导致LST中以河流作用为主,HST中波浪与潮汐作用大于河流作用;⑤SQ2中的TST为区域性的优质盖层,与SQ1中的HST可构成良好的盖、储组合,故SQ1中的HST可作为该套地层中的首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典型剖面陕西镇安西口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事件地层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建立了4个牙形石生物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eptogna-thoduselegantulus带,S·elongatus带,S·gracilis带和S·isolatus带。将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S·isolatus带的底界,较以带Pseudofusulinakrotowisphaeroidea-Dunbarinella(PD)带的底界为标志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层位低3·3m。在西口剖面上石炭统逍遥阶至下二叠统隆林阶,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界面,识别出12个四级层序(大体相当于副层序组),构成5个Ⅱ型三级层序。这5个三级层序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与贵州独山、罗甸纳水、紫云扁平剖面同期地层中三级层序及海平面变化旋回之间显示出较好的对应关系。除下杨家河阶外,其余各阶的底界,包括逍遥阶、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的底界,基本上都位于沉积相转换点或其附近,即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关键界面或其附近。表明这5个三级层序的关键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相当密切。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与碳酸盐岩微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显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在重要地层界线附近常出现磁化率异常高值,说明碳酸盐岩磁化率可能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中可识别出两次明显的类辐射事件。第一次类辐射事件发生在Occidentoschwagerinaalpina-O·postgallowayi(OS)组合带底部,即下杨家河阶的底部。第二次辐射事件发生在Mccloudiaregularis-Par-aschwagerinafragosa-Robustoschwagerinaxiaodushanica(MPR)组合带底部,即范家河阶的底部。具有三级和三级以上隔壁的四射珊瑚动物群突然大量繁盛,代表四射珊瑚演化进程中一次重大变革。在陕西镇安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这个生物事件首现层位相当于类Pseudofusulinaurdalensi(PU)带下部,高于该带底界不到12m,以Xikouphyllum-Shaannanophyllum-Szechuanophyllum-Wentzellophyllum组合带为代表。在这个层位牙形石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出现的层位关系密切。在垭口阶底界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吻合最好,隆林阶底界次之,然后是范家河阶底界。与上述3条界线相比,在镇安西口剖面上,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的首现位置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事件地层特征不明显,既不是一个生物辐射演化面,碳酸盐岩磁化率变化也不太明显,在实际工作中不易使用。  相似文献   

8.
山东淄博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强  胡树庭  杨欣德 《现代地质》2001,15(3):247-253,T001
研究区为华北地台东部奥陶系发育最全的地区之一。区内出露下、中奥陶统 (两河口阶至宝塔阶 ,时限 4 95~ 4 4 5Ma)。岩石地层划分为三山子组和马家沟组。通过对野外剖面系统的观测 ,按碳酸盐岩台地层序地层的研究方法 ,识别出区内奥陶系 8个三级层序 (OSq1-OSq8)和 4种层序界面标志。平均每个三级层序延限约 6Ma ,OSq1由三山子组B段 (TST)和A段 (HST)组成。马家沟组含东黄山段、北庵庄段、土峪段、五阳山段、阁庄段、八陡段和新汶段。东黄山段至土峪段含 2个层序 (OSq2和OSq3 )。五阳山段和阁庄段包含 3个层序(OSq4 -OSq7)。八陡段 (TST)和新汶段 (HST)组成最上部一个层序 (OSq8)。通过与河北唐山等地区同期地层的对比 ,提出华北地台下、中奥陶统 (两河口阶至宝塔阶 )可划分为 11个三级层序 ,探讨了华北地台下、中奥陶统层序差异性的可能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晚寒武世台地沉积区发育大量的白云岩,其中蕴涵着大量白云岩储层。以柯坪地区肖尔布拉克剖面为例,首次提出了以地层单层厚度为划分依据划分层序地层的方法,结合岩石学分析结果,确定了肖尔布拉克剖面寒武系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的层序地层四分方案,塔中地震资料表明该四分方案可能适用于塔里木盆地整个西部台地区。根据肖尔布拉克剖面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的岩石学分析,埋藏岩溶作用产生的溶蚀空间为该白云岩段的主要储集空间,因此可将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定义为"埋藏岩溶型白云岩储层",该储层发育位置与层序界面有密切关系,一般沿层序界面之下发育。根据上寒武统白云岩的层序地层四分方案,与层序地层对储层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台地区上寒武统"埋藏岩溶型复式白云岩储层"概念,并给予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据全球海平面变化,结合钻井、野外露头及地震资料,将柯坪-巴楚-麦盖提斜坡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24个三级层序。总结每个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特征,建立柯巴麦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揭示层序内体系域构成特征。提出柯巴麦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发育3种层序模式—低位、海侵与高位模式,分析其控制因素。将寒武系沉积模式归纳为2种:碎屑岩沉积模式和碳酸盐台地-蒸发台地沉积模式,为塔西南地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对钻井、录井、测井、地震和各种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3个三级层序,并在各三级层序内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湖扩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认为深凹及控凹断裂边缘3个体系域发育完整,而板桥及歧北次凹斜坡带仅发育退积型湖扩体系域和进积型高位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歧深地区层序地层发育模式——陆相单斜断坡带型(西断东缓超)地层格架,为研究区有利储集体的预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下古生界呈现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标志着该区卷入了加里东造山带变形。本文以盆地内奥陶纪沉积充填记录为线索,利用地层序列中沉积凝灰岩的锫石U-Pb同位素测年,结合秦岭造山带岩体年代学研究成果,探讨了秦岭加里东期构造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研究表明:1)奥陶系沉积时期,沉积序列经历了海侵至海退的完整旋回,中奥陶世马五期海退序列开始,晚奥陶世背锅山期海水自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完全退出;2)晚奥陶世平凉期至背锅山期,地层序列中凝灰岩、滑塌构造、滑塌角砾岩普遍发育,滑塌构造和滑塌角砾岩的直接触发因素是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构造活动性明显加强;3)中奥陶世马五期海退序列的开始,孕育着秦岭洋壳板块开始向北俯冲,时限大约为475~463 Ma;4)晚奥陶世平凉期,沉积序列中重力流、滑塌构造和凝灰岩普遍发育,孕育着秦岭洋向北的俯冲碰撞进入了高峰阶段,其时限大约为454~450 Ma。  相似文献   

13.
惠民凹陷是一典型的陆相断陷湖盆,研究表明: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可划分为3种层序类型,即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层序。本次研究采用了体系域的四分方案。断陷初期红色地层层序,受气候因素控制明显,在层序演化上有其独特的特点。研究区发育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3种类型沉积密集段,不同类型的沉积密集段在层序中所处位置不同,控制着不同的烃源岩厚度和油气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14.
浙江杭州地区中下奥陶统岩石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以城市基岩地质填图和剖面研究资料为基础,选择临安市板桥乡南山上中下奥陶统剖面为候选层型,根据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组合、分界标志,结合区域变质的总体特征,重新厘定、划分了4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并依据荆山岭与板桥剖面的地层、生物化石对比,确定其地层时代为早中奥陶世。这对重建杭州地区层型剖面与地质遗迹保护、岩石地层填图、奥陶纪石灰岩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川西高原风成黄土广泛分布,其中漳腊盆地黄土剖面厚约9.5 m。根据磁化率、粒度和地层特征,并通过与金川黄土和甘孜黄土剖面的对比,可将漳腊黄土地层划分为冰后期S0古土壤、末次冰期L1复合黄土、末次间冰期S1复合古土壤、倒数第二冰期L2黄土等4个地层单位,其中L1复合黄土可细分为L1L1、L1S1、L1L2、L1S2和L1...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大量露头、钻井与地震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建立了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研究提出了“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五要素”分析方法。应用该分析方法在奥陶系识别出3个二级层序界面、6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奥陶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8个三级层序。盆地不同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层序地层格架:在盆地西部窄大陆边缘北部奥陶系发育层序 Osq3-层序Osq7五套地层,持续时间从早奥陶世弗洛阶到晚奥陶世桑比阶末,南部发育层序Osq1-层序Osq7七套地层,持续时间从早奥陶世特马道克阶到晚奥陶世桑比阶末,总体上西部地层西厚东薄,南北向条带状展布,向伊盟隆起-庆阳古隆起上超覆尖灭;在盆地南部宽大陆边缘奥陶系发育盆地所发现的8个层序,持续时间从早奥陶世弗洛阶到晚奥陶世凯特阶早期,地层南厚北薄,向庆阳古隆起上超覆尖灭;在盆地中东部台内洼陷奥陶系仅发育层序Osq3-层序Osq5 TST,以盆地东部洼陷东侧最厚向伊盟隆起-庆阳古隆起上超覆尖灭;盆地北部伊盟古隆起、西南部庆阳古隆起主体一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二者的鞍部仅发育Osq4 TST层序,表明盆地西部的祁连海槽与盆地东部的华北海在中奥陶世晚期有过短暂连通。  相似文献   

17.
Investigation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have been used to (1) define sites, activity areas, features, buried soils, and cultural layers, (2) build and correlat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and (3) understand site‐formation and postdepositional processes. Archaeologists are limited in these endeavors, however, by the instruments available for field studies of susceptibility. A prototype instrument developed for archaeological application logs volum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down a small‐diameter (ca. 2.2 cm) core‐hole made with a push‐tube corer. Measurements can be made rapidly, approximately 10 times faster than collecting samples either by coring or from an exposed section, to depths of 1.6 m below the surface. The prototype logger was field‐tested on a mid‐Holocene stratigraphic section in southeastern North Dakota where it clearly distinguished various soils and sediments, including a buried occupation layer. ©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8.
皖南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南东至地区奥陶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 ,在沉积相上可分为台地、斜坡与盆地沉积。通过对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的研究 ,分别将奥陶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 3个Ⅰ类沉积层序和 2个Ⅱ类沉积层序 ,并详细分析了每个沉积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区内的奥陶系总体为一向上变深的沉积层序 ,经历了镶边陆棚—淹没台地—浅海盆地 3个演化阶段 ,其盆地呈北西浅、南东深的沉积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瞿辉  徐怀大 《现代地质》1997,11(1):8-13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的深入研究,确定奥陶系由2个超层序组成;超层序SSq1相当于下奥陶统地层,由4个层序组成。层序的发育以高水位体系域为主,水进体系域相对不太发育;低水位体系域分布较局限。各层序中发育的密集段向盆地方向逐渐合并成复合密集段,表现为“梳状结构”。超层序SSq2相当于中、上奥陶统,也由4个层序组成,下部2个层序以低水位浊积扇沉积为主,上部2个层序中体系域发育齐全。最后讨论了碳酸盐岩隆与层序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