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研究了手机节点的空间特性和移动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手机蓝牙病毒传播模型。结合人类运动的行为模式,给出了移动环境下手机节点平均度的计算方法。结合渗流理论分析了蓝牙病毒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讨论了节点分布密度、蓝牙连接概率等参数对手机蓝牙病毒传播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手机蓝牙病毒的传播过程,符合手机蓝牙病毒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了蓝牙串口通信机制、GPS实时通信协议和GPS数据格式,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采用C~#编程语言设计了一套读取GPS设备数据的接口IGPS,并按照接口定义的要求对.NET基础类库System.IO.Ports.Serial-Port进行重新封装和扩展。封装和扩展后的功能模块(GPSSerialPortConnection和GPSSerialPort)可以通过蓝牙串口适配器对GPS设备进行连接、读取、解析、关闭等操作,实现了GPS实时定位信息的获取,并且其设计的GPS接口功能模块已在实际项目中的移动测量、定位、导航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RTK接收机在野外传输数据时,会采用蓝牙传输方式。手持终端设备采集多部接收机时,有易混淆蓝牙名称、操作复杂、耗时长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NFC技术的RTK接收机及Android终端软件,Android终端只需触碰接收机NFC标签,便可以与接收机迅速建立蓝牙连接,并且显示接收机编号、搜星数目、定位精度、电池耗电等基本信息。试验结果表明,使用NFC技术的RTK接收机蓝牙配对时间不足1 s,Android终端可以方便地控制接收机的工作方式,并且数据接收稳定。  相似文献   

4.
利用低功耗(BLE)蓝牙模块作为外接设备,将电子水准仪的测量数据转发到iOS智能手机上,并在iOS智能手机上进行了实时数据检核与标准格式手簿输出,之后对实现的蓝牙传输、语音反馈两项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试验。最终试验结果表明,BLE蓝牙与iOS移动设备实现的水准测量App在数据的实时传输、测量过程中的实时反馈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测绘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扩展测量机器人在远程控制、自动化作业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利用最新的设备及技术,优化传统的测量内外业作业方法,来切实提高生产效率。研究了测量机器人控制理论、Android蓝牙通信及开发理论,实现了测量机器人与Android蓝牙无线通信、远程控制及数据传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业测量、数据计算及传输、图形绘制、信息反馈、成果制作等工作的多终端同步的内外业协同作业机制,并在规划测量领域进行了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车载导航定位系统主流实现技术GPS+DR组合定位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路标传感器定位技术,它借助蓝牙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实现车载系统及路标的通讯连接及数据传输;提出了系统整体实现方案,证明该定位系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可满足用户的需求,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了GPS-RTK手簿控制与应用系统,实现了在Android平台下,通过蓝牙与GPS接收机连接,并实现基本控制以及手簿软件相应功能的编制。设计主要涉及测绘工程和软件开发工程两个领域。系统操作界面友好,使用方便,通过多次实验和比较验证,证实该程序模块运行正确,所编制的系统可以用于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8.
低功耗蓝牙手机终端室内定位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满足高精度室内定位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地图匹配技术和指纹技术的高精度室内蓝牙定位方法。该方法以低功耗蓝牙手机终端为指纹采集和定位媒介,通过获取蓝牙信号强度参数,并与室内地图进行匹配处理,建立蓝牙信号指纹库。在定位阶段,通过手机终端获取附近蓝牙信号强度信息,与指纹进行对比。在位置计算过程中,采用地图匹配技术,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过滤后确定手机终端的空间位置。本文选取了一典型商业环境,通过测试,当蓝牙锚点部署密度间隔15 m时,平均定位精度在3 m以内。  相似文献   

9.
赵帅豪  王坚 《北京测绘》2020,(2):238-242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蓝牙基站的室内定位解决方案。该技术方案中,蓝牙基站由低功耗蓝牙模块组成,在需要定位的室内空间均匀部署一定数量的蓝牙基站,每个蓝牙基站可以创建一个信号区域,并周期性地向外界广播自己独有的与位置信息对应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和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值。当携带有蓝牙终端设备的用户进入该信号区域,就会接收蓝牙基站广播的RSSI值和mac地址,然后通过基于泰勒级数线性化的最小二乘迭代算法进行精确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定位精度在2.5 m以内,满足绝大多数的室内定位需求。  相似文献   

10.
水平位移形变监测是轨道交通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及其在水平位移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监测的即时性及数据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实现了一套基于Android设备的水平位移即时监测终端软件,通过Android设备的蓝牙、网络通信功能,将监测设备、Android设备、监测信息服务平台联系在一起,保证了监测的即时性;内嵌数据加密算法,保证了监测数据安全性。实际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表明:本文开发的终端软件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提升了监测作业效率;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加密,完善了工程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简单介绍了GPS接收机串口通信的基本概念和GPS数据输出的格式。主要论述了如何用多线程编程方法在Windows CE下实现GPS接收机与PDA的通信,以及线程间的数据通信,线程调度,数据同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介绍GPS天线阵列接收机产生的背景,简述GPS天线阵列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的组成,包括PDA控制系统、GPS信号放大器、无线传输系统。重点论述配套的处理软件和在线灾害监测分析系统,指出该接收机及其配套软件具有成本低廉、实用性强、安全性高、预测模型先进等优点,展望了其在灾害监测方面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基于WINDOWS CE掌上电脑对GPS OEM板的控制和数据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OEM板开发GPS卫星接收设备对我国国民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讨论了使用PDA(个人数据助理)作为手簿开发OEM板的技术。介绍了OEM板的模块结构和数据流程,PDA与OEM板的串行通讯的实现以及使用PDA进行数据采集、解码、显示等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张杰  张爱民 《现代测绘》2012,35(1):27-29
结合金陵GPS接收机检定场的建设实践,介绍了建立金陵GPS接收机检定场的方案设计、点位选择、外业数据采集、内业解算、精度评定以及方案优化的方法。该基线场可进行各种类型GPS接收机的静态和动态精度的检定,为建立同等级的GPS接收机检定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GPS接收机时钟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珞成 《测绘科学》2006,31(1):94-95
对多种GPS接收机长时间的静态观测数据,用单点定位算法,计算GPS接收机每一个历元的接收机坐标和钟差,分析计算钟差的变化规律,并了解在完成GPS接收机的定位和时钟的校准后,去如何控制其时钟。  相似文献   

16.
来丽芳  张岳  方剑强 《测绘科学》2011,36(3):100-101
针对目前土地变更调查中"直接外业调绘"方法的内外业分离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将GPS、PDA、Arc-PAD三者相结合用于土地变更调查的模式,在需求分析、逻辑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PDA存储的土地变更数据结构,研究了系统实现的开发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GPS采集时需要解决的坐标转换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文的研究对于改变现行变更调查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内外业分离引起的错误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陈雷  孙付平  海靖 《测绘工程》2008,17(2):66-69
为评定GPS接收机的性能,建立的接收机测试评估系统在对接收机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将涉及到大量的测试相关数据。为了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安全的存储管理,文中通过分析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存储类型以及数据的相互关系等,在考虑了数据库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GPS接收机测试评估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刘毓  邹星 《测绘科学》2013,38(1):133-135
本文给出了GPS/GLONASS双模接收机的总体设计方案,重点对弱信号环境下的接收机信号捕获进行了讨论,采用并行码相位搜索方法和改进的循环相关算法分别对GLONASS信号和GPS信号进行捕获;并利用真实数据对双模接收机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重点对接收机捕获弱信号的能力,以及在不同信噪比和不同累加数据长度下的捕获概率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双模接收机在不需要较长数据长度的情况下能够捕获低信噪比环境下的卫星导航信号,提高了接收机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利用GPS定位技术建立各种用途控制网已经相当普及.针对GPS控制网建立前观测方案的优化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接收机的适用条件以及GPS观测时间的确定.实验数据证明接收机的选择和观测时间的确定对控制网控制质量是很重要的,实验分析结果既可为GPS科研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亦可为从事高精度GPS测量生产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Automated GPS processing for glob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data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A software package known as MIT Automated Processing of GPS (MAPGPS) has been developed to automate the processing of GPS data into global total electron density (TEC) maps. The goal of the MAPGPS software is to produce reliable TEC data automatically, although not yet in real time. Observations are used from all available GPS receivers during all geomagnetic conditions where data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llected. In this paper,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APGPS software is described.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algorithms used to estimate the individual receiver biases. One of the largest sources of error in estimating TEC from GPS data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se unknown receiver biases. The MAPGPS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receiver bias problem uses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minimum scalloping, least squares, and zero-TEC. These method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along with their relativ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 brief comparison of the JPL and MAPGPS receiver biases is presented, and a possible remaining error source in the receiver bias estimation is discussed. Finally, the Madrigal database, which allows Web access to the MAPGPS TEC data and maps,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