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浙西石炭纪层状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浙西石炭纪地层中存在与地层整合产出的层状硅质岩。硅质岩中FeO、MnO、TiO2、Al2O3、MgO、CaO、Na2O、K2O等含量相对较高,富集As、Sb、Bi、Au、Ag、Ga,Fe2O3/FeO、SiO2/Al2O3、SiO2/(Na2O+K2O)、SiO2/MgO比值较小,稀土元素总量低,Ce弱负异常,重稀土相对富集,包裹体富含气相组份CH4、CO2、N2、CO、H2,具热水沉积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Fe—Mn—(Ni+Co+Cu)三角图及SiO2—Al2O3、SiO2—Fe2O3图上均属于热水沉积硅质岩。硅质岩中硅、氧同位素也显示其热水成因之特点。硅质岩的硅同位素和稀土元素Ce/Ce※值表明本区层状硅质岩主要是在浅海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的形成温度较高,为98℃~152℃  相似文献   

2.
湘西晚前寒武纪层状硅质岩化学成分纯净,硅质矿物平均含量95%以上。岩石富Fe、Mn,相对贫Al、Ti、Mg,富含Ba、As、Sb、Ag、U等微量元素。Fe/Ti、(Fe+Mn)/Ti、Al/(Al+Fe+Mn)、U/Th比值及AlFeMn、FeMn(Ni+Co+Cu)三角图均表明岩石为热水来源沉积岩。稀土元素总量低,Ce负异常,重稀土相对富集,显示主要为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δ30Si、δ18O值及岩石的形成温度清楚地表明组成岩石的二氧化硅来源于热水。岩石的MnO/TiO2、δCe及δ30Si值分析表明硅质岩沉积于大陆边缘斜坡半深海至大洋盆地深海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莫托萨拉铁锰矿硅质岩呈层状产于铁矿中,含热水沉积矿物。岩石的Fe2O3,Au,Ag,Cu,pb,Zn,As,Sb,Hg质量分数高,Cr,Ni,Co,FeO,Al2O3质量分数低,e(Al)/w(Al+Mn+Fe)比值低,这些元素组合指示出其热水 成因,在判别硅质岩形成作用的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关系图上,硅质岩主要位于热水沉积作用的范围内或接近于热水沉积作用。岩石的稀土元素和O,Si同位且成表明硅质岩是  相似文献   

4.
刘家军  郑明华 《岩石学报》1999,15(1):145-154
西秦岭寒武系中的硅岩是拉尔玛-邛莫层控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岩石之一。含矿硅岩呈块状、条带状、层纹状、多孔状和同生角砾状等。硅岩单层厚度一般为30~200m。主要成分SiO2平均含量高达95.30%,其余为FeO、Fe2O3和有机炭等。硅岩的Al/(Al+Fe+Mn)比值低于0.3(平均0.153),投点于Fe/Ti-Al/(Al+Fe+Mn)图解和Al-Fe-Mn三角图解上,均落于热水沉积物区。硅岩中微量元素十分丰富,不仅含有具基性、超基性特征的元素群(如Cu、Cr、Pt、Pd、Os等),而且还含有具酸性特征的元素群(如W、Mo、U等)。硅岩中稀土以总量(3.29~100μg/g)低和铈亏损为特征。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的稀土比值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硅岩的δ18O值为17.60‰~23.24‰,据此得到它形成的温度为70.9℃~118.1℃。硅岩的δ30Si值主要为+0.4‰~+0.8‰。上述硅岩的特点均显示其与喷流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硅岩中P2O5含量、Sr/Ba比值、δCe值以及δ30Si值表明,它主要是在深海—半深海环境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对浙江遂昌地区所发现的金(银)矿床之矿物包裹体研究表明,其均一化温度多集中在140~260℃,成矿压力(0.2~0.6)×102MPa,气液比在5%~27%。成矿流体为液态,矿液中主要有Au,Ag,Cu,Pb,Zn,Bi,K,Na,Ca,Si.Mg,H2O,CO2.Cl,F,S,Mn,Li.Ti,Cr,Co,Ni等组分。成矿时的含矿流体呈弱酸性─中性(pH4.56~5.14),盐度较高(NaCl(20~32)wB%).根据这些特征,并综合其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成矿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所产出的金(银)矿床在成因上属地洼型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6.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发现的星叶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脉的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地区发现了星叶石。该矿物产出于火成碳酸岩脉中,与白云石、方解石、镁橄榄石、镁铝尖晶石、金云母、韭闪石、磷灰石、镁钛矿、石榴石以及三种未定名副矿物共生。该矿物的晶胞参数为:a0=5.356(1),b0=11.607(4),c0=11.851(6),α=64.57°(3),β=76.98°(4),γ=85.45°(3)。化学成分(%)为:SiO235.22,TiO211.47,Al2O31.18,FeO28.90,MnO5.15,MgO1.51,CaO1.75,K2O5.90,Na2O2.46,总和93.54%,化学式为:(K,Na)3(Fe,Mn,Mg,Ca)7Ti2Si8O24(O,OH)7。  相似文献   

7.
丁阳  薛纪越 《地质论评》1997,43(4):415-419
新近在我国山西省娄烦县尖山铁矿的角闪片岩中发现一种取向连生的镁铁质闪石与钙质闪石共存对。电子探针分析确定它们分别为铁闪石K0.001(Na0.027Ca0.073Mn0.031Fe^2+1.801)1.932(Fe^2+2.948Mg1.964Ti0.002Al0.087)5Si8.069O22.10(OH)2与铁韭闪石(K0.135Na0.461)0.596(Na0.088Ca1.853Mn0.  相似文献   

8.
云南洱海东部新生代岩浆岩岩石化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谢应雯  张玉泉 《岩石学报》1995,11(4):423-433
洱海东部新生代岩浆岩K-Ar年龄范围为29~37Ma,属于第三纪。岩石有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碱性岩。岩石化学成分富碱(Na2O+K2O=6.7~9.0%),钾销比值高(K2O/Na2O>l),钛(TiO2=0.49%)和铁(FeO=5.88%)富集度较低,氧化程度高(Fe2O3/FeO=0.6~4.6)等,属于典型的钾玄岩系列,有别于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列和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形成于陆内裂谷构造环境,其物质来源于交代的钾质富集型软流圈地幔源区。  相似文献   

9.
黄山东镁铁超镁铁杂岩中的辉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黄山东镁铁超镁铁杂岩的辉石化学成分研究,证明辉石的化学成分受寄主岩石类型的制约,从超镁铁岩相到角闪辉长岩相斜方辉石的化学成分由富MgO、SiO_2、Al_2O_3、Cr_2O_3到富FeO、TiO_2、CaO、MnO;单斜辉石化学成分由富Al_2O_3、Cr_2O_3、Na_2O、MgO到富FeO、MnO、CoO。在同一寄主岩石中,单斜辉石比斜方辉石富TiO_2、Al_2O_3、Cr_2O_3、CaO和Na_2O,贫MgO、SiO_2、MnO和FeO。根据辉石化学成分特征得出黄山东杂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为上地幔石榴二辉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拉斑玄武岩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羊拉地区含矿矽卡岩成因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滇西北羊拉铜矿化集中区现已发现4个矽卡岩体,按成因分为喷流-沉积和接触交代矽卡岩两大类,前者呈层状,是铜的主要赋矿围岩,不同成因的矽卡岩具有不同的岩石化学组成,组成喷流-沉积矽卡岩有贫Al2O3,TiO2,REE和富铁(TFeO)等特征。在ω(TiO2)-ω(Al2O3),ω(SiO2)-(Al2O3)-N(Fe)/N(Ti)-N/(Al)/N(Al+Fe+Mn),ω(SiO2)2-ω(TFeO)  相似文献   

11.
斑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勘查中岩石化学指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依据江西城门山和内蒙古乌努格吐山2个斑岩型铜矿床试验资料,探讨了用于斑岩型铜矿床勘查的岩石化学指标。结果表明,常量化学组分MgO、CaO和Na2O等在斑岩型矿化体中的含量显著低于其在中酸性岩中的丰度值,w(Na2O)/w(K2O)、w(CaO)/w( MgO)值随Cu矿化强度增强有规律地变化,可以有效指示斑岩型矿化体的存在及其矿化强度。此项成果丰富了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含铁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北省区域岩石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讨论了区内不同成因类型含铁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重要的沉积变质铁矿地层中Al2O3、Ti、P、V、Cr、Ni、Cu、Zn的质量分数和w(Fe2O3)/w(FeO)、w(Sr)/w(Ba)、w(La)/w(Y)较高,Rb、Li、Cs、Sc的质量分数及w(K2O)/w(Na2O)较低;海相沉积型铁矿地层中强烈富集Sb、Li、B、Hg、Sr和K2O,同时贫化FeO、Na2O、CaO、Mn、Rb等元素;主要接触交代型铁矿围岩中CaO、MgO的质量分数较高,SiO2、Al2O3、K2O、Mn、Ti、P、V、Cr、Zr、Ba、REE的质量分数及w(Fe2O3)/w(FeO)较低。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河南栾川南部地区与Mo—W矿床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兆文  杨荣勇 《岩石学报》1995,11(4):397-408
河南栾川南部分布着一系列与钼钨矿化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小岩体。根据这些岩体的含矿性、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岩体往往与大型一超大型Mo-W矿床有关,岩体顶部有纹层状石英层,石英辉钼矿脉发育。岩石中SiO2、K2O、Rb含量高,K2O/Na2O、Rb/Sr比值高,Al2O3、FeO、CaO、Na2O、Sr含量低。第二类岩体往往与中小型Mo-W矿床有关,岩体中含辉钼矿石英脉发育较差,岩石中SiO2、K2O含量中等,K2O/Na2O比值中等。第三类岩体不含Mo-W矿,岩体中各种脉体不发育,岩石中SiO2、K2O、Rb含量低,K2O/Na2O、Rb/Sr比值相对较低,Al2O3、Na2O、Sr含量相对较高。研究还表明小岩体的分异演化程度与小岩体的合矿性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田应龙 《湖南地质》1991,10(2):135-140
湖南前霞旦系冷家溪群和板溪群,主要由各种板岩,变质砂岩组成,夹有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沉积岩及碳酸盐岩。地层中Na_2O含量、Na_2O/K_2O及Co/Ni比值与其中火山沉积物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平面上反映出存在几个火山物质沉积中心,黔阳至会同、沅陵至桃源之间及湘潭至双峰一带是板溪期火山物质沉积中心;平江至浏阳一带是冷家溪期火山物质沉积中心。湖南前震旦系金矿的分布几乎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内。因此,Na_2O/K_2O,Co/Ni比值分布特征是金的区域成矿预测的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5.
湘东南瑶岗仙岩体岩石化学特征、成因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东南燕山早期瑶岗仙岩体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SiO2和K20平均含量分别为75.83%和4.78%,Na2O+K2O平均8.02%,K2O/Na2O比值平均为1.53,Al2O3平均为12.98%。总体属弱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εNd(t)值为-11.13~-9.13;t20M为1.70~1.86Ga,与湘桂内陆带花岗岩的背景值(1.8~2.4Ga)和区域基底的时代(1.7~2.7Ga)相吻合。上述特征表明,瑶岗仙岩体岩浆来源为中地壳结晶基底,属典型S型花岗岩。氧化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反映瑶岗仙岩体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新生代超钾质岩与南北向地堑成因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广泛分布有新生代超钾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这些超钾质岩来源于与古俯冲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含金云母的富集地幔源区,它们主要喷发于25~10 Ma。同时在拉萨地块分布有多条南北向地堑(裂谷),且它们的切割深度可能到达下地壳的深部甚至岩石圈地幔,它们主要形成于23~8 Ma。拉萨地块大多数超钾质岩沿着新生代的南北向地堑(裂谷)分布,并且它们在形成时代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耦合性,结合沿着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的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这些超钾质岩很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沿着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发生断离,以及由此而引起拉萨地块东西向伸展构造活动产生的南北向地堑(裂谷)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7.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地区,是中亚造山带、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构造结合部。年代学资料表明北山南带晚古生代存在一期重要的岩浆活动,所形成的岩石类型包括了镁铁-超镁铁质杂岩、花岗岩类以及酸性火山岩。音凹峡地区位于北山南带,该地区广泛分布着厚度巨大的二叠系。这套地层主要是由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流纹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73±1 Ma,为早二叠世。针对音凹峡地区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具有高SiO_2、K_2O+Na_2O、Al_2O_3含量、低Fe_2O_3~T、Mg O、P_2O_5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无分异,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方面,酸性火山岩富集Cs、Rb、Th、U、Zr和Hf等元素,而相对亏损Ba、Nb、Ta、Sr、P、Ti等元素。酸性火山岩的锆石ε_(Hf)(t)值为-6.0~3.9,具有较老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t_(DM2)=1046~1669 Ma。音凹峡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证据表明这套火山岩系可能由中-新元古代壳源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并与幔源岩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混合,之后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综合音凹峡地区同时代镁铁质岩石、花岗岩类的研究成果,以及该地区二叠系沉积建造及火山岩特征分析可知,北山南带在早二叠世应处于大陆裂谷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石盒子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的南部边界,在大量野外露头观测及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对比及物 源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秦岭地区石盒子组物源区的构造属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物源区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两个地区的石盒子组的岩屑组成相似,均以浅变质岩、花岗岩为主,含少量构造岩;砂岩碎屑成分 相似,都与来源于再循环造山带源区中的碰撞造山带与前陆隆起物源区相关;并且在 SiO2/Al2O3-K2O/Na2O 和 K2O/Na2O-SiO2 及 Zr-Th,La-Th-Sc,Th-Sc-Zr/10 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两研究区物源区的构造环境基本一致,F1-F2 判别图显示物源区一致, 并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北秦岭元古界的变质岩、岩浆岩及其以南地区的再循环造山带中的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可能为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秦岭地区石盒子组砂岩碎屑的主要风化母岩。结合构造环境分析认为,在石盒子组沉积期,鄂尔多 斯盆地的南部边界可能已经越过洛南断裂,达到北秦岭及其更南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湘东北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造山带中段,出露的新元古代花岗岩有长三背、大围山和葛藤岭等岩体,同属于九岭岩体的一部分。湘东北新元古代花岗岩SiO2含量变化于60%~72%、CaO为0.6%~3%、Na2O为1.98%~3.72%、K2O为2.95%~4.99%之间,A/CNK>1.1,富集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HREE=3.1~10.5)、Eu负异常明显(δEu=0.37~0.58),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亏损。这些特征表明湘东北新元古代花岗岩来源于过铝质熔体,岩石类型上类似于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可能来源于富黑云母的变泥质沉积岩的熔融,如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变质沉积岩等,形成于同碰撞环境,可能与陆壳加厚导致的剪切重熔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刘虎 《地质与勘探》2019,55(S1):383-393
湘中湘潭盆地大塘坡组锰矿是湖南重要的锰矿基地。盆地内发育一组NNE向同沉积断裂,形成了一系列凹陷带(断陷槽),控制了沉积岩相的分布,锰矿主要产于盆地凹陷带的黑色页岩夹碳酸锰矿微相内。矿石中Co、Zn、Pb、Mo和Ba等元素丰度较高,Co/Ni、SiO2/Al2O3、(Fe+Mn)/Ti、Al/(Fe+Mn+Al)比值以及Co/Zn-(Cu+Ni+Co)和Fe-Mn-(Cu+Ni+Co)图解都揭示锰矿成矿过程中有海底热水的参与;稀土元素分布模式、Ce、Eu异常表示锰矿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并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碳同位素结果显示出富集碳的轻同位素的特征,反映了湘中地区锰矿中碳同位素热水沉积的特征;氧同位素计算古温度为湘中地区锰矿的低温热水沉积成因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