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首山成矿带芨岭地区以发育钠交代热液型铀矿床而备受瞩目,区内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通过大比例尺构造剖面和钻探查证,对芨岭地区断裂构造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依据其相互截切关系及构造组合特征,识别出4期断裂构造变形,建立了龙首山成矿带芨岭地区的断裂构造相对变形序列;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资料,进一步厘定了4期断裂构造变形时限,为钠交代热液型铀矿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2.
断裂构造能够引起重力场的异常分布,温泉热源的形成和空间展布主要受深大断裂、基底构造等地质因素控制。基于这一思路,根据该区重力资料,结合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对深部地质结构做了一些探讨。对重力资料进行了一些处理,挖掘深部地质信息,根据所得信息推断出了一些基底断裂,有一些是本次重力结果新发现的断裂。此外,还证实了前人已圈定的断裂构造,这些构造在控热、导热作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深大断裂、基底构造它们交汇部位附近是寻找温泉热源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MT和EH4大地电磁测深的方法,在对天津市宁河县的断裂构造格局进行了新一轮的探测后,结合前人航磁、重力、电法和地震等资料,重新确定了该地区的断裂构造格架。为了进一步掌握断层的确切位置,笔者利用FD-3017镭A测氡仪对断裂带及其附近位置的土壤氡含量进行了测量,发现在厚大的第四系覆盖地区,土壤氡含量对断裂构造的反应敏感,断裂带正上方氡含量最高。该方法具有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罗平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对该区构造格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弥勒—师宗断裂北缘的构造演化。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宏观上对断裂特征进行全面解译和识别的特点,结合野外调查,分析提取断裂的影像特征,在对断裂构造进行密度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断裂在地质地貌上的特征。研究发现,罗平地区北东向断裂带是师宗—弥勒断裂北沿部分,对罗平地区三叠系以来的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形成了断裂两侧不同的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辽宁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特征和空间展布,对1980年以来辽宁地区ML≥2.0地震的累计频次和1900年以来Ms≥5.0地震的年发生率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活动断裂构造背景关系进行研究,获得了基于地震学的辽宁省内主要断裂和构造区(带)的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的初步评估结果。辽宁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较高的有海城河断裂、金州断裂九寨—盖州北段、朝阳—北票断裂等;辽宁地区未来3年发生Ms≥5.0地震危险性较高的断裂依次有海城河断裂、金州断裂、熊岳—庄河断裂、鸭绿江断裂及赤峰—开原断裂与柳河断裂交汇处等。在判定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城市地震风险时,除了依据前兆异常的空间分布,还应充分考虑区内主要构造(断裂)的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而且有丰富的有色、贵、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矿床的形成和分布与断裂构造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对该地区断裂构造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对热液成矿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兴隆县一带地处燕山造山带的中段,是中生代构造变形的典型地区。该区广泛发育了东西向和北东向联合构造,东西向主走滑断裂呈右行右阶式(P断裂),北东向次级构造由北盘的雁列式褶皱、分枝断裂及南盘次级断裂等组成。燕山台褶带变形是由尚义─平泉断裂和密云─洪山口断裂在侏罗纪时发生右行走滑形成的,其间的剪切变形带,总体特征类似于一个大型S─C构造或平面对冲构造。区内古基底断裂不仅控制中晚元古代的沉积地层和岩浆活动,而且对中生代的构造变形方式也产生重要作用。主走滑断裂与古基底断裂的复活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活动断裂的构造格架,以震源机制解和现今位移测量资料为基础,采用非连续介质有限元法,对信阳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据模拟。结果表明,信阳地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反映出沿北西向游河-赐儿山、龟山-凉亭活动断裂和北东向张湾-平桥、南湾-湾Si河港活动断裂的端部和拐点应力集中;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址处于构造应力平缓区,构造应力集中区离燃气混气站场址的距离均在7km以上。这一结果为信阳燃气混气气站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现今构造应力场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镇江地区位于宁镇山脉东端,地质构造复杂,尤其断裂构造的活动性塑造了镇江地区如今的地形地貌格架。通过地质地貌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探槽等勘探手段,对镇江地区断裂构造两侧第四纪地层进行年代学研究,基本确定了断裂构造的活动机制、活动时间,结合镇江地区地震发生的规律及地应力场特征的研究,认为镇江地区断裂构造的最后活动时间在更新世,全新世活动较弱,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断裂构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断裂构造的长度和间距进行概率拟合优度检验,证实了断裂构造在长度和间距上均服从于Г-分布,并进一步讨论了Г-分布的数量级特征及其与灾变事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重力资料精细处理及在珠江三角洲地震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断裂构造问题及其在地震灾害中的作用,随着该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利用小波变换和分形几何等新的数学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力资料进行了精细处理.并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北东东向断裂是该区的重要断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陕西小秦岭地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方维萱 《地质与勘探》1990,26(12):40-43
小秦岭地区的断裂构造可划分为:幔型断裂、壳型断裂和区域断裂.幔型和壳型断裂是导矿构造,控制了物化探异常及矿带展布方向,其派生次一级构造控制了物化探异常的高值区及矿体展布方向.本文从不同方向、不同发育规模的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出发,探讨了断裂构造对金矿的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河北省兴隆一带东西向走滑断裂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北省兴隆县一带地处燕山造山带的中段,是中生代构造变形的典型地区。该区广泛发育了东西向和北东向联合构造,东西向主走滑断裂呈右行右阶式,北东向次构造由北盘的雁列式褶皱分枝断裂及同舟次级断裂等组成。燕山台褶带变形是由尚义-平泉断裂和密云-洪山口断裂在株办纪时发生右行走滑形成的,其间的剪切带变形带,总体特征类似于一个大型S-C构造或平面对冲构造。  相似文献   

14.
辽西地区构造系统的形成与东北亚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庚  郭华 《铀矿地质》2002,18(4):193-201
燕山造山带东部辽西地区的构造填图,地质研究,以及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的同位素资料 ,提供了东北亚和燕山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华北板块北部燕山-辽西地区自中元古宙至中生代,与整个华北克拉通一起,接受相同的地台盖层沉积,其沉积历史完全相同。在中晚三叠世之后,该区沉积了中生代火山碎屑岩和陆相沉积岩,并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这才有别于华北克拉通的其它稳定区。同位素资料表明,兴隆沟期火山岩,蓝旗期火山岩和义县期火山岩形成时间分别为200-170Ma,170-155Ma,140-100Ma。按构造成因和系统的指导思想,将该区构造构造归并成3种构造系统,即逆冲推覆构造系,正滑断裂系和走滑断裂系。这3种断裂系统的发育顺序是: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义县组,九佛堂组之间的界面);正滑断裂构造系是九佛堂组和阜新组的同沉积构造;走滑断裂构造系形成最晚,为晚白垩世形成的构造。其中早期逆冲推覆构造起了主导作用,奠定了本区构造格局的基本格架,晚期构造的叠加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已有的构造格局。三叠纪到早白垩世期间,在欧亚板块向南挤压和古太平洋板块向北向西方向的挤压作用下,于早白垩世中期形成本区的逆冲推覆构造;早白垩世晚期受古来洲大陆区域扩张的影响,形成了辽西地区的正滑断裂系,晚白垩世北北东向的走滑断裂系形成则与郯庐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浅谈密县地区断裂构造与岩溶及岩溶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乐 《中国岩溶》1993,12(1):67-75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论述了密县地区断裂构造与岩溶及岩溶水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断裂带的岩溶发育特征、富水性以及断裂构造对岩溶水的分布、径流及排泄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论述了密县地区断裂构造与岩溶及岩溶水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断裂带的岩溶发育特征、富水性以及断裂构造对岩溶水的分布、径流及排泄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西南三江地区是我国地质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其中又以断裂活动为主体,控制地区地质环境变化,致使生态环境或人类生存环境受到重大损失和破坏。以遥感图像提供的地质构造信息为依据,在解译区域断裂构造基础上,确立了活动断裂遥感解译标志,总结了区内活动断裂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断裂构造对该区地震、地质灾害以及第四纪地区的影响作用作出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7.
永梅坳陷南段是粤东地区重要的成矿区,银铜多金属矿床的产出严格受地洼阶段形成的断裂构造控制;通过对该区构造层与成矿关系研究,阐述了成矿的构造基本特征和地洼阶段构造活动控矿的规律,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发育多组北东、北西向主干断裂组成的剪切断裂系统, 本文在剪切断裂地球物理识别的基础上, 分析了研究区内剪切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研究区内剪切断裂发育9种典型构造样式.平面上, 整体为共轭剪切断裂, 分支断裂延伸较短, 与主干断裂呈小角度相交; 单条剪切断裂带具有一定的分段性, 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和平面组合.纵向上, 哈拉哈塘地区剪切断裂系统具有分层变形的特征, 可以划分为下、中、上3个构造层.下构造层为寒武系-奥陶系, 为纯剪作用下形成的共轭剪切断裂系统; 中构造层为志留系-二叠系, 为受下构造层控制的张剪作用下形成的断裂; 上构造层为三叠系及其以上地层, 为受中下构造层控制的张剪作用下形成的雁列式分布的正断层.这种分层变形特征主要受控于区域古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哈拉哈塘地区剪切断裂系统的构造特征决定了该区油气分布具有"多层系含油、沿断裂富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以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四段-五段的大套膏岩层为分割层,将其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断裂以膏岩层作为主滑脱层,上、下构造层断裂均终止于膏岩层。区内东部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断裂非常发育。中部地区上构造层断裂相对发育,下构造层不发育。西部受构造运动影响最小,断裂不发育。断裂样式主要表现为"Y"或反"Y"字型组合、"树枝状"、平行及对冲断裂等。三叠系主要在平昌-达州-宣汉一带发育北东-南西向断裂,通江以东地区以北西-南东走向为主,中部平昌-龙岗一带受力复杂,断裂走向较不规律,元坝地区发育有南北走向断裂,往西断裂逐渐不发育。全区可划分为7大构造带,其中米仓山前缘褶皱构造带包含了西部九龙山背斜和东部通南巴构造; 川北凹陷构造带仅在上构造层有少量断裂发育; 川北平缓构造带上构造层发育大量中小型断裂; 大巴山前陆盆地构造带属于断褶发育的凹陷带; 川东高陡构造带构造变形强烈,上构造层多发育披覆背斜及较陡断背斜,下构造层发育断背斜并伴有断堑、断垒特征。该地区下构造层断裂发育开始于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印支中后期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 上构造层断裂发育始于印支中后期构造运动,盆地北部整体开始抬升使雷口坡组顶部遭受剥蚀; 燕山期上、下构造层断裂进一步发育,山前褶皱构造带挤压变形强烈,构造格局基本定型,喜马拉雅山期运动对研究区构造具有叠加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北山地区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自阿尔金断裂带向NW方向依次出露三危山-双塔断裂、大泉断裂和红柳河断裂.这些断裂近于平行,且同为左行走滑断裂,具有相似的展布特征,空间走向均为NE40~500°,断裂系末端均发育"树枝状"分支断层,在断层夹块之间形成"多米诺"构造,构成了北山地区主要的构造样式.断层谷地沉积物分析和断层泥ESR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三危山-双塔断裂形成于上新世(N2κ),大泉断裂形成于早更新世(1.2~1.5Ma),而北山地区分支断层和次级断层的活动在400 ka之后.对北山地区断裂构造几何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阿尔金断裂系晚新生代以来向NW方向的侧向扩展,是阿尔金走滑边界重要的生长方式.北山地区特殊的走滑构造组合样式,使该地区的构造变形难于在某条断层上聚集能量,而分散在若干条次级断层上的位移量又微乎其微,该地区成为"最稳定的活动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