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356#分离出两种鞘胺醇(A,B)和三种环二肽(C,D,E)?它们的结构通过IR,MS,1D NMR和2D NMR谱推导出来?(3'E,4E)-1-(-D-吡喃葡萄糖基-3-羟基-2-(2'-羟基十八碳酰基)氨基-10-甲基-3',4,9-十八碳三烯(A)是一种新的鞘胺醇甙?  相似文献   

2.
南海海洋真菌Fusarium sp.(#2489)的代谢产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对南海海洋真菌Fusarium sp.(#2489)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从菌体和培养液中共分离纯化得10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通过IR,MS,NMR谱以及元素分析推导确定,其中(3′E,4E)-1-β-D-吡喃葡萄糖基-3-羟基-2-(2′-羟基十八碳酰基)氨基-10-甲基-3′,4,9-十八碳三烯(A)是鞘胺醇甙,为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356#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1356#分离出两种鞘胺醇(A,B)和三种环二肽(C,D,E)。它们的结构通过IR,MS,1D NMR和2D NMR谱推导出来,(3'E,4E)-1-(-D-吡喃葡萄糖基-3-羟基-2-(2'-羟基十八碳酰基)氨基-10-甲-3',4,9-十八碳三烯(A)是一种新的鞘胺醇甙。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海南东寨港的海洋红树林植物黄瑾(Hibiscus tiliaceus)叶中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ydowii EN-198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与反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制备薄层层析(PTLC)等分离手段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环-(S-脯氨酸-S-苯丙氨酸)(1),环-(S-脯氨酸-S-亮氨酸)(2),环-(S-苯丙氨酸-S-色氨酸)(3),(1S)-1-(4 '-间羟基苯甲酸)-1,1,5,5-二甲基己二醇(4),曲酸(5),N-[2-(4-吲哚)乙基]乙酰胺(6),N-[2-(4-对羟基苯酚)乙基]乙酰胺(7),胸腺嘧啶脱氧核苷(8),尿嘧啶脱氧核苷(9),尿嘧啶核苷(10),过氧化麦角甾醇(11),麦角甾醇(12),(2S,2'R,3R,3 'E,4E,8E)-N-(2’-羟基-3’-十六烯酰基)-9-甲基-4,8-二十碳二烯-1,3-二醇(13)以及1-O-β-D-葡萄糖基-(2S,2'R,3R,3'E,4E,8E)-N-(2’-羟基-3’-十六烯酰基)-9-甲基-4,8-二十碳二烯-1,3-二醇(14);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Aspergillus sydowii中分离得到.对所有化合物测试其抑菌活性,发现化合物5与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分离自中国南海的红树内生海洋真菌Stysanuslikesp.(#2492)菌丝体的代谢产物,从该菌菌丝体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经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N-(2-羟基二十四碳酰基)-1,3,4-三羟基-2-氨基十八烷(A)和γ-硬脂酸内酯(B)。其中γ-硬脂酸内酯(B)是首次以天然产物的形式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南海红树内生海洋真菌#2492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分离自中国南海的红树内生海洋真菌Stysanuslikesp.(#2492)菌丝体的代谢产物,从该菌菌丝体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经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N-(2-羟基二十四碳酰基)-1,3,4-三羟基-2-氨基十八烷(A)和γ-硬脂酸内酯(B)。其中γ-硬脂酸内酯(B)是首次以天然产物的形式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滨海湿地耐盐植物二色补血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edex-LH-20凝胶层析,HPLC等方法,从滨海湿地耐盐植物二色补血草中分离得到了10个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以及与文献对照,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豆甾烷-3,6-二酮(1),豆甾-4烯-3,6-二酮(2),6β-羟基-豆甾-4-烯-3-酮(3),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22E-二烯-3β-醇(4),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9,22E-三烯-3β-醇(5),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6),植醇(7),正十六烷酸(8),亚油酸(9),亚油酸单甘油酯(10)。化合物1~7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海洋红藻多管藻内生真菌EN-22 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广西涠州岛近海多管藻(Poiysiphonia urceolata)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EN-22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4-喹啉)-4-羟基-2-丁酮(1),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酮(2),3-吲哚乙醇(3),3-吲哚甲酸(4),2-羟基-3-吲哚丙酸(5),2-酮-3-吲哚乙醇(6),3,3-二吲哚-2-羟基-丙醇(7),β-咔啉(8),尿嘧啶(9),环-(S-脯氨酸-S-异亮氨酸)(10),(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1),(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2),5α,6α-环氧-24(R)-甲基胆甾-7,22-二烯-3β-醇(13),胡萝卜苷(14),过氧化麦角甾醇(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中草药的潜在区域特异性出发,对目前很少涉及的西北地区甘肃产升麻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通过正、反相硅胶等色谱技术从升麻根茎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环阿尔廷烷型三萜皂苷;根据单体化合物的波谱学数据、理化性质将其分别鉴定为25-脱水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1),25-O-乙酰基-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2),25-O-乙酰基-7,8-去氢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3),25-O-乙酰基-升麻醇-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ST),asiaticoside A(5),asiaticoside B(6),isocimipodocarpaside(7),cimicidanol(8),26-Deoxyactein(9),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10),24-O-acetylisodahurinol-3-O-β-D-xylopyranoside(11),23-O-acetylshengmanol-3-O-β-D-xylopyranoside(12),26-deoxycimicifugoside(13),升麻苷H-1(14),以及升麻苷H-2(15)。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选择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以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肿瘤细胞毒活性评价,化合物2~6对两种肿瘤细胞都具有显著活性。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升麻中药的化学多样性,同时为其药效的物质基础及其构效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南海圆裂短足软珊瑚(Cladiella krempfi)中分离出12个甾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1',3',4']oxodithiin-pregna-20-en-3-one(1);19-nor-4-methylpregna-1,3,5(10),20-tetraen-1-ol(2);pregna-1-en-3-one-20-ol(3);pregna-1,7-dien-20-ol-3-one(4);pregna-5,20-dien-3-O-α-fucopyranoside(5);pregna-20-en-3-O-α-fu-copyranoiside(6);孕甾-1,20-二烯-3-酮(7);孕甾-1,4,20-三烯-3-酮(8);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6β-三醇(9);26-甲基-24-亚甲基胆甾-5烯-3β-醇(10);胆甾-5-烯-3β醇(11);β-谷甾醇(12).化合物1~6系首次从Cladiella属软珊瑚中获得的孕甾类化合物.对所获得化合物的生源途径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技术,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对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β-羟基-24-亚甲基胆甾-5-烯-7-酮(1),孕甾烯醇酮(2),cembrene A(3),epoxycembrane A(4),4,8,12-trimethyl-1-(1-methylethenyl)-3,7-cyclotetradecadien-10-one(5),(3E,7E,11E)-11,12-dihydroxy-1-isopropyl-4,8,12-trimethyicyclotetradeca-1,3,7-triene(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和十九烷-2-酮(8).化合物5和8为首次从珊瑚动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短指软珊瑚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显示较强的卤虫致死活性.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是该短指软珊瑚中的重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2.
首次对南海柳珊瑚Leptogorgia rigida中甾体类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柱层析、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薄层色谱(T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现代波谱分析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南海柳珊瑚Leptogorgia rigida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8个甾类化合物, 结构依次为: 3β, 6β, 11-trihydroxy-9, 11-seco-5α-chloest-7-en-9-one (1); 3β, 6α, 11- trihydroxy-9, 11-seco-5α-chloest-7-en-9-one (2); 3β, 6α, 11-trihydroxy-5α-chloest-7, 22(E)-dien-9-one (3); pregnan-4-en-3, 20-dione (4); 5α-pregnan-3, 20-dione (5); 3β-hydroxy-pregnan-5-en-20-dion (6); 3β-hydroxy-5α-pregnan-20-one (7); 和3β, 6α, 11-trihydroxy-9, 11-seco-5α-gorgosterol (8)。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Leptogorgia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13.
1Introducti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contains a complex va-riety of plants, animals and microorganisms. Owingto their unique adaptations to the habitat, these liv-ing creatures elaborate a wide diversity of naturalproducts with specific bioactivities, whi…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8年9月-1989年1月在大亚湾潮间带采集底栖动物标本,经分类研究发现,共有547种,其中藻类91种,多毛类120种,软体动物209种,甲壳动物83种,棘皮动物19种,其他动物25种。研究表明,其区系性质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占多数,有许多热带种发展成优势种。在水平分布上,岩石相种类(316)>沙滩种数(222)>红树林泥滩(51);在垂直分布上,中潮区种数(398)>低潮区(221)>红树林  相似文献   

15.
南海赤潮有毒甲藻链状-塔马亚历山大藻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陈月琴  曾陇梅 《海洋学报》1999,21(3):106-112
以核糖体rDNAITS为分子指标,采用RFLP及序列分析方法对南海海域Alexandrium catenella和Alexandrium tamarense进行分析和鉴定,并通过与日本海域不同海区A.tenella和A.tamarense的比较,得出A.catenella或A.tamarense的不同地理株的种内个体间ITS区序列非常相似,而种间序列则有显着差异,表明了ITS区用于不同海区A.catenella和A.tamarense种间鉴定是一个较稳定的指标.可看出,ITS区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海洋微藻种的界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桑属花粉在南海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桑属(Sonneratia)植物是热带滨海特有的盐滩植物,是气候和环境的指示植物,其花粉可作为滨海相沉积的重要标志。此属花粉在南海南部晚第四纪地层中分布较广,在南海中部的深海盆地,由于海流的影响,也有少量的断续分布,而处于南海北部的香港地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地层中,曾大量出现过。分析海桑属花粉在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对深入研究南海海区的物质来源、古环境和古气候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海赤潮有毒甲藻链状-塔马亚历山大藻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核糖体rDNAITS为分子指标,采用RFLP及序列分析方法对南海海域Alexandriumcatenella和Alexandriumtamarense进行分析和鉴定,并通过与日本海域不同海区A.tenella和A.tamarense的比较,得出A.catenella或A.tamarense的不同地理株的种内个体间ITS区序列非常相似,而种间序列则有显著差异,表明了ITS区用于不同海区A.catenella和A.tamarense种间鉴定是一个较稳定的指标.可看出,ITS区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海洋微藻种的界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东海精致真刺水蚤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等位酶技术分析了黄海中南部、东海陆架区3个站住的精致真剌水蚤(Euchaeta concinna)的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和山梨醇脱氢酶(SDH)3个酶4个多态住点。生化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分析表明,3个站住样品的MDH基因型差异明显,不同站住间精致真刺水蚤平均遗传距离(D)为0.0768,平均遗传相似性(I)为0.9259。黄海南部(E3站住)和东海陆架区(E7站位)的精致真刺水蚤之间的D为0.0791;黄海中部(E2站位)与南部(E3站位)之间的D为0.067l。由此推论栖息于黄海和东海的精致真刺水蚤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